A-A+

九九我怎么纪念人民的领袖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九九我怎么纪念人民的领袖

各位尊敬的老前辈:
  您们好!今天是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32周年,听说会议还有一个主题是悼念魏巍老同志的去世,我想就从魏老说起吧,也算是对魏老的怀念。很荣幸,借在京之便,我两次拜访过魏老,很受鼓舞。据说魏老晚年抱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们不让我接触群众”。尤其是在医院见的那次,记得当时魏老给我们几个年轻人讲得最多的就是邓中夏,这个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工人运动领袖。为什么呢?因为,八十年代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我党早期革命家的传记,包括李大钊、蔡和森、向警予、彭湃、邓中夏等等,而其中的邓中夏传就是魏老和一个叫钱小惠老同志一起合著的。邓中夏从一个白面书生成为一个工人运动的领袖所走的路,就是知识分子同群众相结合的路。我想魏老应该是希望我们年轻人多走到群众中去。
  我觉得,毛主席生前最担心的就是共产党脱离群众、成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最甚者可能就是他们将人民打下江山吃光分净。当然,更担心身后的我们这些下一代。在阅读被称为美国毛泽东主义者韩丁的巨著《深翻》中文版序言时,看到了关于毛的这样一段话:“……尽管毛的伟大战略计划——文化大革命没有能够挽救中国的社会主义,但他的分析却揭示了过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所面临的问题的关键,并给未来的革命提供了沉痛的教训,像太阳必然升起一样,它们一定会再完整地出现。毛的远见和他的勇气揭露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共产党内一直都在进行的、对抗性的阶级斗争。他坚持,只有通过动员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来掌管和纠正党,才能挽救革命。毛坚持说:‘党本身只是继续革命的辩证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它不是统治者……。党不能站在革命运动的外边去预见发展的规律,为了让人民了解这些规律,他们必须深入到运动中去。先锋队也不能例外,它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规律。’(见毛泽东,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ao Tsetung,A Critique of Soviet Economics,Monthiy Review Press,1977,第二十页)”
  我想,脱离群众可能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个是,行动上的脱离群众,不实践,比如不了解群众的所感、所做、所想,不去和他们战斗在一起,而是站在群众运动的外面去指指点点,自身利益受损了才觉得路线有问题了,而不是从实践调查感知社会的变迁;另一个就是,语言上的脱离群众,不学习,比如不了解当今学生、知识分子、下岗工人、农民、农民工的思想意识状况,用美国学者大卫•科兹的说法就是用一种迂回隐晦的“伊索式语言”来向群众去宣传,不但起不到宣传效果,反而引起误解。
  毛主席应该是最重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的。
  据主席身边的同志说,主席在世时有个警卫班,人员专门抽调的来自各省的年轻同志,每年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回乡做调查,不能暴露主席身边警卫员的身份,主席亲自教他们怎么做调查,为他们修改调查报告。另外,主席建国后最初十几年,经常坐着专列在祖国大江南北随机游走。
  在语言方面,毛主席把复杂的道理简单的表达,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老百姓好像都有个说法:“毛主席的书最好读”。记得有个小故事,不知道是否确实。当时胡耀邦在延安上学的时候,主席曾问他:“小鬼,上学啦,你说说政治是个什么东西呢?”胡用教科书背了一遍。主席说:“那个太复杂了。我看,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你说是不是?”身边的人都笑了。当然有人会因此说,毛泽东的著作没有学术价值和成熟的思想体系,不如马克思和列宁。那我倒要问问,批判的武器何时能替代武器的批判呢?况且还有多少主席的著作没有发表?据说现在整理的最全的毛泽东全集是日本学者竹内实整理的《毛泽东全集》(十卷)《毛泽东全集(续)》(十卷)。
  我想主席一生最牵挂的是群众,其思想之所以战无不胜也来源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无论我们怎么评价林彪,我觉得林在1965年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时的一篇《人民战争胜利万岁!》最能概括主席的思想内含。
  我认为我们今天最缺乏的就是这个。纪念人民的领袖,少不了“人民”这个主体。发言就到此。谢谢大家。

标签:主席   就是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