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橘因何“越淮为枳”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橘因何“越淮为枳”

  

原载:博客中国

古人说:橘子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则结“枳”。橘子大家都知道,“枳”却只有橘的外形,味却酸苦得难以下咽。  

虽没考证过,却由此想到改制所要达到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我手头有一份2003年的宣传材料,其中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时代的呼唤,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几年下来,我发现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实和西方几百年前的圈地运动没多大区别。  

首先“产权清晰”,亦即实行私有制。让生产资料最终为少数人所掌握。否则就要不断进行二次、三次、四次改制。  

所谓的“权责明确”,也就是一个人说了算。两权、三权或者四权合一。至于是否象西方企业那样,经营目标达不到就下台,倒不一定。因为这时候就要看看合一者“后台”的支撑力度怎样。  

“政企分开”倒是做到了,但却没做到政府机关、政客和企业的小金库分开。不信,可以把不管哪一家企业的帐簿打开看看。  

“管理科学”更谈不上,今年以来接连发生的煤矿爆炸就是最好的注解。  

  

为何种下的橘子都变成了“枳”?  

我想,首先是公认的一条:权力失去监督。这就不用多说了。  

第二个不同,则在于口头上的政务公开,实际上的暗箱操作。  

当然,不能否认这方面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是各个城市都有市政府的设立市政服务中心,大大改变了以往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  

但一旦涉及到深水区,暗箱操作就几乎不可避免。  

因为我国到目前为止,法制还只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自上而下的官员任免制度,让“公务员”成了“私务员”——只要把上司伺候好了,下面的意见再大也无妨其仕途。所以,一件重大事项的定夺,最终不是依据什么法律,而是一位够份量的官员的一句话。  

第三条,是社会环境不一样。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威尼斯商人》。  

其中有一个情节:一个犹太商人和人打赌,赢了这个人身上 一磅 肉。尽管这个犹太人是标准的弱势阶层,处处受欺凌,甚至走在街上都被人吐唾沫。但他通过双方协商订立的契约,却是任何权势者也无法改变!  

因为在这个城市,人人都知道:一旦契约得不到尊重,这个城市崇尚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将不复存在。  

遗憾的是,这部莎士比亚戏剧所展现的,崇尚“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在今天中国大多数地方也还打着灯笼也难找。我们更多地学到的,是那个犹太商人的唯利是图。  

第四条,是对人的尊重。  

“现代企业制度”十六个字,似乎高度概括。可真正“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却被丢弃了。  

当今的世界,无论是日本、欧洲还是美国,哪一家企业不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不要说比尔.盖茨的微软,连一百年前的福特,也是通過將工資加倍(從2.5美金/小時到5美金/小時),縮短工作時間(每天工作8小時),提高工人的福利,来解决生产效率低下的問題。  

尤其是他公开声称:要让自己的员工都买得起自己的车!既提到了经营方略,更说明利润并不是企业家的唯一追求。  

橘和“枳”两种植物本来相同,却变成不同,说明改造水土环境任重道远哪!  

  

  

标签:企业   制度   现代   这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