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粮食市场化的政府官员们需要彻底反思
今天看到凤凰网站上登了两则消息,一条是“人大代表建议大幅提高粮价保粮食安全”,他的主要内容是说“昨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时说,今年以来,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实现全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参加审议的委员和人大代表纷纷建议,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建议适时提高粮食价格。”而另一个专家就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李国祥研究员认为,粮价调节还是要以市场为基础”。
另一条是:“传ABCD四大家族跑马圈地操控中国粮市”。这两条新闻放在一起,可以给我们作出什么判断呢?
全国农业丰收已经很多年了,最好的标志就是这几十年了,没有因为缺少粮食饿死人的事件发生。这得益于粮食稳定增产和粮食市场的相对封闭与可控。国家建立的大型粮食储备库,就是国民的蓄水池,有效调节了国内的供给和稳定国内居民的人心。
现在,中国的经济已经与全球接轨,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国家之间的内部情况相差很大。国际资本大鳄资本雄厚,可以人为操纵他们选定的商品的价格走势。以石油为例,国际当前的供需基本平衡,但他们硬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将原油期货价格在3年之内,从40美圆炒到了150美圆,由于我国以及大多数国家原油大部分依赖进口,所以,被迫接受他们对国际原油的定价。这个结果只是经济上的损失,尚可忍受。但粮食市场就远非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国民的性命问题,国内专家包括那些个政府部长,看到我国粮食价格处于国际粮价的洼地,就简单的提出提高国内粮食价格来应对国际竞争,是非常肤浅和不负责任的。
理由很简单,我国现在的粮食价格与国际最低价格相比,差距在3倍左右,最高的到了10倍。如果按照他们的涨价思路,是提高我国粮食价格20%还是30%呢?还是提高3倍与国际市场一次性接轨?如果是前者,那么这样的措施,怎么能够依赖市场定价?那大家都去走私好了,你提高30%有什么用?与国外比还有270%的差价可赚,国际四大家族可以在中国的市场按现在市场价格高1倍的价格收购,然后在国际市场牟利。其结果就是国内所谓的提高价格的政策,必然败给国际大鳄。如果提高粮食价格到3倍,甚至更多,表面上经济上合理了,但我国的大部分低收入的居民生活将一落千丈,现在的大米价格平均在1.3-2元之间,这是居民普遍接受的现实零售价格,如果提高3倍,就是4-6元一斤,一个家庭按3口计算,每人每月30斤口粮,每人的粮食支出就要120元一个月,一个家庭大约至少要500元左右,我们知道,很多低收入家庭,包括那些下岗职工,家庭月收入在800元徘徊,想想看,他们怎么生活?最后一定有人会饿死。但现在我们都知道,袁窿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产量上已经解决了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的供应足够大家活下去。而如果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仅仅是因为所谓的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导致的,那么我们要请问,你国家的功能是做什么的?是为了经济而经济吗?经济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解决国民的生活和生存,偏离这个目标的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犯罪。如果袁先生的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人们吃饭的供应量,而政府的定价政策确人为的导致人民饿死,这样的政府就值得的当权者深思和警惕。
在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相差3倍以上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国家鼓励农民生产粮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生存所需,这是第一位的。而不应该是为了与国际粮食价格拉平,追求所谓的经济合理性。如果现在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举的体制,这个办法是很好办的,将国内居民的粮食定量口粮划出来,做为必保项,剩余的粮食全部拿来出口,这样,国内稳定,多余的粮食出口,赚取超额利润,这个是合理的。但现在计划经济已经不存在,居民的粮食供应市场化,之所以,这些年来,国内还没出什么问题,那是国际资本还没有瞄上这块。一旦瞄上的话,国内的市场就会被国外所控制,在国际与国内有3倍之多的差价存在的情况下,市场逐利的商人根本不可能顾及他人的民生问题,一切只有利润,大量的粮食就会流向国际市场,而导致国内供应失横,从而量成粮食危机,甚至政权更迭的危险。
因此,如果真是那些国内部长大人说的,由于粮食价格偏低,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的话,请大力抓农业生产,而不是依赖与国际市场接轨来解决问题。粮食价格市场化的根本含义,就是谁有钱,就优先供应,而国外的工资水平是国内工资水平的30倍以上,如果按照那样的思路,中国大多数人是不配吃粮的。因此,在粮食问题上必须坚决打消与国际接轨的念头,封闭国内粮食市场,按中国国内需求和国内生产的实际做文章,才是正道。
那些动辄粮食市场化的政府官员们,需要彻底反思一下。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