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进口:穷了中国富了美国
大豆进口:穷了中国富了美国
邱林
种植面积连年锐减,大豆进口再度攀升,也加深了国内市场对进口的依赖。预计中国在2007/2008年度的大豆进口量将从2006/2007年度2872万吨增至3400万吨。“3年前美国人在高价位上把大豆塞给中国,让你狠跌3年,跌得你种植面积萎缩了,现在美国人又趁势再拉高,再逼你高位吃进,再让你狠跌,我们可能被人家玩于股掌之上。”一位观察大豆市场3年的分析人士说。( 12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仅仅在十多年前,我国作为一个大豆的生产大国,不仅能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还大量出口。然而,从1996 年大量进口美国、巴西的大豆开始,我国便由历史上的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且进口量连年猛增。 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从那之后这个数字就再没低过。 至此,我国由大豆原产国和产量大国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成了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
问题是,我国进口量连年猛增,已导致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仅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大豆种植面积已由1993 年的4600 多万亩下降至目前的3000 多万亩;近两年来,东北市场豆价跌幅达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往往有价无市,积压难卖。原本以种植大豆为主的黑龙江省阿城、海伦等地区,经济发展因此遭受了惨重的影响,海伦市因而每年农民减少1 个亿的收入。
为什么我们会大量进口美国大豆?应当说,这是美国人为我国设置的一个陷阱。2002 年,由于片面听信美国公布的虚假研究报告,我国一个采购团在国际豆价大幅下跌前夕,在高价位上与美方签定了采购150万吨大豆的合同,当时的采购价为4100元/吨左右,此后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从此,由于大豆价位较低,我国从美国的进口量一发不可收拾,而后来美国人又趁势再拉高,再逼我国高位吃进,这样反反复复, 进口量连年猛增,而国内大豆生产却一蹶不振。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 大豆市场出现了一面进口大量的大豆,一面又产生国产大豆大量积压的现象,在供求缺口如此之大的市场上,我国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却无能为力,让其任意发展。造成这些问题,与其说是我国有关政府部门缺位不作为,还不如说是一些部门在解决大豆需求上采取“重洋轻内”的市场管理方式,这不但对国产大豆的发展是一种危险,同时对市场规律而言也是一种扭曲。如果大豆大部分依赖进口,你就要受控于人,将来发展到13亿人就等着吃人家的东西,人家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办,那你就毫无办法。
大量进口美国大豆所带来的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是富了美国豆农,穷了我国豆农,例如东北地区的 豆农目前种一亩大豆的纯收益也由原来的110 元左右下降到20 多元,甚至零收益,大豆成为效益最低的农产品。 二是我国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大豆买家,而现在大豆又是买方市场,可我们却拿不到定价权。例如进口大豆的价格需要合同来保证,但目前进口合同采用由美国粮商提供的合同文本,其条款充分保护出口商利益而不利于买方,大豆生产国一般可将杂质控制在1%以内,但我国与美方签定的大豆进口合同却规定为2%。
我国加入WTO 后,农产品进口的大门已开启,不可能再关上,我国农民也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种自己吃的年代。但是,不合理的国际大豆定价机制却困扰着我国。目前,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1/3 ,理应能左右市场价格的中国,现在,却对进口大豆的价格影响力微乎其微,反而被价格“牵着鼻子走”。况且,美国大豆横扫我国市场,动摇了我国作为大豆传统生产大国的根基,这不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应尽快扭转这样的被动局面。
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对外联合采购机制。我国应尽快形成一个或几个大豆采购同盟,调控大豆进口数量、节奏和价格。对进口大豆采取全国统一招标制,以限制跨国公司对我国进口大豆价格的垄断。同时,加强大豆反倾销、反垄断措施。目前,进口大豆已对我国大豆产业和农民造成了严重损害,已使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锐减。如果我们具备了反倾销条件,国家有关部门应对此立案。此外,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加工国产大豆,可按企业加工国产大豆比例确定其进口总量,对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政策。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