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忠,一个侥幸而又不幸的人
范美忠本来有一个安逸幸福的工作和家庭,如果没有地震,他仍然幸福的在挥动教鞭,但地震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范美忠的逃生有错吗?
大灾面前逃生是人的本能,孤立的论逃生有无错误没任何意义。如果你是一个住在单元楼里的居民,地震时只要你反应足够快,能够逃生是你的幸运,至于你提醒左邻右舍与否没人追问。但作为一个教师就没那么自由了,教师被赋予了太多的道德义务。
有人批评范美忠错在逃生时的那一跑。失误在逃跑的那一瞬间他没有及时喊一声“地震了,同学们快跑!”这么一句话。就因为少喊这么一句话,范美忠虽然侥幸从地震中逃生,却不幸葬身在道德舆论的谴责海洋之中。
范美忠逃生了是他的幸运和侥幸,因为他所上课的那所楼并没有坍塌,假如楼塌了,无论范美忠愿意献身与否,无论喊不喊,后果基本是一样的。正因为楼没坍塌才把平日里像范美忠一样思想的人逼出水面。范美忠又是不幸的,因为假如他死了没人谴责他,无论他是怎么死的也无论他救没救学生;因为他还活着,所以他必须承担人们的质问和道德舆论风暴,这是一种人生平衡。
据说范美忠是这样为自己的临震逃跑行为辩解的:
“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话虽如此说,之后我却问自己:“我为什么不组织学生撤离就跑了?”其实,那一瞬间屋子晃动得如此厉害,我知道自己只是本能反应而已,危机意识很强的我,每次有危险我的反应都比较快,也逃得比较快!不过,瞬间的本能抉择却可能反映了内在的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后来我告诉对我感到一定失望的学生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这或许是我的自我开脱,但我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我还告诉学生:“我也决不会是勇斗持刀歹徒的人!”话虽这么说,下次危险来临的时候,我现在也无法估计自己会怎么做。我只知道自己在面对极权的时候也不是冲在最前面并因而进监狱的人。”
相信每一个人在初次听到范美忠如此辩解的话时都感到难以接受,即使我们沉静一段时间思考仍然感觉不对劲。范美忠说牺牲是选择而非道德,这句话他只说对了前一半,牺牲确实是一个人的选择,但的确也是道德高尚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不牺牲,但同时也必须承认你没有高尚的道德。一个人不可能苟活着的同时也拥有着高尚的道德。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生死关头,跑是本能,但人品的高尚与否恰恰在于一个人能否克制自己的本能,到处辩解逃生是人的本能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卑怯是苍白的,试图扭转舆论也是愚蠢的。纵使你有无可辩驳的理由在这个特殊事件里你也只能默默忍受,须知你范美忠的人生理论最多只能和世俗打个平手,幻想取胜是万不可能的。况且范美忠不选择牺牲的意图与他自我辩护的“自有公正”并无任何关系。反对你的人也并非伪善,他们有资格质问你这个不正常的死里逃生的人。
虽然范美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真实的自我写出来公之于众,这不能说明他有多么坦荡磊落,只能把一个小知识分子脆弱的心态暴露无遗。象范美忠这样饱读史书的人很多,他们对人生价值观有着清醒自私而又逻辑复杂的认识,他们瞧不起那些勇于牺牲的匹夫,他们内心认为这些不加思考就牺牲自己的人都是一些头脑简单的愚蠢盲流。实事求是的说,任何一个大脑健全的人都知晓生命的可贵,危急时刻能否敢于选择牺牲,也确能体现一个人的情操高低,这不是有些知识分子的“清醒”所能批倒的。
对鲁迅思想有着较深入研究的范美忠本该闭嘴装傻,或许媒体还能原谅他,但知识分子的迂腐令他急不可耐的辩解,结果越辩对自己越不利,反而让他失去了加入自由阵营的机会,这是他的又一不幸。
范美忠自辩:我为什么说那样的话?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28513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