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行政不干预医改难成功

2025-02-2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行政不干预医改难成功  

——兼与刘国恩教授商榷  

  

人民日报2010年6月17日13版载文“医改何处着力”(作者刘国恩,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说:“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地方医疗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要不断学习,坚持开放式的发展理念,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着力避免不当、过度的行政干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刘教授的观点,笔者不能完全赞同。  

首先,医改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以及政府各相关部门等,更是全国老百姓密切关注的一件民生大事,如果政府不出面组织、协调和领导,怎么能够做到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搞医改?如果行政干预乏力,国家的《医改方案》怎么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落实?靠市场的自然调节功能来动员、组织各相关部门积极参加医改和完成医改任务,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  

其次,医改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重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如果单靠市场来调节,可以做到合理、科学的布局和高效率的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吗?刘教授的要解决优质、高级医疗卫生资源“扎堆”大城市的不合理现象,能够如愿以偿吗?显然不行。对于那些偏远的山村、中等以下的城市,如果投资回报率过低,甚至会亏本,是不可能有人去投资、兴建医疗卫生事业的。至于无偿兴办慈善性医院的,那是个例,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不过是“杯水车薪”。像刘教授说的那样,让优质、高级的医疗卫生技术和人才,分身、流动出来到小城镇去,到地方性医院去,恐怕也只能是凤毛麟角的医院可以做到。因为那些患者高度集中的特大型医院,自己本来已经人满为患,应接不暇,抽身乏术,哪还有精力去支援他人?而且,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里,本身就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结果,你还企图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吗?  

第三,那些靠“患者”吃饭的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的逐利动机、逐利行为,是市场经济规律能够解决的吗?更是不能,因为市场经济规律的内涵,除了资源自然流动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逐利行为的最大化,甚至是疯狂化。实践早已经证明,靠市场规律促使各相关部门主动往公益性上使劲、靠拢、回归,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能够靠市场规律去自然调配卫生医疗资源,调节各相关方面的利益,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那还用得着搞医改吗?  

前二十多年里,我国实行医疗卫生市场化的结果就是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老百姓不能够公平的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甚至出现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严重的社会现象。这是有目共睹的毋庸置疑的事实!  

所以,医改要成功,最根本的问题是:彻底阻断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逐利动机和行为,促使他们完全回归到“公益性”上来。这才是医改的重点,也是医改突破的着力点。  

要回归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建立起“病有所医”的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就必须由政府出面,根据各地的人群分布、疾病流行、道路交通等自然情况,科学确定医疗卫生网点的布局和医疗卫生资源的调配,并组织好财政的社会的个人的资金,彻底阻断向患者谋取暴利的动机、渠道和行为,保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这样才能够使老百姓就地、就近的看病,并享受到“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除此之外,都是舍本逐末之策。一切政策和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都要着眼于建立“病有所医”的现代医疗卫生制度这个根本的民生目标。只有这样的想问题、看问题和锲而不舍的努力解决问题,医改才会达到预期目的。  

  

标签:医疗卫生   看病   资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