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发人民币就是通货膨胀
增发人民币就是通货膨胀
——中国资本的探讨(30)
现在,由于人民币的大量发行,产生了人民币的贬值。由于人民币的贬值,一方面导致了工资的贬值,另一方面导致了物价的上涨。由于工资的贬值和由于物价的上涨,导致了靠工资生存的工人的生活水平的下降。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通货膨胀。但这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
什么是通货呢?马克思说过:“我们这里所说的通货的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这个量的一部分,构成银行的数量不断变动的准备金。”《资本论》三卷565页。因为人民币作为纸币在流通中已经成为唯一的流通手段,已经完全脱离金本位,所以,人民币就是改革开放中流通的唯一的通货。从理论上看,人民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量,就应该叫做膨胀,少了就叫做紧缩。这里人民的发行量是膨胀或紧缩的内容,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人民币的量是判断标准。因此,所谓通货膨胀就是人民币发行的量超过商品流通中需要的量。反之,就是通货紧缩。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概念、定义。可是在经济学家的脑海里为了利用通货膨胀发展经济,就把这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多或者少(多了就是膨胀,少了就是紧缩)的概念复杂化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 金融学》的解释是“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现在人们就是用这个解释来理解通货膨胀,利用通货膨胀。这个解释“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量”就是通货膨胀的概念,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编者又把“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也塞进通货膨胀的概念中去,这就是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足,画上足就不是蛇,不知道是什么。因此,这个概念就不是通货膨胀的概念或者内容。编者用“引起的”这个词非常好!引起的内容就是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引起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由此可见,我们要把通货膨胀的概念、内容和它引起的结果分离开来,决不可以混淆在一起。
如果我们把通货膨胀理解为超过流通需要的人民币的数量,那么这个数量(指超过的部分)的不断增加就是通货膨胀的不断发展。这样看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就是通货膨胀不断发展的三十多年!也是“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的三十多年!
经济学家们喜欢用通货膨胀率来判断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他们断言通货膨胀率在3%以内,经济就是正常的,超过3%就要注意,超过5%就得采取通货紧缩措施。是这样吗?
经济学家门的通货膨胀率指的是什么呢?他们认为是根据以下指标算出来的:1,消费物价指数,2,生产价格指数,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这些计算都是国家统计局计算的,至于怎么计算很多经济学家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广大人民了。毫无疑问这个计算的根据就是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金融学》的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既然是每年货币增发量超过流通需要的量,那么很简单,就用当年的货币总量减去去年同时期的货币总量就可以算出通货膨胀率。因此,我认为国家统计局计算的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就应该是通货膨胀率。例如,1998年国家统计局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率是-0,8%。而计算出的狭义货币的增长率为11。9%,两者相差近12倍。在我看来,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不是-0。8%而是11。9%。
由此可见,当我们探讨通货膨胀的作用以及它的发展趋势时,首要的任务就是,弄清通货膨胀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
我的探讨欢迎广大网民,欢迎专家们批评指正,甚至批判。
劳动者 2010年11月25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