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看《集结号》

2025-02-22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集结号》看完有几天,觉得影评很难写,为什么呢?因为需要说明的东西太多,头绪也太多,一时之间竟不知从何说起。好在对于影片中的N多硬伤,已经有大量网友指证出来,也有《兵器》这样的专业杂志发表文章以正视听,使得老夫省去很多麻烦,不必在硬伤和细节上予以一一批判了。那么老夫就来挖挖编导的思想根源,以及想表达的内涵吧。

首先,整部影片中一直在丑化党的形象。

党指挥枪,这是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党在军队中的体现,往往是由:指导员,政委等角色来完成的。在以往国产的战争片中,这种内容始终存在,并不断被放大。比如在表现刘邓大军题材的影片中,身为政委的邓XX经常越俎代庖的指挥部署战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以此来突出党或领袖的正确领导,这也是中国战争片的弊病之一。也有不少塑造的很好的党的形象,比如《铁道游击队》中的指导员和《亮剑》中的政委。

但是,在《集结号》党的形象一直是被丑化的。影片中九连出现过两位指导员,第一位指导员被描绘成明显带有左倾色彩的激进冒进的,战斗中与军事主官发生激烈的争执,最终由于指导员的牺牲导致连长作出枪杀战俘的决定。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党在战斗中瞎指挥,并且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再来看第二任指导员。在九连接受了阻击任务后,连长要求一位刚刚入伍没多久的文书到连里充当指导员,这个可笑的请求居然被批准了。众所周知担任指导员的首要前提就是:必须是党员!其次要求在政治觉悟上要比普通战士来的高。在真实情况下,怎么会让一个入伍没几天,又不是党员,冲锋号一响就尿裤子人去当指导员呢?这个指导员在战场上的表现是可想而知的。编导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凸显:党在战斗中的懦弱和无能。除了指导员,影片里还出现了一些政工干部,如:在医院中了解情况和在县里了解情况的干部,无一不被表现成面目可憎、不近人情的嘴脸。

其次,丑化我军形象

影片一开始,我军九连在攻击一座城镇时,从装备武器到动作姿势,全部是美国化的。很容易让观众认为是一支韩国部队在行动。也许是冯导美国大片看多了,也许是韩国制作团队在拍摄中的作用太大了,总之硬是将中原野战军改变成海豹突击队或SWAT。严重丑化和混淆了,我军特有战斗风格。

从剧情上也是可以对我军的进行了丑化。如:在阻击过程中,士兵表现出怯懦和厌战的情绪;攻击敌坦克时的低能(燃烧瓶全部投在履带上);以及受伤后大喊卫生员的情景,这些都不是在淮海战役中真正解放军的形象。特别是想通过撤销九连番号,将所有阵亡人员列为失踪的情节,表现出我军的残酷与无情。稍微懂得一些中国革命史的人就知道,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一直到朝鲜战争,我军打阻击无数,象塔山、黑山大虎山、上甘岭那样的惨烈的阻击战更是数不胜数,有多少部队都是打光了再重建,这样才有了优秀连队的传承,才出现了一支打不垮的中国军队。怎么可能将一支断后阻击且全军战死的英雄部队的番号随便撤销呢?

再次,所谓人性

中国导演们在拍摄了大量没有人性的电影后,开始想拍点有人性的了。编导们试图说明: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了区区700斤小米而失去生命是可悲,即使没有失去生命的连长,也终身生活在委屈愤怒之中,这就是作为共和国烈士的可悲下场。但是战争年代中,人性是渺小的,是要服从大局的,是要被牺牲掉的。正如黎阳先生所说的:评价历史,看的是结果。评价历史人物,看的是对民族利益的贡献。只有坚持“民族利益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个人恩怨,超越个人好恶,超越个人私利”的原则,才能做到如实公正客观,达到全民族的最大共识。否则一切评论只不过是少数人谋求私利的鼓噪喧嚣和广告表演而已。可惜的是,中国导演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实在有限,这就注定了他们只能在很低的层次去表现和探讨历史。而《集结号》的编导也是如此,当他们把烈士等同于700斤小米时,他们想要是探讨的人性也就是阁楼里的男盗女娼罢了。

影片的镜头语言的运用,情景的布置,色调的把握也都透露出冯小刚的江郎才尽。虽然影片到最后烈士们最终得到了组织的认可,集结号也终于吹响,但是这个情节是编导玩弄的一个技巧而,只不过是为了通过所谓的审查。几千万已真正的烈士在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时,他们要得到的绝不是一个烈士的称号或几百斤小米,他们的精神早已超越了物质和名利,这是冯小刚之流永远不会懂得的。总之,这是一部大量运用春秋笔法,明褒暗贬,用心阴毒的影片。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ssk5526

标签:指导员   影片   我军   中的

条留言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吴中经济开发区越溪若水网络推广工作室 保留所有权利.   苏ICP备17010502号-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