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估计非和平方式统一中台湾军民的抵抗意志
著名军事学者、解放军现役少将罗援上周在一个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提醒人们注意台湾“和平分裂”的巨大危险,疾呼加强武力统一的准备工作。在当前两岸关系开始走向缓和、人们曾经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稍许松懈的情势下,罗援的这番言论可谓振聋发聩――台湾问题艰巨复杂,惟有日夜惕厉方能有备无患。
罗援在演讲中列举了台湾相关的民意调查数据,以证明他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他指出,虽然大陆向台湾释放了很多善意,但岛内支持统一的人数并没有上升,支持独立的人数也没有下降,主张急独和缓独(先维持现状,然后走向独立)的民众占25%,主张永久维持现状的民众占20-25%,而这个“永久维持现状”,罗援认为就是“和平分裂”。
虽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我们一贯的宣传,但罗援所列数据以及我们所能见到的其它很多民调调查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台湾,台独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非暴力手段进行促统工作当然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但战争的方式决不能排除掉,对战争方式统一发生的可能性绝不能低估。而一旦战争成为唯一的选择,人民解放军在大规模的军事斗争中以及在军事斗争结束后将会遇到哪些情况?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这些情况?是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有所预案的。
我这里暂且撇开美国和日本的介入问题(假定他们在解放军速战速决的情况下不介入),也撇开解放军与台湾军队的兵力对比问题(解放军占有完全的物质优势),只提出一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讨论,那就是台湾军民在未来可能的统一战争中的抵抗意志将会如何?
抵抗意志的大小,在决定战争胜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时候,交战双方中看似弱小的一方的军民会在爱国主义或其他热情的鼓舞下与强大的对手浴血奋战,尽管在正规的战斗中会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但会使他们的敌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使他们不能速战速决,这就有可能在国际环境方面或者在其国内政局方面出现一些不利于强大一方完成既定目的的因素。更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正规作战结束后,弱小的一方以游击战的形式继续抵抗敌人对自己国土的占领,使敌人深陷泥潭,无法完成对占领地区的和平恢复和有效治理。苏联在阿富汗、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
对台湾的统一战争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与苏联和美国进行的侵略战争当然性质不同,但仅就战争的形式和内容上来说,解放军登台后是有陷入类似困境的可能性的。这个可能性的大小,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台湾军民的抵抗意志、取决于台湾军民到那时坚持什么样的理念――支持独立?支持统一?或者不论统独但决不允许大陆军队武力登陆、强行统一?取决于台湾军民对这些理念坚持到什么程度。
对敌人抵抗意志的估计是影响一个国家对于战争、对于战争方式和进程进行战略部署的一个重大因素。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军队在战败后会不会投降的问题成为美国决策层关注的重点,因为这关系到是否准备派遣大量军队到日本本土进行作战以及需要为此付出的巨大伤亡代价。当时一般认为,日本民族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把投降看作是极端可耻的事情,比死还要坏。但是美军的情报部门在研究日本历史时发现,日本历史上对外战争不多,但内部诸侯之间却纷争不断,在诸侯之间的战争中,战败者从来不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相反,他们总是选择投降。因此,日本的投降是有很大可能性的。他们的这个判断被美国政府采纳,影响了此后的对日作战部署。
上世纪30年代,法西斯德国在准备战争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对各国国民精神、民众士气的研究。政府为此派遣了不少心理学家到各大国进行调查。其中一位被派到美国的学者在研究报告中警告德国不要把美国人看成物质主义者和颓废者,相反,美国人是理想主义者而且富有朝气。他建议政府千万不要激怒美国,不要刺激它参加战争,因为他断定,美国人一定会在战争中获胜。而另一位派到法国的学者则根据他对法国民众士气的观察断言,德军一定会轻而易举的打败法国。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观察是正确的。
今天台湾民众的士气如何?抵抗大陆武力统一的意志如何?现在也有一些说法。比如认为现今台湾青年贪生怕死,逃避兵役现象普遍;军队内部纪律涣散,弊案丛生;台湾军队深受反独反共教育多年,只会为民主而战不会为台独而战等等。民情民意似乎对大陆很是有利,但实事求是的说,在这一问题上不能过分乐观。台军一触即溃,台湾老百姓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幻想绝对不可有。台湾孤悬海外多年,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60年的反共教育,其影响决不可掉以轻心。
假如台湾军民的抵抗意志十分顽强,而大陆又没有有效的应对之策,使统一战争陷入长期化,那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状态:外部势力势必公开介入,国内各利益集团的矛盾将会由于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而激化甚至最后摊牌,疆独、藏独势力乘机而动,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因此,对台湾军民士气进行调查研究、准确估计,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总体战略部署是非常必要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