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与你翻脸——读梁衡博客《毛泽东翻脸》而作
网上闲逛, 偶见梁衡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31289311399451)上有一奇文《毛泽东翻脸》,阅后真是为先生汗颜。真没想到老了老了,已经退休赋闲在家(不过国庆刚过,还见他还跟什么作家团在贵州等地转悠)还写这等不着边际的文章。
梁衡先生号称是著名的原人民日报副总编,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据媒体说他是一位记者,又身兼教育者、学者和官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若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我辈自当肃然起敬。若是将什么众多的家与众多的奖再配上“官员”的尾巴,我们就只能大而笑之,知道那是什么回事了。
到了今天,所有攻击漫骂毛主席的人都脸红知耻了。而梁衡先生竟然还这么不识时务。不加考证分析,拾《炎黄春秋》之牙慧数落毛主席的这不对,那不对。先生背着如此众多荣耀也不怕闪了腰。对于主席的长短,本有党史、军史专家考定,也有中央的定论。当即便有跟贴诘问:“毛主席为什么不同人民翻脸?”我想先生看后肯定脸红了,当然,若是脸红了,说明先生还没有病入膏肓。
难道先生没有听说过“一个隔行的专家就等于一个‘白痴’”的古训????”,那《炎黄春秋》上的货色是什么样的东西,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不说了,或许与你也说不清。我们单单说说先生的文章和为人。
先说先生的为人。先生是名人,当然想出名(在博客上写《毛泽东翻脸》这样的耸人听闻的文章其实也是为出名吧),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常言道“人生一世名利二字”,谁都逃不掉,伟人也如此。但是把持不住自己的斤两也就过了。单凭先生竟然同意将一篇1892字的散文用硕大的大理石刻了放在著名风景区门口,我认为这就过了。这篇1892字的散文,用了高3米,宽3.5米的巨型石刻刻制了该文全文,放在景区中以揽观瞻。在我的文字生涯中,认为值得用石刻下来的文章最多的就是一首诗,一付对联就了不起了,而作者还应该是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伟人。然而将一篇口水话的散文刻在石上记录下来,我真的还没有看到过第二起。在中国除了老子、孙子等不多大家之外,肯定不会太多,即便是西安碑林也鲜有如此字数的石刻。当然如若文字确实字字珠矶也倒算得上一道风景。
2006年4月当地媒体上有一新闻吸引了我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政论家梁衡的作品《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石刻碑文在黄果树天星桥风景区揭幕。”
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文中如是描绘这个美丽的地方:“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相距数十米之遥,他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臂长莫及,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上大下小,正好卡在其间,于是两手以石相连,成一座云中石桥,千年万年,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石头能变到这等花样,也算是中外奇观。你站在桥景区的名字大概就是因它而取,就像我们一本散文集取名,就拣其中最得意的一篇。”这类文字是否值得刻石先且不论,单道文中所言之桥。此地原名为天生桥,(有石岩上大字为证,在网上用“黄果树天生桥”即可搜出图片)。现在名叫天星桥,确实,如果石头真“能变到这等花样”,早也名扬中外作为奇观了,根不用名人为之吹捧。然而,遗憾的是所谓“云中石桥”不过是水泥做成的,是八十年代后期修建的。哪有“千年万年”?时间并不长。更没有什么“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因为它是只不过是人工修建的水泥桥罢了。不信可见《贵州桥梁》的记载:“该桥模仿天然石桥,以假代真,尽管非真,却有真感,这是模仿逼真造成的错觉,因而使模仿的错觉产生了隽永的审美意境。这座钢筋混凝土塑石拱桥,是以峡谷两岸的山石作桥基的,桥跨度20米,桥宽2.4米,桥面净宽1.8米,游人还以为是天生桥呢。”(见《贵州桥梁》138页,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当地人非常清楚,在八十年代这里是用吊桥引渡到下一景点的,后来为了安全起见,用水泥修了一座桥。不知那个设计师的创意,做成仿佛一颗从天而降的星星,掉在桥上的样子。后来,因此连景点都更名为“天星桥”,即今天这个样子了。
揭幕典礼那天,各家媒体大肆宣传。不知是当地官员有意为梁先生设下陷阱,还是官僚主义的原因。总之是借了梁先生出大名心切的心态,将先生牢牢梆在了耻辱柱上。由于优质大理石风化速度较慢,这不朽的文章恐怕还要坚强地矗立数百年。
应该说梁衡大师是不知者不为过,最多是说他缺乏深入考察而已(揭幕典礼时他称自己已来过此地6次了)。当然,只要哪怕有一次如果停下来认真研究一下,看一看,摸一摸就马上知道这是水泥做的玩艺儿,并非“从天而降”的祥瑞之物。当然,如果是明知而故写那就是另一种性质了。)最为可笑的是,那些明知文章有“妙笔乱生花”问题的人也不指出其暇,而让这名篇大作哂在那里让人笑话。这等玩笑是可开得的吗?如若是写在纸上,再版的时候修改一二,取下亦可,偏偏写在那令文字“永垂不朽”的石头上。看来是“官员”的身份害了他。鸣呼哀哉!
当然,中国人都有为贤者讳之美德,本人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也有与其擦身而过的机缘,也想对他说你文章写得不对。但我等与其身份相差何止万里?时隔多年,看了他对主席的大不敬,今天也才与之翻脸。既然你没有为伟人讳的义务,难道我等小人物又有为你梁先生讳的义务??或许我们可从此一斑而观其人品、文章之全豹.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