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和国家对利率的调控
作者:王国胜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款额(本金)之比。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为得到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代价。职能资本家为了增加货币资本需要从借贷资本家那里得到贷款。为此,职能资本家必须从经营获得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分给借贷资本家。分给借贷资本家的这一部分就是利息。但平均利润在职能资本和借贷资本之间的这种分割,换句话说,借贷资本家应当得到多少利息,并没有内在的依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是货币的所有者凭借货币的所有权分得的财产收入。如果没有利息收入,货币所有者就不愿意让渡货币的使用权给其他经营者以增加其用于经营的货币资本。因此利息的本质也是利润的一部分。同样,利息在利润中所占的份额也没有内在的规定性,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
利息的性质决定了利率一般来说要低于同期的平均利润率。如果等于或者高于平均利润率,除特殊情况,无人会去贷款。利率的上限是平均利润率,其下限是零。利率在上下限之间浮动,在数量上并没有内在规定性。利率体现了平均利润在货币所有者与货币资本使用者之间的分配,体现了货币所有者与货币资本使用者的利益关系。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需要货币资本的借款人的角度看,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其投资收益。当利率较低的时候,借款人从经营所得的利润中分给贷款人的部分即利息就比较少,借款人得到的利润部分就比较多;反之则相反。因此,利率的变动对借款投资、扩大生产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否定或者无视这种作用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由于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投资者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利率,而且更要考虑利润率。如果有足够高的利润率,高利率也不会阻止投资的冲动;如果利润率很低甚至有赔本的可能,即使利率极低,投资者也不会借款投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高利率有时伴随经济的高增长,低利率有时与极低的经济增长率甚至是负增长并存。可见利率对经济发展有影响,但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也证明利率杠杆不可能化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从进行储蓄的存款人的角度看,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其财产收入。利率的提高会使存款人同样的存款得到较多的财产收入,利率的降低会使存款人同样的存款只获得较少的财产收入。因此,利率的变动会促使存款人增加或者减少存款,这对于大多数靠节俭进行存款的存款人意味着减少或者增加消费。消费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消费的增加或减少能够拉动或限制经济的发展。但是,利率的提高不能增加许多低收入存款人的存款数量,或者说不能进一步减少他们的必要消费;另一方面,利率的降低也不能减少那些为购房、养老等日后所需而储蓄的存款,或者说不能增加当期的消费。可见,利率对消费、从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第三,从股权投资者的角度看,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股权的价格,特别是证券市场上股票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利息把货币资本化了。利息本来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凭借所有权分得的社会剩余劳动的价值,但却表现为货币自身的产物。因此,从产生货币的数量上能够倒推出资产的价值。假定一项资产的赢利不变,利率的提高会使其价格降低,反之则会使其价格提高。利率提高时股权投资者的财富缩水,但新的股权投资相对便宜;利率降低时股权投资者的财富膨胀,但新的股权投资相对昂贵。这两种情况里面都既有促进发展的因素,也都有抑制发展的因素。但显然利率变动时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了。
第四,从商业银行等机构贷款人的角度看,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其对放贷的态度。在现代经济中,商业银行等机构贷款人往往持有数量较多的国债、企业债券、股票等各种证券。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这些证券的价格。如,利率提高时这些证券的价格会降低,这不仅使变现时得到的现金减少,而且为了避免和减少损失,这些机构在一段时间里会减少变现的数量。这时,商业银行等机构贷款人会因为感到流动性紧缺而减少贷款数量。另外,利率提高也是一个紧缩银根的信号,这也会使商业银行等机构贷款人在放贷时更为谨慎。这种为了保持流动性而收紧放贷的行为在投资者要求增加贷款以扩大投资的时候,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降温的作用。
综上所述,利率的变动的确能够对经济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的降低能够增加投资和消费、扩大信贷、促进经济增长;利率的提高能够抑制投资和消费、缩小信贷、减缓经济增长。但这种促进和减缓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不是无限度的,而是有限的。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改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结构,更不可能像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夸大的那样,能够解决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引发的经济危机。
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利息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没有内在的规定性,所以利率受很多因素特别是力量较强的因素的影响。供求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的干预和调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把利率的高低完全归于货币资本的供求一个因素是不全面的,因为这无法说明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利率是怎么确定的。实际情况表明,国家是影响利率的一个重要力量。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干预调控利率。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通过改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率。再贴现率实际上左右着利率的基准。
资本主义国家调控利率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问题。所以,其着眼点在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刺激或抑制作用。除了再贴现政策,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的国债的价格来影响利率;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比例以调节货币供求来影响利率。如前所述,由于利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限度内确实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所以,把调控货币数量与调控利率结合在一起的货币政策对于推迟经济危机的发生,减缓危机的震荡程度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危机过后相对平稳的萧条和复苏阶段,也能够对经济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保持经济发展的平衡。当然资本主义国家对利率的调控不可能达到其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对利率的调控应当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调控利率,不仅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而且要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然不存在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内在矛盾,国家也需要调控利率,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率关乎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了合理安排这些利益关系,也必须对利率进行调控。
一是从货币所有者与货币资本使用者关系的角度看,货币所有者不应从利润中分得太多的利息,否则会影响货币资本使用者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经营的意愿和能力,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利率不应太高。二是从货币资本使用者与劳动者关系的角度看,为了能够兼顾提高劳动收入和经营者得到合理收益两个方面,利润率应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不应太高。相应的,从利润中分得利息的利率也不应太高。三是从利息收入和劳动收入的关系来看,利息在本质上是社会劳动的凝结,但由于其表现为凭借货币所有权得到的收入,从而造成货币本身就可以产生收入的现象。这种现象会贬低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利于鼓励劳动致富。为此,利率也不应太高。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调控利率,既要坚持长期基本目标,又要适应现实需要。
根据上述分析,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当保持较低的利率。这一是因为低利率总体上说有利于增加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因为低利率能够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合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相适应。因此,保持较低的利率应当是国家调控利率的长期基本目标。
但是,这并不排斥在有的时候、有些情况下,国家适当调高利率,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如,在经济发展过热的时候,在CPI过高的时候,等等。不过,从总体上说,保持低利率应当是常态,适当调高利率应当是特殊。而且,解决经济发展过热、CPI过高等问题不能全靠利率。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应当采取其他政策措施,未必需要提高利率。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调控利率,不仅要靠货币政策,而且要加强对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的监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调控利率应当学习采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因为市场经济有许多共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对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的监管。
在现实生活中,金融机构各种名目的高息揽存是实际利率上升的重要原因;货币资金在金融机构内部的拆借循环既給金融机构带来不当利益,又进一步推高了利率;金融市场的炒作投机在影响经济稳定和社会公正的同时也为利率的高企推波助澜。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此,必须加强监管。比如,应当坚持国家对各类存贷款利率的控制,严格查处各种形式、各种名目的高息揽存,坚决打击金融市场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等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进行监管方面应当比资本主义国家有更多的手段、更高的效率。
查看全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