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江西周公子是国营企业南辕北辙的产物

2025-03-02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周公子”和腐败现象大量出现改革后的国有企业,不能用来玷污改革前国营企业。这是解决国有企业的“周公子”现象的一个重要问题。

  刚过去的7月发生了不少事,最红最火不过江西周公子周劼。

  喝的茶20万元一斤,“副省长给我递烟”,“我妈给我买10套房子”“单位一把手请我吃饭”……

  “父亲的副局长稳了”、“省厅人事处的人刚打了电话给我爸”、“感谢家族的所有人(大伯、三伯)”等。

  今年很多 人说日子不好过,看人家周公子字字都炫富,句句都扎心。

  有人就把周公子的朋友圈炫富秀权的帖子截图发到网上,猛地炸锅。

  这个周劼真的富豪,被称为周公子。有人找到周公子的背景,不过是一个三本大学生。为何能进入这么好的国有企业?

  梳理周劼的家族关系,大伯是正处级干部,三伯是副处级干部,父亲是科员,母亲是经理。可以说都不是简单的人物,家族的大树荫庇着侄辈。

  “官二代”从政确实不是稀奇事,周劼能进入他所在的单位确实与父辈单位“避嫌”了,没有明面上的联系,但是官场上的“圈子文化”一直都存在,近几年虽然国家也一直打击这种“腐朽的文化”,但是这个社会毕竟是“人情社会”,某些关系的交际一直都在,这个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周劼,作为一个国企的普通员工,毕业于一个三流大学的差生,凭什么可以进入国企上市公司,而且还有如此“自我感觉优越的生活与工作圈”。难道是他个人的奋斗,还是靠着家庭的裙带关系?

  有人说,这是当今的官场现形记。更有人说它说明国有企业应该改革了,直指这是国有企业的弊端,这种现象很普遍。再加上前些年社会舆论对国有企业的种种批判,不了解情况的年轻人就认为周公子代表的就是国有企业。

  其实,“周公子”正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产物,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是没有“周公子”的。

  改革前的国有企业叫“国营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叫“大国营”,集体所有制企业叫“小国营”。

  国营企业有党政工团机构,但人员精简,最根本的是,那时的工厂管理层和工人的工资是一样的,技术工人的工资可能比厂长的工资还高。最重要的一点是国营企业的工人和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同样,都是从财政领取工资。

  国营企业的管理还有一条,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国营企业的干部没有特权,也没有裙带关系。

  当然厂长经理们就能先富起来。因此就有人说,国营企业没有活力,机制不行。那么,产生“周公子”的国企是什么机制,就有活力了?

  “周公子”和腐败现象大量出现改革后的国有企业,不能用来玷污改革前国营企业。这是解决国有企业的“周公子”现象的一个重要问题。

  否则,国有企业改革就是南辕北辙。

查看全部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