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伟大的转折评价

2025-03-02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右而左:简评张宏良《伟大的转折》

  某某网友,

  谢谢来函,今天才看到,迟复。

  推荐文章,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并且在浏览一遍之后,又比较认真地看过第
二遍,今天是第三次浏览,目的当然是在文章中找出表明我基本看法的具体依据

  首先,总的来看这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对中国社会乱象的描述比较到位,对
现实的批判是相当激烈。作者有悲愤的责任心,但对现实和未来并不悲观,对胡
温寄予厚望,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乐观,所以能够感染听众和读者。

  第二,这是一个演讲稿,可以看出,作者为了使演讲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许多
地方感性色彩比较浓重,甚至有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例如,在第七个战略转
变的论述中,对我们自己民族的哲学智慧的自信,缺乏历史事实支持,而对“知
识产权”保护的批判,显然是出于弱势状态下的义愤,而不是出自理性思考。我
以为,对人类文明的一些重大的成果,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立法和国际
准则,我们要有一个合适的心态。这个合适心态,才是民族自信的表现。毛泽东
“洋为中用”的心态,才是充满自信的表现。此外,那个扫荡的日本兵的做法,
显然与智力无关,那是一种渎职,是一种贪生怕死(若进去,真的有个八路军怎
么办,所以才装傻,逃之夭夭,这哪里是弱智)。中国古代的赛马经(上马对中
马,中马下马,下马对上马,可保胜两局),是以对手为弱智作前提的,该文的
作者,把日本的“下马”当“上马”对待,显然是藐视了日本的民族精神的本质
。我们不能以这种心态看待其他民族的人,这样看待,固然有快感,有自我满足
,但显然是自欺欺人。这种思维的实质内涵,是自己弱智,结果,发展出投机心
理。我们民族,是特别崇尚赛马经的,以为那是智慧,其实那是弱智的投机。爱
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天敌,但一些人会把后者当前者。该文作者,本因
该有很高的境界,这里却流露了一点狭隘的民族主义嫌疑,若误导听众和读者,
就将“善因结恶果”。

  
第三,三个阶段之划分和命名(梦乐园,创乐园,失乐园)可以借以简化历史叙
述,可作为参考。但是,说六中全会扭转了失乐园的历史过程,我觉得,一是可
能高估了这次会议的地位,二是可能过于乐观的估计了胡的能力。胡执政以来,
政治上有左转倾向是毫无疑问的,但其屡次遭遇对手集体反抗,如高尚全,皇铺
平在理论上对反思改革的打压,陈良宇等地方诸侯对中央政策的抵制,以致政令
出不了中南海,左转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六中全会是否一次真正的转折,要待历
史的检验和实际成就来说明。作者明显是因为含着对胡的期待和厚望,为了集聚
支持胡的力量,没有完全根据事实而对六中全会作出其个人的高调定性。我完全
理解作者对中国历史发展一定程度需要回归毛泽东的期盼, 以及把这种期盼具体
化到胡温身上的感情需要。

  以下就某些问题谈一点具体看法。
“九个转变”是“三个回归”的理论支点。无论是九个转变,还是三个回归,都
还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准确性如何,或者是否成立,我这里不做考察,否则我
的这个看法文字就会拖得很长。我只就某些个问题,提出一点补充,方便你多个
视角看问题。

  关于九个转变。如果提法成立,那么转变如何完成,以及能否确实最终完成将是
问题的关键。此外,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或者强调。

  在论述第一个转折时,作者对历史的总结,不少地方是值得商量的,但作者认识
到了文化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稍微遗憾的是,21世纪中国文化如何能成为赢家,
作者给出的理由太少(后文依然是如此,甚至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关于
人本主义,这里要说明两点,第一,首先明确提出“人本主义”的不是胡,而是
西方。它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主要价值观之一。(中国现在的许多所谓学者,为了
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遗余力在孔子思想的蛛丝马迹中发掘“人本主义”
, 显得十分可笑。你可能注意到这一点)。西方人本主义大力提倡后,导致人摆
脱僵死的神学,进行独立思考,结果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然后就是工业革命
,再后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西方重提人本主义,这时
表达的是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厌烦,对回归“自然人”(工业化和资本主义
导致人的完全异化,变为非自然人)的渴望。人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这个关系需
要厘清。胡的人本主义显然与历史上的这个人本主义,不是一回事,本文作者却
没有做区分,或者回避了这个区分。这应该不是其知识不足所致,而是主观上支
持胡拥戴胡的感情需要所致。第二,在中国实践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不是发
自胡,而是发自毛泽东。如果本质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确能主宰21世纪的中国历史
,乃至世界前途,那么文化大革命,就将最终被证明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
革命。(当然,人本主义在21世纪若没有发挥这个作用,却不能反证文化大革命
是错误的)。

  在论述第二个转变中,作者对发展的概念作出了澄清。这很好。作者说,“什么
叫发展?发展应该是一种完善,是人自身的完善,社会的完善,自然的完善,这
才是发展。事物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就叫发展。可是我们却相反,我们是以个体的
人格、精神、心理、感受的扭曲和分裂,是以整个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道德的
堕落,是以整个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永久毁坏为代价的,这是破坏而不是发展”

  我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现在的所谓发展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彻底批判过的“人的异化”。作者要是结合“异化论” 在理论上
提升一下“发展论”就好了。追求以GDP高速增长为标志的发展,即效益优先,不
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庸俗实用主义,是对“异化”的作出的最好注
解。这方面本文有许多生动的表述,尤其是对猫论,国情论,特色论的批判很精
彩,很幽默。

  第三个转变提到丛林法则,狼文化和羊文华,但作者的态度失之简单,其好比前
两年流行的《狼图腾》小说一样,试图简单化地把我们民族的许多问题归结为狼
性的缺乏。丛林法则,是实际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自然法则之一,个人,国家,民
族都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其作用和后果,政治家则要合理诱导之。所以西方出现
了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它们是丛林法则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哲学
版本。本质上的中国人,和任何其他种族的人一样,并不缺乏狼性,问题出在对
于狼性的诱导。历史上中国人的狼性被统治者引导到内斗,窝里斗,而西方的狼
性被导向了外侵。这是差别。我历来主张,对内要消灭丛林法则,对外要用好丛
林法则。(可参考我以前的有关文字)。这也正是现代西方文化所致力和已经获
得成功的地方之一,即在自己的社会内部充分建立平等,民主和自由;对外则不
顾一切推行独裁专制,例如美国的伊拉克和其他的对外战争,欧美对中国的贸易
制裁,武器禁运,反倾销调查等等。这样做有一个重大的前提,就是统治者阶级
要约束自己,与民平等。毛泽东,在这个方面毫无疑问是抓大了西方的脉搏,也
看到了我们自己的问题所在,他在对外活动中经典的运用了丛林法则,以狼性还
治狼性,即“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遗憾的是,它在内部消灭丛林法则的时候
,遇到了贵族特权阶级的拼死抵抗:他要建立全民的平等,贵族特权阶级(主要
是那些和他一起革命的人)却要实现“革命的目的”:革命成功后,实现对自己
有利的丛林法则。所以,毛泽东生前是那么的艰苦前行,死后更是被骂了个狗血
喷头。毛泽东的晚年被当局否定的那一天就决定了中国人失去诚信,走向拜金主
义,乃至有今天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全面崩溃--人被彻底异化,就是迟早的事
情了。

  在第四个转变中,有一段的表述是很精彩的:企业家成为了政治家,政治家成为
了企业家。这种角色的颠倒,的确是许多问题的第一重的(表面的)根源。关于
中国的经济改革,陈云早年有一个“鸟笼理论”并相应作出警告(你自己去搜索
一下看什么意思),现在看来,陈云不愧是中国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和经济管理学
家。

  关于网络与高层的结合的说法,值得留意,但还需要考验。我在我那个被迫替换
进《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一个网民的忧虑》的帖子里(记得你说过不该放进那个系
列)对网络言论的价值作过比较高的评估和期待,并呼吁有责任心的朋友有时间
就多写网文,但我没有直接将网络言论与上层决策直接挂钩(现在我对此也还是
半信半疑),我更看重的是其启蒙作用。看来这位作者的确把网络看作推动现实
政治的一种正面力量。这大概是他把自己的观点放到网络传播的原因吧。

  
在谈到第八个转变时候,作者提出一个所谓的“三分法”,用到党史和中国历史
的大框架中。这种提法十分牵强附会,明显是因为作者要说明他的伟大的转折这
个论题而自社的,需要注意。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还用若干个与6有关的年份,
进一步阐述“历史的命数”。如果这是为了追求演讲的戏剧性效果,则无可厚非
,听众和读者可一笑了之,但如果确信如此,那么这篇文章的“预言作用”就将
大打折扣。我们在与任何一个数字有关的年份中,都可以找出许多看似有关联的
重大历史件,并总结出“规律”,但这不是历史的规律,而是文字游戏,是抽签
,是算命。

  其他转变就不谈了。

  关于三个回归。我想它们给大家提出了目标,也指出了希望之所在,但现在看来
,三个回归充其量只是一种若隐若现的东西,而不是六中全会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第一个回归,是中国共产党阶级性质的回归”。这个回归何其艰难耳!只要一
天没有公开正面承认晚年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就一天不能说回归完成。一个六中
全会的决议什么也说明不了。我也始终坚持,共产党的合法性是64中被邓小平用
机枪和坦克摧毁的。当时的问题比较复杂。但请特别注意:温家宝当时是胡启立
调入中央而加入赵紫阳系列的人,而胡锦涛是胡启立的团中央的后任。赵紫阳和
胡启立的“政治遗产”在胡温二人身上根除了吗?谁敢保证没有一个戈尔巴乔夫
出现在当今中国的可能性?现在,肯定邓小平,意味着必然要否定赵紫阳,但反
过来,否定赵紫阳却不必然意味着肯定邓小平。而恢复共产党的合法性,必须全
面肯定毛泽东,必须同时否定64中的邓小平和赵紫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就
要考验胡锦涛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本来邓小平只是毛泽东之后的一个经济补充
,他的历史使命是在毛泽东完全铺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国际国内舞台
上,搞好一个中国国内的民用经济,完成毛泽东不得不压后的这一件事情,其他
可“按既定方针办”,可是邓小平非要把自己抬到毛泽东对等的位置,并且觉得
自己比毛泽东还要高明,给毛泽东搞蹩脚的盖棺定论,还搞起不伦不类的改革,
弄巧成拙,搞出了64屠杀,把共产党的合法性断送了)。

  第二个回归,是中国改革历史性质的回归。在这个所谓的回归上,胡温做出了一
些努力,例如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减免学费,医疗合作制,取消农业税,
甚至在理论上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大多数还只是医头医脚的东西,远
没有触及到根本,还只是在邓小平的灾难性改革上,搞改良。效果如何,有待检
验。

  第三个回归,是向人类政治文 明进程的回归。这个说法太言过其实,一个六中全
会有这个能力吗?不过,在相关论述中,“大众政治”的说法,值得关注,我也
持有同样的看法,并在以各种方法论证,毛泽东的路和西方成功的路是殊途同归
。(参见我的《只有绝对的人治,没有绝对的法治》。严谨的翔实的学术论证将
在我的文稿《1789-1989》中出现。但愿以后你能看到。但是,我们现在看得到大
众政治的影子吗?把网络言论的有限自由,夸大为大众政治,恐怕不合适吧?而
在网络言论之外的胡领导下的现实中国,哪里有大众政治?所以,以大众政治为
标志的政治文明的回归并未发生。所以,作者关于这个回归的论证是不能成立的

  以上写得不少了,是不是让你有点泄气,刚看到的希望又失去了?其实没有。真
正的希望也许是17大之后,17大之后的4年,胡温如果依然如此平平,没有完成上
述事业,那么,就要看还有后来人的。而如果17后以上回归逐渐落实,那么该文
也就成立了,其作者就是先知先觉,察我所不能察觉。换句话说,17大后的四年
将告诉我们本文的“预言价值”有多高。

  最后,我三言两语表明自己对胡温的看法。我对温 不看好,对胡还想做最后的考
察。对毛泽东的晚年遗产的处理(对应的是对邓小平的历史地位的实事求是的评
价),将是中国政治走向的指示牌。我现在假设胡没有给晚年毛泽东恢复名誉,
是出于政治谋略的考虑,因为它需要先巩固权力基础。如果17大后的某个时期直
至最后阶段,胡依然不敢涉足毛泽东晚年的政治遗产,也就是说不敢直接面对共
产党合法性的问题,那么,大家就都高看了胡。

  本看法草就后,觉得可以提供给更多的读者参考,我会尝试的,如果在某个网站
出现,请不要介意。我则乐意你在方便的时候提供给别人参考。

  右而左
2007-01-06

查看全部
标签:作者   回归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