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利比亚问题的由来及其趋势分析

2025-03-02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利比亚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迦太基时期。北非,是古代世界文明的重心之一。但这里的北非,主要是指尼罗河两岸的下游埃及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埃及地带充沛的水量带来了最早的农业文明。但在今天的利比亚一带,没有文字记载,只能推测只有少量的游牧部落在此游弋,包括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和图布人等北非族群。直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大概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今天地中海黎巴嫩沿岸的腓尼基人,由于经商来到利比亚沿岸,利用地理位置在地中海居中的优势作为贩卖奴隶及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并开始定居,建立城郭国家。这些腓尼基人的祖先来自城邦推罗,推罗王在圣经中也有出现,是以色列人的老冤家了。迦太基成立以后,经过百年的战争,为罗马所毁灭。北非成为了罗马的殖民地和非洲行省。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征服当地的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败阿拉伯王国占领当地,在1912年意土战争后又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二战后独立。1969年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国王成立了如今的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利比亚和美国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在美国建国初期,美国政府还曾经向今天的利比亚地区的北非海盗称臣纳贡。北非海盗兴盛于16-19世纪时期奥斯曼土耳其王朝的治下,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形成了4个海盗泛滥的地区——阿尔及尔、今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北非海盗在地方首领“帕夏”的领导下,对来往于地中海的欧洲各国商船进行劫掠。由于没有强大的海军,美国也被迫像欧洲国家一样,向北非海盗国家缴纳贡金。比如与的黎波里签订的“的黎波里条约”,就缴纳贡金100万美元。到了1800年,美国付给北非海盗的勒索金占联邦政府支出的20%,已令美国政府不堪重负。直到1830年之后,阿尔及尔和突尼斯成为法国的殖民地,意大利则夺取的黎波里作为自己的殖民地。在欧洲殖民总督的铁腕管制之下,叱咤风云的北非海盗才最终灰飞烟灭。
从历史上看,从迦太基和罗马帝国时期起,由于地理形成的地中海沿岸经济圈就在文化、经济、政治上密切相关。在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对立造成了地中海南北两岸的隔阂。在西方强大起来后的工业革命时期,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又成为北岸工业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的殖民地和工业原料产地、制成产品输出地和低端劳动力的输出地。殖民地带来的巨大利益及殖民地本身的急剧贫困是西方国家发达繁荣所需,而殖民地的贫困和宗主国的富裕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二战后阿尔及利亚的放弃与否曾引发法国国内的对立,并差点演变成一场革命或政变,后被戴高乐所镇压。

因此,北非问题或利比亚问题在历史上看曾经是一个国家问题或领土问题或宗教争端,但近代以来却是广大亚非拉人民反抗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个缩影。
现代(二战)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从西欧移到北美,北非的主要社会矛盾根源也就相应的从西欧各国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国家之间的对立转变成美国和北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对立。其标志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标志着世界政治的主导权正式从西欧的英法等国正式转移到战后双强美苏特别是美国的手中。


由上图可见,二战以来,旧的以西欧为中心、以英法为代表、以武力统治为手段的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世界政治的主导权逐渐转移到美苏两个大国手中。以此为标志,亚非拉广阔的殖民地、半殖民国家发起了波澜壮阔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纷纷独立。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有100多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经历了两大浪潮。第一个浪潮发生在40至50年代。这一时期,运动的中心地区在亚洲和北非一带。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叙利亚、约旦、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朝鲜、阿曼、柬埔寨、马来西亚,特别是中国。北非有利比亚、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埃及爆发了七月革命。第二个浪潮发生在60-70年代,以非洲为中心。在60年代非洲诞生了32个新国家,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诞生。经过两次独立浪潮的冲击,亚、非、拉历史完成了由殖民地附属国走向独立的发展进程。

体系转移的背后,是以北美为中心、以美国为代表、以经济为主要手段的帝国主义金融殖民体系替代了以西欧为中心、以英法为代表、以直接统治为手段的帝国主义政治殖民体系,以更为隐蔽的剥削方式进行剥削了。其主要表现是用跨国公司、金融巨头、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替代了传教士、殖民地总督、东印度公司、无畏舰、速射炮和机枪。
因此,虽然利比亚1951年起就独立了,但国王只是帝国主义的傀儡。利比亚1955年颁布国家石油法,并开始石油勘探。1959年发现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开始出口石油。石油的出口带来了财富,但并没有分配到人民手中。社会的两极分化带来了不满和对立。最终导致了1969年的革命。

由前图可见,2/3的非洲国家独立在1960年代以后。1969年是在文革的第四年,之前的1968年是革命的一年,欧洲爆发了5月革命,美国爆发了反战运动和气象员组织、黑人民权运动、美国几百座城市被焚毁、美国大学生为了支援中国和亚洲革命而抢劫本国的银行,日本爆发了红卫兵运动、赤军运动和浅间山庄枪击案,中东一批国家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上台掌权。那是一个“东风压倒西风”的年代、那是一个“敌人一天一天烂下去,我们一天一天好起来”的年代。

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利比亚作为一个富油国家首先号召对石油资源进行国有化,脱离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控制。
小时候,读哈默博士的传记印象特别深。他在石油行业内就是靠利比亚革命起家的。当时利比亚革命把西方的七大石油公司包括洛克菲勒的美孚和壳牌等石油公司(号称七姐妹)赶出了利比亚,哈默博士声明支持利比亚人民革命,借此在石油领域站稳了脚跟。

因此,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不是个人恩怨。
包括1986年里根发动“黄金峡谷”行动意图斩首卡扎菲,那不是个人恩怨。

我始终认为,一个国家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人要吃粮食一样,其强大和健康存在的前提是要依靠其土地、人口和自然资源。当土地、人口、和自然资源不能相互匹配、或者说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发生冲突和战争。总的原则是人需求的相对无限性和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无不肇因于此。

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意味着对资源无穷无尽的索求、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化。资本主义当然就意味着控制土地、资源和人口。因此,列宁说:“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其肇因在此。

和农业文明的内敛不同,资本主义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掠夺全球为最终目的。

因此,对于1960-70年代利比亚为代表的这样一批的富有自然资源的国家(不光是利比亚的石油,还有南部非洲的铜、钻石和黄金)脱离西方势力的控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痛入骨髓的。

对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言,利比亚、叙利亚这样的产油国家,是一个“失落的世界”,是一笔曾经属于他们而又失去的财富。对于他们统治世界的理想而言、对于他们为了保留现在还在他们手下的奴隶如日本、韩国等国面前的尊严而言、对于为了他们口袋里叮当作响的金币而言,都是不容许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面前,其实卡扎菲接见陈水扁什么的,都是个人恩怨。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体系对亚非拉民族独立体系的斗争、是富人对穷人的斗争、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对全球包括中国的控制与斗争的一部分。从历史上而言,西方控制中东就是为了控制去中国的通道。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不同意网上有人提出往利比亚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观点呢?

不是因为卡扎菲接见台湾省地方领导人陈水扁、达赖。不是这些因素。

问题在于你能控制多少。

利比亚目前还是中国力量达不到的地区。要去利比亚,就必须经过苏伊士运河,而这是帝国主义的核心利益所在。当初1956年美苏为了它甚至不惜和英法翻脸。“派遣3万利比亚人民解放军”,想法是很好,但后路被抄就会被包了饺子。毛主席从来也不做力量达不到的事。所以他会炮击金门以支援伊拉克人民的革命,但不会派遣志愿军前往埃及。那是属于托洛茨基“派遣两个骑兵师去解放印度人民”这样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干的事。

试想一下,如果派遣3万人到利比亚,他们吃什么、喝什么、弹药补给从哪来,从利比亚人民手中抢吗?还是从卡扎菲手里抢?西方不会让你的军火船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在90%的沙漠地带里如何打游击?如何面对西方的空袭?这样的形势,就是毛主席去了,也要当俘虏的。毛主席的高明之处不在于把打不赢的仗打赢,而在于打得赢的仗就打、打不赢的就不打。
有人会问:利比亚不是投降了吗?
议价的能力、换马
曾几何时,卡扎菲曾经在北非国家中带头推行石油资源国有化,打掉了西方石油公司的控制。尽管西方取消制裁后他实施经济改革,搞了些私有化项目,造就了一批新生富豪和腐败行为,但与海湾君主国、印尼等相比仍有本质区别。利比亚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430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1.48万亿立方米。利比亚每天的产油量为160万桶,约占全球产量的2%,在全球排名第15位。其中超过120万桶出口,原油出口量居世界第十二位。主要出口国是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利比亚生产的原油90%以上是含硫量低的轻原油,较容易提炼成汽油、柴油、煤油、喷射燃油,沙特阿拉伯增产的含硫量高的重原油难以取代。不仅如此,目前欧洲和亚洲许多炼油厂设备只能提炼轻原油,对利比亚原油严重依赖。
给人民发枪把西方震住了,怕碰到另一个伊拉克。
利比亚和埃及的事件性质是不同的,是高层之间的权力斗争。利比亚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人均GDP1万多美元。而且家家户户不愁温饱。
未来的演变。最终很有可能是抢夺资源、抢夺土地、抢夺人口。最终要归结到对人口的控制与占领上来。 查看全部
标签:利比亚   国家   北非   美国   石油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