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地震预测的民间力量

2025-02-28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孙延好:地震预测中的“主动预测法”

杨智敏:3小时预测成现实http://szb.northnews.cn/bfzm/html/2009-05/14/content_245834.htm

  简介:45岁,经济师。深圳市龙锂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龙锂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会员。在地震预测上有所收获,源于对中国传统的易理文化的长期钻研。

  成果:2008年6月24日,孙延好测得在鄂霍次克海有7.6级地震,时间是6月29日或7月11日,结果是7月5日,在俄罗斯的鄂霍次克海发生7.6级地震。之后,孙延好又预测在2008年11月12日或11月24日,鄂霍次克海南端有7.3级地震,结果是11月24日,此地发生了7.5级地震。

  2008年7月25日,孙延好测得在广西、海南一带,有较大地震,发震时间是8月21日,并两次上报给中国地震局等有关单位。结果是8月21日,云南省盈江县发生5.9级地震。

  2008年11月18日,测得在川滇交界:云南镇雄县——贵州毕节(在深圳西北方1000公里),或中哈交界、新疆伊宁,将发生6.1级地震。实际发震时间是2008年11月22日,地点是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也是在深圳西北方1000公里。

  长期以来,地震预测是对地震能量爆发前所产生的一系列现象的一种被动跟踪。而孙延好的方法别于上述方法,就是探索地震内在发生机理,是一种主动预测的方法,这就是首先“以时间为轴线,以震级为分类线,以地点为计算依据”,对某一地点,或某一时间,或某一震级,对将要发生的其他2个要素进行预测,这样就是对未来事物的一种主动预期,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监测和被动跟踪,这样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具体的方法是以火珠林为运算原则,兼用其他一些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就是费用低廉,不用任何的仪器和设备,也不用到目的地去测试,随时随地就能进行预测,监测的范围相对较广。孙延好预测的特点是以日为单位,地点可以定位到详细的经纬度,震级定位到0.1级的精度。对于震深,目前也发现了一些规律。

  

  

  杨智敏:3小时预测成现实

  简介:50岁,原贵州京剧团演员,民间地震预测者。

  成果:2008年3月,杨智敏捕捉到汶川地区的异常信号,并即时填卡上报国家局。4月又多次捕捉到该区域的异常信号特别强烈,又即时填卡上报国家局。

  2008年6月2日,提前12小时准确预测了发生在台湾的6.8级强烈地震。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发生6.1级地震,杨智敏就提前3小时在网上公布了预测结果。

  2008年12月26日,相继发生的我国云南瑞丽4.9级地震和巴基斯坦6.0级地震,验证了杨智敏的预测成绩。

  2009年5月9日下午,北京梅苑饭店“群测群防科技研讨”演讲间隙,民间地震预测者杨智敏在大会上以口头、短信的方式向与会者们现场预测:在3小时后60小时内,日本及辽宁中部的临震预测。而5小时后日本先震,次日22时47分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北纬46.8度、东经125.3度)发生4.5级地震。

  杨智敏直言:作为一个草根地震研究者,能准确预测地震结果,是因为找准了研究预测地震的方向。杨智敏介绍,在地震研究中,通过自己开发的一套监测装置和正确的理论指导,科学地捕获一种新发现的地震前兆信号。分析这种地震前兆信号与相关地震对应的3种规律,进而科学地预测地震。这三种规律为:

  1、这种新发现的地震前兆信号通过自己开发的示波器可以监测到,它不是地声。我们的示波器不能监测到次声波,因此它也不是次声波。它始终具有一种固定信号源范围,一般以每秒5~15秒的长短频率传播,接收到信号时一般只有很短的数秒钟,但它能传播至上万公里,且方向性较为准确。

  2、这种规律就是发震时间的规律:第一阶段捕获“地震前兆的某些特征”信号源的过程,一般都在发震前3~24个小时之内发生。

  3、这种规律就是发震地点的规律:未来的发震地点与当时太阳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今年3月,在日本千叶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地震前兆的研讨会”上,中国的42篇论文,被大会评为“中国早已走在世界前列”。杨智敏的论文为其中之一。

  同年4月,《中国地球物理协会专业论文集》里收录了杨智敏的另一篇论文《地震成因新探》。这篇论文对热液成矿理论的高温熔岩流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高温熔岩流冲击爆炸的假设,认为地震前兆信号是上述这种假设形式发射的脉冲离子造成的。

  杨智敏对本报记者说:希望社会按新“防震减灾法”中所规定的,实效地扶持民间的群测群防工作及研究,地震预测将不是一句空话。

  

  

  汪成民:迅速建立预测成功率很高的“三套台网”

  

  简介: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成果:汪成民说,我国一些学者从传统的思维入手,综合研究多种震兆信息,提出了符合中国地质特色的预报方法,将大震预测提高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他举例说,在其担任国家863项目“地震预测智能决策系统”课题负责人期间,从75种地震预测方法中挑选了几种比较有效的预测方法,并聘用了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利用这些方法取得突出预测效果、开展了综合分析地震短临预测。结果证明,这种预测方法的预测成功率比常规预测方法成功率高出几倍。此结果得到国家科委、国家地震局的认可,被国家科委863项目评为类成果,被推荐为863成立15周年的重点科技成果。

  汪成民建议,当务之急是迅速建立三套台网:谐波共振波观测台网(成功率在80%以上)、热红外观测台网(成功率在70%以上)、地壳放气观测台网(成功率在66%以上)。他强调:只要坚持“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方式,我们对大震短临预测能力短期内可迅速提高,一定能够攻破地震预测这一世界性难题。

  李志平:证实“中国地震直线与延伸线”可以帮助预测特大地震

  简介:汉族,天津人,39岁,通信工程师。

  成果:2009年4月2日,发现新疆阿图什红外云温异常并持续了一段时间,预测到新疆阿图什可能将发生地震,结果4月22日新疆阿图什发生5级地震。2009年5月1日发现阿拉斯加上空出现异常云,预测云尖下方可能将发生地震,结果2009年5月2日美国阿拉斯加发生6.0级地震。2009年4月16日发现吉林珲春与俄罗斯交界,出现红外云温异常,预测到吉林珲春与俄罗斯交界可能地震,结果2009年4月18日该地区发生5.5级地震。2009年3月30日,发现丽江附近红外云温异常,结果2009年4月4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发生3.4级地震。

  之前,李志平发现来自印尼的红外云异常,对四川中西部有影响,她向相关专家汇报了情况,随后四川乐山发生小地震。

  李志平说:“我通过解译和研究我国FY-2C红外卫星遥感图像,发现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地震之前,会出现一些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

  1、温度异常团块长时间基本不移动就是地震前兆,该温度异常区域中心可能就是震中。

  2、地球的“呼”与“吸”就是地震前兆。通过卫星云图预测地震发现,地球就像一个活着的生命体,“她”也在呼吸。地球在“呼气”的时候红外云图就表现出吐云现象,原地吐云的地方就是震中,“吸气”形成持续吸云和围空的地方也是震中。

  3、低温云在震中发生气化就是地震前兆。低温云遇到即将发生的地震区域时,低温云会快速升温。

  李志平认为:判断地震最重要的还是要熟悉地质情况,清楚红外云异常的地区是否出现在活断层。如果没有大的活断层则一般不会有大地震。因此“中国地震直线”的论证是非常必要、关键和重要的。自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地震处于酝酿期。该线是连接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属于三级板块之间的华夏系基底大断裂的邻近地缝合线之间的强震线。该线的地震属于板缘地震,都是强震带。《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分布简图》显示“鸿裂线”与该处断裂带吻合。阿尔金山断裂带、阴山褶皱带与郯庐断裂带的“入”字形的交点地应力集中汇聚在“鸿裂线”上。松辽盆地与渤海湾西侧的华北盆地同属一整块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与四川盆地同属一整块盆地。

  该线与中国强烈地震区域(华夏系基底大断裂)和中国板块内部的地应力集中破裂带相吻合;与地球自转离心力的线速度差异形成的岩体剪切力近45°吻合;与深、浅震源分界线吻合;以及与大区域的构造地缝合线,基底断裂带结合并相吻合。该线就是一个生命线,一条财富线(矿脉)。

  

  

  李传芳:采用接收和利用地震震前的爆发信号

  简介:59岁,山东临沂人。初中文化,农民。

  成果:李传芳走上地震预测的道路是非常偶然的。他在装载机厂试验一种新产品时,偶然地发现了一个能预报地震的方法,从那以后,他就有意识地做了好多微型地震模拟试验。1997年7月,李传芳尝试做了新疆伽师的短期地震预报,试验成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从此他就开始尝试做地震预报。

  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李传芳和好友在地震前150小时向云南省政府电话报告,并转告云南地震局:从现在起100小时以内将要发生6.2±0.5级地震;地址是江川——个旧一带;2003年10月16日20时28分,北纬26度——东经101.3度发生6.1级地震。

  2008年5月9日,汶川大地震前。李传芳通过好友在博客上发布预测,大概在泸定一带将要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以后,李传芳又多次成功预测汶川大地震的余震。

  在地震预测中,李传芳采用的是接收和利用地震震前的爆发信号进行预测。地震爆发前,是有前兆的,用李传芳自制的地震前兆接收仪器,震前接收到的信号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地震的方位、震中的位置、震级的大小。同时对地震的预震时间范围,临震时间范围,直至发震都能做出预报。实践证明,技术非常可靠准确。

  

  徐淑彬:地震云可以预测地震

  简介:男,52岁。1981年因发现“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而进入文博系统工作。现任职于临沂市博物馆。曾师从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院士。主要从事旧石器与中石器时代研究。

  成果:从2003年起,在论证预测地点的历史地震及地质条件中,逐渐认识了地震预测。2003年9月~10月,曾和另一民间预测者向国家地震局及云南省政府报告预测到的6.1级大姚地震。

  2007年,在山东省日照市的数次观察中确认了地震云可以预测地震的理念。2008年5月9日下午,在山东临沂市,徐淑彬发现地震云,当晚在百度地震贴吧发帖警示。那个帖子3天就点击过千万,被网友称之为“神帖”。而发帖人则被称之“高人”“牛人”。那个帖子至今仍然被《人民网.科技频道》保留在网上。5.12发生3天后,中央电视台向他们发出邀请,参加《对话》节目的录制(5月22日中午在《对话》播出)。

  2008年7月29日,网友“老孙”让徐淑彬看一组刚拍摄的云的照片。徐淑彬得出的结论是:有太阳做标志,那是强镇的绳纹云,6强,估计与四川有关。结果,8月1日在平武——北川发生了6.1级地震。

  2008年8月4日下午,徐淑彬在临沂市用自己观看并拍摄的云的照片,再次预测它们与四川有关。他在当日的博文中写到:青川一带要有6级左右的余震。8月5日,青川发生了6.1级强余震。

  2008年12月29日下午,他还用自己在临沂拍摄的地震照片,预测分析到:方向是向西南——太阳落山的方向。云的形态与结构以短小的排骨云为主,类似于稀疏的鱼鳞云。带有火烧的味道,这说明,是快的,估计规模在5左右,地点在龙门山。结果,2天后果然在茂县附近发生4.6级地震。

  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方法既简便又易于操作。一般是在地面肉眼观看到地震云后,大致判断出震级,然后再到卫星云图上寻找目击云的飘移路线,继尔寻找云的发生地,确认地点。但拍摄者必须有较为详细的拍摄描述。如拍摄地点、时间、方向、云的飘向,持续时间等等。

  如今,全国有许多专家都在用看天望云预测地震。

(《北方周末报》首席记者 梅刚 2009年5月14日 15版)

   编者小语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地震预报成为了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地震发生之后,地震能否准确预报迅速在网上引发极大争论。

  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5月1日实施。新法中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一些活跃在网络上的地震研究“牛人”开始浮出水面,重新活跃起来。一时间,民间地震预测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尽管民间预测者不能与主流同舞,但民间力量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作为民间力量的观点,虽不能代表本报观点,但民间力量已付出了预测的成本,只是这种预测能量还没有显现出来。

  我们仍然期待,国家地震部门与民间的研究力量还有群众防震组织的关系是互补互利的关系,他们的作用不能互相代替。

  

  民间地震追逐者的主流期盼国际天灾研究会在北京成立联络处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委员会主任高建国强调,建立专群结合、高效的群测群防体系,对地震天灾的防御具有重大意义,人人都应成为减灾防灾的一员而不是旁观者。

  □本报首席记者梅刚

  

  5月9日上午,北京西客站前车水马龙。一辆从贵州驶来的火车缓缓到站,从车上下来一位中年男子,他就是民间地震预测者杨智敏。之前,他是贵州京剧团的一名演员。

  第二次来北京的杨智敏,带着新的地震预测结果及学术论文前来赴会。据悉,当天来自全国的近200名民间预测人士齐聚北京。

  “这次会议的规格很高,是民间预测者的集体亮相,目的是汶川地震的悲剧不再重演。”中国天灾委员会顾问陈一文说。

  

  群测群防助推减灾研究

  当天下午,由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如何使汶川悲剧不重演研讨会暨国际天灾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梅苑饭店开幕。

  来自中国从事重大天灾研究的专家学者,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总结预测地震等天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会议间隙,民间预测者杨智敏以短信、口头的方式向到会者预测,在3小时后60小时内,日本及辽宁中部有临震。事实证实,在5小时后日本先震,次日22时47分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北纬46.8度、东经125.3度)发生4.5级地震。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委员会主任高建国强调,建立专群结合、高效的群测群防体系,对地震天灾的防御具有重大意义,人人都应成为减灾防灾的一员而不是旁观者。

  早在2008年11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如何使汶川悲剧不重演研讨会”中,专家们就希望成立一个长期性的、便于开展群测群防天灾研究工作的机构,团结更多的国内外民间及专业的天灾预测专家,更好地预测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组委会决定将2008年5月24日成立的“中华文化与重大天灾预防研究课题组”更名为:“国际天灾研究会”。

  同时,国际天灾研究会的北京联络处已经设立,该研究会会长李伯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以‘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兵种联合作战、多路探索’为指导,采取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民间与官方等多种预测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学术研究活动。”

  据了解,此次“国际天灾研究会”是中国天灾专家们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攻克地震预测难题而成立的。这是汶川地震之后首个成立的专群结合的民间组织。

  

  大震重燃民间研究热情

  一个星期前,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正式实施。它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曾在24年前遭到清理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予以肯定,并将其纳入国家地震监测和预防体系。

  新的《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一些活跃在网络上的地震研究“牛人”开始浮出水面。

  早在去年6月,本报曾报道了几位民间预测地震的专家。他们是:中国天灾委员会顾问陈一文、民间业余地震研究专家孙威、内蒙古社科联学会部副部长刘树成、赤峰市地矿专家尚德增、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龙小霞等。他们都是业余地震研究者,但预测方法较为准确。

  2008年12月初,一个“中国地震直线”的帖子引起大量网友关注。发帖人称,中国发生的大地震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发帖人称:从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到汶川地震中的重灾区北川,均可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此线“横贯整个中国,甚至可能横贯亚洲等地区”。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成都商报曾报道了一位地震“牛人”。汶川地震前,他利用地磁学原理“研发”的地震警报器,在网络上发布了地震预报。目前,该“牛人”继续用他的地震报警器研究着地震,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据记者了解,像这样痴迷于地震预测的民间人士还有不少。山东的徐淑彬“擅长”通过观测云的变化来研究地震、山西农民老赵通过肉眼观测天象来预测地震、云南甚至还出现了一位用周易来预测地震的牛人……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预测者多是民间人士,预测方法较为准确,但预测结果大多不为专业人士认可。

  

  地震真的不可预测吗?

  5.12汶川大地震后,各界最关注地震能不能预测。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主要观点是:地震不能预测。那么,地震真的不能预测吗?

  陈一文认为,美国、英国一些学者坚持“地震不能预报”的论调。这也导致主流专家认为,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

  然而,此次参会的天灾预测委员会等民间地震预测专家与主流学者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据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拥有曾准确预报了大地震的一批知名专家,如汪成民、耿庆国、黄相宁、张网厚、强祖基、赵玉林和孙威等。

  汪成民,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内外著名地震专家,是唐山大地震中创造“青龙奇迹”的主要人士之一。汪成民通过事实分析认为,地震不可预测的论点,与事实不符。相反,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防的。民间地震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观念正是不同于西方地震科学的理论,它和正在成长的新理论建构层次有关。

  据了解,从2006年后的三年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就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曾经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3次中期预测,特别是2008年5月3日,陈一文又亲自向中国地震局发了一份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的预报。据陈一文所知,很多民间预测者也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的预报。

  陈一文指出,民间业余地震研究专家孙威等人,数次准确预测地震,他还举出20多个采用不同仪器、技术、方法并经实践证明成就卓著的非主流地震预测专家。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张铁铮、杨智敏、陶守正等。

  陈一文认为,民间地震专家的监测方法比较先进。国家地震局专业地震预测对许多地球物理信号采取的是“一天定时记录几个数据”的时点观察法,而民间专家对某些群测点的监测记录方法是采用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连续记录。

  “从我们实践的结果来看,地震是完全可以预测的。”陈说。

  

  民间地震追逐者的主流期盼

  陈一文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这个学会的创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曾受周恩来总理指派,与科学家李四光分头研究探索地震预测科学。

  之后,国家确立了专业人员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震预防政策,并提出要“土洋结合”,于是一批民间地震预测研究者便应运而生。直到今天,他们中仍有一些人在坚持着工作,期望研究成果有朝一日能得到“正统”专家们的重视。

  “孙威、张铁铮等人就是那时候开始工作的。”陈一文说。张铁铮是“磁暴二倍法”预测地震的提出者。由他推出使用的地磁“幅度法”后改名为“红绿灯法”,国家地震局一直沿用,再后来又改为“幅相法”。

  多年来,陈一文一直希望,国家能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让这些民间预测者们能够得到承认,他们的研究能为官方的研究提供参考,双方能够站在探询真理的立场上,共同探讨地震预测学说。

  遗憾的是,这样“主流”与“非主流”的对接,因种种原因未被提及。汶川大地震,给了民间地震预测者一个契机,许多民间预测专家对5月9日召开的“第二届如何使汶川悲剧不重演研讨会暨国际天灾研究会成立大会”寄予厚望,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利好扶持下,民间地震预测或会被提上议程。

  专家们认为,将这些独具特色、各有特长的民间地震预测人才组织起来,总结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测体系,汶川悲剧将有可能不再重演。

  李伯淳:“天体运行”是预测地震的重点

  本报专访民间地震研究者、中华文化复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华文化与重大天灾预测研究课题组组长——

  □本报首席记者梅刚

  

  北方周末报: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是民族之殇,国家之痛。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公众对地震预测的关注度很高。最近您们在研究地震预测中有哪些新成果?

  李伯淳:的确,在汶川地震一年中,我们在研究预测地震和中国古代预测地震方法比较中有重大发现,即:中国古代有非常多有关地震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对今天的地震预测有非常大的价值。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天的所有教科书和百科全书都是按西方科学和西方天文学的认识方式来分割中国古人的地震、天文认识,因此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我们最近研究认为:要使地震预测有突破,就必需重新认识中国古人有关地震的研究成果。

  北方周末报: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重新认识古人的地震研究成果,是否是一种倒退?中国古代是以何种依据来预测地震等重大天灾的?

  李伯淳:这不是一种倒退,而是一种合力的回归。地震虽然是地壳内部的一种应力运动,但它和某种特定天象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春秋时期的晏子曾说:“吾见勾星在房心之间,地其动乎?”

  《汉书·天文志》也有这样的记载:“维星散、勾星信则地动。有星守三渊天下大水、地动、海鱼出。”意为:维星散不成行、勾星伸直则发生地震;有星守护在三渊星座旁,也要发生地震。

  中国唐代瞿昙悉达撰《开元占经》是系统全面预测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奇书,其中有关运用天象来预测地震等重大天灾的内容很多,特别是《开元占经》引用张衡的“浑天说”,并视为纲领,可见《开元占经》同张衡的“浑天说”是一脉相承的。

  北方周末报: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张衡和他的“浑天仪”,作为千年古人研制的“浑天仪”,能有预测天灾的作用吗?

  李伯淳:张衡的“浑天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球体模型。它利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并使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等,可以把肉眼能观测到的天体现象表示出来。人们坐在屋里看仪器,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现象,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他在《灵宪》中写道:“天有两仪,以舞道中。其可睹,枢星是也,谓之北极。”这是说天体有南北两极,也是“浑天说”的观点。“浑天说”是人们长期从实践中观察宇宙、天地、自然而总结出来的理论。在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中,“浑天说”的理论能较好地解释许多现象,因此很有价值。

  从古代史书论证,张衡的“浑天仪”是观测星球运行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是观星象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社会变化的。这正是汉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只是验证预测地震和确认地震方位的,而预测地震是“浑天仪”的主要功能之一。

  北方周末报:目前国内外根据“天体运行”来预测地震等重大天灾的科学家主要有哪几位?他们预测的效果如何?

  李伯淳:国内外根据天体运行来预测地震等重大天灾的科学家据我所知,首推翁文波院士,他运用天干地支周期预测天灾。此外,栾巨庆运用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还有徐好民创立的征兆灾害地质学;任振球创立的根据“三星一线”,应用“天地耦合”原理来预测重大自然灾害也很有特色。还有张铁铮、沈宗丕、陈国生、赵得秀等,他们也运用天体运行规律来预测地震。美国人家拉里·伯格创立的天文指数预测效果也不错。

  这些专家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即:认为地球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地震等重大天灾是地球内因和天体运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用整体观来指导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预测收到一定成效。但由于预测地震是极为复杂的,目前专家们均未能全面揭示其奥秘。

  附几个博客:
http://aaaaa0166.blog.sohu.com/
http://blog.sina.com.cn/xushubin

查看全部
标签:地震   预测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