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元持续贬值藏崩盘风险

2025-02-28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美元大幅贬值 面临崩盘风险

  

  香港文汇 2008-03-05

  

  中新网3月4日电 香港《文汇》3月4日发表文章说,如果美元诚信危机无法得到有效遏止,美国的债权国将不得不将手中的部分或全部美元转换成欧元等其它资产,结果引发恶性循环,出现另一轮美国政府也完全无法控制的美元贬值潮。这个时候,只要美国出现小小的经济问题,就可能成为大大的导火线,美国和美国的债权国都不希望出现的恐慌性甩卖局面就会出现,美元就要面临崩盘风险。

  

  文章摘录如下:

  

  上世纪末,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发达国家的贸易迅速增加,积聚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引起世界的关注和瞩目。布什上台后,采纳了美国20多名经济学家联名提出让美元贬值20%的建议,大印钞票,让美元贬值。美元贬值,既刺激美国企业的贸易出口,又可利用世界对美国金元帝国的信任,让各国的美元储备来个“大缩水”,刮他国钱财为美国所有。然而,美元的持续贬值,使世界各国逐步对美元失去信心,最终减持美元而转储其它货币。美国金融界的朋友告诉笔者,美国的国债数额巨大,且掌握在世界各国手中,美元如果无法获得债权国的信任,最后将以彻底崩盘告终。

  

  也是在上世纪末,克林顿采用比较稳健的经济政策,使美国从连续多年的财政赤字逐步达到平衡,后来还开始出现盈利,美元在全世界的吸引力也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各国储备的首选货币。当时欧洲多国央行的大亨们认为,当前已经进入和平时代,保存黄金没有利息,以黄金作为保值的手段已经过时。英国、瑞士和法国等国的央行于是争先恐后,纷纷在国际黄金市场抛出库存黄金,购入有利息的美元。使当年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跌至开采黄金的成本价。事实证明,当年的欧洲银行大亨全都计错数,使他们的国家蒙受到巨大损失。

  

  在1999 年,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是每盎司251.9美元。9年后的今天,黄金价格已经跃升到每盎司近1000美元。按黄金的价值计算,今天的美元价值已经贬至9年前的四分之一。如果以欧元计算,美元也从2000年1欧元兑0.82美元贬值到接近1欧元兑1.5美元,贬值幅度亦达到82%。美国政府近年进行的最赚钱无本印钞生意,利用美元贬值,使储备美元的国家资产发生了巨大损失,美国也从中赚取了巨额不义之财。美国虽然从美元贬值中获得巨大利益,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也正好成反比,跌到谷底。

  

  美国政府原来认为对伊拉克开战只是小菜一碟,少则半年,至多一年就可以完全解决战事,就可以将伊拉克建成“民主”国家。殊不知伊战完全超出美国的原先预算。萨达姆虽然被送上绞架,但伊拉克境内的暴力不断、对美军的袭击此起彼伏,局势出现前所未有的动乱。伊拉克战争已经像当年的越南战争一样,使美国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潭之中。巨额军费使美国经济持续滑坡,元气大伤。布什虽然可以将“脏屁股”留给下任总统擦,但伊战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却不知何时可以消除。

  

  伊拉克战争不但使四千名士兵命丧黄泉,也使美国财政陷入空前危机。十几万士兵的生活和装备补给,使美国耗费超过六千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布什签署的2008年 6000多亿美元的财政预算中,伊战和阿战的开支就需要700亿美元,占美国全年开支的一成多。伊战令政府减少科研经费,对企业支持不足,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加上布什上任时的减税“迟到负面效应”,使美国国会不得不进行是否加税的讨论。一位美国教授对笔者披露,由于战争,已经使他们的研究很难申请到经费,影响了他们的研究进度和目标,结果使他们的研究落后于其它国家。

  

  伊拉克战争,还使美国的必要开支得不到保证,新奥尔良的水灾至今未得到全面恢复,许多灾民仍然无家可归。布什上任前声称一定要进行的医疗改革仍然如旧。经济滑坡所引发的次按危机已经对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造成无法估量的冲击。美国一方面指责其它国家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又任由美元贬值,最终使美元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美元对欧元、日圆、英镑和人民币等货币的比值大幅下跌,已经受到世界金融界的高度关注。世界原油价格冲破100美元大关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美国政府故意让美元大幅贬值所致。

  

  美元不负责地大幅度贬值,使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所需要的巨额开支以另一种方式转移到美国的债权国身上,引发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和不满。如果美元诚信危机无法得到有效遏止,美国的债权国将不得不将手中的部分或全部美元转换成欧元等其它资产,结果引发恶性循环,出现另一轮美国政府也完全无法控制的美元贬值潮。这个时候,只要美国出现小小的经济问题,就可能成为大大的导火线,美国和美国的债权国都不希望出现的恐慌性甩卖局面就会出现,美元就要面临崩盘风险。(黄海振)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美元?

  

  
华尔街日2008年03月06日

  

  Judy Shelton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执行作为当时国际货币体系基石的布雷顿森林协议,不再接受外国央行按既定比率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由此,一个美元可与黄金划等号的时代正式宣告终结。时任总统尼克松宣布的这一消息当时让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日本和欧洲深感震惊。

  

  美国这一举动废除了27年前在布雷顿森林达成的、由美国发起、29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的一项正式协议。这项协议的初衷是为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一个稳定的基础,从而促进自由贸易的繁荣发展。在这一体系下,各国再也不用为获得不公正的竞争优势而采取让货币贬值的短视做法。国家之间因为激烈的经济纷争而导致战争的恶梦将不再重演。

  

  今天,我们的贸易伙伴们再也不会感到震惊了。他们一直期待美国能制定出针对国内问题的货币政策。但是,对于曾经作为靠山的美元如今的日薄西山以及因汇率异常振荡而导致的经济失衡,他们仍深感担忧。他们无疑还会感到自己被美国的“傲慢态度”侮辱了,在他们看来,数十年前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长约翰&S226;康纳利(John Connally)调侃美国盟友的时候就透着这种态度。康纳利曾说:可以说是美元是我们的,但问题是你们自己的。

  

  难道美国已经永远放弃了为推动全球经济拥抱自由贸易而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货币秩序的理想吗?难道美国已经抛弃了提供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一切责任感吗?

  

  如今大家可能已经忘却了,在二战前的大萧条时期,人们并不认为浮动汇率制是一种符合自由市场精神的汇率制度。相反,它被视为与全球货币秩序相对立的东西。而当时的金本位保证了贸易领域的公平竞争,推动了由市场来决定善意的竞争者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上的生死存亡。若有国家下调其货币兑黄金的比率(也就是让货币汇率浮动),将被视为是欺骗性行为。

  

  操纵汇率被视为一种偷偷挪动标杆的行为。有些国家可能会通过这类行为降低其产品在国外的售价,从而增加自己的出口。针对这种行为,其他国家就会对进口产品设立保护性壁垒作为“回敬”,并针锋相对地降低自己的货币汇率,如此你来我往,结果是遏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剧了经济上的恶性循环。

  

  以上的历史回顾对我们理解今天的处境以及我们这个国家将面对怎样的问题可谓至关重要。在眼下总统选战闹得如火如荼之际,这一点尤其重要。

  

  货币崩盘其实并不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话题,不需要提交给大学、智库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之类的全球性机构在深奥的学术文章里加以论证。(特别是不需劳驾IMF,这个机构早就放弃了它应完成的捍卫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的使命)。汇率的混乱影响到了数百万公众的个人财富的价值。一旦失控,它将有可能滋生社会仇恨和引发政治巨变,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我们应该问问正在竞选总统候选人的奥巴马(Barack Obama)、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和麦凯恩(John McCain),他们是否会做些什么来恢复美元作为一种最适宜的计价货币、一种可靠的价值载体的形像。他们是否会对更全面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什么新的主张?

  

  奥巴马获得了卡特和里根政府时期声望颇高的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保罗&S226;沃克(Paul Volcker)的支持。有鉴于此,选民们应该有可能从奥巴马那里听到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无意义的回答。沃克2005年曾在《华盛顿邮》(Washington Post)撰文说,我们越来越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他提醒说,七十年代的滞胀时期特征之一就是疲软而动荡的美元、通货膨胀压力、利率突然上升以及一两次大的衰退。该采取什么对策呢?沃克写到:要按照“经济政策上最古老的经验教训,即恪守货币和财政金科玉律“而立即行动起来。

  

  而在有关全球货币体系改革这样的涉及面更广泛的问题上,沃克的观点则不那么正统,而是更有幻想意味。他曾在2000年1月表示:我感觉,如果我们希望实现真正的经济全球化,让商品、服务和资本自由流动。那么,创造一种世界性货币便会很有意义。倘若如此,便能够将经济的增长、效率和稳定等目标更好地协调起来。

  

  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在经济政策建议方面则有点尴尬,他的顾问们意见很不一致。

  

  他的主要顾问之一是前参议员菲尔&S226;格拉姆(Phil Gramm)。格拉姆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财政政策上属于偏保守的预算平衡派,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后期追随者。正是弗里德曼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推翻布雷顿森林体系、让汇率自由浮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可以预计,格拉姆可能会反对对国际货币体系作任何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过格拉姆一直强调,应让IMF重新关注其为消除金融和货币不稳定充当短期贷款发放机构的核心使命。另外,他还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是“不道德的”做法。

  

  而麦凯恩的另一位顾问杰克&S226;坎普(Jack Kemp)则鼓吹减税和增长激励政策,反对节制预算。他是供应学派运动的功臣之一,曾为实现里根(Reagan)时代的经济繁荣作出了不懈努力。坎普从不惮于提出大胆建议。

  

  1999年在国会作证时,坎普批评保护主义者错误地将矛头指向了自由和开放贸易,而不是问题的真正根源: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浮动汇率。这种制度使货币没有一个稳定的“锚”作为依托,导致所有国家在经济低迷时期都想把货币贬值作为一种政策工具。

  

  坎普推崇的经济学家是蒙代尔(Robert Mundell),他因对金本位制的运作所作的历史性研究以及优化货币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欧元之父”。他认为,在本世纪改革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黄金可以作为一种储备资产存在。

  

  如果美元下跌和外汇市场动荡开始让消费者的钱袋瘪下去的时候(比如,美国人发现需要通过加息吸引外国人购买美国国债以填补财政赤字),货币偏差的影响可能会从干巴巴的理论迅速向充满激情的现场电视政治辩论蔓延。

  

  想到不得不把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话题变成俏皮的讽刺,或许会让竞选媒体顾问们气急败坏。比如:候选人是否赞成建立一种与普遍认可的储备资产相关联的新全球性货币秩序,将其作为一种防范谋取私利的政府实行蹩脚政策的机制呢?(或许我们可以在这里模仿奥巴马的竞选名言造个句子:“黄金:我们可以相信的货币”)

  

  或者,有没有可能捍卫一下“各行其事”的现行货币制度呢(这种制度在实现全球经济繁荣的同时破坏了贸易稳定和资本流动)?在现行制度下,外汇市场人士针对汇率走势的投机活动为他们赚取了大量真金白银,每天的交易量大约有3万亿美元之多。

  

  眼下,各位候选人不该再在下一步该如何刺激经济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类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耗费时间了。他们该思考的是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全球货币危机。

  

  毕竟,这可事关美元的生死存亡啊,傻瓜。

  

  
(编者按:Judy Shelton是一位经济学家,Money Meltdown(1994年Free Press出版)一书的)

  

  
美欧央行在重蹈覆辙?

  

  
:英国《金融时》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S226;沃尔夫(Martin Wolf)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飙升、整体通胀率日益上涨、经济增长持续走弱:回想上世纪70年代,这种组合带来的是痛苦的回忆,让人们想起各国央行犯下的错误——容忍通胀预期急剧上升,而不是对其加以抑制。通胀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最终得到控制,但任其脱离掌控的成本是巨大的。我们现在是不是可能又在犯同样的错误?

  

  截至今年1月的一年,美国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了4.3%;而在截至2007年12月的一年,欧元区整体CPI的升幅为3.1%。两个地区的整体通胀率与“核心”通胀率之间都存在差距——在美国,差距是巨大的。核心通胀率剔除了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

  

  如果这是一种暂时的偏离现象,人们就会忽略它。但它已经持续多年,尤其是在美国(见图表)。愤世嫉俗的观察人士可能有充分的理由得出结论:美联储(Fed)多年前就把谨慎抛到了九霄云外。上世纪70年代初,在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S226;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压力下,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亚瑟&S226;伯恩斯(Arthur Burns)就是这么做的。这种情况最近几年是不是又出现了?这么问肯定是合理的。

  

  整体通胀率飙升的直接原因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在截至2008年2月的6年里,高盛(Goldman Sachs)商品期货指数(GSCI)跃升288%,能源价格指数上涨358%,非能源价格指数涨178%,工业金属价格指数升263%,农产品价格指数涨220%。因此,尽管此前20多年大宗商品价格先是下跌,然后陷于停滞,但过去6年却在普遍上涨,

  

  大宗商品相对价格上涨或许反映了通胀压力,或许还引发了通胀,但它本身并不是通胀。这种上涨也恰恰是我们正在看到的。如果从上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剔除掉高收入国家制成品出口单价的上涨,就会得到以下的实际价格涨幅:所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147%,能源价格上涨192%,非能源价格涨77%,工业金属价格涨131%,农产品价格涨104%。

  

  那么,随着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相对于制成品变得更加昂贵,我们将会看到全球相对价格的变化。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处理原油价格涨幅,那么原油价格将高于197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

  

  是什么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呢?主要因素是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中国的影响尤为巨大。全球工业原材料需求的增长有一大部分来自中国。2000年至2006年,全球增加的石油需求也有31%来自中国,而北美仅为20%。

  

  新兴经济体需求旺盛没有完全说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制造生物燃料的要求也对一些农业大宗商品的需求产生了影响。供给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收成欠佳,投资不足,成本上升。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本身就是农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投机因素似乎还没有那么重要。否则的话,库存就会大幅上升。但事实上没有。

  

  由于美元兑欧元汇率急剧下跌,只要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美国整体通胀的影响就会大于欧元区以及其它拥有相对强势货币的经济体。因此,美国整体通胀率与核心通胀率之间的差距尤为巨大,也就毫不奇怪了。

  

  那么,大宗商品相对价格大幅上涨对货币政策的适当运用有何意义?它将推高有节制的通胀。它往往还会导致大宗商品使用行业的产出、总体实际收入和实际需求萎缩。目前尚不清楚,在这些影响中,哪种影响将占主导地位。考虑到这些不确定性,目前也无法确定什么才是正确的货币政策反应。但总体原则是明确的。

  

  这些原则分为3条:首先,央行必须提醒公众,货币政策无法把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带走的实际收入归还给他们;其次,央行必须忽略看起来属于暂时性的大宗商品相对价格波动,因为政策反应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不稳定;最后,央行应该对相对价格的长期持续上涨做出反应。如果它们不这么做,通胀预期和利率通胀风险溢价的上升就会成为可能。

  

  这种上升可能产生负面的实际效果。重要的一点是,这将意味着,美国如今采取的这种为应对可以察觉到的风险而大幅下调短期利率的政策可能会失败。正如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理查德&S226;费舍尔(Richard Fisher)昨日在伦敦发表发表讲话时指出的:“自1月份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以来,长期利率,包括固定抵押贷款利率,均已上升,而不是随联邦基金利率下行。”*在这种情况下,激进的货币政策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弱甚至是不当的影响。

  

  在当今的美国,通胀预期正处于一个微妙状态。正如我上周所指出的,通胀挂钩型美国国债(TIPS)与传统债券的关系显示,通胀预期似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提供了一套“经流动性因素调整的数据”,其中考虑到了金融紧张时期投资者持有流动性更强资产的意愿。以这种标准衡量,预期通胀正不断飙升(见图表)。美联储现在的处境也不好受。人们认为美联储可以在降息时不用担心后果的假设是错误的。

  

  如果央行确信,大宗商品价格现在会停止上涨,甚至是下跌,那么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严重经济疲软,它们应该下调利率。但鉴于新兴经济体继续迅速增长,它们对此没有把握。更糟的是,核心通胀率本身似乎已经开始上声。

  

  美联储在尽其所能消除下行风险,欧洲央行则是无为而治。我猜测,适当的货币政策应当介于二者之间。不过,我们不能肯定。原因非常清楚:25年来,货币政策环境首次变得艰难起来。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负责任的央行不会冒险让上世纪70年代的情形重演。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美国   美元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