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真相:美食品巨头是全球粮食危机祸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调研揭示:
美国农业真相:美食品巨头是全球粮食危机祸首
漫画:邝飚
食物巨人的触手伸向美国农业的各个环节,攫取高额利润。本记者姬东摄
:周立《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
“粮食是一件武器,而使用它的方式就是把各个国家系在我们身上,那样他们就不愿我们捣乱。”
———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农业部长约翰·布洛克
第三世界国家缺粮“使美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力量……华盛顿对广大的缺粮者实际上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来自美国中央情局的一份告
约翰·布洛克的话并非危言耸听,以种子为例,2004年孟山都(Monsanto)公司的种子全球市场份额占据玉米的41%,大豆的25%,这样高垄断的公司又与嘉吉(Cargill)建立联盟,他们控制了种子、化肥、农药、农场信贷、谷物收购、谷物加工、牲畜饲料、牲畜生产与宰杀,以及许多著名的产业化食品品牌。他们如果跺一下脚,地球的另一面都要跟着发抖。
这些巨无霸的手伸向了全球,以A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四大家庭就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贸易。而且,中国也未能幸免,最明显的莫过于大豆,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年中国将进口3550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将首次突破70%,多为跨国粮商把持,而中国大豆加工的80%也都为其掌控。如果任由这种趋势蔓延,中国风景独好的局面恐难继续,如何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已经为燃眉之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通过在美国一年多的考察研究,给出了美国农业和食品结构变革的真相,描绘了一个不容乐观的全球“食物链”图景:在自由贸易体系下,资本渗透进农业,攫取了美国政府的大量补贴,从而得以在全球推销低价粮食。与此同时,各国在低价粮食的倾销之下,逐渐丧失粮食自主权。美国粮食巨头公司和美国国家政权结合而成的“粮食帝国”得以掌控全球的粮食主权,从而掌控了整个人类社会。
美国农民:仅获1.43%食物价值
周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盒早餐燕麦片,美国人最常见的早餐食品,在超市中至少卖3.5美元,而出售燕麦的农民,只能从中得到5美分,农民总体上从食物价值分配中仅得到1.43%!食物利益分配不合理已经是公认的,但是周立还是被这一结果震撼了:是什么因素,让公认的食物生产者农民,只得到全人类每一个人每天都要付出的庞大食物价值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如果作为世界现代农业样板的美国如是,多年来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中国农民,以及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岂不更加如是?”
实际上,大部分的食物花费,都并非给了农民。周立研究1910年至今的数据发现,在价值分配中,一方面,美国的农业投入占比大体在10%-20%之间波动,这部分投入为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等生产性投入。而另一方面,食物的市场占比却由1910年的45%左右,一路上升,在1997年达到75%左右。而一直作为食物生产者代表的农民,1910年还能获得近40%的食物价值,到1997年,下降到8%.被产前成本和产后价格两把钳子夹在中间的农民,在食物价值的分配结构中,所占份额只能不断地降低。
政府高额补贴:全入食物集团囊中
那么补贴去哪里了呢?周立分析美国农民的情况时指出,上游的农业投入部门,和下游的农产品储运、加工和销售部门,拿走了几乎全部的补贴。也就是说,控制上游和下游的食物集团,又拿走了全部的农业补贴。
因为在美国,由于大量农业补贴落在商品化农产品上,直接推低了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于是,大量新的食品工业投资,直接建立在这些商品化农产品上,从而使得美国慢慢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食物帝国。更进一步,这些公司已经集结成少数几个食品集团,大幅度扩张自己的经营领域。以致于涵盖了农产品投入、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而目前中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在食品加工领域行业集中度还不高,不过,随着跨国资本的涌入,这两年行业集中度也在变化。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就预计,这两年将成为粮食加工行业整合的爆发期,自由竞争体系下,那些小规模,竞争力弱的企业将被挤出,外资的进入会加速行业整合。
食物巨人:美国食物帝国主角
这些食物集团是美国食物帝国的主角,非中国国内食品企业可抗衡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周立调研数据显示,各类农业食品的集中度,近几十年来,都在迅速地走向集中,出现为数不多的食物巨人。比如,牛肉包装前四公司集中度在1990年为72%,1995年为76%,2000年为81%,2005年为83.5%.这四大公司是Tyson,2004年每日屠宰头;嘉吉(Cargill),头;Swift&Co.,头;NationalBeefPackingCo.,头。火鸡生产的前四公司市场集中度在1988年为31%,1992年为35%,1996年为40%,2000年为45%,2006年则达到了55%.这四大公司是ButterballLLC,14.2亿只;HormelFoods(Jennie-OTurkeyStore),12.7亿只;嘉吉,9.6亿只;SaraLee,2.6亿只。豆油压榨的前四公司市场集中度在1977年为54%,1982年为61%,1987年为71%,2002年为80%.前四大公司为ADM、邦吉、嘉吉和AgProcessingInc.,其中前三大公司就达到了71%.
食物巨人的触角不仅停留在加工环节,还进一步伸向投入环节。使得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多种生产性投入,都一步步走向集中。在生产环节,以种子为例,2004年孟山都(Monsanto)公司的种子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玉米41%,大豆25%,豆类31%,黄瓜38%,辣椒34%,西红柿23%……
即使到了食物的销售环节,仍然在大公司的控制之下。在全球十大食物零售商中,美国占了一半,其中,沃尔玛(Wal-Mart)遥遥领先。而且近年来大的食物公司销售增幅很大,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升。零售额的集中十分迅速。在1997年,前五大公司的零售额市场占有率为24%,2001年提高到38%,2004年为46%,2006年则达到48%.
通吃产业链:“食物巨人”强强联手
周立分析,高垄断,使得涉农企业,可以轻易地以较高的价格卖给农民以投入品,而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更为严重的是,高垄断及其不断的集中和发展,在进一步扩张其利润空间。
以孟山都和嘉吉(ABCD中之一)建立伙伴关系为例,他们控制了种子、化肥、农药、农场信贷、谷物收购、谷物加工、牲畜饲料、牲畜生产与宰杀,以及许多著名的产业化食品品牌。
据了解,孟山都和嘉吉目前都已经在中国进行了扩张,尤其是后者除了种植业几乎完成了产业链的建设,只不过是规模尚小。那么,先看下他们在美国是如何做的。在美国,如果嘉吉公司是方圆一百英里范围内的惟一的农资和储运公司,他又只卖几种孟山都生产的,专用于其压榨、储运或饲料加工的玉米种子,那该地区种植玉米的农民就只能买这几种,需贷款则只能到嘉吉旗下的银行申请,用嘉吉的化肥。然后再把玉米或者玉米养的猪卖给嘉吉。如果不接受,就要成为那60%的被破产兼并的失败农民中的一员。但即使被兼并,也要买嘉吉加工的食品。在北美,三个食物联合体(ConAgra/Dupont,嘉吉/孟山都和Novartis/ADM),已经控制了北美市场的食品链,并逐渐扩散至全球。包括中国。
扩张需求:发动全球粮食战争
武汉博览研究员王飞翔认为,2008年我们看到的粮食危机,并非一场供求危机,而是美元危机使然:美联储2007年9月开启的降息周期,正在导致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通货再膨胀”,这一过程中美元正在强势“推波助澜”;当前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的“粮食危机”,其实就是这种“通货再膨胀”的一种表现———“粮价危机”,是一
次危机的转嫁。
如若上述分析成立,显然贸易中的主角、食物巨人则充当了转嫁的执行者。或者说,政府和食物巨头的互利合作。
农业公司总是寻求在大众食物、基因资源和农业上的寡头垄断地位,在政府以及全球、地区贸易协定中施加影响,创造让美国倾销其高补贴农产品的基本条件。
周立分析,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导致美国的农民和各国的农民在竞争,但是由于美国高额补贴的存在,导致他国农民根本没有优势。也就是说,在WTO自由贸易体制下,世界各国的产粮农民,实际上是被迫在跟美国的财政部竞争,而不是在跟美国的农民竞争。
如今,中国食品市场显然成为跨国资本进攻的目标,中国加入WTO后也被规定了必须参加农产品自由贸易。中国虽以粮食的95%自给自足得以保证粮食安全,但在粮食供需仍处紧平衡、国际油价和美元走势叵测的情况下,无疑面临新的挑战。
专题撰文(除署名外)/本记者:王海艳
■案例解读
ADM中国发展路线图
借参股多家中国公司,收购压榨厂,掌控进口大豆定价权
如果不是年初的全球粮食危机,异常低调的美国ADM(ArcherDanielsMidland)可能还在中国闷声发大财。但是现在,随着ABCD(当前世界最大的四个粮商:美国的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四大粮商被公之于众,他们在中国的产业链条也逐渐浮出水面。
染指中粮、华农集团
ADM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食用油生产商及农作物加工商,在大豆、玉米、小麦和可可加工业务上均首屈一指,同时也是世界豆粕、豆油、乙醇、高级玉米糖浆和面粉领域的主要公司。其在全球拥有超过260家加工厂。
在中国,ADM与最大的粮油生产企业中粮集团的关系就颇有渊源。在上世纪90年代初ADM和中粮共同做油脂业务,包括发展“福临门”品牌食用油。据一资深业内人士介绍,ADM仅和中粮国际在油脂方面的合作投入资金就超过20亿人民币。在中粮集团控股经营的5家油脂企业中,ADM在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中占有30%的股份,投入现金大概在4000万美金以上,其他几家ADM的股权稍微低些,平均在22%左右。而“中粮系”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贸易进口对象理所当然是美国ADM.
除了“染指”中粮之外,ADM还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除此之外,1995年,ADM还在中国大连建立了独资子公司———艾地盟动物保健及营养(大连)有限公司,并在广州和成都均拥有其他业务的工厂。不过,ADM在中国最常见的“只参股”的做法,对此九三油脂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认为,跨国粮商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洋大豆”为前提的。“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这说明跨国粮商并不想利用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来赚钱,更不想冒大豆加工业的风险,只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把我国大豆加工业作为变现国际贸易利润的一个环节。”
益海嘉里“划清界限”
而ADM在中国扩张的“标志性作品”,则被外界更多地指认为2000年其与新加坡丰益公司投资组建的中国最大的粮油集团———益海集团。尤其是2006年底,丰益国际以27亿美元收购了嘉里粮油,并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为规模更为庞大的益海嘉里集团之后。整个益海嘉里集团在中国累计投资40余家粮油食品以及相关业务的生产加工企业,遍及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青岛、秦皇岛等30个城市。在合并的当年,就有媒体称益海嘉里掌握了国内油脂价格的控制权,成为中国食用油寡头。
不过,对于近期铺天盖地的道,益海嘉里财务总监陆玟妤日前却向本记者澄清:目前ADM只占新加坡上市公司丰益国际16%左右的股份,而且不参与具体的生产经营业务,只是一个股东,是“纯粹的投资者”。益海嘉里另一高层透露,2006年两家底合并时,ADM与丰益国际进行了换股,益海嘉里成为新加坡独资企业,“ADM只是买了我们的新加坡的股票,益海嘉里的董事长郭孔丰也是爱国华侨郭鹤年的侄子,并不像有些误传的说益海嘉里是ADM控股的企业。”
生物柴油的推动者
作为美国粮油老大,ADM在美国的网络渗透力更是强劲。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介绍,美国豆油压榨的四公司市场集中度在1977年为54%,1982年为61%,1987年为71%,2002年为80%.前四大公司为ADM、Bunge、Cargill和AgProcessingInc.,其中前三大公司就达到了71%.
因为手中有粮,ADM在美国及欧洲还成为生物燃油的不遗余力的倡导者及参与者。该公司已经在欧洲建造了每年生产3亿加仑生物柴油的工厂,在美国还建设了年产能1.35亿加仑的生物柴油厂,而且新工厂还在不断扩建中。
因为每生产1加仑的生物柴油就大概需要7.5磅的植物油。在2年前,ADM公司副总裁威廉·坎普就表示,随着生物柴油需求量的日渐增加,未来3-5年将会导致植物油供应吃紧,价格上涨。显然,这样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植物油提供商ADM等来说,是最佳状态。但这种大肆发展新生物能源包括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做法,正被认为是推高全球粮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记者 李亦菲 实习生 陈楠 南方都市
相关文章 温铁军等:粮食金融化挑战蒋高明:中国粮食危机严重 转基因不是出路!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手握种子主权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不确定性风险白益民:中国粮食安全与隐忧印度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的根源李昌平:未来粮食危机并非因粮食不够人吃郑风田:入世十年农业挑战巨大,后十年能否保住难讲中国玉米保卫战:美国“先玉335”侵占东北种子过半市场份额警惕中国未来粮荒郭生祥:美国用粮食危机拯救美元?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