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苏振兴:拉美政坛“左倾化”现象评析
2006年是许多拉美国家的“大选年”。在举行大选的拉美国家中,左派获胜的占多数;即便是在右派获胜的国家,左派在国会和地方选举中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因此,拉美政坛的“左倾化”现象进一步强化。本文就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评析。
一、关于对拉美国家左派的界定
尽管国内有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对拉美的左派如何加以界定的问题,但似乎还没有专门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而且,学术界现在关于拉美左派的讨论存在着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层面。
第一,我们现在讨论的拉美左派在政坛的崛起大概都是以查韦斯1998年当选委内瑞拉总统开始算起的。但是,从那时以来,在拉美国家上台执政的左派政党究竟有没有一个跟古巴共产党一样的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有,是哪一个?是根据哪些条件来界定的?如果没有,就不应把这些政党与古巴共产党混为一谈。实际上,拉美国家近年来新上台的左派只是资产阶级阵容中的左翼。
第二,我们是根据某个政党的历史背景来界定它是左派,还是根据别的什么原则。例如,新当选秘鲁总统的阿兰·加西亚所属的政党从历史上看恐怕不能说是右翼政党。类似的例子还有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等国,但我们好像没有把它们划入左派政府之列。更典型的例子是阿根廷正义党,梅内姆和基什内尔都来自这个党,为什么基什内尔是左派,梅内姆就是右派?拉戈斯和巴切莱特都来自智利社会党,也都被称为左派,而今天的智利社会党与阿连德时期的社会党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今天如果单纯从政党的历史背景来界定左派恐怕比较困难。
第三,既然单纯从政党的历史背景很难界定“左”与“右”,或许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根据某个政府或政党所执行的内外政策来加以界定,如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以及对新自由主义等的态度是追随还是抵制。显然,在当今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之下,我们恐怕主要应依据某个政府或某个政党的政治行为或政策取向来判定它究竟是不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左翼。
第四,从我国对外政策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研究工作似乎不能只停留于一般性地谈论左派,而需要对拉美的左派政府进行更深层的分类研究。原因很简单,即便从政治行为和政策取向上被判定为左派的政府或政党,它们所提出的政治目标或政策的激进程度等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加区别,我们就很难执行有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政策。
二、拉美左派崛起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在拉美地区,古巴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中美洲冲突以有利于美国的方式结束;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在1990年大选中失败;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地区大行其道;美国的老布什总统于1990年发表“美洲倡议”,大有消灭社会主义的古巴、将西半球完全纳入西方民主与自由经济轨道的气势;一些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纷纷向右转。人们大概不曾想到,短短10年之后,左派就纷纷上台执政,拉美地区的政治版图就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重组。笔者认为,拉美左派的崛起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不成功。1980年~1990年,拉美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1.2%,被称为“失去的10年”;1991年~2000年也只有3.2%,不及1950年~1980年年均增长率的60%;如果把统计时间延至2002年,则1991年~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只有2.4%,只相当于1950年~1980年的45%。长达20多年的经济衰退与低迷对拉美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1990年,拉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创历史纪录的48.3%,截至2005年,仍高达40.6%,与1980年持平。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失业率不断上升,社会财富进一步集中化,国家调控和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下降,金融危机一再发生。因此,拉美民众的社会抗议运动蓬勃发展,印第安人运动再度兴起,“世界社会论坛”的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1997年以来拉美已有7位民选总统被迫中途退位。左派力量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崛起的,可以说,它们较好地利用了广大民众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
第二,一批传统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衰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是许多在政治舞台上活跃多年的传统政党走向衰落。早在所谓“藤森现象”出现时,人们就开始注意到秘鲁传统政党的衰落。这种现象后来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墨西哥、乌拉圭、阿根廷和厄瓜多尔等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这些传统政党的衰落无疑为左派政党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至于这些传统政党衰落的原因,可能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从总体上说,基本原因不外两方面:一是在治国理政方面少有作为;二是腐败。
第三,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恢复。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拉美国家的政坛上同样存在左、右轮替的现象。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左翼政党当政一旦被认为对传统势力或美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就会立即由右翼军人政变将其推翻。今天的情况则不同了,经过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政治民主化运动,拉美早就是“一片民主的大陆”。不仅拉美各国的民众和各派政党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政治民主局面,美国政府也把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西方民主作为其国际战略。尽管美国并不乐见拉美国家的左派上台,但却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来加以阻止。在拉美国家政府更替能正常地通过大选来实现的前提下,左派通过大选赢得执政地位的道路就是畅通的;左派在执政期间被军人推翻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近年来,拉美国家广大民众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非常强烈,参加选举的积极性也很高。拉美国家左派政党纷纷举起变革的旗帜,适应了多数选民的希望。
三、拉美左派崛起的积极意义
第一,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会产生一定的牵制作用。某些国际舆论把拉美左派的崛起形容是“美国的噩梦”,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是,拉美的左派区别于右派的一个重要标志恰恰就在于它们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采取反对或抵制态度,从而对美国在拉美的霸权行径形成某种牵制。拉美左派的崛起还表明,美国所主张的“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不仅未能使拉美国家真正走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面临的发展危机,更不能成为拯救世界的良方,“历史”并没有“终结”。
第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会产生一定的鼓舞作用。左派能在拉丁美洲这个美国的“后院”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群众运动的兴起。这个阶段,拉美群众运动的旗帜是反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反对新自由主义,要求社会公正,等等。“世界社会论坛”提出“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口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群众运动的要求和向往。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或许还要经历许多艰难与曲折,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积蓄力量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有理由把拉美国家广大基层民众的觉醒与抗争看作这个积蓄力量过程的组成部分。
第三,对古巴的权力交接过程会产生一股助力。古巴的权力交接正在进行之中。美国多年来把所谓“后卡斯特罗时代”的到来视为颠覆古巴社会主义政权的有利时机。对当前的古巴而言,一个有利的地区环境无疑是抗击美国高压政策的重要条件。拉美地区一批左派政府的出现,恰恰为古巴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的地区环境。
四、拉美左派政府面临的挑战
拉美左派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治国。具体地说,是如何充实政治民主的内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逐步改变社会不公正现象。如果这些政府不能在治国理政方面做出成绩,那么,从选票箱里取得的执政地位还会在选票箱里丢失。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治国理政的政策选择难度增加了。对于左派政府而言,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丢弃民族主义不行,民族主义过了头也不行。上世纪90年代拉美某些国家政府的失败恰恰是因为丢弃了民族主义的旗帜;而一味地反全球化、反跨国公司,也是走不通的。智利文人政府自1990年执政以来所实行的政策相对比较成功。具体地说,对前期的新自由主义主导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必须坚持;与此同时,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一系列内外政策特别是经济与社会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智利政府的上述做法对其他拉美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另一个问题是,拉美这些处于执政地位的左派政党不能总是热衷于突出主要领导人的作用,热衷于在国际上抛头露面,热衷于街头政治,热衷于直接诉诸群众运动,或热衷于搞竞选联盟,等等,而是应当下大力气组织和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将难以保障其执政地位的稳固,或者是一旦下野了,就很难东山再起。 相关文章 巴西学者:拉美“后新自由主义”的特点是什么?法国学者:三份历史文件构建走向拉美一体化的解放大业彼得拉斯:历史视角下的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反攻大陆,古巴国际主义50年社群社会主义:对极端自由主义的回应美国霸权政策的又一重挫:记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委内瑞拉:只有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才能解决危机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经济改革思想的失败2008年委内瑞拉地区选举:革命的温度计宋晓军:中国为委内瑞拉发卫星美国为何不爽索飒:全球化进程中的拉丁美洲传统作物(土豆篇)拉美危机的背后
一、关于对拉美国家左派的界定
尽管国内有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对拉美的左派如何加以界定的问题,但似乎还没有专门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而且,学术界现在关于拉美左派的讨论存在着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层面。
第一,我们现在讨论的拉美左派在政坛的崛起大概都是以查韦斯1998年当选委内瑞拉总统开始算起的。但是,从那时以来,在拉美国家上台执政的左派政党究竟有没有一个跟古巴共产党一样的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有,是哪一个?是根据哪些条件来界定的?如果没有,就不应把这些政党与古巴共产党混为一谈。实际上,拉美国家近年来新上台的左派只是资产阶级阵容中的左翼。
第二,我们是根据某个政党的历史背景来界定它是左派,还是根据别的什么原则。例如,新当选秘鲁总统的阿兰·加西亚所属的政党从历史上看恐怕不能说是右翼政党。类似的例子还有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等国,但我们好像没有把它们划入左派政府之列。更典型的例子是阿根廷正义党,梅内姆和基什内尔都来自这个党,为什么基什内尔是左派,梅内姆就是右派?拉戈斯和巴切莱特都来自智利社会党,也都被称为左派,而今天的智利社会党与阿连德时期的社会党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今天如果单纯从政党的历史背景来界定左派恐怕比较困难。
第三,既然单纯从政党的历史背景很难界定“左”与“右”,或许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根据某个政府或政党所执行的内外政策来加以界定,如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以及对新自由主义等的态度是追随还是抵制。显然,在当今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之下,我们恐怕主要应依据某个政府或某个政党的政治行为或政策取向来判定它究竟是不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左翼。
第四,从我国对外政策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研究工作似乎不能只停留于一般性地谈论左派,而需要对拉美的左派政府进行更深层的分类研究。原因很简单,即便从政治行为和政策取向上被判定为左派的政府或政党,它们所提出的政治目标或政策的激进程度等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加区别,我们就很难执行有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政策。
二、拉美左派崛起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在拉美地区,古巴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中美洲冲突以有利于美国的方式结束;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在1990年大选中失败;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地区大行其道;美国的老布什总统于1990年发表“美洲倡议”,大有消灭社会主义的古巴、将西半球完全纳入西方民主与自由经济轨道的气势;一些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纷纷向右转。人们大概不曾想到,短短10年之后,左派就纷纷上台执政,拉美地区的政治版图就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重组。笔者认为,拉美左派的崛起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不成功。1980年~1990年,拉美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1.2%,被称为“失去的10年”;1991年~2000年也只有3.2%,不及1950年~1980年年均增长率的60%;如果把统计时间延至2002年,则1991年~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只有2.4%,只相当于1950年~1980年的45%。长达20多年的经济衰退与低迷对拉美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1990年,拉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创历史纪录的48.3%,截至2005年,仍高达40.6%,与1980年持平。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失业率不断上升,社会财富进一步集中化,国家调控和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下降,金融危机一再发生。因此,拉美民众的社会抗议运动蓬勃发展,印第安人运动再度兴起,“世界社会论坛”的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1997年以来拉美已有7位民选总统被迫中途退位。左派力量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崛起的,可以说,它们较好地利用了广大民众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
第二,一批传统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衰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是许多在政治舞台上活跃多年的传统政党走向衰落。早在所谓“藤森现象”出现时,人们就开始注意到秘鲁传统政党的衰落。这种现象后来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墨西哥、乌拉圭、阿根廷和厄瓜多尔等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这些传统政党的衰落无疑为左派政党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至于这些传统政党衰落的原因,可能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但是,从总体上说,基本原因不外两方面:一是在治国理政方面少有作为;二是腐败。
第三,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恢复。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拉美国家的政坛上同样存在左、右轮替的现象。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左翼政党当政一旦被认为对传统势力或美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就会立即由右翼军人政变将其推翻。今天的情况则不同了,经过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政治民主化运动,拉美早就是“一片民主的大陆”。不仅拉美各国的民众和各派政党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政治民主局面,美国政府也把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西方民主作为其国际战略。尽管美国并不乐见拉美国家的左派上台,但却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来加以阻止。在拉美国家政府更替能正常地通过大选来实现的前提下,左派通过大选赢得执政地位的道路就是畅通的;左派在执政期间被军人推翻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近年来,拉美国家广大民众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非常强烈,参加选举的积极性也很高。拉美国家左派政党纷纷举起变革的旗帜,适应了多数选民的希望。
三、拉美左派崛起的积极意义
第一,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会产生一定的牵制作用。某些国际舆论把拉美左派的崛起形容是“美国的噩梦”,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是,拉美的左派区别于右派的一个重要标志恰恰就在于它们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采取反对或抵制态度,从而对美国在拉美的霸权行径形成某种牵制。拉美左派的崛起还表明,美国所主张的“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不仅未能使拉美国家真正走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面临的发展危机,更不能成为拯救世界的良方,“历史”并没有“终结”。
第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会产生一定的鼓舞作用。左派能在拉丁美洲这个美国的“后院”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群众运动的兴起。这个阶段,拉美群众运动的旗帜是反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反对新自由主义,要求社会公正,等等。“世界社会论坛”提出“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口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群众运动的要求和向往。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或许还要经历许多艰难与曲折,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积蓄力量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有理由把拉美国家广大基层民众的觉醒与抗争看作这个积蓄力量过程的组成部分。
第三,对古巴的权力交接过程会产生一股助力。古巴的权力交接正在进行之中。美国多年来把所谓“后卡斯特罗时代”的到来视为颠覆古巴社会主义政权的有利时机。对当前的古巴而言,一个有利的地区环境无疑是抗击美国高压政策的重要条件。拉美地区一批左派政府的出现,恰恰为古巴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的地区环境。
四、拉美左派政府面临的挑战
拉美左派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治国。具体地说,是如何充实政治民主的内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逐步改变社会不公正现象。如果这些政府不能在治国理政方面做出成绩,那么,从选票箱里取得的执政地位还会在选票箱里丢失。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治国理政的政策选择难度增加了。对于左派政府而言,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丢弃民族主义不行,民族主义过了头也不行。上世纪90年代拉美某些国家政府的失败恰恰是因为丢弃了民族主义的旗帜;而一味地反全球化、反跨国公司,也是走不通的。智利文人政府自1990年执政以来所实行的政策相对比较成功。具体地说,对前期的新自由主义主导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必须坚持;与此同时,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一系列内外政策特别是经济与社会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智利政府的上述做法对其他拉美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另一个问题是,拉美这些处于执政地位的左派政党不能总是热衷于突出主要领导人的作用,热衷于在国际上抛头露面,热衷于街头政治,热衷于直接诉诸群众运动,或热衷于搞竞选联盟,等等,而是应当下大力气组织和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将难以保障其执政地位的稳固,或者是一旦下野了,就很难东山再起。 相关文章 巴西学者:拉美“后新自由主义”的特点是什么?法国学者:三份历史文件构建走向拉美一体化的解放大业彼得拉斯:历史视角下的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反攻大陆,古巴国际主义50年社群社会主义:对极端自由主义的回应美国霸权政策的又一重挫:记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委内瑞拉:只有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才能解决危机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经济改革思想的失败2008年委内瑞拉地区选举:革命的温度计宋晓军:中国为委内瑞拉发卫星美国为何不爽索飒:全球化进程中的拉丁美洲传统作物(土豆篇)拉美危机的背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