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持续升级!超500人遇难 ,这场诡异的战争为何会爆发?
这是一场诡异的战争。
10月7日,就在中国人结束国庆假期开始上班之际,在遥远的西亚,另一拨人也开始“上班”了。
当天,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组织(简称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展开军事行动,代号为“阿克萨洪水”。
巴以冲突年年有,但这次的特殊性在于以色列这边的表现,不仅事先没有预警,事后也算得上反应迟钝,再结合近期的局势,不排除一种可能:背后有一个大阴谋。
1
“阿克萨洪水”行动从7日早上开始,打响第一枪的是哈马斯下属的精锐部队“卡桑旅”,他们发射了超过5000枚火箭弹,这个密度远超以往。
面对饱和式打击,以色列没什么办法,大量的火箭弹突破了防御网,击中了目标,有些甚至直接落在了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市内。
(火箭弹击中特拉维夫市内,造成起火)
紧接着,哈马斯发起了海陆空全面进攻,地面上骑着摩托车突破封锁墙,海上用小艇登陆,空中做着旋翼机机降。
面对哈马斯的进攻,以色列这边毫无准备,人员大批被打死或遭到俘虏。
我看了一些流传出来的视频,哈马斯在进入一个以色列国防军的基地时,竟然是大摇大摆走进去的,基地周围连个岗哨都看不到,其松懈程度可见一斑。
以色列研制的“梅卡瓦”主战坦克,以前在各种坦克排名上吹得神乎其神,结果这次,“梅卡瓦”的表现堪称丢人现眼,不仅多辆“梅卡瓦”被缴获,还出现了哈马斯武装人员直接用RPG火箭弹击穿“梅卡瓦”侧面装甲的视频。
(“梅卡瓦”被击穿瞬间,尽管有些模糊,但可以确认是“梅卡瓦”)
外网著名的专业军事博主“渔夫”做了统计,以色列军队目前损失的重装备至少有:
坦克7辆(都是“梅卡瓦”)、轮式装甲车12辆、重型装甲车2辆、装甲运兵车12辆、防雷反伏击车2辆、其他车辆10辆,加起来相当于一个营又一个连的装备,不算小了,而且数字还在增加中。
人员上,以色列军队已经有300人死亡,数十人被俘,1500人受伤,包括217部队的指挥官奥尔少校、933步兵旅的旅长斯坦伯格上校死亡,还有一名少将被俘。
另一边,截止目前,以色列的复也造成了加沙地带232人身亡,1700人受伤。
(阿洛尼少将被俘现场,从衣着上看显然毫无准备)
经过最初的懵逼后,反映过来的以色列国防军宣布进入战争状态,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讲话,呼吁全国团结并动员,后续战事的进展,我们拭目以待。
可以看出,以色列这次真是损失惨重,让外界有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以色列过去都是压倒性优势,这次怎么被打懵了?
包含三个巨大的疑点:
第一,哈马斯所控制的加沙地带是常年被以色列封锁的,陆地上有一堵长达65公里的隔离墙,包围了整个加沙地带,这墙在2021年还升级成了智能隔离墙,海上也被以色列海军封锁,物资进出极为困难。
哈马斯要发动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别的不说,光是那几千枚火箭弹或者制造火箭弹的原材料要想运进加沙地带,就不可能躲过以色列的眼睛。
第二,哈马斯在行动前一天完成了几千人的集结,这更不可能瞒得住以色列,以色列的情机构却没有任何预警。
第三,以色列国防军反应迟钝。7日上午11时34分,火箭弹袭击就开始了,但直到13时14分,也就是整整100分钟后,以色列国防军才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对于常年战争的以色列来说,这个反应速度实在慢得离谱,慢得诡异。
要拨开迷雾,就必须了解以色列近期的内部局势。
2
以色列近期的内部局势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动荡。
为什么动荡呢?
因为内塔尼亚胡要搞司法改革,这个司法改革的内容很劲爆,直接废除三权分立,引起了左派和部分中间派的强烈不满,从年初一直游行示威到现在,一天都没停。
干嘛要废除三权分立,莫非内塔尼亚胡吃饱了撑的?不是,其实是以色列社会面临着危机。
以色列刚刚建国时,分为两个派别:世俗犹太人和宗教犹太人,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一派希望世俗化,一派希望按宗教治国,没错,犹太内部也有宗教派,就是哈瑞迪犹太人。
哈瑞迪犹太人的特征,就是生活方式非常宗教,留着大胡子,戴着传统帽子,和伊斯兰极端派主张按《古兰经》生活一样,哈瑞迪派主张按犹太教经典《塔木德》生活。
对于世俗化,他们非常反感,只不过,刚刚建国时的以色列,世俗犹太人是占绝对多数的,宗教派满打满算也就一两万人,但宗教派足够极端,不断阻挠建国,令世俗派感到棘手。
双方经过谈判,世俗派这边同意给宗教派一系列特权,他们不用上世俗学校,不用服兵役,不用纳税、可以领取种种福利和补贴等等。
作为交换,宗教派不再阻挠以色列建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塔木德》。
解决了内部的大分歧后,以色列终于走上了数十年的平稳发展道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分歧再次到来,首先是众所周知的白左。
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为了统治世界,拆除民族国家这一藩篱,开启了白左化进程,以色列作为西方圈子的一员,不可能不受影响。
比如西方近些年疯了一样在全世界推行LGBT,导致以色列也出现了大量LGBT,其首都特拉维夫25%的人口都是LGBT,被称为西亚“基都”。
白左还会带来“移民”问题。
我们知道,以色列的生存,完全是建立在压迫阿拉伯人之上,两者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
放在刚建国初期,这个共识在世俗犹太人内部是牢固的,他们坚决不引进阿拉伯移民,至于本地的巴勒斯坦人,赶走就好了。
但随着以色列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和所有发达经济体一样的问题--苦活累活没人干。
以建筑业为例,以色列当地人是不想干的,觉得不体面,不像中产,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巴勒斯坦人干,不仅仅是建筑业,还有大量蓝领活,也是由阿拉伯人主导的,这就事实让阿拉伯人进入了以色列社会。
再加上阿拉伯人的生育率不低,久而久之,已经占了以色列全国人口的20%,并且还在增加中,有了人口,自然就会有政治影响力。
21世纪初,阿拉伯人开始组建自己的政党,参与选举游戏,并陆续形成了四个有一定规模的阿拉伯人政党,2015年,这四个阿拉伯人政党合并为“联合阿拉伯党”,用一个声音为阿拉伯人说话。
这在政治上是不容小觑的,20%的阿拉伯人就意味着20%的选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忽略20%。
然后,就是阿拉伯人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加,2021年,他们甚至进入了执政联盟,尽管只是联合执政,但已经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了。
你是世俗犹太人你怕不怕?
所以世俗犹太人一直想取缔阿拉伯人政党,禁止他们参政,但每一次,都被以色列最高法院否决,原因很简单,按照西方司法原则,你不能禁止人家参政。
于是在世俗犹太人眼中,最高法就成了叛徒,必欲除之。
麻烦不仅来自于白左,还有前面所说的宗教派,宗教派以前人数不多,威胁不大,但经过几十年高生育率的积累,目前已经有一百多万,且还在快速增加。
人多了,力量就大了,胆子也壮了,宗教派怎么看以色列都不顺眼,太世俗了,一点都不宗教,他们也想废除最高法院,准确来说,是想一切废除世俗法庭,用宗教法庭代替。
以色列是有两套法庭的,大部分事务归世俗法庭,少数事务(如离婚)归拉比法庭管辖。
宗教派,加上阿拉伯人,两者人口合计已经占总人口接近一半了,政治上是不能忽略的,世俗犹太人必须接受其中一方,世俗犹太人没办法,只好接受了宗教派进入内阁。
我们来看看这届以色列执政联盟的名单就知道了:除了领头的利库德集团,还有沙斯党、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圣经犹太教联盟、犹太力量党、诺亚姆党。
利库德集团是世俗犹太人的政党,余下那一堆,光听名字你就知道有多宗教了,一个赛一个的极端,这届内阁被称为以色列“史上最右内阁”。
既然内阁这么右,宗教派和世俗犹太人又都看最高法院不顺眼,那废了它就是必然的。
今年2月,以色列议会通过了司法改革法案,允许议会以简单多数投票,否决最高法院的裁决。
意思就是,如果对最高法的裁决不满意,以后议会可以投票,否定判决,等于剥夺了法院的司法权。
改革还变更了最高法院法官的产生形式,让执政党可以充分控制法官,如此一来,司法权就被立法权和行政权瓜分了,三权分立没了一权。
左派和阿拉伯人能答应吗?不可能呀,示威就没停过。
最危险的3月份,由于压力山大,内塔尼亚胡政府开始出现了辞职浪潮,连军队内部都出现了不满,部分预备役士兵宣布抵制征召,改革一度进行不下去。
面对这个局面,内塔尼亚胡做了一个重大调整--向极右翼让步,争取他们的支持。
比如,允许安全部长本格维尔组建国民警卫队,此人是犹太力量党(宗教派)的成员,国民警卫队保不齐会成为宗教武装,不过内塔尼亚胡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
内塔尼亚胡这步棋,是有双重效应的,不仅能争取到宗教派支持,而且宗教派做的事,某种程度上也符合其利益。
作为极右翼,宗教派喜欢挑衅阿拉伯人,扩张领土,只要打起来,内塔尼亚胡就有理由强迫国内左派支持自己。
果不其然,本格维尔不断地挑衅阿拉伯人,带着新组建的国民警卫队到处耀武扬威,甚至亲自到“阿克萨清真寺”挑衅。
巴勒斯坦人已经忍无可忍了,一场大战迟早爆发,而内塔尼亚胡要的就是这样。
如果仅仅是普通冲突,根本无法在以色列国内掀起太多波澜,只有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才能强迫左派接受团结。
首先是游行示威,以前政府想清场怕导致内战,现在火箭弹满天飞,你自己都跑了,还用政府清场?
少数不跑的,政府完全可以用战争期间宵禁的名义抓起来。
其次,现在大敌当前,反对国家领导人的行为,很容易被扣上“叛国”的帽子。
还有那些抵制征召的预备役军人,看着一张又一张前线失利的照片流出,还坐得住?
向宗教派让步,让宗教派不断挑衅,最终引发大战,强迫国内团结,这个逻辑就可以解释种种诡异现象了。
这一局,内塔尼亚胡赢了,不过只是小赢,仅仅是让自己渡过了政治危机,从大局来看,以色列输麻了。
3
重返亚太后,美国想从西亚抽身,这需要一个基本条件:以色列的安全。
想以色列安全,要么和伊朗和解,这是最好的办法,但这条路,在懂王撕毁《伊朗核协议》后,变得不可能了;
退而求次,就是让沙特和以色列建交,再通过沙特作为逊尼派老大的地位,促使整个逊尼派(或者至少是海湾国家)站在以色列一边。
沙特其实早有此心,毕竟打不过就加入,是很正常的。
只是沙特又怕被整个伊斯兰世界唾弃,所以谈判一直在私下进行,据美国媒体透露,在美国和以色列做出重大让步后,沙特可能同意建交。
前段时间,以色列旅游部长首次访问沙特,就被认为双方关系可能会有重大突破。
但两国建交是需要条件的,起码以色列不能和巴勒斯坦处于战争状态,否则沙特不好向伊斯兰世界交代。
结果现在这么一打,还不是小打而是大打,必然有大量照片和视频流传到伊斯兰世界,引起群情激奋,沙特横竖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建交,只能被迫发表批评以色列的声明,短期内建交是没戏了。
以色列和沙特建交的成功率,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和平成正比,越和平越有希望建交,反之,越没希望,以色列的安全越没有保障,美国重返亚太的步伐被继续延缓。
所以我说,内塔尼亚胡这波操作,是个人利益小赢,国家利益大输。
对于以色列这波操作,中国的态度,借用教员的话,“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从战略上,美国想战略东移,但又无法抛下以色列,想通过强迫西亚北非国家与以色列建交,来给以色列一个安全保障。
且不说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就算能建交,也和真正的安全相距甚远,只要以色列身处阿拉伯人的汪洋大海中,就注定不可能有安全可言,它只能不断扩张,越扩张与周边国家关系越差,越差又越需要扩张来维持安全感,这是个死循环。
所以美国这一战略难以成功,以色列也一定会失败,但从战术上说,我们又必须重视。
因为沙特和伊朗和解不久,我们刚刚取得了一些优势,如果此时让以色列和沙特建交,那美国就扳回了一局,双方再次回到同一起跑线。
能阻止最好,不能阻止就要制定预案,让冲击降到最小。
我们要认识到,虽然通过促进沙伊和解,首次实现了中美在外交层面的攻守逆转,我们开始转守为攻,但指望一两步棋就打败美帝是不可能的。
美帝不是吃干饭的,双方的斗争会长期化,道路将会是曲折的,但最终的前途是光明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