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10年泣血之灾对中国的启示
谭智元:10年经济破灭,泣血之灾,中国之福!
安国论—富国篇
第一章 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20)
主编 谭智元
【新闻档案】2007年中国外贸总额达亿美元
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两万亿美元。中国海关总署2008年1月1日公布,去年中国外贸进出口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
2007年,中国外贸继续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百分之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百分之20.8%。2007年累计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超越2006年水平。(2006全年贸易顺差1774.75亿美元)。
2007年全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增加14.4%,进口增加17.2%。2007年7月份美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贸易顺差额从2007年11月起不断下降,2008年1月份的顺差额自2007年5月起首次低于200亿美元。
目前,中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结构虽已多元化,但对美国市场依赖仍然较大,其产品对美出口占到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9.4%,仅次于对欧盟出口贸易的20.0%。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顺差国,近两年,中国对美国净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个百分点。
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319亿美元,同比增长21%,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加工贸易出口5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同期出口额的53%,几乎占到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
国家统计局援引世界银行的一个指标称,中国进出口占国民收入总值(GNI)的比重从2001年的38.47%上升到2005年的63.86%,2007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仍处在上升趋势,接近70%水平。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指数的上升说明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将会对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竹卿点评】近30年的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充斥全球,当年日本的“世界工厂”的称号,也悄然地转移到了中国的身上。
而这一切的发生,又悄然地改变着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从美国到欧洲国家,从日本到东南亚,从中东到中亚,从非洲到南美洲,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人们用难以掩饰的惊异的眼光注视着中国,用忐忑不安的心情讨论着中国发生的一切将怎样的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
2007年,有一个数据更是引起了所有世界性大国的关注:中国外贸进出口达亿美元,几乎一举取代德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大国。中国的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不断的上升,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双边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美国产业界和议员们愤怒把引起美国经济衰退的矛头完全指向中国汇率政策,对人民币升值问题表现出步步紧迫的态度,大有不惜由贸易战上升至汇率战的态势,2008年人民币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今天面临的经济形势,与1973年~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签订前的状况非常的相似。(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用一揽子货币取代与美元挂钩的做法。日本在1973年就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一直到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内在时机是否成熟了?以美国为首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中国是否应该让人民币快速升值?它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中国会不会牺牲自身经济利益,重蹈当年日元升值后日本“资产泡沫”的覆辙?会不会出现中国版的“失去的十年”?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日本当年的历史背景和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了解其中的经济运行规律,才能使人们有更清楚的认识。
1、当年日本和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对比与分析
上世纪的60年代未到70年代初,日本就成为了西方工业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凭借“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发展战略,逐渐从全球范围内确立了日本工业强大的竞争优势,其经济的成就,体现在当年的日本继英国、美国之后,第一次由欧美以外的发达国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其经济迅速崛起所引起的全球瞩目和地震的程度,就是今天的中国,也难以与当年的日本相比的。
任何一个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后来无一例外地取代旧的帝国成为世界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在美国人的眼中,日本的经济崛起,意味着美利坚合众国不可避免地重走大不列颠帝国没落的命运。日本人当年也自信地认为“21世纪将是日本的世纪”。甚至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也在感叹:“冷战结束了,输者是苏联,赢者却不是美国,而是日本”。美国人感受到日本的威胁,是真实的。
那么当年的日本,“世界工厂”到底是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如果说1950年代,日本经济仍是以纺织、服装和其它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到了1980年代广场协议签订前,多年的发展使日本早就成为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并且初步完成了自身产业的升级。许多行业领先世界乃至独占鳌头,一批具有代表性产品的出口达到了世界第一或者是位居前列,如钢铁、造船、机械、化工、电器、汽车。科技与自主品牌,使日本的大企业驰名世界,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就能依靠技术和自主品牌打入美国的市场,并在市场占有率上对美国三大汽车厂家构成极大威胁。
从当年日本的经济结构来看,日元具备了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基础,也具备日元升值的内在基础。而“广场协议”只是从国际协调角度制约了日本银行对市场的频繁干预,迫使日元真正地实现自由浮动。也就是说,最终使日元的升值,有多快、多慢的问题。升值速度和快慢是日本无法控制的,所以说日本失去日元升值的主控权。
而今天中国的“世界工厂”,又是怎样的一种真实情况呢?如果我们细心观察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情况,除了亿美元这个总额即将取代德国成为最大的外贸大国,引起大部分国家的惊呼、德国的忌妒、日本的麻木、美国的不满之外,我们却更多的发现,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并没有真正达到“世界工厂”的成熟程度。
(1)、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在出口欧美日的大部分的产品,占全球市场比例较高的,多为服装、家电、玩具、旅行箱包和纺织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都是初级的产品或技术含量不高,靠人工和成本低价值的优势,才维持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一旦中国在人工和成本优势丧失,一些有着更低人工和成本优势的地区,是随时可以找到替代的生产国的,如生产线会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2)、与其说是“世界工厂”,不如说是“世界车间”。中国的出口,更多的是外资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出口的结果,(外资企业创造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54%),中国的厂家承接的是国际分工中加工制造和组装的这部分环节,处在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如在电子、电器、汽车等产业上,相当程度上还是以主要部件的进口装配为特征,这些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美、日等发达国家。
(3)、制造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还是一个没有研发中心和技术优势的“世界加工厂”。在彩电、手机、冰箱、空调、微波炉等产品上,“中国制造”已是世界市场占有额的第一位,但中国厂商也更多的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一些高技术的产业,中国至今未能生产使之形成规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竞争,如大飞机、磁悬浮列车等。
(4)、目前,新的技术革命仍处在方兴未艾的状态中,以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处在全球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中国正处于全力追赶的阶段。如在“生命之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工程中,中国虽然承担1%的测序任务,但是基因组序列图测序的高精密仪器却来自于美国。能不能抓住这次全球技术革命并处在世界科技前沿,完成产业升级,对中国仍然是最大的考验。
由此可见,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能力,与当年的日本企业所能达到的优势相比,还远不在一个等级的。中国的“世界工厂”,与当年日本的“世界工厂”相比,差距是巨大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目前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处在落后于西方的局面,在未来的10年里,更是处在自身产业升级的最关键时期。所以,人民币升值不具有内在的基础------中国目前并不具有成熟的经济结构。
2、当年日元升值与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对比与分析
日元升值的最初几年,日本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日元升值萧条”时期,反而经历了将近7年的高速增长和繁荣。从1985年开始,到1991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1988年甚至出现了久违的6.5%的高增长。为什么最初的日元升值并没有严重打击日本的经济呢?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1985年~1991年,适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低。(当年的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在15~20美元/桶之间波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的下跌,日本在进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的石油进口额随之减少,严重依赖国外石油供应的日本企业,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因此低油价不仅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增长,而且舒缓了日本的通货膨胀压力,部分抵消了日元升值对日本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影响。
(2)、日元急速升值,虽然打击了日本对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但是,日本抓住贸易条件整体改善的这种新机遇,加快和完成了自身工业的产业升级,产业向高精加工和高附加值方向调整。日本的出口企业将“重、厚、长、大”的产品进行积极调整,大力发展“轻、薄、短、小”的产品,强调质量、技术、创新、品牌、营销网络等非价格竞争力的因素,使日本企业以科技、质量和自主品牌取胜。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电子设备、机器人,半导体蕊片,高端钢铁等产业迅速成为日本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发展的领头羊。
(3)、1980年代中后期,全球信息技术产业还处于技术革命的前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当时日本的IT技术基本适应了全球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并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并处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先位置,国际市场对日本信息技术产品有旺盛的需求。
而目前的人民币升值,是处在一个极为恶劣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
(1)、国际石油价格爆涨。从2007年11月开始,国际石油价格由当时的大约60美元/一桶,飞涨到2008年3月12日突破110美元/一桶。我们称之为“第四次石油危机”。而之前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在1974年、1981年、1990年)其石油价格涨价的幅度,都几乎导致当时世界经济的“崩盘”。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由于经历了前三次石油危机的风险,注重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能源机制的建设,早已经有了强大的病源抗体,其抵抗高油价的能力显著提高。
而现在,第四次“石油危机”却明显的向中国经济敲响危险的警钟。(1993年前,中国的石油需求完全能够自给,所以中国经济几乎没有受到前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的上涨,给中国带来成本上涨和通胀的压力,使以产能消耗严重、加工制造和组装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受到消弱,企业生存的能力减低,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2)、国际原材料爆涨。2008年铁矿石谈判已经尘埃落定,铁矿石协议价格比上年上涨65%,中国钢铁企业成本加大。2007年,世界谷物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小麦上涨了112%,玉米上涨47%,大豆上涨75%。国际粮食价格疯涨中国国内粮价承受极大的压力。中国2008年2月CPI上涨8.7% ,创近12年来新高。等等,从铁矿石到木材、从肥料到粮食,几乎一切与中国有关的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本来就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的中国企业,利润的空间进一步缩减,前景不利。
(3)人民币目前并不具备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并不能做到当年日元升值时贸易条件改善的前提。(当年日元升值后,由于可以自由对兑,并且是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日元本身具有国际购买力,如当年日本就是用日元购买中国的煤和石油,到东南亚国家购买木材等等,从而使日本的贸易条件得以改善)今天,中国是不能用人民币到国外购买到铁矿石、石油、粮食等资源。因此人民币的升值不会带来“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下降,舒缓通胀压力”,而带来经济增长的好处的。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当年的日本差距甚远。人民币并不具备升值的内在基础。(人民币的升值,是建立在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的。)人民币的加速升值,它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伤害是真切存在的,而且没有足够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加就业压力,消弱了产业竞争力,加大了经济运行风险,对中国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不利的冲击。
当年日本10年经济破灭,泣血之灾,前车之鉴尤未远: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能迫于来自外部的任何压力,切实做到“以我为主”,以清醒冷静的态度,把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自主操控人民币升值的整个过程,实现中国自身产业结构升级,让人民币具有成为新的世界储备货币的实力,才是最终有利的。
原文:
相关文章 人民币或即将临来一场恶战卢麒元:人民币汇率趋势及基本应对策略安生: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宜缓不宜急何新先生与环球网荐文,到底谁为人民说话?黄卫东:从公开课中的“美金”谈起杨斌:美国攻击中国操纵汇率的舆论战与金融战张庭宾:“人民币汇率稳定”已成巨大陷阱何新:从“12连跌”看人民币汇率会贬值的原因2012年,通货紧缩先生拜访中国余永定:应暂停出台“人民币国际化”新政策韩德强:美国为何又拿汇率做文章?中美来到贸易战边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