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台海开战美国人真的不敢介入?

2025-02-28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台海开战米国人真的不敢介入?

  

  何必

  

  台湾军情部门负责人出现重要调动。原负责军事情业务的台当局防务部门“军事情局局长”沈世籍昨(17)晚遭到撤换,调任“陆军副司令”,“军事情局局长”一职,陈水扁指定现任台当局防务部门电讯发展室主任“空军中将”葛广明接任。据台湾“中央社”道,台湾防务部门发言人池玉兰昨晚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原台湾当局“军情局长”沈世籍在2006年4月1日接任“军情局长”,任期满两年,调任“陆军副司令”这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和选举没有关系。池玉兰表示,沈世籍的遗缺由台当局防务部门电展室主任葛广明接任,人事案已经在3月16日生效。不过,据台湾东森新闻道,葛广明2004年7月1日晋升“少将”,之后调到台当局防务部门“作战计划次长室”任“空军助理次长”职务,在去年12月1日调升台当局防务部门电讯发展室主任一职,今年元旦才晋升“中将”,从“上校”到“中将”只花三年半时间,受到陈水扁当局的重视。道称,对于台当局防务部门原“军事情局局长”沈世籍,在选前被调任任期只有一年且若未调动即需退伍的“陆军增设副司令”一职,外界极为侧目。(2008年3月18日中国新闻网)

  

  当前,大陆方面有太多的人,时时刻刻关注着海峡对面台湾的一举一动,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神经兮兮的大陆方面上蹿下跳。

  

  台湾军方人事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在322这个敏感日子的前夕。其意义早就超出了陈水扁当局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范畴,而是到了临阵换将的程度。现如今,对全世界来说,台海局势就形如中国人所谓“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局面,谁也摸不准情势会像什么地方发展,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距离台湾入联公投还有4天了。中国国内外风起云涌的有关台海局势可能的变局的猜测、分析、推演愈发凶猛。其中,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经常给我发来参考资料者所发内容当中,如此内容也让人耳目一新。

  

  zhoujd

  

  2008年3月9日 15:49

  

  大侠 <panyi@*****>; 胡星斗 <huxingdou@*****>

  

  供参考

  

  从利害得失分析台湾之战美国是否会插手.doc

  

  • (ZT)从利害得失分析台湾之战美国是否会插手!

  

  来自:笑 傲 风 云

  

  2008-03-07 09:11:41

  

  大 中 小

  

  标签:军事/谈兵 军事

  

  几年以来,美国、台湾、中国大陆三方面经常讨论「一旦两岸开战,美国是否武力介入」的问题。但是在美国政府刻意保持「战略模糊」的情况下,所有这一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始终无法得到确定的结论。其最常见的结论是:如果在台湾主动挑衅的情况下发生战争,则美国武力介入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之较高,如此而已。但是美国究竟是否会武力介入,迄今仍然是讳莫如深、充满了遐想空间。本文现在要从客观战略形势来「论证」这张神秘的底牌,笔者相信在客观战略的形格势禁之下,美国的底牌其实并没有第二种选择。

  

  传统上讨论此事件的途径多由「分析国际形势与战争胜算」的途径入手,但是国际形势与战争胜算含有很重的主观判断成份,而且其份量轻重是浮动不定的,所以其所能得到的结论自然就不可能是确定的。为了尝试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笔者要改采一条不同的途径,也就是略去那些含有明显不确定性的因素,单单从可以明显确定的限制条件入手,而既然论证的基础是确定的,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就会是确定的。

  

  一、第一个确定的前提

  

  在此一事件上有两项确定的前提必须先予承认:第一,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是有限的,而中国人统一中国的意志,从相对角度上讲,则是无限的。

  

  对美国而言,台湾的战略价值不如南韩,南韩不如日本,而日本又不如欧洲。在1950年代美国曾经发表「中国问题白皮书」,正式放弃台湾。却在同时为了南韩而不惜出兵打了一场血战,美国第七舰队的防卫台海也是受到韩战牵动而发生的连锁效应。由此可以看出台湾对美国的重要性显然排在南韩之后,因此即使在美国的「友邦」排行榜上,台湾也是敬陪末座的,何况台湾尚不是美国的邦交国,美国尚且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既然如此,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当然就是有限的。

  

  然而另一方面,在中共眼中的台湾却不是任何排名榜上的「友邦」,而是其领土的一部份,故其重要性自非任何「友邦」所可比拟。如果中共在极贫弱的1950年代尚且愿意为了他的「友邦」北韩而跟极强盛的美国兵戎相见,那么如今富强起来的中共为了台湾而不惜跟美国再打一场,那几乎是没有理由加以怀疑的事。为了他的领土主权,中共在珍宝岛事件上不惜与强大的苏联开火。在三面红旗大饥荒的极贫困处境下,中共亦无畏于与印度交战。这些事例说明了「领土主权」在中共决策天秤上的份量是超过一般的胜算与得失的计算,只能用「不惜代价」来形容。

  

  对美国而言,台湾问题是一个「利益」与「威望」的问题,利益与威望问题可以服从理性的指导。但是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却是一个更为深层也更为严肃的「民族主义」问题,而民族主义问题却不是理性所能驾驭。假如小小的北越都肯为「国家统一」跟美国打了十年、牺牲了十分之一的人口还不放手,那么强大的中共为了同样的目的将跟美国打上多久是不难推想的。但是反观美国是否愿意为台湾打24小时的战争,却仍是没有人敢断言的事。两相比较,结论立出。

  

  二、第二个确定的前提

  

  第二项确定的前提是:美国对于境外战争可以忍受失败,但不能忍受拖延。

  

  从美国立国以来,美国从事境外战争最长的一场厥为越战。美国在越战中始终并未战败,但因为无法再忍受拖延,所以最后不惜选择了放弃与失败。说明了一件事实:美国人民对于一场境外战争可以忍受失败,但不能忍受拖延不决。

  

  如果观察越战以后美国对外用兵的模式,更可以印证此点。美国在越战以后的历次境外用兵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征:「速战速决」。美国之所以在波斯湾、南斯拉夫用兵的理由在此,而其所以没有在阿富汗及车臣用兵的理由也在于此。因为前者(波斯湾及南斯拉夫)的战争中美国的对手是没有核武、且战争能量有限的中、小型国家,而在后者(阿富汗与车臣)的战争中美国的对手将是拥有核武、且战争潜能雄厚的大国。美国对中型国家作战可以稳操胜券并速战速决,但是对大国作战则纵占上风也必旷日持久,尚不提发生核战的危险。这说明了从越战以后,美国的国内政治气候已经很难再容忍任何持久不决的战争。不论该战争对美国的「利益」有多么重要,但是对于美国战争决策者的白宫主人而言,再诱人的国外利益也比不上国内选票的份量。

  

  三、美国介入两岸战争无法速战速决

  

  在这两项确定的前提下,当我们审察两岸战争的性质时,审察的焦点因此不是美国对中共作战有多少胜算,而是美国能不能速战速决。只有在能够速战速决的前提下,美国才会进一步考虑其胜算,来决定是否出兵。假如已经认定战争不可能速战速决,则在前述第二项前提之下,因为美国不可能参加一场已知必将拖延不决的战争,所以考虑胜算问题是多余的。

  

  台海战争对美国而言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战争吗?答案很确定:不是。

  

  中共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大国,而台湾又不巧位于中国大陆的近旁。中共的现代化武器,如战机、潜艇、地对地飞弹、及远程火炮火箭的攻击范围已非台湾海峡的宽度所能限制。因此除非美军攻入中国大陆本土,澈底瘫涣或消灭中共的战争能量,否则无法阻绝中共对台湾的攻击,即使美军消灭了尝试渡海的共军亦然。然而在中共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大国的情况下,美国不可能进击大陆本土,进击大陆也只有使战争更无法结束。既不可能进击大陆本土,那就无法阻绝中共对台湾的攻击。在无法阻绝中共攻击的情况下,只要中共坚持把战争状态持续下去,这场战争就无法结束。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共会不会把战争状态持续下去?这个问题取决于中共统一台湾的意志跟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何者比较强。如果中共的意志比美国的意志弱,那么就有理由相信:中共将因为不愿再承担战争的成本而寻求和平,那么这场战争就可望结束。反之,假如中共的意志比美国的意志强,那么中共就会不惜代价把战争延续下去,直到美国退出为止。

  

  前述第一项前提对此问题提供了确定的答案。因为台湾问题对于中共来说攸关其领土主权,而台湾对美国则是一个排名在后的友邦,因此中共统一台湾的意志必然强于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所以中共会把战争持续下去。既然如此,即使美军在首战获胜,也仍然无法结束战争。如果美国决策系统判断这是一场无法速决的战争,那么由第二项前提就可以推得一个确定的结论:美国不会出兵。

  

  四、韩战及越战的启示

  

  现在如果还有任何须要厘清的问题,那就只剩下一个:美国决策系统会不会判断这是一场无法速战速决的战争。假如美国判断这场战争可以速决,即使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但美国出兵的可能性就无法否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由美国在韩战及越战中的决策事实所得出,这两场战争都与中共有关,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对于中共战争态度的观点。在韩战中,杜鲁门总统拒绝了麦克阿瑟将军所提攻入中国大陆本土的建议,其主要的理由是:即使越过鸭绿江也无法结束战争。在越战中,美国始终坚守着一条显然不合战争原理的「不越过北纬17度线」的原则,宁愿忍受因此而带来的被动困境也不敢稍有违背,为什么?因为美国的决策人士认为:依照韩战经验,如果越过17度线将刺激中共出兵,而中共一旦出兵,越战将更不可能结束。

  

  这两件事实说明了:自从中共军队介入韩战以后,对于中共的战争意志,美国的战略决策高层未曾有过怀疑。如果对于像韩战与越战这样属于中共境外事务的战争,美国尚且不怀疑中共的意志,那么对于被中共视为主权问题的两岸战争,美国更没有怀疑的理由。在此情况下,美国是否将判断中共会把台海战争坚持下去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有疑问。

  

  综上所述,当美国势必认定介入两岸战争无法速战速决,而同时美国又势必无法容忍这样的一场长期泥淖战的情况下,结论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美国不会出兵。

  

  五、威望与利益

  

  我们不妨暂时把这个结论放在一旁,看一看假如美国出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这里笔者省略掉那些见仁见智的所谓战争胜算的估计,而要做一种对美国最有利的假设:美军粉碎了共军占领台湾的企图。

  

  当击退了中共攻势、保住了台湾,但是美国却仍然不能使台湾免于中共地对地飞弹与远程火炮从大陆本土所发动的攻击。假如中共以所谓「低烈度战争」的方式,以地对地飞弹与远程火炮做慢性轰击来捣毁台湾的经济,把台岛变成一个充满灾民的废墟,那么美国及其东亚盟友对于数以百万计向其求助的台湾难民将束手无策。如果做为美国「友邦」的结果是终不免沦为焦土、百万人民流离于海上成为饿莩,那么即使战争是胜利的,但美国在东亚的威望也势必为之崩溃。成为废墟的台湾不但不再是美国的正面资产,反而将构成美国的沉重负担时,美国的实质利益也势必荡然无存。别忘了这还是假设美国战胜的情况,如果美国战败,结果自然更为严重。这里的分析指出:无论战胜与否,美国的威望与利益都无法保全,既然如此,那么为了保护其威望与利益而介入这场战争的意义显然就不复存在。

  

  六、美国的唯一选择

  

  前面的分析虽然指出美国不可能为台湾出兵,可是问题还没有结束。如果美国不可能出兵,而两岸开战又不幸开打,那么几可断言台湾终必战败。这与两岸战斗力量的优劣或者一时战斗的胜负无关,真正的理由是两岸战争「潜力」的悬殊。如果坐视台湾战败投降,美国在东亚的威望还是要遭受致命的打击。换句话说,只要战争开打,无论美国出兵与否,她都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后果。换句话说,美国不仅不会出兵,而且难以容忍战争发生。

  

  既然难以容忍战争的发生,那么美国所剩的战略选项就只能是「和平」。在和平的前提下,美国有两个选择:较好的一个是和平的保持现状,若此事不能如愿,则较坏的一个是两岸和平统一。在前者的情况下美国可以兼顾其利益与威望,在后者的情况下美国至少可以保全其威望,而保全其威望的方法就是设法使台湾「自愿」而「有面子的」与大陆统一。只要台湾是「自愿」而「有面子的」走向统一,美国当然就没有背弃或出卖台湾的问题,美国的威望自能维持不坠。在这样的考虑下,美国不仅自己不会参战,甚至也不会容许台湾为抗拒统一而作战,因为台湾战败的结果会连带使美国遭殃。换言之,不仅美国不会出兵,甚至台湾自己也没有作战的自由。

  

  七、美国的当前政策

  

  但是美国当然不敢把这张底牌透露出来,除了避免中共占据战略上风以外,也要避免台湾因失望而一举*向中共。为了保持两岸的「均势」以谋其最大的利益,美国必须对中共摆出逼真的恫吓姿态,以提高中共发动战争的成本。但从另一角度来思考,美国恫吓姿态愈严厉,也就愈显示他不想介入战争。同时,因其底牌是「不会出兵」,所以美国也必须同时牢牢约束台湾的独立倾向,以绝对避免战争的爆发。美国必须至少做到一点要求:万一战争爆发而美国袖手旁观时,美国能有一个自圆其说的好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台湾不听美国的忠告,所以美国自不必为台湾的行动负责。所以美国传达给台湾领导人的讯息就必然是:「不许挑衅,照我的指示做,否则我不出兵

  

  谈到这里,有两个问题也值得探讨,也就是台湾与中共各自对于美国讯息的反应。

  

  八、李登辉试探

  

  李登辉的反应显然未如美国的期望,「两国论」因此发生。那么问题是:为什么李登辉对于「不要挑衅,否则美国不出兵」这样的讯息不予理会,而仍执意挑起台海紧张?除了李登辉对于岛内政治形势的考虑以外(这方面的分析可参阅本书「两岸之部」中「李登辉路线的结局」一文),唯一的可能就是李登辉想要试探美国容忍的底线。对于美国「不要挑衅,否则不出兵」这个讯息,李登辉当然是不愿意接受,所以也不肯相信的。他怀疑美国只是为了减少麻烦,所以用「不会出兵」这个讯息来吓唬台湾,用意只不过是希望台湾少惹麻烦,但实际上一旦台湾真的惹出麻烦时,美国还是不得出来收烂摊子。为了试探美国的态度真相,李登辉乃提出了「两国论」。

  

  其结果则是大大惹恼了美国。美国自科林顿总统以下的官方数次发出前所未有的冷峻声明,并透过民间学者刊登文章提出直接而严重的警告。同时,美国警觉到对李登辉难以控制,因而对于李登辉在岛内的政治地位采取了不支持的态度。在这最后一次出手上,李登辉遭到了空前未有的挫败,并且付出了政治生命提早终结的代价。

  

  九、陈水扁服从

  

  李登辉的覆辙自然成为继任的陈水扁总统的前车之鉴。就陈水扁而言,美国这一次所透露的讯息不仅仅是「不要挑衅,否则不会出兵」,而且又加上了「不要试探,否则将政治自杀」,这个讯息无疑是极端严厉的。陈水扁又跟李登辉不同,李登辉是一位得票率54%的强势总统,陈水扁则是一位得票率39%的弱势总统。如果以李登辉在台湾的强势地位,一旦抵触美国后尚且如此收场,则陈水扁可想而知是更加「没有任何犯错的机会」。所以陈水扁日后的两岸政策已经可以断言,是极不可能再逾越美国所划定的界线。换言之,陈水扁将唯美国之命是从。

  

  十、中共的统一战略

  

  第二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中共的反应。

  

  虽然我并不知道中共方面的战略智库对于美国是否出兵的推断,但是无论其做出的判断如何,有一件事却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中共不可能把它的战争胜败与政权安危寄托在一种乐观的期望之上。兵法有云:「料敌从宽」,毛泽东也有一句名言:「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这也就是说:即使中共判断美国不可能出兵,但是他仍然必须做好「万一美国出兵」的最坏打算与万全准备。所以无论中共对美国底牌的判断如何,他在现实上所会采取的对策却是别无选择,那就是要积极提升其战力到一个水准,使得即使美国出兵而中共仍然有把握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共的战略目标因此是:提升战力到至少足以与美军在台海「分庭抗礼」的程度,至于是否要到「胜过美军」的程度则取决于其对于美国「会不会出兵」的判断。如果判断美国会出兵,那么中共为了拥有战争胜算的需要,就可能会要求其战力能够击败美军。但是若其判断美国不会出兵,而只是在玩一场「吓阻心理战」,那么只要其军力能立于不败,只要能跟美国对耗下去,就足以形成吓阻的优势而迫使美国让步服输。

  

  虽然如此,由于中共是台湾为其领土的一部份。所以中共虽然致力于提升战备,但是他的战略目标与其说是「战胜」,不如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以战逼和」、「以力促统」,以冀求在不破坏台湾也不承受政权垮台风险的情况下完成统一。中共提升战备的目的也就是摆出实力,以吓阻美国不敢出兵介入,从而逼迫美国来压迫台湾达成「和平统一」。统一可能只限于形式,但是至少形式上的统一则是必然的要求。由此而论,中共与美国的战略都是一种「吓阻战略」,不论其如何剑拔弩张、磨拳擦掌,却都不是想要战争,而只是想要在不战之下达到所要的目的而已。

  

  由上述可知,台湾的未来将主要取决于中共与美国在台海的军力较量,其它一切因素都属次要。当中共未能在台海形成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实力以前,台湾「不统不独」的现状或可继续维持。当中共的上述实力形成之后,美国因失去了吓阻的条件,为了避免战争爆发而发生其无法承担的后果起见,势将转头压迫台湾向中共妥协、走向统一。当这样的时机来到,台湾将不可能同时抵抗来自中共与美国双重的压力,所以即使是在独派执政之下,台湾除了接受之外也将别无选择。

  

  虽然本文的结论是两岸将在和平下走向统一,但这个对和平的判断是奠基于「情势始终都在中共与美国控制下」的潜在假设上,可是历史上战争的爆发却常常是由于误判、意外与失控,即使是一场吓阻心理战的较量也可能擦?走火、假戏真作。如果情势的发展脱出了中共与美国其中任何一者的控制,那么战争仍然有可能爆发。关于台海战争发生情况的探讨,俟异日再为之。

  

  ……………………

  

  呵呵。

  

  这应该算是比较乐观的一派了吧。

  

  前两天,我曾经引用过另外一篇较为悲观的分析文字,意指如果台海开战,那么大陆方面将很难有胜算。

  

  当然,如此说辞在网上数不胜数。我只是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立场与观点的文字。

  

  其实,乐观也好,悲观也罢,离不开两个基本前提。

  

  首先,台海局势弄到了今天的地步,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随着去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访华并在北京公布其当时的日记,似乎已经真相大白了。这另当别论。

  

  其次,台海双方开战与否,取决于大陆,而不是台湾,这恐怕应该是没有人会有所异议。换言之,大陆方面掌握着开战的绝对主动权。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大陆方面是不是能够选择战争?

  

  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解放军某高级将领叛逃到美国,揭示了大陆方面在对台战备方面几乎一事无成的惊人内幕,给了包括台湾和美国在内的所有势力一颗大大的定心丸。此后台湾方面敢于如此得寸进尺,与大陆方面的无所作为不无干系,甚至可以说,正是大陆方面的迂腐颟顸,才成就了台湾方面的步步紧逼给鼻子上脸。

  

  那么现在呢?

  

  全世界从今年南方雪灾当中,看到了大陆方面在战争选择方面依然无所作为的态势。这恐怕让人们、尤其是国内主张开战的愤青们大跌眼镜。

  

  何至于如此?

  

  网上流传的文字也许倒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

  

  不出现毛式人物,中国的下场连前南斯拉夫都不如

  

  百草止水

  

  (原题:从科索沃和米洛舍维奇看中国主权安危)

  

  科索沃已经正式宣告独立了,以英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迅速予以承认,其它散居世界各处的零星国家也相继予以承认,尽管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坚决反对。自从科索沃战争结束之后,在美欧的怂恿和力挺之下,科索沃在独立的道路上就不断跃进。而且也正是从科索沃战争彻底失败之后,塞尔维亚势力被北约驱逐出了科索沃,塞尔维亚政府就此彻底丧失了掌控科索沃局势的任何可能。

  

  科索沃战争后,欧美之所以未有尽快促使科索沃独立建国,一方面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有关主权独立的相关条款,另一方面也忧虑科索沃独立后的国际连锁反应。对于国际法问题,早在科索沃战争之前,美英就已经抛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新概念思想,为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行径进行预先的理论铺垫。尽管如此,国际法还是深入人心,尤其对欧美那样高度法治化的国家来说,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冲淡人们在主权问题上的旧有顽固概念。但是,科索沃独立的连锁反应就不一样了,因为世界上有众多的国家存在分裂主义,美欧悍然肢解主权国家并力挺分裂势力,将会为国际社会树立一个不良的先例。别的不说,单单说说欧盟,西班牙、英国、比利时、希腊等等不少的国家就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分裂主义危机。如果美欧支持并帮助科索沃独立,那么这些国家的分裂主义也应该有权获得独立。所以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欧盟并非铁板一块,以英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坚决支持,以意大利为首的国家犹豫不决,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国家则坚决反对。但是,由于欧盟的各主要大国予以支持,再加上北约的主导权掌握在华盛顿的手里,所以美国主持下的科索沃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独立之路。

  

  早在科索沃正式独立之前,在联合国斡旋之下,塞尔维亚当局和阿族分裂势力展开了异常艰难的谈判。阿族分裂势力希望通过谈判实现和平独立,塞尔维亚政府却希望将科索沃继续挽留在国家版图之内,由于双方目标大相径庭,谈判最终不欢而散。谈判破局后,阿族独立势力强硬地宣告将单方面宣告独立,塞尔维亚政府发誓将动用包括军事在内的一切手段捍卫国家主权,欧美立即宣布反对任何一方诉诸武力,甚至直接声明将会再次武装介入。一时间,科索沃上空阴云密布,随着阿族独立势力正式宣告独立,新一轮大规模战争大有再度爆发之势。

  

  事实上,在百草止水的眼里,塞尔维亚当局不过是虚张声势,因为这个国家已经没有了像米洛舍维奇那样有胆量的领导人,而且塞尔维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为科索沃战争和其后的西方封锁已经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之下,塞族人根本就无力也无法发动战争,因为这将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尤其重要的是,米洛舍维奇是在战败后被自己的同胞出卖给了北约,同样的失败者很有可能再度步上同样的下场,甚至可能比米洛舍维奇的结局还要凄惨。既然这样,在塞尔维亚政府之中,谁又敢力主并领导战争?谁又敢面对战败后的可悲宿命?

  

  显而易见,米洛舍维奇是个强者,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英雄。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项羽的影子,一样的勇敢,一样的豪气,一样的妇人之仁,一样的多谋少断,一样的最终失败。不同的是,米洛舍维奇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儒者,项羽却是知识不多的一介武夫;米洛舍维奇被自己的同胞出卖并客死在敌人的审判席上,项羽却是慷慨自杀以谢江东父老。在科索沃战争中,米洛舍维奇的强硬赢得了中国人的敬佩和尊重,但是他的优柔寡断和谋略不当又注定了最终的失败。米洛舍维奇犯了与萨达姆一样的错误,在一场注定开始的战争中,被动地等待强大无比的敌人在自己眼皮底下做好完美的战争部署,之后又被动地等待强大无比的敌人率先发动进攻。兵贵神速,战场险恶,谁先抢得先机谁就更有希望胜利,这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更是这样,而让本就强大的敌人赢得先手就更加提前预订了失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一样在此后的战争进程中还有一些零星的机会,但都被他们自动放弃。在科索沃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都曾握有一定数量的西方人质,并且都曾扬言要将人质放在战略重点区域充当人体盾牌,以此要挟敌人放弃或收敛进攻,可惜他们最终还是没敢这样做。对米洛舍维奇来说还有许多重要的失误:第一,他没充分做好战争动员,没有让战争进行到底的信念根植于公众心中,使得人民的支持随着战争进程不断折扣,从而导致抗战的仓促结束;第二,他不该接受一个充满无理要求的停火协议,那等于将科索沃拱手送给了北约并任北约处置,使得北约轻松拿到了战场上拿不断的东西;第三,战后他不该纵容西方用大量人力、物力扶持的反对派,而且也未做好争夺选民的选战准备,结果反对派一上台就将他作为礼物送给了北约。

  

  尽管这样,米洛舍维奇与萨达姆还是不同,前者崇尚民主尊重民意,后者是个强奸民意的残暴独夫;萨达姆确实身怀大屠杀等的反人类罪行,但西方栽赃米洛舍维奇的大屠杀同萨达姆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一样虚假。但是米洛舍维奇还是遭到了西方的审判,然而北约在自己完全掌控的法庭上就是无法按照法律程序予以定罪,直至历经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审判后米洛舍维奇在监狱里离奇死去。毫无疑问,米洛舍维奇是个失败者,尽管他下场很惨,但仍不失为一位英雄,一个抗击侵略维护民族正义的悲剧英雄,而且他在北约法庭上的英雄形象更是远甚于科索沃战场之上。

  

  米洛舍维奇失败了,塞尔维亚被肢解受摆布的命运也就注定了,这已经不是以塞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了。尽管俄罗斯一直力挺塞尔维亚,但是这个从昔日超级大国废墟上站起来的巨人还非常虚弱,他的声音虽然能够传遍世界,但他的手无论如何也伸不到巴尔干。科索沃独立后,俄罗斯的口气异常严厉,不仅力挺愤怒的塞族人对欧美大使馆的暴力冲击,而且扬言局势紧张时不排除武力介入科索沃。但是,百草止水很遗憾地指出,俄罗斯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在科索沃同北约对抗,除非他不惜冒着全面触发世界大战的风险。俄罗斯唯一能做的就是趁机打格鲁吉亚的主意,这个从前苏联分裂出去后又投进西方怀抱的昔日共和国境内,有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两个地方背离格鲁吉亚心向俄罗斯。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情况同科索沃非常相似,俄罗斯一直以此为底牌胁迫西方放弃对科索沃独立的支持。可是西方并不买俄罗斯的帐,依然一如既往地支持科索沃,甚至连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的否决科索沃独立的议案也惨遭夭折。现在,科索沃已经宣布独立了,俄罗斯立即扬言,这一模式同样将适用于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美国立即强调,科索沃只是个特例,不能当作先例引用到其它地区。“科索沃是个特例”?美国的这种腔调不过是惯常的美国“独特”的逻辑,只要是美国人认可的和美国人做的就都是“特例”,他不受任何国际法的束缚,或者他的话和他的做派就是国际法,这是最典型的霸权独裁的逻辑,与美国一直自我标榜的最民主和最法制相去甚远。

  

  现实是,科索沃已经成了一个先例,世界各地的分裂主义已经蠢蠢欲动,纷纷希望效法科索沃模式走向梦寐以求的独立。中国台湾省的独立分子们已经欣喜若狂,各头面人物不仅纷纷表达相关的意向,而且还向科索沃表示祝贺,并且在第一时间予以承认,甚至希望借此同科索沃建立外交关系。那么什么是科索沃模式?台湾的状况与科索沃相同吗?科索沃模式就是主权国家的一个地方谋求独立,这主要是因为民族的、宗教的冲突和隔阂的缘故,为此分裂势力展开了包括恐怖袭击在内的武装起义,且得到了世界上主要强国的支持,并在外来势力的加持下最终实现了独立。台独势力渴望套用这一模式,他们一直积极地谋求台湾的实质独立,不仅扩军备战,而且紧抱美国和日本的大腿,渴望着在外来势力的支持下实现真正独立。但是,台湾毕竟不是科索沃,台湾与大陆一样主体民族为汉族,不仅宗教结构与大陆一样,而且宗教也很难干预世俗政权,这和科索沃的民族和宗教构成是截然相反的。大陆也不是塞尔维亚,而是一个经济力量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实体。所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公开支持台湾独立,即便美国和日本也不过是在暗地里悄悄予以怂恿而已。这主要因为,如果有人胆敢强力策动台湾独立并悍然武力介入,台海之战就绝不会是科索沃战争的翻版,其规模、胜负和对世界的强力破坏都事先无法预料。

  

  可是我们是否就能因此轻忽台独势力的顽固和外来武装干涉的可能?显然,台独势力为了自己的梦想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只是目前尚未发展成科索沃解放军那样的恐怖组织而已。美日势力显然乐见中国的分裂,甚至于包括西藏、新疆等一切有潜在可能性的地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美国和日本均以中国为最大假想敌,日本甚至公开这样宣扬,美国仍然继续用“反恐战争”作为幌子进行羞答答地遮掩。目前,美国政府确立的国防军事预算又创历史新高,五千多亿美元的军费中接近一半是专门用来对付中国的,真正用于反恐的其实寥寥无几。作为世界第二富的日本,不仅紧跟美国盯紧中国,而且积极主动地策动围堵紧逼中国的包围圈。可见中国的两岸问题仍然极为棘手和复杂!

  

  可是中国政府内部至今仍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派认为美国连同日本太过强大,中国根本不是对手,主张尽力缓和台海情势,从而避免美日的直接军事介入;另一派则认为美国人害怕伤亡,进而以为美国人是纸老虎,日本又唯美国马首是瞻,大陆如果武力攻台,美日根本就不敢武装介入。前一派思维因为过于害怕美日,因而在台湾问题上过于看重美日的眼色,这种未战先怯不仅会助长美日武力介入的决心,甚至会导致台海局势不可逆转地恶化下去。更加令人震惊的是,96年台海危机过后,大陆叛逃到美国的某高级将领所泄露的军事机密显示,我们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武力统一的军事计划,百草止水不仅大跌眼镜。依据后一派的观点,由于美日不敢武力介入,因而大陆的军备根本就无需尽快加强,已具备的实力就足以完成征服台湾的需要。然而持该派观点的人忘了这样一个事实,冷战中的苏联比之我们现在的实力强大不知多少倍,美国尚敢与之针锋相对,甚至有数次机会双方差点就发动了灭绝人类的核子大战。如今,苏联消失了,已经更加发达的美国难道还害怕尚不及过去苏联的中国吗?由于这两派思维的交替作用,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军事发展,致使中国大陆的军力长期裹足不前,以至于现在不仅收复台湾成了麻烦,连东海、南海、藏南等领土主权的维护都变得捉襟见肘,这难道不算中华民族的最大悲哀吗?

  

  正确的态度显然应该介乎两者之间,美国再加上日本的确强大,而且他们支持台湾独立的野心也很顽固,这一点我们不能怀疑。如果连这一点都能怀疑,我们就不会做好应对美日军事介入的准备,其结果必然因为我们缺乏准备而刺激并加强了美日军事介入的疯狂冒险。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美日联合势力太过强大而恐惧退缩,想当年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不知强过中国多少倍,当时的中国政府还是果断派军进入朝鲜迎战,并最终迫使对方败退至三八线停火了事。如今的中美无论军事还是综合国力的差距都已大大小于从前,同样在自己的家门口而且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我们反而还要恐惧退缩了不成?如今的神州大地上有一股方兴未艾的毛泽东热,就是因为中国的综合国力虽然长足发展了,我们在东海、南海、台海上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们普遍忧虑国家的前途,因而倍加怀念起毛时代强硬而又颇具实效的反侵略反干涉策略。现在的中国恰恰缺少一个像毛泽东那样的颇富军事韬略的领导人,一味地对外绥靖、妥协和忍让,连中国普通老百姓都实在看不下去了。如果台海危机不可避免地到来,真不知道届时中国的掌舵人能否像米洛舍维奇那样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并且能否像毛泽东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果不能这样,中国的下场只会很惨,甚至连塞尔维亚的前身——南斯拉夫都不如。

  

  一个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南斯拉夫,在内外交困之下一步步走向分裂,直到现今孵化出众多小国家的可悲局面,的确有许许多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其中,单单科索沃问题的诞生、发酵和最终的不可收拾,就足以令我们深思。从前的科索沃并非是阿尔巴尼亚族的天下,在漫长的科索沃历史上,塞尔维亚人曾经两度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可是,由于历史的风云变幻,塞族人曾被数次赶出科索沃家园,阿族难民又不断涌入并被收留,再加上阿尔巴尼亚族的生育能力远远超过塞尔维亚人,科索沃终于成为了现今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天下。更何况由于铁托生前死后的塞阿两族的矛盾激化,再加上南联盟政府的处置不力和科索沃生存环境的贫穷落后,塞族人便大量逃离科索沃,从而使得科索沃的阿族优势更加确立和巩固。这样,阿尔巴尼亚族彻底取得了科索沃的民族优势,再加上塞阿两族的难以调和的民族矛盾,科索沃阿族人的独立倾向就不可避免地滋生和泛滥了。

  

  南联盟科索政策的失误不能不引起中国的警觉,因为中国存在西藏、新疆、内蒙、宁夏四省的以少数民族为绝对主体的地区。其中,西藏和新疆都有一小撮分裂主义势力在滋事,并且已经多次制造了小范围内的骚乱。可是,中国虽是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人还是能够居于绝对多数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还是出现了四个以少数民族为绝对主体的省,不能不说是我们国家主权安危的一个重大隐患。早在孙中山时期,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就曾极有远见地制定出“移民实边”的国策,“移民实边”一方面能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稀释传统少数民族省的民族结构。如果汉族人能够均匀地散居全国各地,中国每个省的主体民族就都是汉族,不仅任何一个省都无法从民族结构上找到独立的理由,而且各少数民族只能加强同汉族人的融合和团结。所以百草止水坚定地认为,“移民实边”必须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这是中华繁荣、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基石!

  

  然而新中国已经成立近六十年了,不仅孙中山先生制定的“移民实边”国策丝毫未予实行,而且汉族人的人口比例还在不断减缩。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南斯拉夫的民族政策走向一个极端的话,我们的民族政策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国家政策极尽讨好少数民族之能事,简直就是靠收买来来实现民族团结与和睦。比如,我们在升学、提干、工作乃至计划生育上都偏向少数民族,甚至连治安管理上也存在严重的偏向,以至于很多地方的公安机构一遇到少数民族的治安问题就犯难和踌躇。事实上,这两种极端都是严重错误的,南斯拉夫对少数民族的疏忽和粗暴使得他们仇恨和反抗,我们的过分优待和宠爱又容易滋生骄横和傲慢,这些都已经在少数民族管理问题上具体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尤其是现行的计划生育,少数民族基本上不用实行,即便有些地方实行也是对少数民族极为宽松,结果就是汉族人口的出生率越来越低,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如果照此下去,中国国家主权的安危将不容轻忽,科索沃式的危机将很难保证不在中国发生。

  

  ……………………

  

  嘿嘿。

  

  这种担忧与结论,应该并非危言耸听吧。

  

  去年,比利时曾经出现过法语与荷兰语区对立而闹得国家面临分裂的地步。而对于加拿大来说,魁北克法语区闹独立的情绪,一直就是个大问题。

  

  实际上,人们也看到,前苏联分崩离析,与其民族问题解决方面的差劲有着直接的关系。

  

  更大范围来看,现如今全世界爆发地区武装冲突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当地不同民族之间的纠纷和政治利益的最后摊牌。从伊拉克,到巴以,再到苏丹的达尔富尔,以及此前的卢旺达。人们将巴尔干半岛称之为火药桶,也是由于当地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

  

  不过,将台海局势与民族关系强拉硬扯到一起,好像有些穿凿附会。毕竟,台海问题并非简单的民族问题,而是涉及政治、军事、历史、国际势力等等太多的因素。

  

  可以说,当今全世界只有中国才面临着如此高敏感度的情势,也只有中国的海峡两岸,为了这种经年累月的争斗而耗费了太多的财力、时光与人们的福祉。

  

  但是,台海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开战与否的选择那么简单。相关的讨论已经不少。大陆方面的自身政治制度、政治理想与政治文化方面的抱残守缺,也致使台海问题的久拖不决。

  

  坊间逐渐形成共识的是,毛泽东之后的大陆当局,全都秉承着自己任上风光而将麻烦与问题悉数交给继任者的执政方针,以至于太多的问题积攒得越来越多,很多问题早就失去了最佳的甚至是最后的解决时机。

  

  而这种局面,现如今更是由于权威递减而被变本加厉着。

  

  在台海问题上,情况自然不会有什么异军突起别有洞天之处。指望着当权者能够舍生取义,那才是痴心妄想呢。

  

  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即使是台湾入联公投得逞,甚至是再进一步,大陆方面也没有胆量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回应,充其量也就是台办高调声色俱厉,然后再弄出点子军事演习罢了。

  

  说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家核心利益,那就是逗你玩儿。

相关文章 占豪:白宫打破惯例接待蔡英文,有何企图?宋鲁郑:台湾民主已死?《东方日》:台独思潮全面回潮北京大礼送错人台湾同胞对毛主席的感情如此深厚东京电影节上的拨乱反正,很正确很及时变种“两国论”:张亚中“统合论”的出笼前后评龙应台:为什么我们的中国梦如此不同?台湾配合美国:北京在两岸政策上被台湾腹背一刀警告马英九:别找理由拒绝统一,不学好毛泽东思想就没资格谈回大陆恳请人大对现行的惠台政策作出认真审慎的评估审核台湾武力拒绝统一我们该怎么办?
标签:美国   台湾   战争   中共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