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美关系

2025-02-28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中美关系

  

  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一个大国崛起,正在改变国际形势,改变全球结构。这一番变化的枢轴就在于中美关系。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奥巴马来了,但答案似乎并不明显。过去三十多年来,中美由对抗发展到和解,最后发展到联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是这一个曲折的过程有一个主线始终贯穿,那就是中美要联手对付苏俄。中美最初走到一起,第一推动力就是苏俄追求全球霸权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威胁。二战后,世界分成两个旗帜鲜明的对立阵营。在此格局下,美苏开始争夺全球霸权。到六十年代,苏俄在高技术方面开始略占上风,美国日渐感到吃力,急于改变这样一种不利态势,而苏俄则要进一步巩固其优势。于是双方都积极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中国作为美苏外的第三个大国,及其地缘因素,成为美苏争夺的不二选择。苏俄一方面虽与美国眉来眼去,一方面又毫不放松地压制中国,其目的不过是企图打着美国威胁的旗号,把中国纳入苏俄的发展轨道之中。一旦中苏一体化了,在美苏争霸中,苏俄即会不战而胜。而美国呢,也明白天平正在向苏俄倾斜,所以急于收缩调整战线,集中精力对付苏俄。在外交战略上美国比苏俄高明之处在于其积极利用苏俄阵营内的矛盾,分化瓦解拉拢,削弱苏俄的力量。这一战略转折的支点无疑在中国。而中国呢,随着苏俄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已开始全球收缩与调整,对中国的威胁大大减轻,于是中苏的矛盾就开始成为中国外交战略中最主要的矛盾了。本来自朝鲜战争以来,中美矛盾是中国外交战略中最主要的矛盾的。由于中国当时国力有限,也急于寻找同盟军,以对抗苏俄。而放眼世界,当时只有美国够格。所以,中美双方很快就建立了默契,共同对付苏俄。于是世界格局就开始围绕这一主线开始变化。最后的结果表明,这一默契的战略是成功了的。中美双方共同面临的威胁暂时解除了,前苏联解体了,俄罗斯衰落了。在这个主线贯穿下,世界格局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格局。中美关系发展成了全方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关系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有分秒停止。正当美国踌躇满志地在全球布局以期一统天下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美国受到了巨大冲击,面临着严峻考验。虽然仍能一超独霸,但相对之下,实力已明显下降。而中国则迅速成长,俨然欲与美国分庭抗礼。与此同时,欧洲、日本、印度、澳州、南美、非洲、东南亚诸国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俄罗斯虽仍未恢复元气,但总算暂时止住了下跌,而且似有复苏之象。世界看似要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然而实际上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没有哪个国家安于现状,到处都有管涌在突动。在这样一个很不确定的世界局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应当怎么办?很简单,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中国的当务之急仍然是快速发展壮大自己,这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如果天下不相对安定,中国的发展很可能会遭到冲击,不但崛起会成为画饼,而且还可能被冲回到起跑线。但在目前的世界局势下,中国尚没有能力了却天下事,平定四海。横览天下,只有美国能帮助中国实现这一要求。美国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打击,但仍然踞于世界霸主宝座,一时也不会倒掉,尚有力量在全球维持一个基本的稳定格局,这正是中国所需。同时,美国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其实力大为下降了,又因在过去几十年共同对付苏俄的过程中结成的密切关系,使得中美势力差距快速缩小了,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已经不再是一击致命的了。因此,在这样一个格局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应当是继续在口头上和一定程度上支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借以继续削弱俄罗斯,压制其他可能与我争先的国家和地区,并以支持美国的领先地位为筹码,打着维护现有的世界基本格局的旗号,掠取美国力不能支力所不及的地区的利益为我所用,支持周边及世界上其他各国建立与我为善的政权。此即中国古人所谓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候之战略也。中美关系是未来几十年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轴,而中国要在这种关系格局下达到发展自己削弱美国的目的,就必须实行这一外交战略。千年以前,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之策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候之策统一北中国,皆历史之明鉴也。是儿已踞炉火之上,何不继续使其居高不下而烤之耶?使美国与天下互斗,中国乘其弊,焉有不胜之理?!

附:尊王攘夷解释 1、尊王攘夷  正版 【拼音】zūn wáng rǎng yí  【解释】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
  【出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但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喏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典故】“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3.“尊王攘夷”行动(日版)   幕府向美国的让步,表现其务实的政治态度。但是封建藩主和武士、家臣们却未必同意,他们认为这是屈辱投降。于是,日本人的爱国主义从攘夷开始,最终导致了尊王攘夷运动。
  实际上在江户幕府的初期就有“尊王”的理论,一些学者根据儒家的学说,提出“尊王敬幕”。由于安政大狱,使旧尊王论转变为希望实现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国家的新尊王论。在朝廷和幕府发生激烈对立之前,尊王论者并不主张反幕。可是,幕府不顾天皇反对,擅自与外国签订条约,一些长期不满幕府专权的大名和武士利用此机会,以尊王为口号,企图参与幕政。后来当幕府政治陷入危机,而且出现了西方侵略,于是尊王论和排外论结合起来,形成“尊王攘夷”的思潮。同时由于多数下层武士经济处境的恶化,使得他们把对幕府的不满转化为激烈的“尊王攘夷”行动。
  武士阶级是日本封建社会所独有的特色,江户时代的武士不单纯是战士和军官,而且兼有行政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性质。日本的封建制度是以门阀、世袭制为基础的,幕藩体制就是其严格的形态。下层武士对幕藩体制早已心怀不满,他们希望打破门阀、世袭的藩篱,使自己也能跻身权力的中心。特别是在幕府末期的幕政改革中,下级武士开始进入藩国的统治机构,这种倾向就更加强烈起来。但是,下级武士虽然“下级”但毕竟是“武士”,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所以又有维持封建统治的一面。简而言之,对旧有体制的维护和重建的改良主义成为下级武士的基本诉求。“尊王攘夷”就成了他们必然的选择。
  在这种形势下,孝明天皇走出历代天皇无所作为的阴影,重返政治舞台。
  第121代天皇:孝明天皇(1831-1866)(在位1846-1866)
  第122代天皇:明治天皇(1852.9.22-1912.7.30)(在位1866-1912) 相关文章 潘维:评选举迷信美国政治阶层的搏斗--奥巴马同样是美国富豪们的总统奥巴马2002年的反战演讲是彻头彻尾的战争宣言从奥巴马的一句真话说开去奥巴马对华战略日渐清晰直面美国--一个不能绕开的政治话题“零核”背后的玄机:解读美核态势告美国的“拉登”被捧为英雄向人们昭示着什么?中美冲突不可避免奥巴马出招了,中国会怎么应对?戴旭:奥巴马在中国面前像一只轻佻、嚣张的猴子再调准备金率--从宏观政策透视中美战略博弈
标签:中国   美国   战略   世界   格局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