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何看待对自己的赞誉?
毛泽东在世的时候,他在文艺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几近为零。这与毛泽东的性格有关,他不愿意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突出自己,讲究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事物,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的李伯钊(杨尚昆妻子)一直有个宿念,就是以自己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感受,把这一举世闻名的壮举表现在舞台上。她酝酿了好久,决定写一部以长征为题材的歌剧,剧中要写伟大的毛泽东,也要写红军中的无数英雄的战士,以此来讴歌红军长征的伟大业绩。
李伯钊把剧本取名为《长征》,她前后写了17稿,邀请了聂荣臻、肖华、陈锡联、李涛为军事顾问,还请了老舍和曹禺也从结构和人物上对剧本润色。
1951年,李伯钊完成了歌剧《长征》的创作,她第一个把长征题材搬上了文艺舞台,第一次在文艺舞台上塑造了毛泽东的艺术形象。上演后,引起强烈反响,每当毛泽东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时,剧场里总是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很多中央领导同志看后都给予高度评价。
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向毛泽东汇了《长征》剧的内容和演出情况,并邀请毛泽东去观看了演出。
毛泽东看完后,当时没有发表评论,事后,专门委托女儿向李伯钊转达了意见:“戏当然好。写革命、写长征我都赞成,但不能拿我毛泽东当菩萨拜哟!党内有那么多好同志,许多人还牺牲了生命。就拿长征来说,有几个方面军哩,有那么多领导同志哩,应当写朱老总、恩来、弼时同志,写几个方面军的同志,没有他们,我毛泽东独龙能下雨吗光写我怎么行哩”从此,《长征》热没有热起来,且几乎进了冷宫。
毛泽东逝世后,李伯钊根据毛泽东生前的意见,决定将歌剧改编成话剧《北上》,增加其他几个方面军长征的内容。1978年2月,《北上》终于最后脱稿,舞台上从此又增加了其他领袖的形象。
在媒体方面,毛泽东也很关注对自己的宣传道。1960年5月8日,毛泽东会见拉丁美洲的朋友,会见中,拉丁美洲的朋友盛赞“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并表示“对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敬爱”。会见结束后,熊向晖按拉丁美洲朋友的原话写了新闻稿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看后,把“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改成了“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把“对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敬爱”改成了“对毛主席的敬爱”。熊向晖很不理解毛泽东的改动,因为改动后的文字与实际情况就不相符了。
毛泽东则说:“人家那样讲,我们不能那样写。我们搞了这些年的建设,不能说没有成就,说‘伟大成就’就不符合事实。‘一穷二白’面貌没有改变,有什么‘伟大’呀!”毛泽东接着说:“为什么一定要说毛泽东的领导呀,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就取得不了成就?这是唯心史观,不是唯物史观。我们把唯物史观概括成一句话,叫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实践证明,过去打仗,靠的是人民,现在建设,靠的还是人民。一切成就都来自人民自己的努力。你不赞成?”
熊向晖当然赞成毛泽东的这个说法,也明白了毛泽东对文稿修改的必要性。毛泽东还说:“领导人和人民不能分开,也不能等量齐观。领导人不应站在人民之上,不应站在人民之外,必须站在人民之中,是人民的一部分,人民是决定性因素。所以,必须突出人民,决不要突出个人。”
毛泽东还和李银桥说过:“我的事,我活着的时候你们不要写,我死了以后可以写,如实写,让历史去评价吧。”说明毛泽东不愿意看到对自己的过分赞誉。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淡化自己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宣传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而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所有这些,充分体现出了毛泽东谦虚、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坦荡无私的胸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