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简介毛泽东时代的与教育有关的思想和道德
数学:简介毛泽东时代的与教育有关的思想和道德
本贴子正面介绍毛泽东时代的与教育有关的思想和道德,是希望反省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我的介绍,当然来自于我在文革期间受到的教育,共产党对我的思想灌输,当然,也欢迎右派网友能够批判,用那样一些思想来灌输,有什么不对的吗?
先说工作,毛泽东时代的一切工作,从扫马路到搞原子弹,都被称为革命工作,而宣传上是讲,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是说,每一个工作,每一个职业,都被视为对建议社会主义强大祖国所需要的,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在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
而配合着这个宣传,当然相应的所有制,就都是公有制,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每个人的工作,是在为祖国作贡献。如果有了私有企业,就不好说了,那个私有企业里的工人,工作努力是在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吗?还是为资本家包二奶而努力?
此外,革命工作中有轻松的,有艰苦的,而当时的道德宣传,就是说共产党员应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提倡哪里艰苦哪里去,哪儿艰苦哪安家,对革命工作不应当挑肥拣瘦,应当服从革命工作的需要。
当时的样板戏《海港》,就是讲的其中有一个工人叫韩小强的,不喜欢他干的装卸工这个职业,希望当海员,而对他的道德教育就是,装卸工也是一个重要的革命工作,应当把它努力做好。
我当时受了这种教育,的确是信以为真的,所以我当兵的时候,让我做公务兵的工作,我也能够想得通。
再说生活待遇。当时是知道干部的生活待遇比战士和工人要好,高级干部的生活待遇那就更好。但是当时的解释就是,革命工作需要,比如说首长通常年纪比较大,但是从事的是指挥的工作,需要较多的脑力劳动,因此伙食上要好一些,交通上乘小汽车,也是为的工作方便需要。因此,作为下层的我,也就能够想得通,而且当时有一个口号,叫反对绝对平均主义。而且,即使是干部甚至高级干部,也是经常下连下厂和工人要同吃同住一阵子的,当时是强调蹲点,强调和群众打成一片。那么,如果生活待遇高到象现在的老板包二奶唱K歌,打高尔夫球,我觉得当时我会接受不了的,因为看不出这是革命工作需要。也就是说,如果生活待遇好有一个革命工作需要上的理由,我就能够想得通,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嘛,而如果生活待遇好找不到一个革命工作需要上的理由,我就想不通。
当时,各个单位,都是有人被送去学习的,这个传统可能是从红军时期就开始了。就是说,共产党的各级干部战士,都会抽调一些人去学习。比如说,当时的连队卫生员,就可能送去让白求恩培训,最后能够提拔成医生。在解放后也经常送许多工农干部去各个学校学习,大中小学校各个中专都有。那个被送去学习的人,是不用通过什么考试的。那么,由谁去学习呢?是由组织上决定的。有可能就是组织上一个通知,这个人打起背包就去学习了。而学习往往是以短训班为主。
这个习惯后来在文革中被贯彻了,比如当时的农村,就经常办赤脚医生短训班。我所在的部队也经常有人被送到二海校或者一些地方去培训的。而后来决定大学也还是要办的,因此,也就有人被送去上大学,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当时上大学,是说要由工人农民等基层单位的人推荐去上大学。先不说那些不正之风。就说这个系统本来的设计意图吧,就是说不是送考试考得好的人去上大学,而是送那些“表现好”的人去上大学。在毛泽东时代,评价一个人并不通过一个量化的测量,而是由周围的一些人,上级的一些人,对这个被考察的对象,进行“表现好还是表现不好”的考察,通过这种直觉性的考察,来决定一些人是不是应当上大学,或者当劳模,当先进,是不是应当入党提干。
比方说,一个人考试成绩好,但是表现不好,比如其实学习并不刻苦努力,只不过因为聪明,因此稍微学一下就比别人学得好,那在当时就有可能不会被送去上大学。而另一个人,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即使脑子笨一些,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有那个努力学习的态度在,就有可能被送去上大学。
当然,这是系统设计的理想情况。当时也有不正之风,比如一些干高把自己的子女塞进了大学。但是,就普遍而言,还是有相当多的不是什么高干子女的人进入大学的。你只要考察现在的许多省委委员,他们的简历,就知道的确是有许多并不是高干子弟的人通过这种组织上的“表现好不好”的考察方式提拔上来的。
暂时不考虑那些不正之风,只是研究,如果这种考察是公正的,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我认为的好处,是所有的人,都会处于努力的状态。因为,一个人即使脑子笨,但是他知道他如果表现好,就能够当上劳模,能够入党,能够上大学,他就会努力。则全民都会努力,都认为自己会有希望。而如果是通过考试来决定呢?则平时的考试中,智力一般的人,或者智力差的人,会产生绝望感,知道自己没有希望,而没有希望,当然就放弃努力,平时的工作,平时应当做的事情,也都不去努力了。
那么,时至今日,通过“表现好不好”的考察选上来的工农兵大学生中,和通过考试选上来的大学生中,这些人的工作,哪一些更为成功呢?我们听到了许多关于工农兵大学生非常笨蛋的消息么?没有。实际上我在各个单位的消息,都是认为工农兵大学生是业务骨干的。这说明通过“表现好不好”选拔上来的人才,是管用的,并不失败,如果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来衡量,毛泽东的这套办法并不能够被否定。
毛泽东时代提拔干部不依赖学历,这从红军到解放战争时期都是这样,许多著名的解放军战将,什么学历也没有,照样打胜仗。按说军事学是人类各种学问中处于相当高级的学问了,因此,美国的西点军校,想要进去,想要通过考试,想要毕业,没有那么容易,但是,这有可能是迷信,有可能是多余的学习,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就是把那些有学历的将军们打得没有脾气。
这个传统在后来也采用了,所以,才有邢燕子当中央委员,什么学历也没有的陈永贵,王进喜当副总理或者中央委员。
这个传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全体人民,最底层的人民,会认为自己也有希望当副总理的,这也造成了全民的积极性。因为,能不能得到提拔,就是这个标准,“表现好不好”。
而现在的办法,则是原则上没有学历的人,就没有任何机会当上大干部了,因此全体人民放弃努力,表现得再好,也得不到提拔。
那么,毛泽东时代已经过去了,比较那些表现得好的劳模,先进,和后来的那些先进。我有一个观点,就是毛泽东时代的通过“表现好不好”选出来的先进人物,相当“结实”,而改革开放以后的许多先进人物,“不太结实”。怎么说呢?就是说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些先进典型,如小岗村,如一些改革企业家,如马胜利啊步什么生等等,还有顾啥子军,经常后来闹出丑闻,或者出洋相,发现不是个什么先进,甚至最后进了监狱的。而毛泽东时代的那些劳模,先进,到现在回顾看,也还是相当不错的,有谁听说过陈永贵贪污?或者说他搞了什么奢侈生活?那个大寨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弄得不错。
而现在的人民群众,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被筛选后剩下来的一群,完全彻底地没有可能当上副总理,没有可能被送去学习,因为学习是要考试的,没有那个智力考试,就没有学习的机会。现在的人民群众,也知道自己不创造历史,是那些从小学到大学一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们,历史由那些精英决定。现在的人民群众,不认为自己努力为老板打工是在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添砖加瓦。因此,我在现在的底层群众的脸上,经常看到的就是表情呆滞,等着精英们来安排他们的生活。现在的人民群众,基本上放弃学习,因为学习不是为的工作,是为的考试,自己考试不行,那就干脆不学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