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元霸权:生存基础、生存影响与生存冲突
美元霸权:生存基础、生存影响与生存冲突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美元霸权进行了界定,认为美元霸权的内涵是“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发行自由化”,外延是“对全球造成的不和谐影响”。内涵也是其生存基础,外延也是其生存影响。在分析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与生存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从长期来看二者具有内在矛盾:生存基础带来生存影响、生存影响反过来动摇生存基础。“生存冲突”决定了美元霸权的退出具有历史必然性,论文最后提出了美元霸权“软着陆”的构想。
过去100年,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一条重要主线是美元的崛起和美元霸权的形成、发展。以美元霸权为中心的、失衡的国际货币体系也成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因此,近来全球对国际货市体系重构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美元霸权的未来演变将引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因此,在当前研究美元霸权的形成、影响与未来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1月前学术界的几种界定“霸权”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本指斯巴达在对抗波斯的希腊城联邦中所处的领袖地位,具有“领导型”这样一种广泛的含义,在马其顿被征服后,“支配”的含义纳入其中(王逸舟,2005;廖于光,2008)。《辞海》对“霸权主义”的解释如下:指大国、强国不尊重他国的主权,对他国强行干涉、控制和统治,企图在世界上称霸的政策。因此,我们认为现代社会的“霸权”与“控制、支配、统治、不尊重他人的强制力”有密切联系。
对于“美元霸权”,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从美元的主导地位所作的界定:20世纪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来,美元占主导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第二种是从美元的“发行基础与主导地位二者间的矛盾”所作的界定:1971年以来,美元作为一种没有黄金支撑、没有美国货币和财政纪律约束、只靠美国军力和地缘政治实力支撑的不兑现纸币,却继续担当全球金融与贸易的首要储备货币的角色(廖子光,2008)。第三种观点是从福利角度所作的界定:美元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过程中,给美国带来了诸多经济利益,但同时可能给其他国家经济造成各种负面影响(许少强,2005)。
2.本文对“美元霸权”的界定
我们认为“货币霸权”的核心条件有三:一是货币的实力足够强大(有实力享受世界货币的权利);二是货币发行不受任何约束(不承担世界货币的义务);三是货币发行国在获取自己利益时,损害了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利益(不和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术界的三种观点,我们对“美元霸权”做出如下界定: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利用美元的“自由化的超中心地位”,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其领导和支配全球以实现本国最大利益、却可能损害其他经济体利益、从而最终对全球造成不和谐影响的金融制度安排。该定义的内涵是“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发行自由化”,即没有任何实物支撑(仅凭美国国家信用、军事和地缘政治实力支撑)和发行制度约束的美元,却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货币职能上拥有垄断性的优势地位;“超中心地位”赋予了美元享有世界货币的权利,“发行自由化”意味着美元可不承担世界货币的义务。该定义的外延是“美国利用美元‘自由化的超中心地位’这一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工具,对全球利益造成不和谐影响”。进一步地,我们认为美元霸权的内涵也构成其生存基础,外延也构成其生存影响。
(二)“生存基础、生存影响、生存冲突”贯穿于美元霸权的发展历程
美元霸权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步走”:第一步是从1785年美元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美国综合国力不断走强的支撑下,美元具备了成为世界主导货币的成熟条件;第二步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到1971年,美元事实上完全确立了在全球的“超中心地位”,形成了美元霸权的第一个生存基础。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发行自由化,形成了美元霸权的第二个生存基础;生存基础的形成为实施美元霸权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步是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出现了经常项目赤字、双赤字、进而沦为净债务国等现象,这为实施美元霸权提供了现实需要,美元霸权的“生存影响”随之出现;生存影响与生存基础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构成了生存冲突。
美元霸权形成后,其发展就随着生存基础的稳定程度、生存影响的强弱程度、生存冲突的激烈程度而不断起伏,而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又受美元霸权的影响,本轮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元霸权负面影响和生存冲突显现的结果,并对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产生反作用。因此,生存基础、生存影响与生存冲突就成为我们研究美元霸权问题的主线。
二、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
“超中心的货币地位十发行自由化”构成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在理论上美元就实行了发行自由化。此后,美元霸权的发展就取决于另一生存基础——(美元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货币职能上的)“超中心地位”的运行状况。
l.美元在“价值尺度”的超中心地位
美元在“价值尺度”的超中心地位体现在三个层面:(1)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计价职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美元于1973年成为石油的计价货币、此后成为其他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在今天,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交易也主要采用美元计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多数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也以美元计价。(2)外汇市场的关键货币职能。多数外围国以美元作为关键货币制定基本汇率。(3)汇率制度中的“锚币”职能。不少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采用某种形式的盯住汇率制度,而且大多以美元为“锚币”,保持本币汇率与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
2.美元在“流通手段”的超中心地位
主要体现在美元在日常生活中的媒介货币。外汇市场中的交易货币职能。以日常生活中的媒介货币为例,截至2007年底美联储发行的流通中的美元现钞为7743亿美元,根据美联储及相关学者的统计,有60%的美元现钞(约4500亿美元)在美国境外流通(陆军荣,2009),这构成了美元现钞的“体外循环”,也说明美元是具有“超中心地位”的流通手段。以外汇市场中的交易货币为例,美元至今仍是外汇交易的主导货币。如表1所示:1992年后的外汇交易市场上,美元比重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按双边统计2001年达到90.3%的顶峰;2007年4月,美元的市场份额降至86.3%。
表1美元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比重(%)
年份
占比8283.387.390.388.786.3
注:由于是双边统计,所以合计为200%。
3.美元在“支付手段”的超中心地位
主要体现在商品与金融市场中的结算货币地位。至今,世界贸易中用美元结算的比重远比其他币种要高,涉及美国的进出口几乎都是以美元结算,许多不涉及美国的进出口也广泛采用美元结算。与此相比,欧元的计价结算基本上局限于欧元区的贸易,而日本的对外贸易中相当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结算的。如1980年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美元的比重为56%,德国马克14%,日元2%,法国法郎、英镑、里拉和荷兰盾四种货币合计占17%;欧盟成立后,美国的国际贸易只占全球的16%,而美元的国际结算仍然占全球的53%。
4.美元在“储藏手段”的超中心地位
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外国居民持有美元资产、外国官方持有美元储备。以官方储备资产为例,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占国际储备货币的比重,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80%左右持续下降到80年代初的50%左右,在80年代又开始缓慢上升,到2001年第二季度升至73%,此后又缓慢下降,但近年来又在波动中有所上升。1970-2009年,各国主要外汇储备中主要货币的比重情况如表2所示。作为储备手段的“超中心地位”,美元还体现在金融危机中的“避险职能”,如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美元汇率逆势反弹,金融危机虽然源于美国,全球反而增加了对美元资产的持有规模。
表-2009年各国主要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比重(%)
年份
占比.356.6
年份
占比62.468.265.463..9
注:2009年的数据为截至该年第一季度。
数据:1970-2000年数据转引自许少强、庄后响.外汇管理概论[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页;2006~2009年数据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通过对美元霸权生存基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元的超中心地位经历了波动性的发展,同时在起伏中也出现了动摇的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元霸权的生存影响对生存基础的反作用。
三、美元霸权的生存影响
客观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0余年中,美元作为主导货币对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推动世界贸易金融发展、降低国际交易成本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此后美元逐渐从主导货币演变为霸权货币,其负面影响不断显现。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各领域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为不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秩序的不合理
1.国际货币体系更加不合理
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稳定的汇率环境、合理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存在“特里芬两难”和“n-1问题”两个根本的制度缺陷,因此最终破产。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以美元霸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内很多学者称为“美元本位制”)不但没有解决以上问题,相反,从长期看更加不合理。
首先,出现了“新特里芬两难”,即“在发行自由化的基础上,美元作为一国货币与作为世界货币之间的内在矛盾,即美元供给增加与美元清偿力下降之间的矛盾”。“新特里芬两难”与“特里芬两难”的相同之处是都存在“主权货币与储备货币的内在矛盾”。不同之处有二:一是美元发行的约束条件不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发行需要具备黄金基础和制度约束,而美元霸权下,美元发行没有黄金基础和制度约束;二是分析美元增发的出发点有差异,“特里芬两难”侧重于从“满足世界经济增长需要”出发来分析美元增发,而“新特里芬两难”美元增发主要仅是“为满足美国国内经济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在美元霸权下,美元供给增加更容易、美元清偿力下降也更快、“两难”问题更突出;“新特里芬两难”可以看作是“放大版的特里芬两难”,其制度脆弱性更明显。
其次,“n-1问题”也更加突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双挂钩”以及IMF的运行使美元兑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在美元霸权下,一方面在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的背景下,仍有许多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某种形式的固定关系,另一方面“锚币”美元的浮动性却大大增强,因此“n-l”问题更加突出。
最后,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制更加不合理。在金本位制度下,“物价一金币”调节机制能使失衡的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失衡具有基于国际协议的集体磋商机制,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美元霸权下,中心国美国不但长期、自由地保持经常项目逆差,而且面对巨额逆差不是调整自身战略,而是经常性地对外围国的政策施加压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压力主要由外围国家承担。
2.传统的贸易金融格局被颠覆
在传统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主权国家不能长期维持贸易逆差、债务国需要支付较高负债成本并受到一定约束。然而,在美元霸权下,以上传统格局被彻底颠覆:世界贸易成为“美国发行美元纸币,世界其他国家生产产品换取美元纸币、再将纸币回流到美国”的游戏;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维持经济高度繁荣和全球霸权,全球众多的贸易顺差国沦为“出口进贡国”(廖子光,2008)。债务国美国在美元霸权的支撑下,不但不担心还债压力,还通过其债务国而不是债权国地位管理国际金融;而外围的债权国则处处陷入被动。显然,这种不合理的格局无助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
(二)造成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利益分配的不平等
1.美国在短期获得“霸权利润”
美国可以获得的短期利益分为直接利益与潜在利益两类。直接利益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发行美元为“双赤字”融资,增加本国国民福利。二是利用美元具有的一国主权货币与世界储备货币的双重属性,向全世界征收国际铸币税。三是通过美元贬值向全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债务大多以美元计价),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的世界本位货币地位,通过美元贬值减轻外债。四是获得成本节约。宏观方面可以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微观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规避汇率风险的成本。国内有学者估计:到2002年底,可计量的美元国际化利益累计高达9530亿美元(陈雨露,2005);2003年美国通过国际铸币税、国际通货膨胀税和外币风险规避的成本节约等方式获取的总收益约2991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7%,接近美国当年GDP的增长率3.1%(程恩富、夏晖,2007)。
潜在利益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美元霸权,获得全球商品、金融市场的定价霸权、规则制定权,为实施其全球战略创造条件。二是通过美元霸权,主导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化,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三是通过美元霸权,利用宏观政策的外溢效应和倒逼机制,迫使其他经济体配合其政策。四是通过美元霸权,控制、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2.外围国家在短期遭受利益损失
在美元霸权主导下,美国轻松获得世界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对技术创新、真实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在世界经济总财富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美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财富分配是一个零和博弈,美国获得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其他经济体的损失。如国内有学者估计1967-2006年美国的外债累计为3万亿美元左右,美国通过美元(兑黄金)贬值90%,使债权国的总损失达2.7万亿美元,年均损失达675亿美元(程恩富、夏晖,2007)。
(三)造成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不一致
在美元霸权下,从短期来看美国获得短期超额利益、外围国通过增加出口、吸引外资等方式推动了本国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两类国家都陷入各种形式的“美元霸权陷阱”。
1.美国陷入的“霸权陷阱”包括:()负债消费模式陷阱。美元霸权通过发行美元为“双赤字”融资,从长期助长了美国储蓄过低。消费超前的风气,不利于投资增加和财富积累。1971-2008年美国的双赤字情况如图l、图2所示。从居民储蓄率看,上世纪70年代的平均水平为10.3%,80年代降至7.6%,到90年代初仍保持在7%以上;从90年代末开始,美国个人储蓄率开始了长期下跌过程:2001年后基本稳定在2%-3%上下,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大多维持在1%以下;(2)实体经济空心化陷阱。美元霸权使美国通过“购买商品劳务输出美元、发行金融资产输入美元”的方式实现了美元环流,同时使其经济扩张从商品贸易领域扩展到金融领域,从长期来看会使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虚拟经济的发展,这既推动了虚拟经济的泡沫,又使美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陷入空心化。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趋势如表3所示。
(3)美元发行泛滥陷阱。在负债消费模式的推动下,美国“双赤字”和净负债规模不断增加,因此在短期有增发美元的激励。但是从长期来看:首先,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美元增发不能带来长期经济增长,超额美元在流向全球之后又有相当部分回流到美国,反过来造成资产市场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其次,由于美国真实经济增长远远慢于美元的超额发行,从长期看会动摇外围国家对美元资产的信心。
(4)负向反馈效应陷阱。在美元霸权下,美国获得的短期超额利润往往是建立在降低外围国利润的基础上,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围国福利和经济增长的下降,反过来又会通过溢出、反馈效应对美国产生负面影响。
2.外围国陷入的各种“霸权陷阱”包括:(1)经济增长模式陷饼,在美元霸权主导下、外围国具有偏好美元储备的倾向,因此大多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形成了本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内需不足的经济发展模式。(2)外汇储备管理陷阱。外汇储备的增加给外围国家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储蓄的“美德两难”陷阱,即不能以本国货币进行国际放贷的债权国,由于经常项目盈余带来对外债权的不断增加最终所面临的两难困境(麦金农,2004);二是外汇储备管理的“美元陷阱’,即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外围国陷入“增持美元储备进一步增加汇率风险、减持导致的美元贬值又使已有外汇资产缩水”的“两难冲突”。(3)投、融资亏损陷阱。首先,外围国的外汇储备的主要投资渠道是购买低收益率(年收益率仅为2-3%)的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其次,外围国为吸引FDI付出的财务成本(年利率为10%左右)、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又比较高;第三,一些外围国家国内有较高的储蓄率,但是由于投融资渠道传导不畅,这些储蓄又没有及时转化为投资。(4)金融危机传递的棘轮效应陷阱。美元霸权加剧了危机的积聚和扩散,在2002年之前的25年间,大约有80—100个国家出现过金融危机(斯蒂格利茨,2002),这些危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不少外围经济体危机都与美元霸权下美元的宏观政策调控有关系(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而外围经济体的金融风险大多数只在同类国家之间传递,很难影响到美国(项卫星、刘晓鑫,2009);二是美国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大多数是因为自身原因导致的,危机产生后很容易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信心渠道传递到全球(如发源于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
表3美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占GDP的比重(%)
年份
实体经济/GDP49.1647.1539.537.0535.1134.9934.5833.9
制造业/GDP22.1720.1016.3014.5012.9012.2011.7011.70
虚拟经济/GDP14.6415.8617.9619.6720.4620.3620.8920.67
四、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
(一)“生存冲突”的界定
我们在第三部分分析了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带来的生存影响,反过来生存影响也对生存基础产生反作用。我们可以从影响美元霸权生存基础的内因、外因分析:从内因来看,最核心的是美元价值给全球带来的信心,我们可以用美元汇率表示;从外因来看,主要取决于外围经济体“去美元霸权化”的决心和能力,我们用外汇储备的不平衡分配表示,外围经济体(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相对美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越多,“去美元霸权化”的动机越强烈。
1盎司黄金的美元价格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REER表示美元在波动中的长期贬值趋势:根据黄金的美元价格,我们可以计算得到197.01~2009.06美元贬值96%;根据BIS公布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REER,我们可以计算得到1971.01~2009.05美元贬值26.88%。从1971-2008年金砖四国与美国的外汇储备变化情况,我们能看到近年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外围经济体外汇储备增加迅速。而美国外汇储备的变化不大(据IMF数据,2008年底全球外汇储备为6.7万亿美元,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的外汇储备分别居全球的第一、第三、第四、第七位,四国外汇储备总额为2.8万亿美元,占全球41.8%;而美国的外汇储备仅为666亿美元,占全球1%);对应的,我们看到近期金砖四国积极地通过双边协商、G20峰会、金砖四国首脑峰会等合作载体,先后提出了成员间本币互换、本币结算、构建超主权储备货币、互买债券等“去美元霸权化”的构想。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说明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已经受到生存影响的削弱;此外,从第二部分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从美元的交易货币职能、全球储备货币美元占比等指标来看,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的确在波动中有所削弱。
因此,在长期,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与生存影响存在内在矛盾,我们将这种矛盾称为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即:生存基础会造成不和谐的生存影响;生存影响从长期来看又会动摇生存基础;美元霸权最终会因为其存在而消失。
(二)“生存冲突”的传导
美元霸权生存冲突的传导机制可描述为以下五步。(l)“美元发行自由化十美元超中心地位”构成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2)美元霸权分别通过“美元发行自由化”、“美元超中心地位”两个渠道带来不和谐的生存影响(美元贬值、美国和世界经济失衡)。(3)从内因看,美元霸权的两个生存基础之间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即如果美元发行不受约束(“美元发行自由化”),将不断削弱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因此美元霸权存在的两个前提条件难以同时成立,生存基础被动摇。(4)从外因看,外围国家通过建立储备货币监督机制、构建替代货币约束美元“发行自由化”,通过采取各种“去美元化”措施(因为美元快速增发背景下、美元价值日益降低),削弱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即外围国家的两类对策,也相应从两个渠道动摇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5)在长期,内因与外因的影响相互强化,即:“美元发行自由化十超中心地位”存在内在矛盾→在此背景下美元超发、长期看美元必然贬值,动摇了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外围国家从外因两个渠道动摇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美元发行自由化+超中心地位”存在的内在矛盾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美元超发、美元必然进一步贬值→…,在以上相互强化的机制下,美元霸权两个生存基础的内在矛盾越来越大,最终不可调和,此时美元霸权消失。
(三)“生存冲突”求解
1.美国自身无法突破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
美元霸权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是美国通过增发美元谋求更大利益。理论上,只要美国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美元增长速度,美元就不会贬值,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也不会动摇。但在美元霸权下,一方面美国陷入“经常项目赤字陷阱”和“去工业化陷阱”,正如麦金农教授指出的那样,美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加快了美国制造工业的削弱,由于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比其他部门要快,故美国很难在没有制造业的情况下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另一方面美国陷入了“负债消费模式陷阱”、经济增长日益具有寄生性,不利于鼓励国民勤劳致富。因此,尽管从短期来看,美国的技术创新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短期增长,可能在一定时期缓和、掩盖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但是从长期来看,美元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美元增发的速度,因此美元长期必然贬值;在美国长期贬值的过程中,外围国“去美元霸权化”的行动日益取得迸展,美国自身无法突破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
2.由于“生存冲突”的存在,美元霸权逐渐衰落、最终消失具有必然性,“美元霸权”未来有两条发展路径。
(1)美元霸权的“硬着陆”。这是一种过程无为、结局极端的解决“生存冲突”的激进方式。“硬着陆”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其他经济体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美国任意行使货币自由发行权;结局是“美元霸权崩溃﹢对全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如下:在全球对美元霸权“软约束”的背景下,美国凭借脆弱的生存基础继续霸权策略(核心是“美元泛滥”策略)→美元霸权越走越远→不和谐的负面影响被不断推高,生存基础越来越脆弱→生存冲突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无法调和→增发美元的最后一根稻草或某一偶然性事件,突破全球对美元和美国政府的信心底线→霸权的负面生存影响从高位俯冲、击倒“美元的超中心地位”,产生全球抛售美元的雪崩效应→“美元的超中心地位”不复存在后,“发行自由化”也就不再具有意义→以美元霸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新的替代主导货币没有出现,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混乱、无序时代,对美国、对全球经济产生剧烈冲击。
(2)美元霸权的“软着陆”。这是一种过程积极、结局和谐的解决“生存冲突”的渐进方式。“软着陆”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其他经济体渐进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美国加强自律;结局是“美元霸权和平退出﹢对全球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基于美元霸权界定的三要素、美元霸权的两类相关主体,我们设计了“三管齐下、内外兼修”的“软着陆”方案(注:“三管其下”是指从约束美元发行自由化、美元超中心地位的逐渐下降、克服不和谐的消极影响三条渠道进行对应;“内外兼修”,是指美国、美国以外的经济体和国际经济组织都采取措施)。具体构想如下:①对“美元发行自由化”进行约束。对美国来说,要加强货币发行的自律,形成内部约束。对外围经济体来说,一方面,依靠国际社会形成对美元的发行监控,特别是IMF应特别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金融政策以及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督;另一方面,实现中心货币多元化,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良币驱逐劣币”的竞争,对美元发行构成外部约束。②渐进降低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对美国来说,要以美国技术制度创新、真实经济增长支撑美元价值,至少要避免美元中心地位的急剧下降;对其他经济来说,应该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各种金融合作机制、本币互换、本币结算等机制在不同的货币职能上实施“去美元霸权化”;对于新兴经济体中的大国,则有必要推动本币国际化进程,这一进程也是美元“超中心地位”渐进下降的过程。③降低美元霸权的负面影响。对美国来说,逐步走出负债消费模式陷阱和去工业化陷阱,将财富增加建立在真实经济增长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攫取他国财富的基础上。对外围国家来说,应逐步改变本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国际金融组织来说,应该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改善决策程序、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决策效率,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保证对所有成员的公平、公正,体现国际金融组织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影响力。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美国是美元霸权短期既得利益者,其对“软着陆”的过程必定不会积极,所以“软着陆”进程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外围经济体,特别是以金砖四国(也是美元霸权下的最大利益损失方)为代表的外围经济体。
五、结论与展望
(一)美元霸权是指发行自由化的美元具有超中心的货币地位,美国利用美元的这一地位在提升本国短期利益的同时降低了全球利益、最终给包括美国自己在内的全球带来了不和谐的影响。因此,美元霸权的退出具有历史必要性。
(二)从历史来看,霸权战略对任何一个国家从长期来看都是行不通的,货币霸权也不例外:美元霸权的生存影响与生存基础在长期具有内在矛盾,即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生存冲突的存在决定了美元霸权的退出具有历史必然性。
(三)尽管美元霸权的退出具有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霸权退出触动了美国的短期核心利益、美国势必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阻止、甚至打压其他强势货币的崛起;同时国际货币体系一经形成又具有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因此,美元霸权的退出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曲折甚至反复的过程。
(四)美元霸权的“软着陆”,是解决美元霸权生存冲突的理想路径,“三管齐下、内外兼修”是实现霸权软着陆的可考虑采用的策略。美元霸权“软着陆”的过程,也是建立公正、透明、和谐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外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提升本币地位、为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参考价值。
(《环球视野》2010年1月19日第276期,摘自2009年12月《国际金融研究》)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尹应凯 崔茂中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美元霸权进行了界定,认为美元霸权的内涵是“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发行自由化”,外延是“对全球造成的不和谐影响”。内涵也是其生存基础,外延也是其生存影响。在分析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与生存影响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从长期来看二者具有内在矛盾:生存基础带来生存影响、生存影响反过来动摇生存基础。“生存冲突”决定了美元霸权的退出具有历史必然性,论文最后提出了美元霸权“软着陆”的构想。
过去100年,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一条重要主线是美元的崛起和美元霸权的形成、发展。以美元霸权为中心的、失衡的国际货币体系也成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因此,近来全球对国际货市体系重构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美元霸权的未来演变将引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因此,在当前研究美元霸权的形成、影响与未来演变,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1月前学术界的几种界定“霸权”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本指斯巴达在对抗波斯的希腊城联邦中所处的领袖地位,具有“领导型”这样一种广泛的含义,在马其顿被征服后,“支配”的含义纳入其中(王逸舟,2005;廖于光,2008)。《辞海》对“霸权主义”的解释如下:指大国、强国不尊重他国的主权,对他国强行干涉、控制和统治,企图在世界上称霸的政策。因此,我们认为现代社会的“霸权”与“控制、支配、统治、不尊重他人的强制力”有密切联系。
对于“美元霸权”,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从美元的主导地位所作的界定:20世纪4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来,美元占主导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第二种是从美元的“发行基础与主导地位二者间的矛盾”所作的界定:1971年以来,美元作为一种没有黄金支撑、没有美国货币和财政纪律约束、只靠美国军力和地缘政治实力支撑的不兑现纸币,却继续担当全球金融与贸易的首要储备货币的角色(廖子光,2008)。第三种观点是从福利角度所作的界定:美元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过程中,给美国带来了诸多经济利益,但同时可能给其他国家经济造成各种负面影响(许少强,2005)。
2.本文对“美元霸权”的界定
我们认为“货币霸权”的核心条件有三:一是货币的实力足够强大(有实力享受世界货币的权利);二是货币发行不受任何约束(不承担世界货币的义务);三是货币发行国在获取自己利益时,损害了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利益(不和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术界的三种观点,我们对“美元霸权”做出如下界定: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利用美元的“自由化的超中心地位”,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其领导和支配全球以实现本国最大利益、却可能损害其他经济体利益、从而最终对全球造成不和谐影响的金融制度安排。该定义的内涵是“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发行自由化”,即没有任何实物支撑(仅凭美国国家信用、军事和地缘政治实力支撑)和发行制度约束的美元,却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货币职能上拥有垄断性的优势地位;“超中心地位”赋予了美元享有世界货币的权利,“发行自由化”意味着美元可不承担世界货币的义务。该定义的外延是“美国利用美元‘自由化的超中心地位’这一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工具,对全球利益造成不和谐影响”。进一步地,我们认为美元霸权的内涵也构成其生存基础,外延也构成其生存影响。
(二)“生存基础、生存影响、生存冲突”贯穿于美元霸权的发展历程
美元霸权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步走”:第一步是从1785年美元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美国综合国力不断走强的支撑下,美元具备了成为世界主导货币的成熟条件;第二步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到1971年,美元事实上完全确立了在全球的“超中心地位”,形成了美元霸权的第一个生存基础。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发行自由化,形成了美元霸权的第二个生存基础;生存基础的形成为实施美元霸权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步是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出现了经常项目赤字、双赤字、进而沦为净债务国等现象,这为实施美元霸权提供了现实需要,美元霸权的“生存影响”随之出现;生存影响与生存基础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构成了生存冲突。
美元霸权形成后,其发展就随着生存基础的稳定程度、生存影响的强弱程度、生存冲突的激烈程度而不断起伏,而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又受美元霸权的影响,本轮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元霸权负面影响和生存冲突显现的结果,并对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产生反作用。因此,生存基础、生存影响与生存冲突就成为我们研究美元霸权问题的主线。
二、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
“超中心的货币地位十发行自由化”构成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在理论上美元就实行了发行自由化。此后,美元霸权的发展就取决于另一生存基础——(美元在“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货币职能上的)“超中心地位”的运行状况。
l.美元在“价值尺度”的超中心地位
美元在“价值尺度”的超中心地位体现在三个层面:(1)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计价职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美元于1973年成为石油的计价货币、此后成为其他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在今天,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交易也主要采用美元计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多数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也以美元计价。(2)外汇市场的关键货币职能。多数外围国以美元作为关键货币制定基本汇率。(3)汇率制度中的“锚币”职能。不少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采用某种形式的盯住汇率制度,而且大多以美元为“锚币”,保持本币汇率与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
2.美元在“流通手段”的超中心地位
主要体现在美元在日常生活中的媒介货币。外汇市场中的交易货币职能。以日常生活中的媒介货币为例,截至2007年底美联储发行的流通中的美元现钞为7743亿美元,根据美联储及相关学者的统计,有60%的美元现钞(约4500亿美元)在美国境外流通(陆军荣,2009),这构成了美元现钞的“体外循环”,也说明美元是具有“超中心地位”的流通手段。以外汇市场中的交易货币为例,美元至今仍是外汇交易的主导货币。如表1所示:1992年后的外汇交易市场上,美元比重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按双边统计2001年达到90.3%的顶峰;2007年4月,美元的市场份额降至86.3%。
表1美元在外汇市场交易中的比重(%)
年份
占比8283.387.390.388.786.3
注:由于是双边统计,所以合计为200%。
3.美元在“支付手段”的超中心地位
主要体现在商品与金融市场中的结算货币地位。至今,世界贸易中用美元结算的比重远比其他币种要高,涉及美国的进出口几乎都是以美元结算,许多不涉及美国的进出口也广泛采用美元结算。与此相比,欧元的计价结算基本上局限于欧元区的贸易,而日本的对外贸易中相当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结算的。如1980年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美元的比重为56%,德国马克14%,日元2%,法国法郎、英镑、里拉和荷兰盾四种货币合计占17%;欧盟成立后,美国的国际贸易只占全球的16%,而美元的国际结算仍然占全球的53%。
4.美元在“储藏手段”的超中心地位
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外国居民持有美元资产、外国官方持有美元储备。以官方储备资产为例,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占国际储备货币的比重,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80%左右持续下降到80年代初的50%左右,在80年代又开始缓慢上升,到2001年第二季度升至73%,此后又缓慢下降,但近年来又在波动中有所上升。1970-2009年,各国主要外汇储备中主要货币的比重情况如表2所示。作为储备手段的“超中心地位”,美元还体现在金融危机中的“避险职能”,如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美元汇率逆势反弹,金融危机虽然源于美国,全球反而增加了对美元资产的持有规模。
表-2009年各国主要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比重(%)
年份
占比.356.6
年份
占比62.468.265.463..9
注:2009年的数据为截至该年第一季度。
数据:1970-2000年数据转引自许少强、庄后响.外汇管理概论[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页;2006~2009年数据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通过对美元霸权生存基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元的超中心地位经历了波动性的发展,同时在起伏中也出现了动摇的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元霸权的生存影响对生存基础的反作用。
三、美元霸权的生存影响
客观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0余年中,美元作为主导货币对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推动世界贸易金融发展、降低国际交易成本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此后美元逐渐从主导货币演变为霸权货币,其负面影响不断显现。美元霸权对世界经济各领域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为不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秩序的不合理
1.国际货币体系更加不合理
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利于世界经济增长、稳定的汇率环境、合理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存在“特里芬两难”和“n-1问题”两个根本的制度缺陷,因此最终破产。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以美元霸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内很多学者称为“美元本位制”)不但没有解决以上问题,相反,从长期看更加不合理。
首先,出现了“新特里芬两难”,即“在发行自由化的基础上,美元作为一国货币与作为世界货币之间的内在矛盾,即美元供给增加与美元清偿力下降之间的矛盾”。“新特里芬两难”与“特里芬两难”的相同之处是都存在“主权货币与储备货币的内在矛盾”。不同之处有二:一是美元发行的约束条件不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发行需要具备黄金基础和制度约束,而美元霸权下,美元发行没有黄金基础和制度约束;二是分析美元增发的出发点有差异,“特里芬两难”侧重于从“满足世界经济增长需要”出发来分析美元增发,而“新特里芬两难”美元增发主要仅是“为满足美国国内经济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在美元霸权下,美元供给增加更容易、美元清偿力下降也更快、“两难”问题更突出;“新特里芬两难”可以看作是“放大版的特里芬两难”,其制度脆弱性更明显。
其次,“n-1问题”也更加突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双挂钩”以及IMF的运行使美元兑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在美元霸权下,一方面在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的背景下,仍有许多国家的货币与美元保持某种形式的固定关系,另一方面“锚币”美元的浮动性却大大增强,因此“n-l”问题更加突出。
最后,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制更加不合理。在金本位制度下,“物价一金币”调节机制能使失衡的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失衡具有基于国际协议的集体磋商机制,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美元霸权下,中心国美国不但长期、自由地保持经常项目逆差,而且面对巨额逆差不是调整自身战略,而是经常性地对外围国的政策施加压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压力主要由外围国家承担。
2.传统的贸易金融格局被颠覆
在传统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主权国家不能长期维持贸易逆差、债务国需要支付较高负债成本并受到一定约束。然而,在美元霸权下,以上传统格局被彻底颠覆:世界贸易成为“美国发行美元纸币,世界其他国家生产产品换取美元纸币、再将纸币回流到美国”的游戏;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维持经济高度繁荣和全球霸权,全球众多的贸易顺差国沦为“出口进贡国”(廖子光,2008)。债务国美国在美元霸权的支撑下,不但不担心还债压力,还通过其债务国而不是债权国地位管理国际金融;而外围的债权国则处处陷入被动。显然,这种不合理的格局无助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平衡发展。
(二)造成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利益分配的不平等
1.美国在短期获得“霸权利润”
美国可以获得的短期利益分为直接利益与潜在利益两类。直接利益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发行美元为“双赤字”融资,增加本国国民福利。二是利用美元具有的一国主权货币与世界储备货币的双重属性,向全世界征收国际铸币税。三是通过美元贬值向全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债务大多以美元计价),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的世界本位货币地位,通过美元贬值减轻外债。四是获得成本节约。宏观方面可以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微观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规避汇率风险的成本。国内有学者估计:到2002年底,可计量的美元国际化利益累计高达9530亿美元(陈雨露,2005);2003年美国通过国际铸币税、国际通货膨胀税和外币风险规避的成本节约等方式获取的总收益约2991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7%,接近美国当年GDP的增长率3.1%(程恩富、夏晖,2007)。
潜在利益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美元霸权,获得全球商品、金融市场的定价霸权、规则制定权,为实施其全球战略创造条件。二是通过美元霸权,主导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化,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三是通过美元霸权,利用宏观政策的外溢效应和倒逼机制,迫使其他经济体配合其政策。四是通过美元霸权,控制、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2.外围国家在短期遭受利益损失
在美元霸权主导下,美国轻松获得世界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对技术创新、真实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在世界经济总财富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美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财富分配是一个零和博弈,美国获得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其他经济体的损失。如国内有学者估计1967-2006年美国的外债累计为3万亿美元左右,美国通过美元(兑黄金)贬值90%,使债权国的总损失达2.7万亿美元,年均损失达675亿美元(程恩富、夏晖,2007)。
(三)造成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不一致
在美元霸权下,从短期来看美国获得短期超额利益、外围国通过增加出口、吸引外资等方式推动了本国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两类国家都陷入各种形式的“美元霸权陷阱”。
1.美国陷入的“霸权陷阱”包括:()负债消费模式陷阱。美元霸权通过发行美元为“双赤字”融资,从长期助长了美国储蓄过低。消费超前的风气,不利于投资增加和财富积累。1971-2008年美国的双赤字情况如图l、图2所示。从居民储蓄率看,上世纪70年代的平均水平为10.3%,80年代降至7.6%,到90年代初仍保持在7%以上;从90年代末开始,美国个人储蓄率开始了长期下跌过程:2001年后基本稳定在2%-3%上下,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大多维持在1%以下;(2)实体经济空心化陷阱。美元霸权使美国通过“购买商品劳务输出美元、发行金融资产输入美元”的方式实现了美元环流,同时使其经济扩张从商品贸易领域扩展到金融领域,从长期来看会使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虚拟经济的发展,这既推动了虚拟经济的泡沫,又使美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陷入空心化。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趋势如表3所示。
(3)美元发行泛滥陷阱。在负债消费模式的推动下,美国“双赤字”和净负债规模不断增加,因此在短期有增发美元的激励。但是从长期来看:首先,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美元增发不能带来长期经济增长,超额美元在流向全球之后又有相当部分回流到美国,反过来造成资产市场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其次,由于美国真实经济增长远远慢于美元的超额发行,从长期看会动摇外围国家对美元资产的信心。
(4)负向反馈效应陷阱。在美元霸权下,美国获得的短期超额利润往往是建立在降低外围国利润的基础上,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围国福利和经济增长的下降,反过来又会通过溢出、反馈效应对美国产生负面影响。
2.外围国陷入的各种“霸权陷阱”包括:(1)经济增长模式陷饼,在美元霸权主导下、外围国具有偏好美元储备的倾向,因此大多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形成了本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内需不足的经济发展模式。(2)外汇储备管理陷阱。外汇储备的增加给外围国家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储蓄的“美德两难”陷阱,即不能以本国货币进行国际放贷的债权国,由于经常项目盈余带来对外债权的不断增加最终所面临的两难困境(麦金农,2004);二是外汇储备管理的“美元陷阱’,即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外围国陷入“增持美元储备进一步增加汇率风险、减持导致的美元贬值又使已有外汇资产缩水”的“两难冲突”。(3)投、融资亏损陷阱。首先,外围国的外汇储备的主要投资渠道是购买低收益率(年收益率仅为2-3%)的美国国债等美元资产;其次,外围国为吸引FDI付出的财务成本(年利率为10%左右)、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又比较高;第三,一些外围国家国内有较高的储蓄率,但是由于投融资渠道传导不畅,这些储蓄又没有及时转化为投资。(4)金融危机传递的棘轮效应陷阱。美元霸权加剧了危机的积聚和扩散,在2002年之前的25年间,大约有80—100个国家出现过金融危机(斯蒂格利茨,2002),这些危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不少外围经济体危机都与美元霸权下美元的宏观政策调控有关系(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而外围经济体的金融风险大多数只在同类国家之间传递,很难影响到美国(项卫星、刘晓鑫,2009);二是美国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大多数是因为自身原因导致的,危机产生后很容易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信心渠道传递到全球(如发源于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
表3美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占GDP的比重(%)
年份
实体经济/GDP49.1647.1539.537.0535.1134.9934.5833.9
制造业/GDP22.1720.1016.3014.5012.9012.2011.7011.70
虚拟经济/GDP14.6415.8617.9619.6720.4620.3620.8920.67
四、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
(一)“生存冲突”的界定
我们在第三部分分析了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带来的生存影响,反过来生存影响也对生存基础产生反作用。我们可以从影响美元霸权生存基础的内因、外因分析:从内因来看,最核心的是美元价值给全球带来的信心,我们可以用美元汇率表示;从外因来看,主要取决于外围经济体“去美元霸权化”的决心和能力,我们用外汇储备的不平衡分配表示,外围经济体(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相对美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越多,“去美元霸权化”的动机越强烈。
1盎司黄金的美元价格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REER表示美元在波动中的长期贬值趋势:根据黄金的美元价格,我们可以计算得到197.01~2009.06美元贬值96%;根据BIS公布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REER,我们可以计算得到1971.01~2009.05美元贬值26.88%。从1971-2008年金砖四国与美国的外汇储备变化情况,我们能看到近年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外围经济体外汇储备增加迅速。而美国外汇储备的变化不大(据IMF数据,2008年底全球外汇储备为6.7万亿美元,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的外汇储备分别居全球的第一、第三、第四、第七位,四国外汇储备总额为2.8万亿美元,占全球41.8%;而美国的外汇储备仅为666亿美元,占全球1%);对应的,我们看到近期金砖四国积极地通过双边协商、G20峰会、金砖四国首脑峰会等合作载体,先后提出了成员间本币互换、本币结算、构建超主权储备货币、互买债券等“去美元霸权化”的构想。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说明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已经受到生存影响的削弱;此外,从第二部分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从美元的交易货币职能、全球储备货币美元占比等指标来看,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的确在波动中有所削弱。
因此,在长期,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与生存影响存在内在矛盾,我们将这种矛盾称为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即:生存基础会造成不和谐的生存影响;生存影响从长期来看又会动摇生存基础;美元霸权最终会因为其存在而消失。
(二)“生存冲突”的传导
美元霸权生存冲突的传导机制可描述为以下五步。(l)“美元发行自由化十美元超中心地位”构成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2)美元霸权分别通过“美元发行自由化”、“美元超中心地位”两个渠道带来不和谐的生存影响(美元贬值、美国和世界经济失衡)。(3)从内因看,美元霸权的两个生存基础之间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即如果美元发行不受约束(“美元发行自由化”),将不断削弱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因此美元霸权存在的两个前提条件难以同时成立,生存基础被动摇。(4)从外因看,外围国家通过建立储备货币监督机制、构建替代货币约束美元“发行自由化”,通过采取各种“去美元化”措施(因为美元快速增发背景下、美元价值日益降低),削弱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即外围国家的两类对策,也相应从两个渠道动摇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5)在长期,内因与外因的影响相互强化,即:“美元发行自由化十超中心地位”存在内在矛盾→在此背景下美元超发、长期看美元必然贬值,动摇了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外围国家从外因两个渠道动摇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美元发行自由化+超中心地位”存在的内在矛盾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美元超发、美元必然进一步贬值→…,在以上相互强化的机制下,美元霸权两个生存基础的内在矛盾越来越大,最终不可调和,此时美元霸权消失。
(三)“生存冲突”求解
1.美国自身无法突破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
美元霸权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是美国通过增发美元谋求更大利益。理论上,只要美国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美元增长速度,美元就不会贬值,美元霸权的生存基础也不会动摇。但在美元霸权下,一方面美国陷入“经常项目赤字陷阱”和“去工业化陷阱”,正如麦金农教授指出的那样,美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加快了美国制造工业的削弱,由于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比其他部门要快,故美国很难在没有制造业的情况下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另一方面美国陷入了“负债消费模式陷阱”、经济增长日益具有寄生性,不利于鼓励国民勤劳致富。因此,尽管从短期来看,美国的技术创新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短期增长,可能在一定时期缓和、掩盖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但是从长期来看,美元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美元增发的速度,因此美元长期必然贬值;在美国长期贬值的过程中,外围国“去美元霸权化”的行动日益取得迸展,美国自身无法突破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
2.由于“生存冲突”的存在,美元霸权逐渐衰落、最终消失具有必然性,“美元霸权”未来有两条发展路径。
(1)美元霸权的“硬着陆”。这是一种过程无为、结局极端的解决“生存冲突”的激进方式。“硬着陆”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其他经济体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美国任意行使货币自由发行权;结局是“美元霸权崩溃﹢对全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如下:在全球对美元霸权“软约束”的背景下,美国凭借脆弱的生存基础继续霸权策略(核心是“美元泛滥”策略)→美元霸权越走越远→不和谐的负面影响被不断推高,生存基础越来越脆弱→生存冲突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无法调和→增发美元的最后一根稻草或某一偶然性事件,突破全球对美元和美国政府的信心底线→霸权的负面生存影响从高位俯冲、击倒“美元的超中心地位”,产生全球抛售美元的雪崩效应→“美元的超中心地位”不复存在后,“发行自由化”也就不再具有意义→以美元霸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新的替代主导货币没有出现,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混乱、无序时代,对美国、对全球经济产生剧烈冲击。
(2)美元霸权的“软着陆”。这是一种过程积极、结局和谐的解决“生存冲突”的渐进方式。“软着陆”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其他经济体渐进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美国加强自律;结局是“美元霸权和平退出﹢对全球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基于美元霸权界定的三要素、美元霸权的两类相关主体,我们设计了“三管齐下、内外兼修”的“软着陆”方案(注:“三管其下”是指从约束美元发行自由化、美元超中心地位的逐渐下降、克服不和谐的消极影响三条渠道进行对应;“内外兼修”,是指美国、美国以外的经济体和国际经济组织都采取措施)。具体构想如下:①对“美元发行自由化”进行约束。对美国来说,要加强货币发行的自律,形成内部约束。对外围经济体来说,一方面,依靠国际社会形成对美元的发行监控,特别是IMF应特别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金融政策以及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督;另一方面,实现中心货币多元化,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良币驱逐劣币”的竞争,对美元发行构成外部约束。②渐进降低美元的“超中心地位”。对美国来说,要以美国技术制度创新、真实经济增长支撑美元价值,至少要避免美元中心地位的急剧下降;对其他经济来说,应该通过区域货币合作、各种金融合作机制、本币互换、本币结算等机制在不同的货币职能上实施“去美元霸权化”;对于新兴经济体中的大国,则有必要推动本币国际化进程,这一进程也是美元“超中心地位”渐进下降的过程。③降低美元霸权的负面影响。对美国来说,逐步走出负债消费模式陷阱和去工业化陷阱,将财富增加建立在真实经济增长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攫取他国财富的基础上。对外围国家来说,应逐步改变本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国际金融组织来说,应该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改善决策程序、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决策效率,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保证对所有成员的公平、公正,体现国际金融组织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影响力。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美国是美元霸权短期既得利益者,其对“软着陆”的过程必定不会积极,所以“软着陆”进程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外围经济体,特别是以金砖四国(也是美元霸权下的最大利益损失方)为代表的外围经济体。
五、结论与展望
(一)美元霸权是指发行自由化的美元具有超中心的货币地位,美国利用美元的这一地位在提升本国短期利益的同时降低了全球利益、最终给包括美国自己在内的全球带来了不和谐的影响。因此,美元霸权的退出具有历史必要性。
(二)从历史来看,霸权战略对任何一个国家从长期来看都是行不通的,货币霸权也不例外:美元霸权的生存影响与生存基础在长期具有内在矛盾,即美元霸权的“生存冲突”,生存冲突的存在决定了美元霸权的退出具有历史必然性。
(三)尽管美元霸权的退出具有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霸权退出触动了美国的短期核心利益、美国势必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阻止、甚至打压其他强势货币的崛起;同时国际货币体系一经形成又具有路径依赖和历史惯性。因此,美元霸权的退出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曲折甚至反复的过程。
(四)美元霸权的“软着陆”,是解决美元霸权生存冲突的理想路径,“三管齐下、内外兼修”是实现霸权软着陆的可考虑采用的策略。美元霸权“软着陆”的过程,也是建立公正、透明、和谐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外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提升本币地位、为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参考价值。
(《环球视野》2010年1月19日第276期,摘自2009年12月《国际金融研究》)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