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断裂的海岸——前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按:本文是读利比亚历史书时做的笔记,而读利比亚史是为了搞清如今利比亚内战的性质。  

  

  断裂的海岸——前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  

  

  利比亚位于北非中部,向北面对地中海,东临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南面是乍得和尼日尔,东南面有一小段国境与苏丹接壤。利比亚面积近180万平方公里。  

  

  利比亚国土中有百分之九十五属于沙漠。海岸线有一狭长地带,土地较为肥沃,降水也比较丰富。利比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集中于这一地区。  

  

  利比亚由三个行政区组成: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同许多国家一样,利比亚的行政区划很大程度上由其地理分界和历史传承所决定。  

  

  费赞位于利比亚西南部,是连接地中海与中非(几内亚湾地区)的贸易通道,其土地几乎都是荒漠,那里的人民在历史上主要以游牧、抢劫和贸易为生。所以,尽管此处土地荒凉、经济落后,但对于所有想要在利比亚站稳脚跟的入侵者来说,仅仅占领沿海地区是不够的,还要想办法占领费赞,以摧毁抵抗者的藏身之地,并保护商队的安全。  

  

  相对于落后的内陆省份费赞,利比亚北部沿海地区就富裕的多了。这里的气候更适于人类居住和农业发展。作为地中海沿岸地区,在历史上殖民者的开发和贸易往来也促进了这里的繁荣。  

  

  利比亚沿海地区被分为西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和东部的昔兰尼加。这并不是近代人的发明而是古已有之。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地理上的分隔导致两个地区在历史上接受了不同文明影响的结果。  

  

  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都具有由一连串城市组成的核心区,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近代)分别是这两个核心区的中心。如果打开地图就会发现,这两个核心区域的纬度很接近,相对于锡尔特湾来说,它们似乎都是从海岸线突出来的。(尽管与的黎波里塔尼亚接壤的突尼斯的纬度更高。)  

  

  而与此相应,欧洲大陆也有两个向地中海的突出部分,一个是亚平宁半岛及其下方的西西里岛,一个是巴尔干半岛及其下方的克里特岛。这就像两座桥梁一样连接着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其中前者指向与的黎波里塔尼亚接壤的突尼斯,后者指向昔兰尼加。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西边的的摩洛哥和更东边的中东地区,就会发现,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外部文明在进入利比亚时,将沿着西面和东面两个方向而来。  

  

  几乎在利比亚北部沿海繁华地区的中部,差不多是锡尔特湾的底部,有一个长达几百公里的荒漠地区——锡尔提加沙漠。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将利比亚北部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无论你身处的黎波里塔尼亚还是昔兰尼加,要想从陆路到另外一个地方都是很困难的。位于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间的锡尔提加与其说是进入利比亚的不同文明的交汇处,倒不如说是分割点。  

  

  锡尔提加既是利比亚的一条地理和行政分界线,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文化分界线。  

  大理石拱门  

  

  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这条分界线的是腓尼基人和希腊人。腓尼基人来到北非大约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对贸易的追求促使生活在叙利亚的腓尼基人不断在地中海中航行。在航行中,腓尼基人的船队不断要在海岸停泊,这促进了北非海岸几个港口的发展:从最先的补给站逐步发展成贸易站,并最终成为腓尼基城市。  

  

  在北非,最强大的腓尼基势力是在突尼斯,不过腓尼基人在的黎波里塔尼亚也建立的了一系列的居留地,并以此为基地开拓海洋和陆上(地中海到中非)贸易。与此伴随的是,腓尼基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始影响利比亚当地的柏柏尔人,尤其是上层柏柏尔人。可以说腓尼基文明是利比亚人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接触的外来文明。  

  

  与腓尼基人不同,希腊人更多地是以殖民者的身份进入利比亚的(具体说是昔兰尼加)。人口过剩和灾害迫使他们不断向海外移民。大约在公元前631年,希腊人在昔兰尼加建立了第一个王国。这个王国经过埃及和波斯的削弱后最终演变为一个由几个拥有独立权利的城市组成的共和国。  

  

  此时,昔兰尼加的希腊人与西边的腓尼基人的关系紧张起来,这主要是由于领土纠纷和争夺与中非的贸易权。令人惊讶的是,解决纠纷的方法居然是举行一场长跑比赛。双方各自派出两名长跑选手,分别从本方的首都(迦太基和昔兰尼)出发,相向奔跑,相会的地点就是领土分界。比赛的结果是双方在苏尔特湾底部、锡尔提加沙漠的边缘相遇,而此时腓尼基人派出的选手——菲累纳两兄弟——已经跑了全程的四分之三。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两兄弟甘愿被活埋于此。人们在他们的墓地上建了一座祭台,后来墨索里尼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一座菲累纳兄弟拱门,既如今的大理石拱门。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分界线也在这里。这也许说明那场跑步比赛的结果决不是一种偶然。对于双方来说,以锡尔提加沙漠为分界线是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统一还是分裂  

  

  公元前一世纪,利比亚成为罗马帝国所占地中海地区广大国土中的一部分。在西部,罗马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击败了腓尼基人,之后又利用努米底亚人不断削弱迦太基,并最终将其摧毁。在东部,罗马人通过较为和平的手段将昔兰尼加并入版图。在公元前二世纪60年代,罗马调解了当时统治昔兰尼加的托勒密王国的一次王室纠纷,将昔兰尼加交给托勒密七世欧尔格特斯统治。欧尔格特斯后来立下遗嘱,若自己没有继承人就将昔兰尼加献给罗马。这份遗嘱最终由欧尔格特斯的儿子——托勒密·阿庇翁在其去世前完成。  

  

  罗马对于利比亚的统治总的来说是强有力的。罗马人组建一个新兵团,专门负责从锡尔提加往西直到大西洋的海岸线的安全。罗马人还对南部进行了几次远征,最远甚至到达了撒哈拉以南。在此之前,所有面向南方的旅行都被视为畏途。有一段时间犹太人占领了昔兰尼加,但也被毫不留情地镇压了。  

  

  罗马人统治期间,利比亚沿海地区的农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田面积得到扩大,水利设施也在修缮。其结果是利比亚向意大利提供了大量的橄榄油。  

  

  到了罗马帝国的晚期,基督教成为利比亚的主要宗教;无论是的黎波里塔尼亚还是昔兰尼加都不断遭到来自锡尔提加的游牧民族奥斯图里人的袭击。而帝国似乎对这两件事要么就是无能为力,要么就是漠不关心,这也成为帝国衰落的众多标志之一。  

  

  罗马人对利比亚乃至北非的统治结束于汪达尔人的入侵。429年三万名汪达尔武士带着他们的家眷在摩洛哥登陆,沿海岸向东进发,并在十多年之后占领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在汪达尔人统治期间,的黎波里塔尼亚的经济遭到了破坏,许多农耕区退化为游牧区。由柏柏尔人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成为这些地区的实际统治者。部落政治形态甚至延续至今。汪达尔人入侵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加强的的黎波里(当时叫埃亚)在西部的地位。  

  

  533年,贝利萨留奉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的命令进攻汪达尔人,并取得胜利。于是,的黎波里塔尼亚与昔兰尼加一样,再一次成为一个地中海帝国的一部分。  

  

  然而,此时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已没有融合的可能了。西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亚最早接受的是迦太基文明,紧接着是罗马人和汪达尔人,其本身的柏柏尔人势力也很强大;而在昔兰尼加,基本上接受的希腊文化。天然障碍锡尔提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双方的交流,即使是同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也是这样。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时,分界线正好也是锡尔提加。在奥斯图里人从锡尔提加出发攻击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后,这两个地区的陆上交通就完全中断了,后来的拜占庭军队也没能改变这一点。  

  伊斯兰化时代  

  

  再一次将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统一在一起的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轻骑兵最先进入利比亚是在642年。他们从埃及攻入,用了两三年的时间赶走了拜占庭人,随后又入侵了费赞,俘获了那里的国王。  

  

  伴随着阿拉伯人入侵的是宗教的传播。伊斯兰教强大的感召力使其很快就占据了绝对优势。不过使利比亚彻底阿拉伯化的是十一世纪苏来姆部落的入侵。新来的阿拉伯人将本地的柏柏尔人同化。一个证据就是大部分阿拉伯方言是从十一世纪入侵者使用的贝陀因阿拉伯语中演化来的。  

  

  自公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出现混乱,这也影响到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勉强接受埃及的统治;而的黎波里塔尼亚受到了几次来自基督教地区的入侵。但总的来说,由于与意大利的贸易,这个地区还是很繁荣的。伊斯兰教在当地的统治地位也从未受到动摇。  

  

  十五世纪时,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欧洲人开始入侵马格里布,并于1510年占领的黎波里。但西班牙人仅仅占据了沿海地区,这使得跨地中海直到中非的贸易无法进行。的黎波里塔尼亚开始衰落。  

  

  西班牙人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很久。1551年,土耳其军队夺取了的黎波里。在这之后,欧洲国家逐渐将开辟贸易通道的热情转向大西洋。地中海沿岸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了,结果是包括利比亚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在与大西洋沿岸的贸易竞争中逐渐落后。  

  

  的黎波里不再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贸易港口,而成为海盗活动的基地。柏柏尔人的海盗船在地中海各处袭击欧洲人的商船,将抢劫来的货物在买给欧洲商人。的黎波里塔尼亚政府则靠出售安全通行权来增加收入。不过也有人将这一切看成是战争行为:海盗们实际上是海军战士,他们通过袭击商船来与欧洲各国交战。(在历史上,英国、美国和德国都曾在战时袭击敌国商船。)持这种观点的利比亚人甚至为前辈在地中海上曾经取得的战果感到自豪。  

  欧洲人的再次征服  

  

  随着国际贸易重心的转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辖地区的衰落已无可挽回。北非地区也先后落入欧洲殖民者手中。  

  

  1911年10月,在进行了长达数十年对欧洲列强谨慎的试探后,意大利这个资本主义后发国家开始入侵利比亚。这距离欧洲人最近一次丧失利比亚殖民点已经过去了整整360年。  

  

  作为工业化国家,意大利对这次入侵很有信心,认为统治利比亚的土耳其人根本不堪一击。但实际上入侵遭到了认真的抵抗,无论是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还是费赞都是这样。而且,当地的利比亚人居然和土耳其人并肩战斗,这一点完全出乎意大利人的意料,也让土耳其人感到吃惊,并且利比亚人逐渐成为抵抗的主角。  

  

  在昔兰尼加,领导斗争的是一个在19世纪中叶崛起的、在利比亚东部地区有很大影响的教团——赛努西教团。此时教团的领导人是赛义德·艾哈迈德,他是教团创始人赛义德·穆罕默德的孙子。赛义德·艾哈迈德不但反对意大利人,而且还试图将教团的势力扩展到的黎波里塔尼亚地区,这遭到了的黎波里塔尼亚部落的坚决反对,双方甚至爆发了战争,赛努西教团不得不退回昔兰尼加。此时西部的部落联盟成立了一个共和国。由此可见,利比亚东西部间的分歧有多么巨大,即使是在面临意大利这个共同的敌人时也是这样。  

  

  由于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已感到自己在殖民地力量的薄弱,开始寻求军事以外的解决方法。1916年,赛努西教团领导人赛义德·艾哈迈德将权力移交给堂弟赛义德·伊德里斯,后者与英国关系良好。此时英国正力图将势力渗透进利比亚,需要找到在利比亚有影响力的代理人,而英国控制的埃及正好与昔兰尼加接壤。于是,英意两国就都承认了伊德里斯在昔兰尼加的世袭权力,昔兰尼加维持了脆弱的和平。  

  

  1922年,的黎波里塔尼亚的代表提议伊德里斯作为整个利比亚的国王。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当时他们已经认识到,只有联合与西方关系更为密切的昔兰尼加,才能在与入侵者的对抗中不落下风。  

  

  利比亚人几十年反抗意大利侵略者的意义就在此处。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全体利比亚人的身份独立反抗外国殖民者。如果说赛努西教团的崛起为利比亚的独立奠定了基础,那么反抗斗争则大大加强利比亚各地区间的联系。  

  法西斯治下的“和平”  

  

  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政权。在这之后,意大利政府加强了其在利比亚的侵略行动。  

  

  耐人寻味的是,墨索里尼曾经反对过先前在利比亚的战争。这位极右势力的代表人物号召意大利人民进行阶级战争而不是帝国主义战争,并说:“每一名忠实的社会主义者必须反对这次去利比亚的冒险。”  

  

  在法西斯战争机器面前,利比亚人很快陷入被动,沿海城市一个一个地丢失,赛努西教团战士们开始转入游击战。他们由一位名叫奥马尔·穆赫塔尔的60多岁的老人领导。(这位老人后来因战斗失败被意大利人逮捕并处死。)游击战争主要在昔兰尼加进行,并一直持续到1931年底。也就是说,生活在利比亚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里的人民在极少接受外援的情况下独立抵抗意大利侵略者长达20年。  

  

  意大利政府有一套长期殖民计划,最主要的内容是向利比亚移民。如果站在意大利政府的角度上看,殖民成果是显著的,而这对于利比亚人民来说则意味着失去了最肥沃的土地。  

  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完全打乱的意大利政府的殖民计划,利比亚成为英美与德意双方军队来回拉锯的战场,战争的结局使意大利最终丧失了在利比亚的统治。  

  

  战后的利比亚成为各战胜国争夺的对象,美英法苏都认为自己在利比亚拥有利益,而利比亚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各大国倾向于扶持一个亲西方的政府作为建国后利比亚的领导者。  

  

  1944年,流亡埃及长达22年的赛义德·伊德里斯回到昔兰尼加,并得到热烈欢迎。1949年,赛义德成为利比亚国王,利比亚实现了名义上的独立。  

  

  然而,利比亚独立的政治基础并不牢固。  

  

  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利比亚的3个主要地区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都是由不同的国家统治着,就是在帝国统一时代,由于锡尔提加这样的地理分界线的存在,这几个地区实际上也是独立,使得他们在经济、文化、人口、风俗上有很大差异,导致对国家政治形式的不同看法以及在如何分配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上的分歧。  

  

  伊德里斯国王来自东部的昔兰尼加,而费赞是昔兰尼加某种意义上的盟友。因为在利比亚三个地区中,的黎波里塔尼亚的经济实力最强,人口也最多。如果不想让新国家被的黎波里塔尼亚控制,昔兰尼加和费赞就得联合起来。这也是为什么伊德里斯国王要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因为这样一来三个地区的代表权是一样的,只要昔兰尼加和费赞的立场一致,的黎波里塔尼亚就会成为政治上的少数,尽管这个地区的人口最多。这既符合昔兰尼加的利益,也符合站在昔兰尼加背后的英国的利益。也就是说,利比亚独立时,其经济中心在的黎波里塔尼亚,而政治重心在昔兰尼加。  

  

  1955年,外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找到石油。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石油工业成为利比亚的支柱产业。石油资源使利比亚富裕起来,但也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一方面,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些低收入者面对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愈发感觉到石油财富没有被公平的分配。另一方面,在富裕起来的利比亚人中间,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他们要求结束英美法三国在利比亚的军事存在,撤走他们的军事基地。政府以前允许西方国家设有军事基地,还可以以赚取外汇为借口,但如今利比亚已开采出大量石油,财政上的困难已经解除,没有必要再向外国人出租土地了。  

  

  几乎所有的不满情绪都指向了伊德里斯王国政府,因为在这个政府的统治下,政治权利逐渐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正为名副其实的寡头政治。而此时,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势力的牵制,被西方扶持起来的伊德里斯王国最终在1969年被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  

相关文章 另眼看中东巨变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崛起及其影响西方舆论战正打垮叙利亚:叙高层饱受谣言之苦利比亚“解放”真相:北约特种部队和基地组织联手主流媒体不道的情况:3月15日-18日叙利亚通讯社道[读天下]皇军加上带路党,叙利亚Hold住吗?美欧“民间机构”强力渗透叙利亚主流媒体不道的情况:3月7日至3月11日叙利亚通讯社消息选登王文:伊朗十记(上)恩道尔:目前中东动荡只是美国“大中东计划”战略的一部主流媒体不道的情况:3月5日-6日叙利亚通讯社道主流媒体不道的情况:3月3日-4日叙利亚通讯社消息汇总
标签:利比亚   地区   意大利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