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天风海涛:郝经与元世祖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天风海涛:郝经与元世祖  

  

  
  万言修好通南北,一片赤诚付东流——郝经南囚
  郝经(1223——1275):字伯常,陵川(今山西晋城)人。在元忽必烈时先后做过昭文馆大学士、司徒、等职,受封冀国公爵位。郝经家世业儒,其祖父郝天挺系金末元初大儒元好问之师。郝经本人,则深受元好问的影响。
  郝经反对“华夷之辨”,而推崇“四海一家”的思想,主张天下一统,结束自唐朝末年以来的分裂状态,但又反对不同族群之间的等级观点。郝经又主张凡事不必尽都师法古人,提出“不必求人之法以为法”,认为“三国六朝无名家,以先秦二汉为法而不敢自为也;五季及今无名家,以唐宋为法而不敢自为也”强调书人写文章时应当“皆自我作”。体现了强烈的知识文子思想自由和创新的意识。
  初读书时,郝经喜好诗文。1238年,蒙古汗国首次在中原考试儒士。郝经曾有心“决科文”应试。但其父却教导他说,“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郝经于是转而以“道德之理,性命之原、经术之本”为其先务。“上溯诛泅,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为其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并树立了“以复兴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曾自述其志说,“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秽,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
  当时蒙古汗国已经征服了漠北、西域、中原、东北、西南等各地,天下十分已经占其九,唯有东南方面与南宋敌对。为了征服南宋,元宪宗蒙哥率军亲征,结果战死在钓鱼城下。( 余玠治蜀)蒙哥的死,使得蒙古汗国立即陷入却处于内乱之中。统治中原的忽必烈在中原的贵族和大臣的拥护下,即位称帝,是为元世祖(南明);而统治漠北和西域的贵族们,也拥立了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为大汗(北蒙)。(1258 年,蒙古大举征宋,宪宗自领一军入川蜀亲征,命忽必烈统东道兵径趋江汉荆湖一路。忽必烈立召在乡侍亲的郝经随军从征,以备顾问。但郝经对这次贸然攻宋是持有异议的,一路上,他多次相机进谏,表达了他对时局轻重缓急的全盘主张。)  

  

  忽必烈称帝后,首要大事就是要对付来自漠北和西域方面的一些蒙古贵族的反对,所以希望南方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忽必烈比较推崇儒家思想(由于郝经的建策大都事关紧要、切合实际,所以得以次第施行,对推动忽必烈政权向传统中原封建皇朝的转化起了积极作用),希望可以对江南檄而定,避免社会经济受损。在这样的背景下,郝经作为天下一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成为最适合的人选,被派遣为国信使与南宋谈判。(他相信“天之所以兴不在于地而在于人,不在于人而在于道,在于必行力为之其次,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蒙古作为当时寰宇之内最强大的力量君临中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他相信蒙古是可以像元魏、辽、金那样“附会汉法”、“致治成化”的。而蒙古统治者只要“能用士”、“能行中国之道”便可以为“中国之主”。)
  郝经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就先派副使带信给贾似道。但是郝经万万没想到的是,贾似道当初与“忽必烈”的“君子协议”是背皇帝答应的。事实上贾似道不仅没提与忽必烈议和之事,反而吹嘘在自己的领导下,宋军取得大胜把长江一带敌人势力全部肃清了。宋理宗听信了贾似道的弥天大谎,认为贾似道立了大功,专门下一道诏书,赞赏他奋不顾身,指挥有方,立刻给他加官进爵。听说郝经要到临安来,贾似道怕自己的骗局露馅,赶快派人到真州把郝经扣了起来。
  忽必烈听到这个消息,虽然愤怒异常,但当时要全力对付阿里不哥等来自漠北和西域的威胁,只好暂时把南宋之事暂时搁了起来。
  郝经出使之前,曾经有朋友劝他不要去,恐怕会有危险,但是郝经说:“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可见,他在出使之前,已经想到了自己是以微小的身躯跳入无法测度的深渊,危险是无法想像的。但是,为了当时江淮一带的百姓可以不再遭受兵灾之苦,即使再危险,他也要去。结果,不幸被友人料中,一代鸿儒遇到了无赖泼皮,有天大的阁下理讲不清楚,真的成了阶下之囚。
  其实,郝经是抱着求和平的心态南赴的,而忽必烈方面也只求南方无事,以图安心对付阿里不哥,并不会太苛求议和的条件。贾似道只要与郝经商量妥当,郝经为了大局,断不会书生意气的把当年贾似道与忽必烈的议和情况说出来的。贾似道以无赖小心之心渡鸿儒君子之腹,却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郝经被扣压期间,郝经的仆人因为不甘受看守的污辱,愤而的争斗,结果被打死了好几个人。面对伙伴抗争而死的现状,郝经一行人等,更显得孤苦了。但是,郝经却从未动摇他的信念,他说“将命至此,死剩进退,听其在彼;守节不屈,尽其在我,岂能不忠不义,以辱中州士大夫乎?”决心为悍卫中原士大夫的尊严而做最后的斗争。郝经的话后来传了出去,宋朝君臣也听说了,但是还是被贾似道给瞒住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郝经被囚期间,元朝先后派出五批使者,往南宋议和,结果都被地方的守将或者一些暴民给杀害了。可见,南宋方面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极力的破坏两国和平,这种狂热的好战主义,才是南宋亡国的关键所在。而南宋这种拒绝和谈、拒绝和平的态度,也激怒了元朝方面,特别是中原的的儒士和将领。后来在崖山一役逼死宋朝残部二十万的张弘范,就是郝经的入室学生,老师长期在南朝被囚的事件,对他造成的刺激不可谓不大,以至于生性儒雅谦逊的他,在对待南宋残部的追杀上,一反常态的残酷。或者是因为杀人太多,良心不安,张弘范在灭亡南宋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郝经在江南做囚徒,一坐就是十六年,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世祖以南宋扣押国使郝经为由,正式诏告天下,发兵灭宋。宋朝到了亡国的边缘,才把郝经送还,过了不多久,宋朝的皇帝和太后,也作为战俘被送往北方了。
  郝经在南方受尽折磨,身体已经元气大伤,回国尽管得到很好的调养,但还是只过了一年就去世了,谥文忠。死的那年,只有五十三岁。临终之时,手书“天风海涛”四字。表达了他:万言修好安南北,一片赤诚付东流,的悲凉心情。
  郝经的时代,随着蒙古铁骑的征伐天下,各种西方的思想和文明都融入了中华世界。郝经清楚的看到,一味的持守本民族的古老文化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中华文明要继续强大于天下,就必须重新拿出“海纳百川”的精神。但是,当时不仅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即使同为华夏民族的中原汉人,也视南方人为“蛮夷”,如此偏激自大,怎么能实现“天下一家”呢?
  为了南北通好,他付出了五千七百余天,受尽了各种折磨,几乎丧命。虽然历尽艰险活了下来了,但是也彻底地毁坏了他的健康。其中最主要的是失败对于郝经的心灵的沉重打击所致。郝经实现南北通好的理想,彻底破灭了,元朝终于是以武力征服了南宋,北方三大族群“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尽管内部也互相有服,却一致的看不起南方人,他们将南宋的遗民视为“蛮子”“南蛮”,极尽残酷压迫和歧视。最终,激起了“蛮子”的反抗,堂堂大元,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就土崩瓦解了。
  后人一直把郝经当作是元朝的苏武。刘因把他比作是“汉北苏武”。王逢的诗中说他是“雪霜苏武节,江海魏牟心”。乾隆皇帝赞赏他:“愿附鲁连未遂志。”但是,在人们关注他的气节无亏的同时,是否也应当关注一下他那超时代的宏图大略呢?
  我中华之兴,当以智慧仁德,而非武力权谋。

标签:南宋   蒙古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