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辽沈战役——全东北解放的号角
伟大的辽沈战役——全东北解放的号角
在解放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英勇奋战的革命先辈们。
辽沈战役,是事关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决战的序幕。
选择决战的时间地点,以及导演随之一连串的决定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连锁过程,这对任何一个政治势力集团来讲,对任何一个政治家、军事领导人来讲,都是不容有丝毫的谬误与马虎的。没有无比的认真和果敢态度,没有对军队、人民和历史无比负责的精神,是不会正确主导这样伟大而又关键的历史进程的,这攸关无数人的生命和用无数先烈生命代价才换来的好的形势。
对于辽沈战役这场大规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军事战略行动的敏锐把握和坚强、富有战争才华的指挥,雄辩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是一个充满着斗争精神与天才智慧的先进政党,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和军事学说在很好地指导着它,中国共产党的整个领导体系和它指挥的武装力量,无数的指挥员和战斗员,都有着坚决彻底的为人民为国家奋勇战斗直至牺牲的决心和意志。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党,他们从广大的农民、工人、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来,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来,汇聚到一个改造国家社会的伟大信念的旗帜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这杆旗帜的指引下,他们敢于战斗,敢于胜利,去和一个又一个强大凶恶、狡猾陌生的敌人殊死拼杀。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残酷的战场,在斗争中,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党逐渐地壮大成熟,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天才也在这长期的考验中建立了起来,发挥了起来,创造了起来。所以说,整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造中国社会黑暗状况的革命战争,能够出现那么多伟大辉煌、激奋奇妙的历史画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代表着中国最广大最朴素民众的正义利益要求,代表着中国社会正确的前进方向。在这种理想信念感召鼓舞下的人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自己把自己锤炼锻造成了一个钢铁般的英雄集体。这样的正义力量,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所向无敌的,辽沈战役的伟大壮举也不例外的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辽沈战役是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到后期决定阶段的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战略区敌我主力决战。如果说自1947年后期,由中原我军挺进大别山而引发的全国范围内我攻敌守、敌人处于下风的总的战场形势,持续到1948年秋,已经构成了战争难以逆转的巨大战略性转折的话,那么,辽沈战役则是完成这一战略性转折所要达到目的的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激烈决战,这次决战对以后中原、华北地区的两次对敌决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和支援、准备作用。
到1948年秋季,当时全国战场总的态势是: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被迫退守点线,企图保住重要城市、战略枢纽和交通生命线,并且依仗拥有强大兵力兵器优势的重兵集团,作积极防御式的反击,与我军进行要点地区的反复争夺。当时,随着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东北、西北诸地的一系列重大惨败,四平、永吉、临汾、延安、开封、洛阳、襄樊、潍县、兖州等众多要点城市的相继失守,不仅是蒋介石,也包括美国人,都被风雨飘摇的被动形势弄得焦头烂额,但又缺乏良策。在东北,我军已经控制了绝大多数的农村和相当多数的城市,野战部队发展到了70万人,还有数十万的地方军区部队和民兵,国民党军只控制着沈阳、长春、锦州、营口等最后几个大中城市,与关内的交通也濒于断绝,可以说是陷入了被全部分割包围的四面楚歌之中。在华北,傅作义集团只能控制着以北平、天津、山海关、张家口、大同、归绥等城市为中心的北宁、平绥战略一线,而冀中、冀南、北岳、察绥、冀热边区等广大的农村和不少城市都在我军手中。华北我军实力虽然有限,但也能把傅作义压得挣脱不出来,傅集团此刻同阎锡山、卫立煌、胡宗南诸集团的联系几乎已告断绝。在西北,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向关中、陕甘交界地区发起极具威胁的进攻。自延安收复后,胡宗南集团已再无有效进攻的能力,被迫为保住关中腹地与我作长期拉锯。胡部实力虽强,但被西北我军牢牢地牵制住,难以抽兵东调支援中原战场,西北野战军很好地完成了服务全国的战略使命。最关键的中原南线战场,也是蒋介石投入兵力和个人精力最多的一个战略区,形势更是糟糕。大别山进剿失败,又被我军插入豫陕鄂,经略江汉,东面与华东部队开辟淮北、豫皖苏,连成一气,把蒋要全力保全的“京沪屏障”—徐蚌地区都大大地割裂包围起来。开封、洛阳、南阳、襄樊等中原重镇的丢失,已经迫使蒋介石采取全方位的被动的防御;大量机动野战兵力的被歼,让蒋不仅再不能发动“重点进攻”,就连保障南线统治腹地的安全也成问题了。并且,此刻,在全国各战场军事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也非常的不利,各地反蒋浪潮不断,经济濒临崩溃,江南各地共产党地下军和游击队活动日渐活跃,所有这些,都使得1948年秋季时的国民党全国政权,呈现出大厦将倾的趋势。
蒋介石和许多国民党高层人士都清楚,这个时候,要想全力挽回颓势,只能寄希望于军事上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收缩兵力,严守点线,在最关键的战略中心区域,保持对共产党的相对优势,同时,赶紧整顿后方,改善经济状况,进行新的搜刮,争取新的外援,编练新的部队。总之,要守住现有控制区,阻止我军在战略进攻上的继续得手,赢得时间,攒集实力,卷土重来。在战略全局上,蒋介石以关系全局的中原南线为重点,当年共产党把中原地区选作战略进攻的突破口,从而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今天,蒋介石为扭转败势,也决心与我全力争夺中原。他把中原放到了上面一系列军政对策的核心位置,而对于北线的东北、华北,则已捉襟见肘,惟只求自保。为了防止被我军分割歼灭,巩固好他的北方战线,以保障在中原进行的主要军事行动,蒋准备将东北部队向北宁线的山海关、锦州一线撤退,或打通海口,将被困在东北的精锐主力船运华北和山东。就在1948年秋我军攻击济南前后,蒋和不少国民党高级军事首脑确有这种打算。
全国战场暂呈宁寂,对于攻方,是要采取突破的方式,确定一系列连动性的全国战略决战方针的时候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通过认真分析,作出了战略决战时机已经到来的判断。当时,从全国错杂纷乱的战场形势来看,只有东北我军具备迅速将敌主力就地歼灭的能力。而且,东北地理位置遥远突出,各主要关内外交通线又被我们控制。东北我军兵强马壮,背靠大后方。蒋介石在东北的兵力虽多,但被分割围在几个不同的点上,难以相互有效支援。再者,东北敌军屡受打击,又四面受敌,军心士气十分低落,是撤是守,众说纷纭。下级官兵就怕出城被歼当俘虏,中上层军官则对固守东北早就丧失了信心,迫切想撤到关内。不撤,不久就会给养断绝,也难脱被各个歼灭的厄运;撤,后勤交通线无法保障,大部队陷身野外凶多吉少。而这时,在国民党统治集团高层内部,对弃守东北问题也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蒋介石本人尽管明白东北局势已难以收拾,需要保存有生力量巩固北线的防御体系,但他也深知,这时候若不战撤离东北,不仅会使国民党政权的民心士气遭受重创,更彻底地把一个全国最大最富的战略区交给了共产党,东北我军便可长驱入关,以后难以承受。这对于抱定决心与共产党争夺东北多年的蒋介石来说,一个短时期内难下决断,因而导致犹豫不决。美国人呢,他们也不希望蒋如此完全地放弃东北,这样快地将东北要地让给共产主义势力。两相研讨了好半天,才准备将军队撤至北宁沿线和辽南海口一带,相机度势,以求再战。
对于这个趋势,中央军委早就看出来了。从陕北转到华北西柏坡后,毛泽东就开始认真研究进行战略决战的问题了。到了1948年秋,东北战场的这个表象已经显露得非常明显,如果让东北敌人退据狭窄难攻的辽西走廊,控制北宁线,与华北傅作义重兵连成一线,再要寻求战略决战的突破口就难了,就会给国民党政权以喘息之机。那时候,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东北我军再对沈阳、长春等地做几次威胁性强的包围进攻行动,很大可能会刺激蒋军打消一些顾虑,不顾一切地向关内撤退。这样,我军虽可进据大半个东北,但是难以取得战略上的全胜,蒋介石定会将卫立煌集团扼守在狭窄的关内外通道上,这么一来,华北东北两大坨敌人就粘在了一起,蒋介石将获得很大的局部优势。那时,蒋军虽然不能再拿下沈阳、长春,但我军要打进关内也是很难的,从全国战局上看,蒋就达成了以北线牵制我军主力,给南线争取时间,运用南线优势敌人扭转中原全局的目的。
可是,在这个问题上,蒋介石及其许多军事首脑都还不能彻底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军围攻长春不克时,敌人还抱着一线生机,认为我军缺乏与其重兵集团决斗的胆量和能力。而国民党军事高层,虽然作出了在基本上调整全国战略部署的决定,但在事关全局的东北撤守问题上,却没有坚决果断的指挥决断能力。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反动的政权,在当它还有相当实力的时候,对新生的革命力量,总是不能充分估计与认识的。认为我军不可能和不敢采取如此神速巧妙的猛烈动作,认为我军不能消灭其庞大优势装备的嫡系兵团,这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致命伤。
选择决战的时机,要看兵力装备、后勤准备、士气民心、局部与全国的关系,以及敌人的具体情况,也要站在历史和世界大势的高度上,高屋建瓴,充分务实地分析定案;具体到落实的问题上,则要击中要害,坚决而果断,不能失去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在东北战场,我们具备了发动一场决战的实力,发动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对于全国,尽管关内其他几个战场我们还不具备决战取胜的把握,但也是能够采取有效的主动攻势的。这么说,我们就拥有了在全国范围内相继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消灭敌主要军事集团,把解放战争逐步快速地推向决定性胜利的客观条件。而从东北这个局部来看,我们就要果断迅速地直击敌人的要害—北宁线,形成关门打狗的局面,将敌主力就地歼灭,而决不能让其退据关内,延误全国战争发展的进程。东北的问题解决了,就能彻底打乱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使其走向逐次的土崩瓦解,这是东北广大军民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和光荣伟大的任务。
在中央军委的正确指挥下,东北我军决然放弃继续进攻长春,以大无畏的决战勇气长驱千里,直下辽西北宁线。果然,此举一下子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整个军事部署,东北的战局从敌我对峙、敌准备主动收缩变作我军完成了对东北之敌的战略大包围,继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酣畅淋漓的雄奇之举。
东北野战军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的指挥下,果敢地以五个步兵纵队(第二、三、七、八、九纵队)、野战军炮兵纵队主力和坦克部队的主力,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攻克了锦州;在塔山、锦西、高桥方向,以第四、十一两个纵队死死阻住了敌东进兵团;又以第十纵队为主力,第五、第六纵队为侧翼,挡住了沈阳敌人的支援。最后,敌人因丢失锦州、锦西敌人伤亡惨重,失去了继续有效进攻的能力。进攻黑山的东北敌军中坚—廖耀湘兵团严重受挫,深陷辽西,而面临着濒于毁灭的境地,这是围点打援战术的一次大规模成功运用。
锦州、锦西战事结束后,东北野战军主力挥兵东进,在牵制兵力的配合下,又迅速歼灭了廖耀湘兵团,11月2日,便解放了沈阳。这之前,面临绝境的长春敌人已经放下了武器,全东北以彻底的解放而告终。
辽沈战役结束后,正如局势发展的自然规律所反映的,我军解决了东北这一战略区的敌人,不仅令国民党南攻北守、等待时机以求卷土重来的卑劣把戏彻底落空,而且振奋了全党全军的士气,使全国各区形成了一连串大规模的跳跃式进攻。东北我军长驱入关,形成了华北我优敌劣的绝对优势,黄河以北局势即将大定;华东、中原我军挟战略进攻之势,如下山猛虎直扑淮海,斩断徐蚌,以少打多,最终一个个地分割围歼了国民党军中原重兵集团。1948年底至1949年初的这场国共两军的战略决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洞察全局,准确果断地抓住了决战的时机,正确地选择了初战的方向,各野战军坚决执行,密切协同,广大将士英勇顽强,艰苦奋战,才达成了决战决胜的骨牌效应,从而在根本上赢得了战争。
与敌人决死一斗,对于进攻一方,是需要有雄括全局的战略指挥能力和非凡的勇气的,对于这一点,1948年秋的这场辽沈战役突出地予以证明了。为了粉碎蒋介石企图苟延残喘、以守争取时间、重新复起的阴谋,在全国形势于我有利,我们又取得一个地区相当大的主动优势的情况下,必须采取迅速果断的措施,先在局部取得胜利,再继而推动全国范围的胜利。从一方掌握优势到展开决战,其间有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这也是双方准备决一死战的时期,长久僵持对守方是有利的,而迅速展开决战则对攻方有利,所以,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的酝酿及其执行,说明了一个有着主动精神和全局意识的指挥员,对于战争的成败能起到何等巨大的作用。
战争是双方军队综合力量的殊死对抗,天才的指挥,最终只有靠坚决而又出色的作战来实现,战斗的胜利根本上取决于全体军民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地与敌奋战。战争又是充满变数和曲折的领域,就如同两个旗鼓相当的拳击手在较量一样。我东北军民不畏强敌,树立了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克服了主力长驱千里而导致的一系列艰难局面,实现了对东北诸敌的战略大迂回包抄。在关键的塔山阻击战中,以浴血相拼,挫败了敌人东进锦州夹击我军的企图;在黑山战斗中,又成功地牵制拖住了廖耀湘西进兵团,使敌西进合击我军和切断我后勤生命线的诡计化为了泡影,同时,再以野战军的全力攻取了锦州。
每一场战斗的胜利,都是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的结果,都是东北根据地广大群众和地方武装全力支援、全力配合的结果。是军队和人民的努力,才使得领导层的战略构想得到实现,才改变了东北大地上那片天空的颜色,摆脱黑暗,争得光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辽沈战役的光辉胜利,不正是无比雄辩地证明了历史命运归根结底在人民大众手中这一世间真理吗?
辽沈战役的揭幕,吹响了全东北解放的号角;辽沈战役的胜利,则奏响了全国解放的凯歌。在这之后,人民解放军的数百万雄师决战淮海,解放平津,饮马长江,进军边疆,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推向了彻底的胜利。伟大的辽沈战役胜利万岁!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2010年6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