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特点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特点

  

  吴恩远等

  

  
2005年5月,俄罗斯隆重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各国政要云集莫斯科参加庆典。这是对苏联解体时那种认为“战胜希特勒只是推迟了共产主义制度的垮台”、“是斯大林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丑化苏联历史论调的有力回击。但庆典所显示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正如美国《华尔街杂志》记者所说:“当布什总统登上红场检阅台时,他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不是参加周年庆典,而是在为前苏联平反。”

  

  庆典表明,近年来普京当政下的俄罗斯社会对待苏联历史的主流观点,日益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的全盘否定回归到比较理性的、客观的、公正的态度。这种转变将对俄罗斯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一 庆典之际俄罗斯社会各方关于苏联历史问题的言行

  

  
  1.普京总统的态度

  

  胜利日前夕,普京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客观地评价自己国家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所处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加明确国家的发展前景。从这个角度,他反对全盘否定苏联70年历史,甚至在2005年4月的国情咨文中和在后来的多次表态中他都反复指出,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和悲剧。西方记者要他具体解释“为什么是悲剧”,普京认为,首先,仅仅从2500万俄罗斯人在苏联解体一夜间沦为了“外国人”而受到歧视就可以证明;其次,如果不是因为苏联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那样大的代价,国家和整个人类将会遭遇更大的悲剧。

  

  普京还对其他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问题表明立场。例如,针对西方媒体将斯大林与希特勒作为同样的历史罪人类比的论调,普京明确表示,他不能同意把斯大林与希特勒相提并论,斯大林不是纳粹分子,是德国侵略了苏联,而不是相反。关于1939年的苏德条约,普京肯定该条约主体部分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德国问题上,普京肯定了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行为,指出,苏联领导人在雅尔塔、波茨坦等盟国会议上一贯主张保留德国统一和完整,但遗憾的是,盟国持完全相反的立场,结果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2.一些地方政府

  

  为迎接庆典,俄许多地方重建了斯大林纪念碑、纪念像,举行了多种纪念斯大林的活动。奥廖尔市议会致信普京总统,要求在历史教科书中恢复斯大林的“荣誉”、重新为斯大林树立纪念碑、以斯大林的名字为街道和广场命名。雅库特共和国米尔内市官员在斯大林纪念像揭牌仪式上说,斯大林是“俄罗斯伟大的儿子,他把一切献给了人民,从未要求任何回”,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提出类似这种为斯大林恢复名誉要求的还有伏尔加格勒、秋明州等不少地方政府。

  

  3.俄罗斯老战士
  
  俄罗斯老战士普遍认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正义事业的信仰帮助苏联人民打赢了20世纪最惨烈的战争,同时高度评价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伟大功绩。很多参加受阅的老战士联名上书给普京总统,要求为斯大林恢复名誉。俄罗斯参加卫国战争的老战士今天在国内享有较高威信。2005年5月3日,普京总统致信给俄罗斯学校的中学生们,说他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能够与参加卫国战争的老战士在一起生活的人,所以要去拜访老战士,听他们讲战争经历,向他们道声感谢:没有你们的战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4.广大俄罗斯民众

  

  面对俄罗斯民众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和缅怀斯大林等英雄人物汹涌澎湃的浪潮,戈尔巴乔夫在纪念日前夕发出声嘶力竭的叫喊,他呼吁民众不要因为胜利日而夸大斯大林的个人作用。他说不应忘记斯大林首先是大清洗的罪魁祸首。然而,据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2005年5月初就“斯大林在俄罗斯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问题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斯大林对于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只有18%的受访者不同意这个看法。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5年5月6日发表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操纵》文中提及,年轻的律师吉米特里认为,如果当时领导国家的是戈尔巴乔夫或叶利钦这样的人,俄罗斯可能连制服敌人的勇气都没有。

  

  5.俄罗斯共产党

  

  俄共为庆祝60周年庆典曾做出决议,要大力宣扬苏共和斯大林在战争中的贡献,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为斯大林恢复名誉。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撰文称赞斯大林是强国的建设者,苏联时代留下许多建设性和有生命力的遗产,应该成为俄罗斯坚定前进的基础。《苏维埃俄罗斯》发表文章强调,如果不是斯大林及其领导的共产党动员人民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法西斯可能会轻而易举地侵占并摧毁俄罗斯。

  

  6.持不同政见者
  20世纪30年代曾是暗杀斯大林小组成员的俄罗斯著名作家季诺维耶夫,在胜利日前夕接受俄媒体采访时表示,苏联能够取得胜利的首要原因在于,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能够动员全国的力量,从而使国家能够作为一个统一的机体而行动。斯大林本人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天才的伟大人物,斯大林的领导是苏联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对与德国发生战争的前景极为清醒,并对战争做了出色的准备。关于德国侵略苏联的原因,季诺维耶夫认为,这是十月革命后西方世界反对苏联的不间断战争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十月革命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为西方殖民地人民树立了榜样,因此被西方视为主要威胁。西方有意加强德国,并从一开始就试图让其进攻苏联。季诺维耶夫指出,在西方,有关卫国战争的历史流行着许多错误观念和一些神话,似乎是美国拯救了苏联。而事实上,西方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只是在胜利快要来临时才投入战争。

  

  
二 俄罗斯社会对待苏联历史的主流态度和限度

  

  
  上述动态表明,俄罗斯社会各界,从总统到平民,辩证对待苏联历史、尊重历史是其主流态度。尽管俄罗斯社会在对苏联社会制度模式、苏联建设成就及其历史作用、斯大林功过、苏联对外关系等历史问题上评价尺度不尽一致,但社会主流逐渐趋向一个共同点:那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当政时期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倾向得到根本扭转,取而代之的是重新审视苏联历史的思潮,评价历史更加趋于理性、客观、公正。在当今俄罗斯,多数民众对那些肆意贬低自己祖国历史的言行是不满意的,完全否定苏联历史的种种观点已基本上没有市场。

  

  但也应看到,普京对苏维埃制度总体评价是不高的。特别是为了减少来自西方的压力和攻击,他有意无意迎合西方需要,努力表白自己在意识形态上并未脱离西方阵营。就在庆典日答美国记者问时,普京竭力声称“俄罗斯仍然是民主国家”。甚至在庆祝卫国战争胜利大典上,普京也在尽量避免提及斯大林的正面作用,尽量贬低苏共在战争中的作用。普京的言行不可能不影响到俄罗斯社会舆论。一些民意调查机构故意设计挑拨苏共和人民群众关系的提问。例如,它问道:“您认为谁对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做的贡献最大?是苏联人民,还是苏共或者斯大林?”完全回避在反击法西斯的战斗中,苏共和斯大林与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的事实。普京2005年5月6日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就笼统地将胜利归功于苏联人民,并对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加以批判。这说明,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俄罗斯政府对苏联历史的正确评价也只能是有限度的和不彻底的。

  

  
三 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在苏联历史评价问题上的分歧

  

  
  1.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社会在庆祝大典中表现出他们所谓“忘却苏联罪恶、美化苏联历史”的倾向表示强烈不满

  

  与俄罗斯国内在有关苏联历史问题上的主流态度和做法不同,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的官方和媒体采取了与之十分不和谐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极端仇视苏联的态度和做法,认为俄出现重新评价斯大林现象,意味着普京政权开始走向不民主。美国《华尔街杂志》2005年5月6日文章感叹,“共产主义制度的可怕竟然对于当今俄罗斯人的精神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该文攻击苏联卫国战争胜利是用2700万人的生命代价换来的,称只要还未对战争胜利的真相和斯大林体制的真正性质做出评价,那么纪念活动就不仅是对胜利的庆祝,而且是赞美苏联体制的宣传活动。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5年5月6日文章称,俄罗斯以苏联历史为“荣耀”的心理甚至到了“病态”地步,西方国家应当呼吁普京克服“强制统治”、实现与波罗的海国家边境地区形势正常化、重新开放揭露共产主义暴政真相的历史档案、放弃恢复帝国的返祖幻想。美国《洛杉矶时》2005年5月5日发表《回归苏联》一文,指责普京美化苏联历史,试图重写俄罗斯历史、重返“过去”。

  

  为表明与俄罗斯在历史问题和价值观念上的分歧,继续在独联体地区推进民主并谋取战略利益,美国总统布什在赴俄参加庆典之际顺访了拉脱维亚和格鲁吉亚,并在莫斯科会见俄“民主人士”代表。所到之处,布什高调宣扬美式民主、自由,呼吁波罗的海三国向白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传授民主经验;挑拨三国同俄罗斯的关系,称二战胜利预示着西欧国家解放,东欧国家被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则被苏联吞并;称白俄罗斯是“欧洲最后一个独裁政府”,号召白俄罗斯人民推翻卢卡申科政权;称美要帮助俄建立“公民社会”;称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为高加索和中亚国家提供了“民主”范例,在地区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称得上是“自由的灯塔”等等。

  

  为什么时隔60年,西方国家表现出评价苏联卫国战争历史的浓厚兴趣?其醉翁之意不在酒:从意识形态上讲,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它们不愿过多地赞扬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甚至竭力加以贬低。

  

  西方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兴起。普京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从本质上讲,他对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没有好感,但出于振兴俄罗斯的需要,他不得不采用前苏联、苏共的一些做法,如强化中央集权、打击寡头。这一系列措施激起西方不满,它们力图把俄罗斯重新绑上西方“自由”、“民主”的战车,其实质是继续弱化甚至肢解俄罗斯。

  

  2.俄罗斯对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歪曲苏联历史、批评俄罗斯政治十分不快

  

  《俄罗斯》2005年5月7日发表文章指出,俄罗斯与西方在历史问题上观点的不同将来可能导致严重分歧,甚至引发政治上的对峙。主要分歧在于,俄罗斯至今仍坚持1945年在雅尔塔签订的协议,而许多欧洲大国已放弃这些协议,布什想说服俄放弃雅尔塔原则。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关系中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评价斯大林和希特勒。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愿意贬低斯大林这个历史人物的作用,他为建立俄罗斯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西方则无法接受对斯大林个人的这种评价。布什认为两人都是独裁者。文章认为,历史问题和美国在后苏联空间推进“民主”问题成为当前俄美关系中最尖锐的话题。

  

  俄新社2005年5月8日发表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撰写的文章,抨击一些西方国家贬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功绩,同时将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责任转嫁给苏联,其实质是想将胜利者的花环戴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头上。

  

  2005年2月,布什访俄时普京就表示,俄罗斯不会走回头路,但“所有现代的民主制度和原则必须适合俄罗斯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此次布什参加庆典之前在拉脱维亚老调重弹,普京则再次予以有力抨击。他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采访时说,美国在经历了2000年总统大选之后,没有资格再来给他上民主课。

  

  
四  俄罗斯的历史遗产及其对未来走向的影响

  

  
  尽管尊重历史并不等于回到过去,但一个国家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遗产,仍是判断这个国家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俄罗斯社会对待苏联历史的主流态度的演变证明,俄罗斯将从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财富中提炼凝聚人心、建设国家的共同价值,这正是普京倡导的“俄罗斯思想”的实质所在。

  

  概括地说,俄罗斯的主要历史遗产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它拥有曾长期作为帝国特别是曾经作为超级大国而存在的历史,其二是它拥有人民被长期组织在村社特别是曾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作为一个拥有曾长期作为帝国特别是曾经作为超级大国而存在的历史遗产的国家,俄罗斯的大国意识、强国诉求不会泯灭,这样一个拥有辉煌历史、长期笼罩在荣耀光环下的民族不会自甘沉沦。作为一个拥有人民被长期组织在村社特别是曾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遗产的国家,俄罗斯民众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因素,俄罗斯人民传统的独特的意识形态观念不会消失。

  

  俄罗斯对待苏联历史遗产由一度全盘否定到注重批判继承,预示了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俄罗斯未来的发展仍将以强国为中心任务。因为在俄罗斯人看来,只有首先拥有强大国家,然后才有可能拥有其他。俄罗斯很可能仍将走上动员型的社会发展道路,探索一种日益适合俄罗斯国情、既学习西方也学习东方、既合乎时代潮流又植根于历史传统的独特发展模式。其二,从长远看,俄罗斯人在接受人类普遍价值观的基础上,仍将逐渐形成自己一套比较定型的国家、集体、个人、民主、自由、人权等方面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建设均将有别于西方,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正如普京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指出的,俄罗斯人民将从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和其他因素出发自主决定应该如何发展民主和保障自由,俄作为主权国家将自己决定推进本国民主进程的方式和时间表。在对外关系和地缘政治方面,俄罗斯一方面将把发展与西方关系、融入欧洲作为重要追求,一方面仍将是东西兼顾、特立独行的地缘政治实体。俄罗斯将承载着她的历史遗产走向未来。 (单位:中国社科院)

相关文章 斥资20万亿,普京“吓人”的强军计划欺骗的十年——普京执政十年总结普京“清党”与梅德韦杰夫“反腐”
标签:俄罗斯   苏联   历史   斯大林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