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美国金融霸权的和基础
刘 振
美国金融霸权是由美国政府长期高度介入而形成的,美帝国的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是以军事、科技力量为背景的国家主义。在赫德森看来,除了法西斯国家之外,美国政府比任何政府都更严密地控制了其经济,以让美国公司的行动高度服从于美国国家的整体地缘政治利益安排。赫德森指出,美国外交的根本原则是其国内政策不接受外国人的指令。美国利用世界经济实质上的美元本位制,以及信奉货币主义的各国的中央银行,将全球经济美元化,使全球特别是依赖美国经济的经济体为美国的财政赤字、国际收支赤字融资,包括间接为美国对外战争和美国公司占领外国经济的制高点融资。赫德森认为,这是一种货币帝国主义。他说:“美国已找到一种使世界其他国家为其进口买单,实际上也为其收购外国公司买单,乃至为即将来临的一系列中东战争买单的办法。”“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越大,欧洲、亚洲和近东的中央银行手中结余的美元就越多,因而不得不再循环回美国购买其财政部债券的钱也就越来越多。”而且美国财政部债券总额已大大超过了其支付能力,它也已经公开表示不会清偿这些债券。
赫德森认为,货币帝国主义是一种新型的发生在政府间的帝国主义,是超级帝国主义,它与适用于1971年前的人们熟悉的私营企业主导的传统帝国主义不同。他说:“当今的新型全球金融帝国主义发生于政府之间,具体而言,发生于美国政府与国际收支盈余国家的央行之间。”因此要解构美国金融霸权,一定要注意中央银行体制这种机制。美国要在一国建立起美元霸权,一定先要使该国中央银行保持高度的相对于一国政治的独立性,其实就是剥夺该国的货币主权和金融主权,使该国不能有效地稳定经济,也不能为一国的长远经济发展计划融资,从而使该国经济成为西方资本的附庸。近年来中国金融界的很多学者一直要求中共党组撤出央行,使央行政治独立。我们应该高度关注这样做的恶果。
美国的金融政策是和它的全球资源政策配合的。它的全球资源战略的核心是,不是在全球帮助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而是促使它长期停滞,甚至是“去工业化”,这样,这些国家的资源就可以被转运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实现使全球资源输往美国,而不是被资源国自己使用,美国除了用战争直接占领控制这些国家外,还有很多配套的辅助措施。措施一,将资源出口国的资源以美元计价,致使出口国结余的大量美元都流向美国。措施二,推动世界经济的金融化和资源的私有化,使美国可以用自己不断投放的贬值的美元直接收购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行业,或者是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涨价,资源价格和国际市场接轨,但是劳动力却不涨价,其价格没有国际化,这样,这些国家的民众慢慢发现自己根本消费不起本国的资源。
赫德森高度重视美国霸权中的农业和粮食战略。赫德森认为,美国的粮食战略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大力鼓励发展中国家建立城市工业基础设施以及出口导向的开采业和运输业,但是却完全忽视其农业的相应发展,由美国向这些国家出口廉价的粮食。第二阶段: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农业越来越薄弱,而脆弱的出口导向型工业日益陷入恶性竞争和动荡时,美国开始操纵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于是,大规模的粮食短缺和饥荒战乱甚至种族灭绝就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必须控制在这样一个水平上:这些人口数只要够开采运往西方的资源就行,多余者则通过操纵粮食市场让其灭绝,以免消耗资源。这时候一切所谓的工业繁荣将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而美国却实现了其战略目标。粮食帝国主义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如果这些国家的人民在农业上自给自足,那么“燃料和矿产的出口就变成了这些国家的人民可以自行选择的事情,而不是必须要出口了。”出口“决定权将是独立的,由这些人民及其政府自行选择,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它们。什么样的人口水平才是合适的,其决定也会由各国自己做出,而不是由外国供应者按照提供资本资源的条件对这些国家提出要求了。”由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如此重视农业,美国的农业部门一半多收入来自政府补贴,而且在多年的外贸谈判中,美国从来拒绝取消对农业的巨额补贴,原来是因为粮食战略也是美国整体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美帝国经济和金融霸权的支柱就是这四点:在军事和科技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的力量,维持美元霸权机制,维持对全球资源和粮食的控制权。只要维持住这四点,美帝国的大厦就可以基本不被动摇。无论是美国要维持其霸权,还是我们要突破这一霸权,都必须以这四点为对垒的中心。当然美国还有如下辅助性的经济战略配合这四大支柱。
1971年美国放弃美元和黄金挂钩为世界金融不稳定埋下伏笔后,美国就开始越来越不受约束地发行美元。与此同时,美国放弃凯恩斯主义的很多规定,大力推行金融去管制化,美国金融部门开始恶性膨胀。在赫德森看来,金融的爆炸性增长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因为,金融部门和房地产部门结合在一起了。赫德森说:“西方经济体已经允许金融部门征收地租,并以此作为向该经济体的储蓄者支付利息的基础。这些利息又循环回流为新的贷款,通过不断地抬高土地价格、垄断价格以及股市价格,制造出经济泡沫。”赫德森认为,由于房地产等不动产带有垄断性,而且占财富的比例极大。“现在金融、保险和不动产部门管理着经济体的储蓄和信贷,其管理方式就是把大部分贷款(美国和英国大约是70%的储蓄和贷款)用于房地产。剩下的大部分贷款都贷给了股票和证券市场的机构投机者。”它们的结合不限于美国国内,还包括将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化,可以廉价购买这些国家的垄断地段的地产、垄断的资源公司和垄断的公共设施(如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
于是主流经济学家和主流媒体就大力推动私有化舆论,说辞就是这些公有部门缺少效率,而事实上他们的目的是看中了其垄断租金。由此在这些国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私有化浪潮,赫德森说:“近些年来这些资产(指公有的垄断部门的资产)转为私人所有是自五百年前欧洲占领美洲新大陆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财产转移。”私有化是国际金融资本推动的一场攫取垄断权和租金的运动,而不是什么为了提高效率的运动,这已经为近些年来的事实所证明。例如,英国铁路的私有化在1997年完成后,接连发生严重事故,以致英国民众纷纷放弃坐火车出行。而且私有化前,英国财政每年补贴铁路20亿英镑,私有化后这个数字是29亿。2003年英国政府被迫决定将“铁路网”公司从私营承包者手中收回所有铁路维护权。
为了维护美元霸权,美国竭力阻止欧洲和亚洲建立区域性货币清算集团,竭力维持世界所有地区的经济金融最终都以美元为中心。而原本是为了平衡世界经济发展而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变成被美国操纵、为美国利益服务的机构,变成实际上破坏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机构。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动员多边的对外援助继续资助那些为美国利益,而非为其国民利益服务的买办寡头和政党。这些买办寡头和政党是美国在这些国家建立其金融霸权的代理力量。
美国用服务于其金融霸权的理论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主管经济的人员洗脑,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赫德森说,美国以芝加哥货币主义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完全避而不谈国家地缘经济战略的重要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缩计划的失败、外国经济美元化的危险和关键货币本位制的不劳而获特征。为此,他们一直把经济学课程大幅度地削减,以至于几乎将一切实质性的重要内容都排除在其理论之外。然后,他们把这种理论大力进行推广,给大学和研究机构捐助,把经济教学课程变成了公共关系课程,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部门还带头为美国商学院融资,并设立思想库作为免税的公共关系游说团。这些主流的商学院随后又大量用这一套意识形态培训各国的中央银行家和外交家,或者培训各国的经济学留学生。所有这些人回国后往往成为本国的银行家和外交家。认为正是这样的洗脑工程致使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走向崩溃和瓦解,其中最成功之作,就是通过控制苏联经济决策者的头脑,兵不血刃地瓦解苏联,并使俄罗斯等国长期陷入经济深渊。赫德森说:“货币主义者的咒语是这样说的:私有产权天生合理,政府计划则荒谬元比。俄罗斯人接受了这么一种意识形态……很多人把美国想象成一个高效的资本主义的典范”。
美国利用货币帝国主义机制,用全球的钱收购他国关键产业和资产,但是美国不容许别国用手中积存的美元购买美国的有价值的资产,更不用说其关键产业和部门的资产。
(《环球视野》摘自2009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