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在伟人身边——访原毛泽东卫士封耀松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谨以此旧文纪念毛泽东诞辰116周年  

  

  原载1992年4月29日钱江晚

  

  “卫士长”不止是一个人  

  

  记不清楚哪位作家曾讲过这样的话:历史有如树干,回忆录才是葱翠繁茂的枝叶。  

  

  近两年出现的“毛泽东热”,“潮头”就在毛泽东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的大量真切回忆里。过去曾被罩上神的光环的一代伟人终于还原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重新走进亿万人民中间。其中,最先撩起那层神秘的历史帷幕,引起万众瞩目的,自然要首推权延赤笔下的《“卫士长”答作家问》了。  

  

  读者可能注意到,书名中的“卫士长”是加引号的,也就是说,不只是卫士长李银桥一个人的回答,而可以看作是一批“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人”的代表吧。除李银桥外,还有其他许多曾经生活在毛泽东身边、现在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尽个人所见所闻作了如实的回忆。  

  

  当初,权延赤敲开李银桥那扇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的房门时,巧遇一群毛泽东原来的卫士,他们正在老卫士长家中聚谈叙旧。李银桥让权延赤先同他们谈谈。卫士们纷纷在权延赤的采访本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这中间,有一位来自浙江,曾经跟随毛主席达8年之久的贴身卫士,他叫封耀松。  

  

  第二天下午,权延赤“按图索骥”,急匆匆地赶到公安部招待所,封耀松住在那里,次日一早他将乘飞机回杭州。  

  

  听着封耀松的娓娓讲述,权延赤几度热泪涌流。不到半天工夫,封耀松一口气讲了近十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精彩情节和细节:  

  

  ——毛泽东操劳过度,居然口含封耀松为他烤熟的芋头睡着了,及至小封轻轻地从他嘴里抠出半个芋头,惊醒后的毛泽东由愠怒而歉疚地笑笑,抬起右手,手指在头顶上画两个圈:“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喽。”  

  

  ——毛泽东曾亲自帮忙,给好几名身边的工作人员解决个人问题。封耀松恋爱告“吹”后,毛泽东用指头捅捅他:“速胜论不行吧?也不要有失败主义,还是搞持久战的好。”他通过当时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爱人帮忙,给小封介绍了一名女护士。回京后,毛泽东还多次应小封的请求,帮他改写情书呢。喜结良缘之日,毛泽东接过新娘子剥好的喜糖,笑着祝福:“好啊,祝你们甜甜蜜蜜、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此外,还有毛泽东衣食住行的特色,比如喜欢吃红烧肉和活鱼;毛泽东游长江;毛泽东嚼残茶;等等。这些都是由封耀松头一次向权延赤披露出来的。  

  

  当权延赤从封耀松下榻的招待所出来时,他开始有一种深深的自信,尽管只是开了一个头,但他意识到自己勘探和发掘的将是一座座异常珍贵的“矿藏”,正在着手采写的很可能是一部传世之作!  

  

  现在,两鬓已夹杂些许白发的封耀松如约而至,飘然来到我的面前。他,南方人的口音,北方汉子的身板,衣着朴素,面目和善,热情中透着豪爽,浑身上下给人一种可亲近的安全感。他是个健谈的人,在我对面的沙发上端坐下来,便打开了滔滔不绝的“话匣子”。  

  毛泽东说:  

  

   又是一个骆驼祥子的儿子  

  

  1953年岁末,封耀松记得有好长一段时间里天天霪雨不止,但杭州的空蒙山色更加衬托了它的美丽。此时,炒货店学徒出身的封耀松已在公安厅警卫处担任机要通讯员的工作,负责向首长传送机密的《每日情况》。那天,他在厅长王芳那里碰见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叶与王芳正凑在办公桌前看一叠照片。他恪守纪律,不便打听,但心里明白,主席这段时间正住在杭州。事后他了解到,这是毛泽东解放后第一次到杭州,前后在此住了三个多月,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段时间,他无缘见到这位伟人,但同叶子龙却经常接触。叶子龙对这个年仅17岁的通讯员产生了好感,操着湖南口音夸他:“这小鬼头蛮灵!”  

  

  转眼就是新的一年。有一天,警卫处处长易成铸把封耀松叫去,对他说:“怎么样?到北方去干好不好?”在小封的心目中,组织上的安排总是正确的,听领导的没错。他不假思索就点了头。在全国第6次公安会议到的前一天,准备到北京参加会议的王芳厅长带着封耀松上了北去的火车。在旅途中,王芳以领导和长辈的双重身份教育他,这次被派到北京工作,是代表我们浙江去的,工作上要勤勤恳恳,不要辜负了浙江人民的信任。直到这时,封耀松还不知道上京去干什么,但从厅长谈话的气氛中已经隐约感觉到,他面临的将是一份光荣、神圣的工作。  

  

  到站了,已是午夜时分。叶子龙和中央办公厅秘书罗光禄在车站迎接。同王芳分手后,他们的车子经过庄严肃穆的天安门,由新华门驶进中南海,从颐年堂拐弯,来到毛主席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开始半年光景,他先给叶子龙当警卫员。这期间,他有好几次见到毛主席的身影,那是他在户外休息散步。可是,那也只是远距离地见到,还没有机会面对面地问候一声。后来有一次观看苏联电影,好像是有意安排似的,封耀松在位子上坐定,一抬头,发现一个高大魁梧的背影就在他前面。散场后,叶子龙对小封笑笑:“小鬼,看电影时看见谁了?” 封耀松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应了一声:“是毛主席呢!”  

  

  过了没多久,封耀松做梦也不曾想到,他被选派去当毛主席的贴身卫士。那是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深夜,他终生难忘。  

  

  叶子龙领着小封,走进了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这是一座飞檐走廊、青砖灰瓦的古朴的四合院。东厢房是毛主席居住的,日光灯真的像日光一样辉煌。主席正坐在写字台前披阅文件。叶子龙走上前去,轻声说道:“小封来了。”小封站在门口,只觉得映入眼帘的是书的海洋:桌上、茶几上、环绕四壁的架子上无处不是书;办公桌呈湖蓝色,上面罩了一块草绿色的料子台布。主席埋头写字,没有回过神来。叶子龙又一次向主席告,说“小封来了。”主席这才回过头来,面容和蔼、慈祥,招呼小封到他身边,用手拍拍他的肩头:“呵,还是个娃娃嘛,姓什么啊?”小封紧张得心嘭嘭地跳,主席的问话没有听得很清楚,嘴巴也不听使唤,竟答不出话来。叶子龙在一旁提醒说:“叫什么名字,告诉主席。”  

  

  “姓封,开封的封。”  

  

  “呵,东西不打开,封在那里,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主席微笑着,又问道:“你父亲是干什么的呀?”小封答道:“解放前在杭州城里拉黄包车的。”  

  

  主席感慨地说:“又是一个骆驼祥子的儿子!”他又对小封说:“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你到这里为我服务,也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大家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嘛。”接着,他亲切地问一声:“你愿意在我这里工作吗?”  

  

  “愿意!”这种幸运降临不能不愿意?在愿意了!这时,他的紧张无措的状态才逐渐平稳。他第一次面对面地靠近主席,清楚地看见主席穿一身银灰色中山装,脚穿一双圆口布鞋,坐在那里形象也是那么高大!  

  

  从此,封耀松开始了长达8年的卫士生涯。朝朝夕夕,他工作、生活在主席身边,为主席拎饭、梳头、洗衣裳,为解除主席工作疲劳,还为他按摩,陪他散步、运动。  

  

  你见过侯波拍摄的一张毛泽东打乒乓球的照片吧?另一头,原来是封耀松在陪主席打球呢。那天,封耀松陪主席在庭院里散步归来,路过西厢房时,见有几个工作人员在打乒乓球。封耀松提议:“主席,我们也来打会儿球,好不好?”主席兴之所至,就同小封对打起来。他右手横握球拍,忽左忽右,故意吊球,弄得小封一会儿跑左、一会儿跑右,顾此失彼,步法全乱了。主席见状,得意得像个孩子似的笑了。恰好侯波就在现场,她举起相机,“咔嚓”一声,就把这生动的镜头给抓拍下来了。  

  

  卫士值班,分正班副班:正班24小时坐守值班室,负责为主席服务;副班负责江青,江青外出也带着副班。除封耀松外,同一时期的卫士还有张仙鹏、田毓玉、李连城。其他卫士都跟过江青到外地;封耀松一次也没有跟过江青外出。轮到他要去的时候,主席发话:“小封算了,不要去了。”

  封耀松说:主席是一个  

  

  从不矫饰的真实的凡人  

  

  在跟随主席多年的封耀松看来,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呢?  

  

  1918年,高尔基曾经问过一个工人关于列宁的同一个问题。那位工人的回答是:“朴素,像真理一样朴素。”毛泽东也同样如此。  

  

  毛泽东在生活上的简朴,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封耀松说,主席一生可以说没有享受过,什么人参、白木耳,压根儿就从来没有沾过嘴边。他穿的白绒布衬衣,补了又补,针脚很粗,那是卫士帮他补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谁能相信呢!他平时用餐,无非是两菜一汤,再加两碟炒辣椒和豆腐乳。有时总理在主席这里商谈工作,时间晚了,主席挽留说:“你在我这里一起吃饭吧。”总理打趣地说:“主席留我吃饭,那好啊!请客吧。”于是,主席特地嘱咐卫士:“加两道菜。”——也就仅仅是加两个菜!  

  

  毛泽东来自老百姓,在他身上有许多地方,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同一般老百姓并无两样。凡是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他是伟人,又是凡人,一个从不矫饰的凡人。  

  

  封耀松至今还记得这样一组细微的镜头:那大约是在1956年6月吧,也就是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那一次,他坐专列到武汉去视察,将在东湖会见金日成同志。快到目的地,封耀松贴近毛泽东,关照说:“主席,前面快到了,你修修脸,刮刮胡子吧。”毛泽东正埋头看,下意识地用手摸摸下巴,说:“好吧,快一点。” 封耀松明白这“快一点”的含义:主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给他理发不超过10分钟,刮胡子最多5分钟。他转身赶紧关照理发员钱水桃,抓紧时间,火车转弯时有晃动,刮胡子留神点。主席的胡子刮好了,一摸嘴唇,发现被划破的血迹,不知是由于火车的振动,还是钱水桃太紧张了,反正是出血了。这下,理发员内疚得哭了起来,只见主席说了声“没得关系”,随手在纸一角撕下一小块来,贴在嘴唇的伤口上,若无其事。当时封耀松就想,农民伯伯也是这个样子的呢。  

  

  毛泽东,永远是这般朴素、平易近人,这般自然、真实!  

  

  毛泽东来自老百姓,他最关心的也是老百姓。 1958年6月30日 ,《人民日》在第4版发表了一则消息,道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引起毛泽东极大的关注。他读了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写下了《送瘟神》七律二首。 7月1日 这天,正值封耀松当班,他有幸目睹了毛泽东激动得彻夜不眠,遥望南天、挥笔作诗的动人情景。当时,小封见主席在书桌前对着铅笔写的诗稿吟哦不已,禁不住也凑上前去,默读了起来。  

  

  “主席,这‘坐地日行八万里’怎么解释呀?坐在地上为什么可以日行八万里呢?”小封好奇地问。  

  

  主席便耐心地向他解释说,波兰有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叫哥白尼,他发明了日心学说,地球绕太阳转,地球自己也绕轴转,它自转一天大约四五千公里,也就是“日行八万里”嘛。  

  

  那一晚,毛泽东反复嘟囔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全国都像余江县一样,那该多好啊!”这位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人民领袖,最关心的,莫过于人民的疾苦了。  

  

  对于卫士,他也总是问寒问暖,买衣送物,关怀备至。每当封耀松跟主席到杭州住下,出于安全保密的考虑,他自己从不主动请假回家,可是主席总是记得催促他去看看家里人。这还不算,主席还要自己掏钱,让秘书罗光禄代买一些糖果之类的礼物,陪着小封去探望家人。而在此时,封耀松的家里人没有哪一个清楚他是在主席身边工作,更没有人知晓,这些礼物是这位人民领袖给予一个寻常百姓家的一份厚重的爱心!  

  在封耀松的记忆里,  

  

  主席生活在书山书海中  

  

  毛泽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如今也普遍为世人所熟知,那就是他的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他那如醉如迷如痴如狂的爱读书的习惯。对这一点,封耀松从近距离的视角,看得更为真切,感受也更为强烈。  

  

  封耀松认为:“主席的学习精神,任何人都是没有办法可比的。”在他的印象里,要么是睡着了,要么是游泳,主席在业余时间里好像无时无刻不在看书。他睡的五尺宽的硬木板床上,差不多有三尺的地方堆放着各种书籍,睡前醒后,一翻身就可随手拿到所需要的书来读。打扫清理他卧室时,他放置的书是绝对不能去动的。  

  

  在日常饮食起居中,主席很少和家人在一起,他差不多是与书为伴的。吃饭的时候,往往也一边看书。有好多次,封耀松送上饭菜后,发现主席的眼神一直停留在书上,夹菜的手只是下意识的机械动作,老是往一只碗里伸,这只碗里的菜快吃完了,另一只碗里还原封不动。封耀松不声不响地把两只菜碗互挪一下位置。过了一阵,主席才感觉出一点异样来,眼睛暂离书本,瞄了一下菜碗,发现是怎么回事了。他冲着小封微微一笑,点点头,又埋头沉醉在他的书本世界里。书,才是他一日不可或缺的最高的精神享受。  

  

  甚至上卫生间的时候,他老人家也是手不释卷。主席用的是蹲坑,近旁有一张木凳,上面堆放着一些他爱看的历史演义和古典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记得有一次,封耀松发现主席进去好一阵子还没有出来,他不放心,但探头问道:“主席,好了吗?”毛泽东这才“哦”了一声,放下手里的小说,回答:“好了。”可是,他怎么也站不起来了,双腿完全麻木了。封耀松只得双手用力抱住他,好不容易把他搀扶起来。毛泽东就是这样生活在书山书海中,博览广采,乐此不疲!封耀松说,别以为这些小说仅仅是消遣书,他老人家很多思想火花可都是来自这些书中的呢。  

  

  伟人已逝,音容犹在,精神永驻。在毛泽东身边那一段岁月里丝丝缕缕的生活琐事,引发起封耀松绵绵不断的追思。他的眼眶渐见潮润,只听见他喃喃地说:“回忆主席一些事,都是亲眼目睹呵!想想都是要哭的!”  

  

  他,曾经同这位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离得那么近,真是一个幸运者呵!与他匆匆握手道别时,我这样想。  

  (原载 1992年4月29日 《钱江晚》第5版)  

标签:主席   毛泽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