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西安事变前后的毛泽东——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8周年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能感觉到毛泽东在复杂问题上,总是具备一种穿透时空的判断力,看问题总能抓住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在党内一些人在西安事变前搞关门主义的保守路线时,毛泽东提出并贯彻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最后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看到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当党内一些人在西安事变中主张杀蒋时,毛泽东不被党内情绪左右,而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在党内一些人在西安事变后悲观失望时,毛泽东提醒要看到问题的   

  西安事变的爆发,主要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人的抗日要求引发,是超出中国共产党预料的突发事件。然而,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的爆发和解决中,对张、杨二人及时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构成了张、杨考虑兵谏和善后时十分看重的一方意见。

  

  作为共产党的实际当家人,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前后对时局的判断,经常迥异于党内各种左的、右的看法,始终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显示了他高超的政治水平和超前眼光。

图片

西安事变旧址—张学良公馆

  1935年10月,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的中央红军,终于完成长征到达吴起镇。抗日是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但到底怎样抗日,长征路上还没有机会统一意见。12月17日,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抗日方针问题。

  

  此时,由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日本早在9.18事变后不久就侵占了东北,现在正狼子野心染指华北。全国民众要求抗日的浪潮此起彼伏,刚爆发了12.9爱国运动。国民党内部,先后有蔡廷锴、蒋光鼐发动的福建事变,以及冯玉祥发起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他们都举起了抗日反将的旗帜,最终被蒋介石用尽手段镇压下去。张学良的东北军正奉命在陕甘一带围剿红军,然而连吃了几个败仗,已领教了红军的厉害。红军对东北军,有争取的可能。

  

  这就是瓦窑堡会议召开的背景。会上,博古和毛泽东对抗日要团结的力量看法相左,争论得很厉害。博古认为,冯玉祥、蔡廷锴等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1927年就已经投降了蒋介石,共产党和他们势不两立,与他们合作,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是机会主义;红军长征都挺过来了,说明红军是最可靠的强大力量,抗日主要靠共产党的军队,抗日队伍要纯而又纯。这种观点,是关门主义的观点。

  

  毛泽东耐心听完不同意见,严厉驳斥了博古。毛泽东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入侵华北,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关头,不仅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应当联合他们抗日。红军丢失江西苏区,关门主义就是基本原因。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是抗日的正确方针。

  

  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会议的结论,是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后来收录入了《毛泽东选集》中。这是《毛泽东选集中》关于抗日的第一篇文章,是党内两种思想交锋的结果,是提纲挈领、关系抗日全局、有极强针对性的文章,显示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图片

  华清池景区的兵谏亭

  

  这次会议主要克服了党内以博古为代表的关门主义思想,奠定了团结各界共同抗日的基调,为争取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确定了方针,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胸怀远大的会议。会后,中央成立了做东北军统战工作的工作组,由周恩来负责。由于蒋介石一贯的卖国政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政策,是反蒋抗日。这一政策的企图,是努力扩大陕甘宁根据地,联合东北军、杨虎城乃至西北数省的部队,首先在西北造成抗日的局面,以此推进抗日运动,同时和南京对抗。

  

  不过,随着时局的发展,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由反蒋抗日逐渐过度到了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前后又转变为联蒋抗日。

  

  从《毛泽东传》可知,1936年4月9日晚上,有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值得注意。一是毛泽东、彭德怀给张闻天的电首次提出:“目前不应发布讨蒋令,而应发布告人民书与通电。”这表明,毛泽东对蒋介石已开始保留余地;二是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首次会晤。张学良根据两年来同蒋介石的接触和多方观察,认为蒋介石是有抗日可能的,建议共产党不要把抗日和反蒋并列起来,而是要逼蒋抗日或联蒋抗日。张学良说:“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边劝,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他扭转过来。

  

  5月,红军东征胜利结束。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首次把“蒋贼”改称“蒋氏”,这一字改动在全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反响;这说明,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国民党的政策,继续转变中。尤其是8月1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发言中明确表示,抗日必须反蒋,现在已经不合时宜。这次会议标志着“逼蒋抗日”政策的完全确立。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负责对国民党和南京各方的统战工作。

  

  到了秋天,东北军、红军、十七路军的关系进一步改善,步调更加一致,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格局。这种局面的形成,是蒋介石的心头大患。这意味着反对蒋介石的力量增加了,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蒋介石已经无法调动,红军又获得了喘气和扩大的机会。用武力解决红军,同时借此压迫和消耗张、杨的部队,是蒋介石的主要考虑。这也是蒋介石对付各路地方实力派一贯的伎俩。蒋介石决定亲赴西安,当面和张、杨最后摊牌。

  

  12月4日,蒋介石到达西安,让张、杨在剿共和让出陕甘两个方案中二选一,把他们二人逼到了绝境。张、杨痛哭流涕向蒋介石苦谏,遭到蒋介石严厉痛斥。迫不得已,二人团结一心发动了兵谏。

  

  国共两党对峙10年,蒋介石推行反共、反人民政策,屠杀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九一八后他又招致国土沦丧,主权丧失,民族濒临危亡。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陕甘苏区后,根据地军民喜出望外,拍手称快,纷纷集会,要求对蒋予以严惩。根据社科院专家李仪彬《西安事变史略》一书的记载,《红色中华》西安事变中揭露说:“蒋介石的罪恶滔天,他的罪状是数不尽的,他虽百死也不足以赎其于万一”。事变爆发时在定边的李维汉后来回忆说:我们在定边获此消息,欣喜若狂,当即在大庙里召开群众大会,由高岗主持,广为宣传,与会群众高呼:“枪毙蒋介石!”。会后,他们致电党中央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就连张国焘,在中央开会时也持这种看法。

  

  然而,毛泽东需要带领全党更冷静的处理问题,绝不能感情用事。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多次在延安召开会议分析对策。经过几天的观察和分析,明确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决定响应张、杨的请求,派周恩来代表中央参与事件的解决。现在有些文章说西安事变中毛泽东曾一度主张杀蒋。从事变前后毛泽东一贯的主张(逼蒋或联蒋)的态度看,毛泽东欲杀蒋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时,本以为国际上会得到苏联的支持,国内会得到阎锡山的肯定,然而最后大失所望,这两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均表示反对。其他地方实力派,除了桂系和李济深通电赞同外,其余的都隔岸观火。真正完全从道义上和行动上完全支持张、杨二人的,只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

  

  可见,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关系的确立,是张、杨在西安事变爆发前的政治、军事依靠;对事变的后续处理中,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的主张契合张、杨和全局的利益,是张、杨的正真朋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能走到这一步,正是毛泽东长期力主推动、审时度势的判断得来的结果。

图片

  张学良、杨虎城

  

  不仅如此,事变发生后复杂的局势,也进一步显示了毛泽东观察问题抓住要害的水平。

  

  西安事变后,时局依旧波诡云谲。国内,蒋介石并未完全兑现停止内战、实行民主的诺言。沈钧儒等七君子在苏州以“危害民国”罪被提起诉讼,东北军被强令调往河南、安徽,杨虎城被迫辞职出国,对红军的军事包围并未解除。国际上,日本为了破坏中国统一战线,拉拢蒋介石,表面上暂时采取缓和姿态。党内一些人据此认为,国内矛盾上升了,民族矛盾下降了,共产党一年半来一直在争取的和平、民主新阶段,看来实现不了了。一种悲观的、保守的看法,普遍弥漫党内。

  

  眼看日本即将大规模侵华,怎么看待这复杂的时局,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任务和革命的前途,这是急需统一全党认识的。为此,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200多人参加的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会上做的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以及结论《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两篇文章,收入了《毛选》中。

  

  这次会议和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批评了党内否认国民党已开始转变抗日政策、因而看不到已进入新阶段的观点,阐明了目前阶段实现“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任务的合理性、可行性,总结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强调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也就是说,在一时云遮雾障的局势下,毛泽东认为西安事变的成果(停止内战)还保留着,西安事变前后形成的联蒋抗日的方针依然适用,提醒全党不要被表面的、一时一地的情况遮蔽了眼睛。会后不久,日本全面的侵华战争爆发,蒋介石不得不回到联合红军抗战的道路上来。毛泽东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其他人的担忧是多余的。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能感觉到毛泽东在复杂问题上,总是具备一种穿透时空的判断力,看问题总能抓住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在党内一些人在西安事变前搞关门主义的保守路线时,毛泽东提出并贯彻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最后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看到了西安事变的爆发;当党内一些人在西安事变中主张杀蒋时,毛泽东不被党内情绪左右,而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在党内一些人在西安事变后悲观失望时,毛泽东提醒要看到问题的本质,不被表象迷惑。

图片

  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的毛泽东

  

  以上是我学习这段历史的体会。作为西安的一名导游,因为工作的原因,会经常为游客讲解西安事变、讲延安十三年。解读这些历史当然很多的角度,而我经常会从毛泽东的角度去解读,原因就是毛泽东的一生充满了无数的传奇和惊骇,从他的经历中随便攫取一段来品读,都是精彩的、让人钦佩和叹服的,也很能打动人心。

  

  2021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8周年纪念日,仅以此文纪念他的诞辰。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