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萨维到底是哪一派?
穆萨维到底是哪一派?
文章:第一财经日
陈晓晨
伊朗总统选举引发的骚乱还在继续。尽管落选候选人米尔-侯赛因·穆萨维呼吁他的支持者“克制”,但还是有大量支持者采取“沉默示威”的方式,呼吁取消大选结果重选。
不过,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穆萨维的个人主页已经如此介绍他:“国籍:伊朗;职务:总统”。
伊朗总统选举前后,Facebook等社交网站已成为穆萨维阵营进行自我宣传的工具。在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结果公布后,穆萨维的支持者认为结果不公,连日来在伊朗街头举行抗议示威活动。穆萨维的头像从网上走到网下,出现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大街小巷。
在很多人眼里,穆萨维是“亲西方”阵营的。穆萨维曾多次表示:“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将是我的一项中心任务。”他还多次抨击内贾德的对外政策“将伊朗引向危险处境”。许多西方观察家乐见穆萨维能够“翻盘”,反败为胜,登上总统大位,执行一条亲美或亲西方的外交政策。
甚至西方内部的一些独立观察家也认可这一点。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石油战争》威廉·恩道尔昨日对CBN记者说,穆萨维很可能成了一个工具,美国政府想利用伊朗选举复制“颜色革命”,最终要把穆萨维推上台,从而将伊朗推离俄罗斯,并将伊朗石油资源不经过俄罗斯境内输往欧洲。
不过,如果翻开穆萨维的履历看看,那么,也许得出上述定论为时尚早。
1941年9月29日,穆萨维出生于伊朗西北部的东阿塞拜疆省的一个茶叶商人家庭。值得一提的是,东阿塞拜疆省也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家乡。
如果对比穆萨维与内贾德的履历,我们就会发现,68岁的穆萨维与52岁的内贾德是两代人。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中,内贾德只是以“革命学生”的身份参加运动,而穆萨维此时已经是革命领导人;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内贾德“潜伏”在伊拉克占领区的时候,穆萨维则已经是伊朗总理,领导战时内阁并全盘负责国内经济大局;1989年,内贾德在政界初试身手,而穆萨维已经“功成身退”。
1979年,伊朗发生了旨在推翻前伊朗国王巴列维统治的伊斯兰革命。在革命中,穆萨维作为革命领导人之一,几乎全程参与了重大运动。在运动中,一些滞留在德黑兰的美国人被伊朗激进学生扣留,史称“伊朗人质事件”。穆萨维虽然没有参与人质事件,但是表态支持。他在1981年接受美国《纽约时》采访时,称1979年扣押美国人质这一举动为“伊朗革命的第二阶段”的开始。
一个更鲜为人知的事件是:曾轰动一时、令美国在全世界面前丢脸的“伊朗门间谍事件”也直接与穆萨维有关。
1985年2月初,美国中央情局得到一个绝密情:当时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健康状况不佳。因此伊朗形势非常糟糕,一旦霍梅尼去世,这个国家可能会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苏联已经开始插手伊朗,派了大批克格勃特务潜入,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伊朗便有可能被苏联操纵。而有一批伊朗高级官员表示愿意与美国改善关系。
然而,这一切都是伊朗政府布置的一个圈套。时任伊朗总理穆萨维正是这一圈套的布置者和主要执行者。
1985年2月中旬,穆萨维邀请一名叫戈尔巴尼法尔的伊朗军火商到德黑兰会谈。当穆萨维透露想购买25亿美元的军火时,这个大军火商立刻兴致勃勃地表示,他的好友哈舒吉也是大军火商,同国外有广泛的联系。
1985年7月8日,这两个大军火商又在汉堡的四季饭店召开了一次特别聚会。参加聚会的有以色列和伊朗的代表,其中伊朗方面有戈尔巴尼法尔和当时的一位伊朗国会议员穆罕默德·卡鲁比。卡鲁比正是穆萨维派去、以骗局主角身份参加会谈的。
在会谈中,卡鲁比滔滔不绝地陈述了他对霍梅尼“死后”的伊朗局势的预测。他警告说,一旦霍梅尼去世,伊朗将会出现政界人士、神职人员和军事将领各自为政的局面。卡鲁比还透露了伊朗在欧洲和中东的恐怖活动网,这使与会者对他的信任更加强了。
为了推动“会谈”继续进行,美国时任总统里根为了表示善意,批准了由以色列交伊朗的第一批武器。1985年8月最后一周的一天,戈尔巴尼法尔把100枚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运到伊朗的大不里士。
就这样,在穆萨维等人的“设计”下,美国在1985年源源不断地为伊朗提供了四批武器。
20多年后,不知道这些史海钩沉还能否引起美国媒体和决策者的注意;不过,它提醒我们,对穆萨维与内贾德作“改革派/保守派”两分法的判断很可能并不全面。穆萨维倘若果真“翻盘”,其外交政策是否亲美尚需时间检验。
但不得不提的是,伊朗总统选举之所以举世瞩目,因为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国际石油价格乃至整个石油产业链条。因此,到底是内贾德还是穆萨维当政,将撩动很多石油产出国和输入国的敏感神经。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