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金融危机的根由和发展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金融危机的根由和发展  

  世界原来是什么样子?这要用经济规律来还原它。  

  用什么经济规律呢?其实最基础的经济学规律和自然科学的规律没有什么不同,即一切都要平衡,我们知道大自然上的一切都是平衡的,地球饶太阳转要保持平衡,稍有差池就不得了,能量有能量守衡定律,力有力的守衡等。经济学规律也不例外,即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否则就会出现危机。  

  从微观上是非常好理解的,即作为个体,你的收入必须和消费保持平衡,作为生产商,要保持生产和销售平衡。否则,都会出问题。  

  但从宏观上来研究,就会有所不同。  

  从宏观上研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建立一个模型,比如有这么一个社会(国家)它有100人组成,这100人都参与劳动的,他们生产鞋子,他们一年能生产200到300双,每人一年的消费量也就是2到3双,一开始,分配基本上是平均分配,而且是实物分配,每人分得2到3双,生产和消费平衡。这样年复一年下去,是不会有任何经济危机的。

  后来随着每个人的势力不同,势力大的人就占有的多,有的占有的就少,再后来其中势力最强大的人成为了首领,再后来就成为了一个国家。首领,9位大臣,和这个鞋厂,首领和这个鞋厂的老板约定采取如下的分配方式,首领每年分得1/10,即30双这样子;大臣每人分得约9双的样子;其余归工厂,工人每人分得2双的样子。其余的都归工厂主300-30-81-89*2=11双。这样 也正好够消费。自产自销。也不会有什么危机。

  显然首领,大臣和工厂主的鞋子是穿不完的,而工人的鞋子不怎么够穿,好在他们都愿意接受,也就没什么问题发生。首领虽然多分了鞋子,也并没有比别人高在哪里。

  一天,首领突发奇想,他决定发行一种货币(假设货币就是这么来的,这里只是假设而已)实行货币分配。他们生产的鞋子全部入库,分配给每个人的是货币,按1双鞋子100元算,他总共印了元的货币。按以上的分配比例,首领获得3000元,大臣每人获得900元,工厂主获得-3000-8100=元,工厂主再发给每个工人200元即89*200=元,这样剩余的-=1100元就归工厂主自己了。这样就不再实行实物分配了。每个人都凭货币来国库里领鞋子。不愿换鞋子的货币可以存起来留以后再用。

  但自有了货币之后问题就来了,国库里的鞋子有了很多剩余。显然这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分配不均造成的,因为首领和大臣们分的多,但他又没有换购这么多相应的鞋子;二是工人节俭造成的。第二年还是这样,如果年年是这样,积攒的库存鞋子就会越来越多,同时人们手中的存钱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鞋子如果不被销售出去,就会烂掉。这有三种解决办法,一种是降价处理,尽量多地销售出去,但这会造成通货紧缩,人们有降价的预期,就会更加不愿消费。第二种办法是下一年少生产,但这又造成了生产萎缩,但这会造成工人失业,这也不是首领所要的。第三种办法是再多印货币发给工人,比如这一年有89双没有销售出去,首领就给每个工人多发了100元(补贴),假使工人把他们手中多发的货币都消费了那正好没有了库存。但这时你会发现为了把全部的鞋子销售出去,总共发行了+89*100=元的货币,而鞋子是100元一双,价格不变,也即产值还是元,这样就有了-=8900元的节余即储蓄,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这些钱哪里去了,显然基本上都归到首领,大臣和工厂主的手里。工人有节俭的,但非常有限。如果,年复一年这样下去,在生产不变的情况下,储蓄却会越来越多,即货币的发行会越来越多。但只要这些储蓄的货币不拿出来消费,鞋子(物价)的价格就不会受到影响,生产和消费就能平衡。

  这样看起来很好地解决了生产和消费平衡问题,但矛盾也在积累中。在实行货币分配以后,经济问题就复杂起来了。为使问题明白,我们把矛盾的几个方面用变量来表示:即货币发行量M,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GNP(高收入者收入GNP1,工人工资收入GNP2),物价指数CPI。理论上要维持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平衡就能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理想状态是:

  1,发行的货币要等于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M=GDP=GNP;

  

  2,国民收入平均分配,即每个人的收入都是GNP/N=GDP/N=M/N;

  

  3,物价CPI不变,价格变发行的货币,生产总值,国民收入都相应变;

  

  4,按需生产,产量变M,GDP,GNP也跟着相应变,

  

  5,居民都是理性的,收入多少消费多少,不能节约。

  这样生产和消费可以无限循环下去,即要么零增长,要么同步增长。

  而现实的国家的分配不可能是平均分配,每个人也不是理性的人,分配多的人官僚,资本家,他不可能消费那么多,工人中也有节约,产量和物价也会变化,所以为了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就会出现发行更多的货币来使生产都被消费,即M=GNP〉GDP,出现了财政赤字(国家负债),只要不实行平均分配,每个国家都会出现(必然的)这种情况,假使为了保持生产和消费平衡,M的发行量每年以大于GDP的10%才能消化掉它的产能来计算,那不到10年这个国家的货币量就是它的生产总值GDP的2倍,即有相当于它GDP值的货币存量(储蓄)。这就是矛盾所在。要知道,这储蓄的积累主要是官僚和资本家的,他们的储蓄会越来越多的,而工人他的收入只能够消费,所以无论过多少年,他都没有储蓄。而这多余的货币一但拿出来消费,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即生产越发展,M的增长越快,矛盾积累越快。物价上涨的压力越大,但物价上涨,工人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因为工人没有存款。一方面货币在贬值,一方面工人却没有钱。必然要发生革命。

  对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一般国家都是采取:

  

  1, CPI要保持不变或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2, 工人工资一般要随CPI增长而增长

  

  3, 采取社会福利政策,给穷人补贴,即实行财政赤字政策,鼓励消费来达到消费平衡生产。

  不管怎样,都会使M的发行量大大高于GDP增加量。只要一个国家这样稳定地向前发展,它的货币贬值是肯定的,即物价要上涨,显然这些储蓄是不会放在那里等着它自己贬值的,它会流到(投资)资产上,这就表现为资产价格是不断上涨的,即房地产,黄金珠宝及资源价格会不断上涨。这就是不平均分配国家固有的顽疾。发展到一定限度,资源价格上涨必然传导到消费价格上(CPI),即到了稻谷(资源)比大米(消费品)的价格还高时,这时生产达到顶峰,一有风吹草动(资金链断裂),爆发危机。积累的越久,危机爆发的威力越大。

  

  

  以上讲的都是发生在一个封闭经济体里的,而且是充分就业的。即使一个国家实行平均分配,由于有人节约,也会造成储蓄,只要有储蓄,为了保持生产被消费完,就要相应地多发行货币,这都会累积矛盾,这就是节约的悖论。

  下面再讲一讲市场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不实行平均分配的结果。如果实行平均分配,那只能是理想状态,因为个体有差异,能力有不同,消费偏好不一,同时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采取平均分配必然造成有能力的人不愿多出力。这样生产的发展就会缓慢或停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要采取多劳多得,鼓励创造的政策。这就要采取市场分配制度,即所谓的资本主义制度。

  我们来比较平均分配和市场分配的结果,为此我们同样建立一个模型。一个国家(社会)有100人,还是一个首领,9个大臣,但有两个工厂,每个工厂45人,一个工厂实行平均分配(A厂),一个工厂实行市场分配制度(B厂)。每个工厂一年的初始产量都是150双鞋,他们总共生产300双鞋,正好够这个国家消费。因为A厂实行平均分配,所以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都不高,完成产量就可以了,也不会加班。B厂因为实行市场分配,每个人基本上都愿意加班,这样他就可以多生产而得到多收入,这样总产量就会大于300双,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如果仍然按100元价格来卖的话,就有产品卖不出去。那只有采取降价,如果降价,那A 厂的工人收入就会减少,B厂的收入就会增加。如果A厂要保持人均收入不变的话,就必然有人失业。如果要不降价的话,A厂的市场销量就会被B厂挤占,产量就要减少,收入也就减少。

  假使两个工厂都实行市场分配,那每个工厂都会实行加班,都想占领整个市场,从而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显然他们的产量会大大大于市场需求量,要使产品要销售出去,必然要降价,降价到一定程度也销售不出去的话,就只能销毁或抛弃,造成浪费。假使他们的生产条件一样,他们的人均收入仍然会差不多。

  

  也就是说,实行平均分配能够非常理想地实现生产和消费平衡,但它使生产发展缓慢,这就是均分的悖论

  

  实行市场分配,就能激励人的劳动积极性,追求收入最大化,市场能使产量(GDP)无限地增加,同时它会造成产能过剩,发生经济危机,反过来削弱生产,这就是市场的悖论。  

  下面再说说科技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产品,满足人们过去看来是梦想的需求。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无所不在,显而易见。同样分析科技的作用也要一分为二。

  

  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A厂因为采用新技术,同样的时间生产鞋子的数量是B厂的2倍,那两个工厂的年产量就是450双,如果总需求还是300双的话,就意味着A厂要倒闭。因为科技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一半的人从生产上解放出来(失业),如果这解放出来(失业)的人又发明或引进了一项新的产品如电视机,一方面解决了这些失业人的工作问题,同时创造出的新产品又满足了人们更多的需求。科技的力量就在于此。从上可以看出,科技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失业,同时科技发明新的产品,又创造了新的需求,增加了就业,这就是科技的悖论。

  以上这些理论构成了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为了保持一个经济体平稳运行,就要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同时又要保持生产的发展,必须充分处理好平均分配和市场激励的关系;节约与消费的关系;科技与就业的关系。  

  

  

  一个国家如果处理不好平均分配和市场激励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侧重即一味追求平均分配,抹杀个人的欲望,虽能很好地保持生产和消费平衡,也不会有财政赤字(债务),但却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必然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和滞后,而不实行平均分配一味强调市场分配,就会有储蓄,平衡储蓄就要多发行货币(财政赤字),而多发行货币又会进一步刺激生产,最终必然造成产能过剩,发生经济危机;处理不好科技与就业的关系,也会出现问题,在科技没有创造出新产品(产业)时,一味地提高原有生产效率,必然造成有的企业倒闭,或原有企业用人的减少,工人失业,收入差距拉大。

  

  有了以上这些经济理论,我们就可以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发展和结局了。

  

  以上的分析都是发生在一个封闭经济体里的。假使一个国家是开放的,好多矛盾都可以通过开放转移出去。

  

  一个国家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的比较快,因为他采取了符合经济规律的政策,但不管怎样,他的矛盾积累是没有停止的,即货币发行量是大于生产的,即M>GDP,而且是长期的。这就是美国,因为完全实行市场分配的激励政策,生产得以快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发生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产能过剩,就不断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多发行货币,既实行资本主义高福利政策。反过来这又进一步刺激资本家的生产欲望,产能进一步扩大。但高福利同时也增加了工厂的人工成本,因为低工资没人愿意干了,但因为它是开放,资本家发现了新的市场。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便宜的资源,有廉价的人工。这样他便把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把生产出的产品拿到他们国家去消费。或者直接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到他们国家去。而他们国家给它的国民以补贴和信贷来消费享受。从而继续满足资本家获得利润。这样这个国家已不再从事生产,只依靠发行货币来享受。货币发行越来越多,必然造成本国资产价格上涨,首当其冲数房地产,因为美国的房地产只有美国有,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其他资源,其他国家都有,所以上涨不明显。基于房地产,又创造出很多金融衍生品。进一步放大风险。因为工人工资和基本消费品价格(CPI)的上涨速度远跟不上资产价格的上涨速度,到了稻谷的价格(资源)高于大米(消费品)的价格时,或者说人们所用的土地成本加化肥成本(资源)价格已高于他所生产出的稻谷(消费品)价格时,危机最终由于居民付不起房屋租金(或月供)导致房价下跌而爆发。  

  

  因为M长期大于GDP的,现在美国以发行出的货币量以是高达它的GDP十几倍,即美国的发行的货币根本没有足够的产品来对应。货币贬值是不可避免的。物价必然上涨,而如果消费品价格和资源品价格同步上涨的话,那他的工人工资也要同步上涨,那这样的生产成本又根本无法承受和没有竞争力,所以美国只有破产,赖掉一切债务。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生产   货币   消费   国家   实行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