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国家信心安全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一、美国危机的本质是国家信心危机  

  

  美国当下的危机既非始于2007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也不是始于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而是始于2008年末以来市场对美元信心的危机。  

  

  尽管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但美国对“症”下药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针对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的市场流动性枯竭,从2008年9月到2009年1月,短短5个月时间,联邦政府承诺向金融系统提供的资金,规模超过8万亿美元,半官方身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承诺为金融机构提供的担保,更超过10万亿美元。大举的注资行动和大规模释出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危机的恶化,表现为反映美元信贷市场状况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市场(libro)美元利率和泰德利差先后下降到危机恶化前的水平。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金融黑洞虽然巨大,但美国凭借美元得天独厚的国际主要储备、结算货币地位,得以开动印钞机补窟窿,由于同期国际市场对美元的避险需求和结算需求高涨,尽管美元的货币发行短期内扩大数倍,美元币值不降反升,更加坚挺。这使得美国可以将自身的救市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分摊。由此可见,不论金融危机的声势多么骇人,只要美国政府印出的美元和国债有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就不会对美国造成真正的威胁。  

  

  但美国很快感到了真正的危机。美国的救市行为,将风险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转移到美联储和财政部的资产负债表,也使投资者对金融机构支付能力的忧虑,变为对美国国家信用的考验。随着危机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扩散,在经济各层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金融业问题未了,以汽车业为代表的制造业破产在即,50个州政府中46个面临财政危机……美国的窟窿到底有多大?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对表面情况的保守估计: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风险极高的信用违约掉期超过15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倍有余,仅解决汽车业3巨头短期内的流动性问题就需要2000亿美元,各州政府一年的财政赤字1020亿美元,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州财政形势恶化往往要持续到经济复苏后2年以上才有可能改善,可谓旷日持久……这些危机一个一个的救?无论是扩大货币发行还是继续举债,靠的都是美国的国家信用,长期负债累累的美国,国家信用本来就已经严重透支,加上印钞救市的自私政策,国家信用已如风中之烛,根本无法支撑联邦政府的进一步冒险。随着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减慢,经济形势趋于缓和,市场对美元的避险需求开始下降,美元货币供应的成倍增加和美国国债规模连创纪录带来的美元贬值的预期和对通胀的忧虑,越来越主导了投资者的情绪。黄金价格不断突破和美国国债价格的不断下跌表明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发生动摇,这冲击了美国霸权的基础,也使美国经济的稳定和安全面临真正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上任的奥巴马很快转换思路,着手解决国内外对美国的信心危机,以调控信心为手段,以恢复信心为目标实施了新的应对策略。  

  

  二、奥巴马的信心新政  

  

  美国金融体系问题积重难返,即使有心改革,从政经历仅数年时间的奥巴马面对强大的金融集团,也缺乏与之博弈的足够的政治资源。但是奥巴马很快抓住了他最大的优势--民众对他的高度期许、新鲜感和由此产生的,对他的坚定信心。以此为资本,奥巴马着手推动对市场信心的调控。  

  

  1、树立民众对美国长期发展前景的信心  

  

  奥巴马上任后立即着手推出的救市计划,实际的焦点却是美国的长期发展。奥巴马强力推动的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和再投资计划”,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其推出是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名,以危机形势紧迫为由,向国会施压才以超常规的速度获得通过。但是这个巨型刺激计划中,约2/3的资金用于支持美国长期发展的教育、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医疗体系改革;对即期危机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救助失业人群和弱势群体上,对当时“火烧眉毛”的汽车业破产危机和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消费信贷违约几乎没有触及。这与奥巴马推出该计划所打的解救危机的旗号显然并不相符。奥巴马“美国复苏和再投资计划”的着眼点是在以发展解决问题,以投资长远带来的希望,引领民众走出危机。  

  

  2、修复民众对美国政府控制局势的信心  

  

  奥巴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稳住局势而不是解决问题。在顺利推出“美国复苏和再投资计划”后,奥巴马政府2009年2月出台了房市稳定计划,通过放宽抵押再融资的限制,缓解房屋止赎;5月出台新的信用卡法规,通过限制信用卡公司调高到期未还款利率的随意性,减少消费者的额外负担……,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或延后金融危机带给消费者的痛苦,起到给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民众“止痛”的作用,让民众可以撑得更久些,并防范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的作用。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哪怕仅仅是尝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房市稳定计划推出一个月内,房地产市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出现了稳定迹象,这对安抚市场的恐慌情绪产生了极大的效果。  

  

  3、直接为市场信心设立标杆  

  

  奥巴马政府以信心喊话为经济复苏定调。通过政府官员讲话影响市场信心是美国驾轻就熟的调控手段。人们记忆犹新的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他的讲话被市场称为利率和货币供应之外的第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不过奥巴马政府对信心喊话的运用又到了一个新境界,从原本的美联储主席“独唱”,发展到政府决策要员的“合唱”;从早前美联储主席晦涩的“暗示”,发展到政府决策要员直接为市场信心设立标杆。  

  

  典型的是2009年3月美国政府的“绿芽合唱”。2009年2月底3月初,美国金融危机急速恶化的趋势出现了缓和的迹象,随后,房地产市场、消费和股市陆续告了一些“不是那么糟”的数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抓住时机,首先在一次讲话中谈到“经济出现了复苏的绿芽”,市场反应热烈,股市高涨;随后的情况显得不寻常:奥巴马在连续3次演讲中谈到“复苏的绿芽”,伯南克和萨莫斯分别接受电视专访,主题当然都离不开“绿芽”。萨莫斯被誉为“经济沙皇”,伯南克则被市场唤作“全美国对投资者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两人是奥巴马经济政策的左膀右臂。媒体对这样重要官员的言论进行道不足为奇,奇在这样的两个人两天之内分别接受电视专访,这是两人任现职以来,从未有过的,在美国的历史上,类似的情况也不多见。尤其是萨莫斯,他的身份是奥巴马的白宫幕僚,虽然他的影响力尽人皆知,但他的位置并不在前台。这就让他们的专访分外引人注目。“绿芽”一时成了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新词。那些撤出市场半年多的投资者,早就因危机迟迟不见底抓不到赚钱机会,而心痒难耐,奥巴马政府的“绿芽合唱”恰恰迎合了他们的需要,于是大批投资者也加入“绿芽合唱”:对下滑速度放缓之类的“不那么糟”,却远谈不上好的经济数据做出最乐观的解读,对同期出现的消费加速下滑、违约上升等变得更糟的数据宁愿一笔带过。在随后的几个月,道指在“绿芽合唱”中3个月涨34%,从 2009年3月9日 的6547点涨到 6月12日 的8799点,并形成了复苏预期的自我强化。奥巴马政府成功地将市场信心设定到了经济复苏上,这是奥巴马信心调控的一个成功范例。  

  

  

  图1:反映市场恐慌情绪的vix指数下降到危机恶化前的水平

  

  有意思的是,市场信心高涨后,奥巴马又开始给市场降温,希望市场不要过度乐观而忽视了经济的问题,显然,奥巴马是希望将市场信心稳定在一个偏高又不至于过度脱离经济实际的水平。  

  图2:道指在“绿芽合唱”中3个月涨34%

  

  4、修补国内外对美国政府愿意承担责任的信心  

  

  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发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金融改革方案(草案),交国会讨论。在G8和G20会议即将召开之际、在经济形势刚刚趋稳之时,美国政府及时提出这一改革方案,对国内外关于美国引发危机、政府监管不力的指责有了一个交待,向世界展现美国对金融危机负责任的态度。  

  

  美国随后必然在各种双边、多边机制中推销它的改革方案,并至少达到3个目的:第一,籍此减轻国际上对美引发金融危机的谴责和要求其承担责任的压力;第二,掌控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领导权,并通过在国际社会达成一定程度的广泛共识,重新树立全世界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第三,通过绑定国内改革和国际改革,向其他国家施压,以推卸自身的改革责任,转嫁改革成本和风险,并可能以国际金融改革进展缓慢为籍口,拖延其国内改革。  

  

  5、改善国际社会对美国领导能力的信心  

  

  奥巴马注重运用巧实力,执行更加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如,奥巴马本人在出访中东、南美等地的过程中,态度谦和并公开承认美国以往外交政策上的失误,虽然受到国内的批评,获赠“美国首席道歉官”的绰号,却极其高效地改善了与上述地区国家的紧张关系;又如,奥巴马政府的国务卿首次出访目的地破天荒地选择东亚地区,并在广泛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议题上听取各方意见、探讨加强合作……这些外交政策上的新姿态、新举措,初步树立了美国以合作解决国际问题的国际形象,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多的支持无疑是大有助益的。  

  

  三、对信心安全的几点初步认识  

  

  1、信心安全  

  

  信心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变量。对美国来说,缺钱和欠债并不可怕,只要印出的美元有人愿意用,发行的国债有人购买,金融危机和财政赤字就都不是问题。市场对美国国家信用的信心动摇,才是美国真正的危机。解救美国的危机也必须从信心安全入手:重建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心,并使之持续稳定在与美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水平。  

  

  对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而言,维护好信心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全球化下,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形成了一股超越主权的强大势力,1980年代以来日益频繁的金融危机让世界认识到,国际资本正是通过驾驭市场信心,拥有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能量,政府传统的经济调控手段,在应对市场信心崩溃方面,显得异常软弱无力;信心的决定性作用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经济各部门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不仅投资活动、消费活动越来越普遍地受到市场参与者信心的影响,而且市场信心的自我强化机制也随着金融活动的渗透,嵌入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金融全球化也使得市场信心的变动,通过投资者情绪的“传染”,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国界。信心很可能是未来的经济管理理论创新中需要引入的一个新的变量,也是政府在5大宏观调控目标之外,需要增加的一个新目标。  

  

  2、信心优势  

  

  信心优势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信心决定资本及其所代表的经济发展资源的流向。过去30多年中,美国绝大多数时间处于财政、贸易双赤字的状态,美国经济历经衰退和繁荣,美元的地位没有动摇,关键是美国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手段使世界对美元资产的信心,超过对其他货币计价资产的信心,保持了美元的信心优势。在当今世界,金融权利决定利益分配的格局下,信心优势必然日益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内容。  

  

  信心优势是当前中国的一大现实优势。中国的国力不仅体现在稳定高速的经济发展、跻身世界前三的经济规模和高达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更体现在中国领导人讲话对美国股市动辄数百点的影响力上,也体现在美国财长指责中国的言论对美国国债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上。这是中国拥有的巨大而现实的能量。这种能量在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显得尤其突出。  

  

  3、信心外交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决定了美国的信心安全涵盖的范畴远远超过一般大国。在美国综合国力的绝对优势逐步丧失之际,美国迫切需要主要大国的合作和支持。美国欲重建和修复国际社会对美信心,必将打开新的巨大的外交空间,形成信心外交的新领域,这是我国赢得国际发展空间的巨大机遇。  

  

  从信心的角度看中美外交,会对当前的中美关系有新的认识。中美之间的合作,不应局限于实体经济,而需要扩大到信心层面。一方面,我国当前拥有明显的信心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美国对金融高度依赖,信心对美国的意义要明显大于对中国的意义。这是一种“不对称”,它可以提供我们一个撬动国际格局的杠杆。  

  

  随着美国国力的下降,美国外交将越来越强化对信心优势的争夺。本轮金融危机是美国发展模式的一次危机,尽管短期内美国还不会丧失对其他国家的相对优势,但对主要国家的绝对优势将呈现缩小的趋势。在硬实力下降的过程中,美国将在维护信心优势上下更大的功夫,很可能会把加强各国对美国的信心,作为赢取全球发展红利的重要手段。相应的也将摧毁市场信心作为打击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对这一点,我们需要密切观察,预作防范。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标签:美国   信心   市场   危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