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一)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一)  

  

  5月份大事真是多,512刚过,马上又到516了。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通知》,简称“516通知”。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这里所说的“特殊”,在于人们对它认识的分歧与反复。诅咒者将它与纳粹毒气室焚尸炉并列(巴金《随想录·合订本新记》),赞美者则称其“人民为本符合天道”(张宏良《建立人民民主的大众政治制度》);右派说那时经济崩溃饿蜉遍野,左派说那时欣欣向荣阳光灿烂。本来已是罪大恶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了,可越来越多的人又无比怀念誓言继承遗志再来一次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在折腾中。  

  

  至于我的态度吗,比较倾向于左派。一是我从小受极左教育,流毒很难根除;二是右派说的事我大多没见过,只唯书只唯网。我文化水平不高,理论上不行,只认眼见为实(刘谦魔术除外),在这里讲讲文革期间我的所见,误导一下大家。  

  

  先说国民经济,右派说“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这与我1973至1976年看到的情况极不相符。  

  

  拿那时的工厂来说,四个字:热火朝天。  

  

  当时我妈在济南一家水泵厂当会计,厂子不大,一千人左右。我假期或周六放学后常去厂里吃饭写作业。厂里每天机器轰鸣,歌声嘹亮,一进厂门你就会觉得精神振奋。厂里经常搞“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干60天,超额完成任务”之类的大会战,给我印象很深。每到这时,我妈他们机关人员统统下到一线,有的去食堂帮厨送饭,有的去车间拉车推料,工人个个干劲冲天,吃饭上厕所都争分夺秒,为的是得一面小红旗。就这么干法,产品仍供不应求。我好几次在传达室、办公室里碰上前来求援的公社干部,提着破皮包,拿着介绍信,一脸焦急,见谁给谁递烟。那时产品国家调配,公社购买水泵要通过供销社农机站,不能直接找厂家。但既然找来了,厂里也尽可能地帮助解决,所以几乎每年都有公社来厂送喜(丰收)贴感谢信。  

  

  那时厂里兴搞科研搞革新,向毛主席献礼、向国庆献礼、向四届人大献礼等等。记得最清楚的是厂里造出了一台“大块头”的水泵,吊在一辆卸掉挡板的黄河大卡车上,用红绸子扎上大红花,前面一辆车拉锣鼓队,后面两辆车拉彩旗手,敲锣打鼓满市里游行。我也凑热闹爬上锣鼓车,看着街上驻足翘首的人群,心里那个美啊!  

  

  那个年代还讲究社会主义大协作,我妈这个厂抽调技术人员和资金设备,扶持周边一个地级市建立了一家水泵厂,两个厂关系好的不得了,那边经常带些土特产过来。但就是这个厂,在改革开放后大举反攻,抢占市场资源,销售部维修部甚至开到我妈厂门口,最终把我妈这个厂挤垮了。  

  

  再就是,厂里的后勤保障很好,食堂、服务社、卫生所、托儿所、澡堂样样都有,而且很正规。特别是托儿所,各种设施齐全,有“全托”班,一送一周;有专门的哺乳室,女职工休完产假上班后大都把孩子送来,在这里哺乳。我妹妹出生55天就上了厂里的托儿所,保育员照顾得很好,我家也没有人不放心。而现在呢,你绝对找不到敢收婴儿的托儿所,就是有,恐怕也没家长敢送。  

  

  除了我妈这个厂外,我还和同学去过机床一厂、东方红水泥厂、铁路大厂(济南机车工厂)、国棉一厂等企业,情况都差不多。  

  

  这么多企业红红火火地开着,怎么能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呢?  

  

  (未完待续)    

标签:厂里   那时   托儿所   这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