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五四”运动的点点滴滴

2025-02-27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收集了一点“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并尝试点评一下。所有资料,均来自正规出版物,或者正规网站(如团中央主办的纪念五四的网站。)

  

  1、爱公理爱美国
  陈独秀当时对美国总统的评价之高,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他在《每周评论》中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他说的话很多,其中顶要紧的是两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们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许各国政府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这两个主义,不正是讲公理不讲强权吗?我所以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发刊词)。陈独秀如此夸赞的目的,主要在于认为美国能够帮助中国,能支持中国讨回主权和尊严。
  不过威大人不给面子,巴黎和会上照样狠踹中国一脚。还是那个《每周评论》,1919年2月的文字就成了:“(威尔逊的十四点宣言)多半不可实行的理想,我们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每周评论》第8号)

  

  点评:当年的精英很快就醒悟了,现在的精英呢?

  

  
2、如果不看结果,顾维钧等堪称一流的外交家、谈判家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由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袁组、南方军政府外交次长王正廷五人组成,而顾维钧在和会上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1919年1月28日的大会上,当时的议题就是“山东问题”。顾维钧不慌不忙站起即席发言,他没有用讲稿,讲了半个多小时。这次发言,可堪称中国外交史上空前成功的演说之一.......顾维钧对日的唇枪舌战,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博得了多数与会者的极大同情。他发言一结束,威尔逊、劳合.乔治、贝尔福、兰辛等人相继走上前去,与顾维钧握手道贺。威尔逊和劳合.乔治并称这一发言是中国观点的卓越论述。(《顾维钧与巴黎和会》,民国档案,1997.1)
  然而“卓越论述”无法换来卓越的成果。威尔逊、劳合.乔治前头夸完,后头就凶相毕露。4月22日,中国代表列席了美英法三国首脑举行的讨论山东问题的会议,会上威尔逊已明确地表现了支持日本的立场......劳合.乔治还提出两个方案让中国代表选择,即要么是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要么是中国履行与日本达成的成约(即二十一条和1918年换文)。(《重评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袁成毅)

  

  点评:提及这一段历史往往都只说“弱国无外交”,我则再加一句“强国无廉耻”。

  

  
3、邵飘萍不愧为“无冕之王”。
  把新闻记者喻为“无冕之王”的说法,不知道是什么。但是以邵飘萍在五四期间的活动论,其人确实无愧这个称谓。
  按照后来人的回忆(如傅乐成的《傅孟真先生与五四运动》、陶希圣的《火烧曹公馆》),1919年5月3日晚上(五四前一天),北京各学校学生代表聚会商议游行抗议事项,除了学生,并没有“领导”出席,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唯一的老师,就是北大新闻研究会的导师邵飘萍!他当晚的讲话片段如下:“...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 (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史,20页)。而正是这个集会,引出了第二日彪炳史册的“五四”运动,邵飘萍功不可没。
  五四发动后两个月的时间,邵飘萍在“京”上发表署名文章40多篇,全力支持学生运动。部分言论摘引如下,不一一列明出处(参见〈邵飘萍与五四运动〉,中共党史研究2001.1):
 ****学生因外交问题一致奋起,以促朝野人士之觉悟。此青年界之生气,国家前途之好现象。
 ****政府但知对人,而不知对事;但知打肤浅之官话,而不肯视为重大问题加以细密之研究。
 ****镇压学生的爱国反帝运动,就是为卖国扫障铺路。

  

  点评:“敢说话”算不得什么,敢为人民大众说话,为国家权益说话,才算英雄,某系以为然否?

  

  
4、火烧赵家楼的逸事
  “赵家楼”即赵家楼胡同,交通总长曹汝霖的家在此,他再加上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三人被当作了卖国贼的代表,一开始就被学生瞄上了。五四当天,学生冲到赵家楼胡同,一把火烧了老曹的宅邸,这就是“火烧赵家楼”的来历。
  学生没冲进来的时候,曹汝霖与章宗祥还在屋内商量对策,眼看学生势大,老曹鞋底抹油,先从后门溜了。等章公使明白过来,学生已经冲进大门,跑也来不及了,被摁住痛捶一顿,烧的是曹公馆,打的却是章公使。有趣的是,当时跟曹、章一起的还有个日本人,此公倒是比老曹讲义气,拼命护着章宗祥。
  火烧赵家楼一事,学生又打又烧,一没把章公使打死或打残,二来还放过了老曹的家眷,然而军警却打死了一个学生。北大的郭钦光在冲进曹家的时候被军警打成重伤,三日后逝世。死前对同学说:“国家到了如此危急境地,政府还用狮子搏兔之力,镇压爱国的群众,真叫做难受呀!”(参见〈五四运动中的几件事〉,兰台世界,1999.5)

  

  点评:最理性的还是学生。

  

  
5、军阀也爱国
  五四运动一起来,很快波及全国,各界都纷纷表态。知识分子、工人、商界一般是支持学生,而当时的各路军阀也有多有同情运动的。
  例如吴佩孚,他就坚决反对向日本屈膝,同几个直系将领联名致电政府:“...日人对华,向用威吓手段,我政府应镇静以待,勿为所屈。....彼如果以兵要挟,则请列强监视,划定战区,不妨以相当之兵力,作最后之解决。吾国数百万军人,数百员将领,岂尽皆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敌,优于对内,而细于对外耶?” (1919年7月13日)
  这还不是措辞最激烈的,吴佩孚、冯玉祥等61将领的联名电文是这样说的:“惊悉青岛问题有主持签字噩耗,五中摧裂,誓难承认。盖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如果签字,直不吝作茧自缚,饮鸩自杀也。况天下兴亡,匹夫俱与有责。而失地亡国,尤属军人之辜。”

  

  点评:军阀也是中国的军阀。

  

  
6、那些慷慨赴死的人
  前面说的北大的郭钦光,是第一个在五四运动中舍身的青年,却不是最后一个。广西人周瑞琦,已经毕业离开北京,闻听中国外交失败,要割地求荣,愤而投水自尽,留遗书言,愿以死为朋辈鼓气;山东人刘运增,得闻周之死讯,感叹不已:人家在广西尚且知道为国捐躯,我身在山东,青岛要割给日本人,却不知痛痒?!遂投海自尽,遗书留八字:“命投渤海,为国尽忠”,时年十六岁。
  据统计,当年(1919)有十八名青年为之自尽,其余自行断指、残肢者难以尽数。(参见〈中国青年生存状况的原生态扫描〉,淮茗,1999年)

  

  点评:也许你难以接受他们的行为,但却无法忽视他们的热血。

  

  
7、一些对联
  五四运动中出现了不少对联,摘录几则:
为支持学生,商家也罢市,并曰: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有家店不识相,继续营业,结果给人在大门口贴一联讥讽:
  你们雪耻雄心,全行罢市;本店金钱主义,孤独开门。
上海跑马厅门前出现了巨幅白布对联:
  哪有心神看跑马,还应筹策补亡羊。
悼郭钦光的挽联:
  力争青岛;死重泰山。
上海闸北区一家鸟店的对联:
  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误国鹿獐螬。(鹿、獐、螬即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

  

  点评:微言大义。

  

  
8、也是愤青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一语,为五四运动中最震撼人心口号之一,这个话来自五月四日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是罗家伦,时年不过23岁,是北大学生,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个“愤青”。《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全文如下: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点评:看完这个宣言,自然知道为什么毛泽东要说“镇压学生的一定没有好下场”。

  

  
9、百姓、官僚、政府
  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最后都丢了官,不过相比被烧了宅院的老曹和被痛扁的老章,陆宗舆更加倒霉-----他的家乡在浙江海宁,出事后当地人召开大会,一致同意将其赶出海宁,并立石碑于宗庙等处,书“卖国贼陆宗舆”六大字!
  就这个事情,当地纸道了、当地官僚举了、北洋政府下令调查了,来看看三方都是怎么说的:
  **纸曰:卖国贼陆宗舆免职令下,全国称快。海宁开公民大会,议决为卖国贼竖勒碑石。当场由众踊跃输金,饬匠赶办。已于前日制就,竖立邑庙前及北门外海塘镇、海塔下等三处。碎约五尺余长,真书“卖国贼陆宗舆”六大字,左右两边并刊民国八年六月海宁公民团立。一时观者人山人海, 途为之塞云。
  **举称:浙省海宁庞景祺者,系海塘脚夫头之子,向称无赖,近竟敢于邑庙前竖立“卖国贼陆宗舆”石碑,乡人皆为不平。惟中央对于伤人放火之学生,并未惩办,地方官因亦未加禁止。云云。....乡并无赖,尚胆敢肆行如此,实属目无法纪。毁人名誉,律有专条,况有立碑之举。拟恳尊处电饬杨督军、齐省长,立饬海宁县知事将石碑撤去,并将庞某加以相当之处分...
  **北洋政府下令曰:有人摺陈浙江海宁县人民竖立石碑,毁坏前币制局总裁陆宗舆名誉。恳求电达浙省督军省长,转饬海宁知事,将石碑撤去等情。究竟有无其事,请转行查明核办等因。到部。相应照录原送抄件,咨请查明核办,并予见复。

  

  点评: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标签:学生   中国   外交   政府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