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本质及解决途征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本质及解决途征
--节选自《信用货币论》第四章第七节 商业银行信用危机
内容题要:这是节选自蔡定创近著《信用货币论》第四章第七节:“商业银行信用危机”中的内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分析并不是《信用货币论》中的主题,但在揭示货币、派生货币的本质与信用条件时,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必然存在的信用危机,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相互印证。《信用货币论》中对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本质认识,是来自货币本质内在逻辑的分析,与目前中外学界与社会的所有看法不同,《信用货币论》认为,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是私有商业对派生货币所能提供的信用不足,信用货币的公共财产属性的无限性,与由私有商业银行提供信用支持其运作的信用有限性的矛盾,仍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信用货币上的表现。解决的唯一途征是商业银行国有化。
《信用货币论》是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本小节的内容只是这套理论体系中极小的一个环节。因此,要理解本节的内容还需要对《信用货币论》理论体系整体的了解。
G20国际首脑会议4月2日就要召开。在理论界尚没有提供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各国首脑是否能凭灵感与机智找到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与解决办法呢?本文提前发文,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启发。
《信用货币论》第四章 4.7 商业银行信用危机
在第二章对金本位制货币的历史考察中,我们知道,正常经济环境中升起来的保证金高杠杆比的金本位制纸币发行,在经济危机时因信用不足立即引发去杠杆化效应,货币供给数量由此迅速减少从而加深经济危机。在信用货币时代,依赖商业银行信用的派生货币,在危机中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同样也有遭遇灭顶之灾可能。
我们来看看这种灾难的产生原理。
《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最低的资本充足比率为8%。正是这个8%的资本充足比率,成为银行派生货币的信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达到这一资本充足比并不成问题,银行资产大约产生12倍经营杠杆,也就是说,以放大12倍的资产营业,或产生12倍于自有资产的借贷业务。要记住,正常状态下的此时的货币供求已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一旦发生经济、金融危机,银行的自有资产不可能不受损失。银行自有资产损失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贷款的坏账率上升;二是自有资产营运风险立即暴露。例如,广泛存在的银行进行的资本套利交易。既使平时安全系数很高的交易,一到危机期,杠杆倍数往往成为风险倍数。当银行自有资产出现损失时,按照银行监管原则要求必须冲减资本金,资本金减少,从而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就要相应减少信贷业务量。从静态上说,每当银行自有资产下降1%,贷款规模就要相应地缩减相当于银行自有资产损失数的12倍。当银行自有资产全被损失时,这家银行以原来自有资产1:12倍所产生的派生货币就要全部吐出来。在已经形成货币供求动态平衡的情况下,这可是不得了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危机由此引发。银行已经产生的借贷关系,实际上不可能立即收缩。对问题银行来说,要么补充自有资金,要么倒闭。银行倒闭,已经产生的借贷关系怎么办?那么,此时只有国家出面救市。办法有二种:一种是将不良资产由国家买下,剩下的良性资产维持经营;一种是国家拿钱补充银行的自有资金换股权。从静态的角度上看,个单银行仍是有药可救的,但是,由此所引起的恐慌则有可能使整个银行信用系统崩溃。银行资产损失1,社会减少的派生货币量就为12倍。在一个平衡的市场中,突然一下子货币流通速度停滞了,这种杠杆倍数放大风险的恐慌是社会所不能承受的。
下面转引美国次贷危机当时的恐慌情景的新华网电讯:自从2008年1月25日道格拉斯国家银行(Douglass National Bank)宣布倒闭、成为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第一家倒闭的银行之后,挤兑风潮席卷美国银行业,在一些中小银行的大门口,满怀恐慌心理的储户排起了长龙似的队伍,几天之间,就突然提取数亿甚至十多亿现金,让好多银行金库吃紧。有道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6月26日,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致信OTS(美国储蓄机构监理局)和FDIC(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印地麦克银行(IndyMac)倒闭的可能性表示担忧。舒默的信被公开后,印地麦克银行的储户开始挤兑,在随后的11天里取走了超过13亿美元。面对这一严重局面,OTS决定关闭印地麦克银行。
印地麦克银行的挤兑已经令人触目惊心,而不到一个月后,7月25日,又有两家美国银行宣布破产。联邦储蓄保险公司7月25日宣布,位于内华达州的第一国民银行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一传统银行停业。
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住房贷款业务2006年开始出现问题。当年,华盛顿互惠银行房贷部门损失4800万美元,而2005年该部门净收入则达10亿美元。今年7月,华盛顿互惠银行宣布今年第二季度损失30亿美元。这是该银行历史上最大的季度亏损额。担任华盛顿互惠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兼任董事长的基林格从1990年开始,使这家银行迅速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区性储蓄机构成长为全美银行业巨头。但是,由于基林格积极发展次贷及其他风险抵押贷款业务,华盛顿互惠银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将自己置于遭受信贷危机冲击的风险当中。美国储蓄管理局24日表示,自9月15日以来,华盛顿互惠银行已有167亿美元存款被提取,令其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偿还债务,并无法开展业务。美国联邦监管机构25日接手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成立于1889年的华盛顿互惠银行,因不堪次贷危机的重负,终于在其成立119周年纪念日这天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银行倒闭案的主角。
上述引述的是外在的社会性恐慌,危机通过债务的内在传导,将使金融危机深化并传导到实体经济,引起实体经济衰退。大体过程是:①当部份商业银行的派生货币能力丧失时,货币流通会呈几何数级减少,通货收缩加剧,借贷款市场停滞,立即影响到企业流动资金与投资;②由此削减企业收入与利润,这样又进一步恶化企业的还债能力;③由于营运资金告急、缺乏资金,迫使企业和个人拼命抛售资产,引起资产价格持续下降;④资产价格持续下降又让企业和个人的净资产缩水,房地产按揭贷款者还会成为“负资产”,企业和个人往往又被迫收缩投资和消费,社会需求下滑,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双双紧缩,资产价格崩溃;⑤企业经营困难面扩大,银行坏账增加,又进一步恶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引起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进一步收缩。这样又将开始新一輪负循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体系相互影响使经济陷入持续衰退之中。
事实证明,任何研究如何监管银行都是技术性的。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就已产生了对以私有银行为基础的西方银行监管理念的冲击,为了提高私有银行信誉的《巴塞尔协议》的对银行8%的最小资本要求,已经是个不低的比率。《巴塞尔协议》在对银行经营风险的评价标准与监管问题上,一直都在努力与创新。如、信用风险的衡量和计算、交易帐户中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与商品风险的评估与资本要求等等。但是,任何提高银行信用的措施,都只能在平常时期发挥作用,一旦遭遇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再高的防洪堤壩都会土崩瓦解。这其中的原因不是银行要筑多高的堤壩的问题,而是在信用货币时代,以私人银行承担派生货币的重任,其信用基础的天然不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由拨改贷而在银行系统中积累坏账率可谓空前,当时的四大国有银行都是负资产,但为何不发生危机呢?因为当时的银行是使用国家信用,国家对银行承担无限的责任(这当然不是说要银行再回到那个时候去)。与私有银行有限的责任有限的任用来说,国有银行具有无限的信用。在这种国家提供无限信用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货币危机的。
实际上美国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救助过程中,对银行是否国有化就已产生过路线之争。在次贷危机将使银行遭受灭顶之灾的万般无奈之下,2008年9月份美国国会被迫批准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美国财长鲍尔森一开始的救市方案,是用7000亿美元买银行坏账。从前面对巴塞尔协议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这是符合对银行的救助原则的。虽然是明显的利益偏向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的银行界富人。但这种救助方法根本没有效率,银行坏账还会继续不断地产生。理论上计算,由于危机的传导,美元的全部派生货币层即Md=M2-B约7.45万亿美元都可能成为坏账,7000亿美元将成为杯水车薪。如果用救助资金作为公共资金入股银行,即进行银行部分国有化,那么,不但是国民今后可获得.分红,从效率角度讲,假如银行获得7000亿美元的自有资金,根据巴塞尔协议8%自有资本金的规定,就可以产生8.4万亿美元派生货币量。根据美联储货币数据,美国至2009年2月26日期间的M2不过为8.28万亿美元。入股银行注入自有7000亿美元资金岂不是一举解决问题?但当时的鲍尔森一开始并不愿意这么做。民众压力和英国明确宣布救市方案以银行部分国有化为主之后,美国才跟进。
从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考察,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有内在必然性。次级债引爆是偶然的,没有次级债引爆今后也会有其他引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利润原则就是任何私有企业都是在利润原则的驱动下运转。如果银行不承担派生货币重任,倒闭与不倒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对社会没有大关系,但在信用货币时代的银行,却承担着派生货币的巨大社会职责,牵私人银行利益之一发,却动的是社会全身。私有商业银行的信用不足,这才是信用货币体系存在问题的本质,也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
不要忘记金本位制的货币崩溃历史,其几经货币危机,倒塌再建再最终倒塌。但至今还有不少人恋恋不忘,没有别的,就是因为它有个十分美丽的黄金外表。现在,历史又輪回到信用货币。依靠私有银行信用支持运作的信用货币体系,已在倒塌再建过程中。但是,人们是否已学聪明了一些,能够看清楚这次货币危机的本质,不再犯金本位制倒了再建几经周折的错误?因为,现在承担着派生货币重任的私有银行,同样也有个“效益高”的美丽外表。我国在银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就有不少人曾对这种美国私有银行的这种美丽外表羡慕不止。从而冒着“卖国”的危险贱卖国有银行股份。
改进银行体系的监管是人们最寄以厚望的话题。改进监管对银行信用的提高的确能起到一些作用。例如,再一步提高银行自有资金比率,限制商业银行从事除借贷业务之外的任何业务等,以提高银行自有资金安全率。但是,不管如何的改进监管都无法解决因经济波动所造成的银行自有资产波动对银行信用波动的影响。这是私有银行信用不足的根本矛盾。社会相对稳定的货币需求以,需要有国家为银行提供稳定的货币信用。国家也能够提供绝对稳定的货币信用,私有银行则永远也做不到。当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说到底是商业银行信用不足的危机,任何仅意图通过改进对私有商业银行监管都不是根治之策。
既然私有银行对信用货币的派生信用不足,使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发展的恶梦,那么,在信用货币运作体系中,能否取消商业银行派生货币环节,直接由中央银行提供M2的货币发行量(在国际金融危机状态下的美联储当前正是这样做的)?
作为短期应对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是可以的,但在正常情况下的长期政策是不行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从资本流通公式:G—W—G′( 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G′代表增殖的货币,G′= G+△G)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是经济过程的出发点。货币从发点出发,每一次经营过程都饱含风险。如果由中央银行直接向微观主体提供货币,由于中央银行无法判断所提供货币在微观主体中运作的风险,一是会导致货币无限需求的趋向;二是货币使用无效率,产生大量的呆坏账。我国原来银行体制未改革前的银行资金拨改贷提供模式就是这种状况的形象写照。因此,货币在提供给微观主体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商业银行作为效益把关的的中介的。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追索,是信用货币的公共财产属性的无限性,与由私有商业银行提供信用支持其运作的信用有限性的矛盾,仍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信用货币上的表现。解决的途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决不能由中央银行直接提供货币供应量M2的。现实唯一可行的途征,似乎只有将私有商业银行国有化。商业银行股份国有或者由国家绝对控股,既保证了商业银行的效率,又可在银行信用危机时由国家提供无限的信用支持。此似乎是当前社会制度环境条件下各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的唯一有效途征。
相关文章 社科: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初探清湖渔夫:全球性货币战争的时代特征从CDS的角度看08危机真相不是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美国次贷重创重临或达730亿美元窟窿金融危机远未成为历史经济危机的逻辑(下篇)——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逻辑——从生产过剩到金融过剩的危机吕永岩:“富外穷内”国际板未面世便现魔影张庭宾:美国最危险之地——利率衍生品巨额美债何去何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