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正引发全球性政治危机
高油价正引发全球性政治危机
苏文洋
拥有欧洲最大渔船船队的西班牙渔民5月30日展开无限期大罢工,抗议高油价让他们入不敷出。同一天,葡萄牙、意大利渔民也展开大罢工。在他们之前,法国渔民已罢工超过两星期。比利时和英国苏格兰地区的渔民尚未开展罢工,但或举行抗议活动,或向政府抱怨生产成本过高。
高油价危机同样降临在亚洲。上月25日,印尼政府调高燃料油价格28.7%后,引发了多个地方的骚乱,随后爆发全国性的示威和冲突事件。26日,泰国爆发有超过一万人参加的反政府示威冲突。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从5月31日起将禁止边境加油站出售汽油给国外的车辆,以避免该国的燃料油津贴被其他国家的国民享受。
美国政府也被高油价困扰。据瑞银分析,油价每涨10美元,美国通胀率就会升高0.38个百分点,欧洲及日本的增幅则分别为0.30及0.13个百分点。今年4月,当每桶油价达到98美元的时候,国会议员把石油老板们召集到国会质问:“你们公司的良心到哪里去了?!再这样涨下去,人们因为油价太贵无法上班了。我们代表的选民正在受到伤害,你们代表的公司却在牟取暴利。”有的议员直接威胁:“你们的好朋友(指布什)很快就要离开白宫了。”美国几家石油公司控制着国内产量的77%,同时也控制着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
在这样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国内、国外都出现了一股要求国内油价上调的呼声。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说:“中国的能源价格怎么办,我个人觉得还是早调比晚调好,但未必一步到位。”他表示,中国的能源价格非常时期确实需要管制,但是最终一定要交给市场,一定由市场决定价格。成品油现在国内市场比国际市场一吨便宜3000块钱,对于油价上调企业家应该早做准备。美国的摩根士丹利发布最新告,对发展中国家补贴能源的做法发出警告。针对中国现行油价,告说:如果中国政府继续人为地把油价压在低位,将会进一步扭曲国内能源价格,鼓励过度使用能源,遏制新能源的发展。考虑到低油价将促进需求增加,这可能让通胀形势进一步恶化。这份告还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油价最低的国家之一,只相当于美国的61%、日本的41%、英国的28%。
现在,无论是国内的一些经济学者、炼油企业,还是国外的大摩公司们,都希望中国国内的油价与美国、日本、英国拉平,完全交给国际油价市场去决定。这些人代表了国际资本的利益是不言而喻的。假如中国的石油公司没有在海外上市,他们才不会这么起劲地鼓动中国政府提高油价呢。世界有一半人口通过补贴来应对燃料价格问题,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而人所共知的事实是,美国、日本、英国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几倍、甚至10倍。从人均收入的角度看,不是中国国内的油价便宜了,而是美国、日本、英国的油价太便宜了。按人均收入比,这些国家才是鼓励过度使用资源,扭曲国内资源价格。在人均收入与人均GDP远远低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水平时,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和企业都与他们的油价一致,只能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纷纷倒闭、破产。随之产生的将是民生危机,也就是政治危机。目前,高油价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性的政治危机,我们对此不能掉以轻心。高油价带来的灾难不亚于地震,只是杀人如草不闻声。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6月3日《北京晚》)
油价疯涨冲击全球稳定
管克江 陶短房 青木 程刚
疯狂上涨的高油价是今年全世界最坏的消息之一,现在因受害的国家和人群太多,连石油输出国都要假装很着急的样子,不敢太高兴。全球的经济秩序都面临着挑战,欧洲多国愤怒的卡车司机开始抛开理智,用堵死公路等极端手段发泄不满。而卡车司机的情绪好坏一直是欧洲社会是否稳定的晴雨表。很多观察家预言油价还得涨,早晚要破每桶200美元,而现在没有一个国家能拿得出像样的对策。这场罕见的石油涨价潮也在打击中国,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中唯一力保民用燃油价格稳定的国家,但显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高粮价和高油价同时肆虐,对全球大多数国家来说,今年无疑是艰难的一年。
多国出现石油乱局
据路透社10日道,上周末价格创纪录地突破138.5美元一桶后,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轻质低硫原油期货合约结算价跌至每桶134.35美元,跌幅3%。尽管如此,依然没有平息人们对高油价的恐慌。欧洲反对高油价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西班牙第二大拖车司机工会“国内运输联盟”本周一发起无限期大规模罢工。在西法边界,司机们故意堵塞过境关卡,并砸碎一些过境车辆的玻璃以泄愤。在法国波尔多等地,一些货柜车司机故意慢驶,导致公路堵塞达30余公里。在葡萄牙,示威卡车司机威胁要让整个国家瘫痪。在北美,克莱斯勒、通用等汽车公司开始关闭美加部分工厂并大幅裁员,引起两国工人示威。
发展中国家也出现石油乱局,石油大国西非国家尼日利亚因抗议成品油价格飙升而引发的偷油、点燃油管事件近来频繁发生。路透社道说,上周四,燃料价格上涨曾引发印度3个邦罢工。马来西亚政府决定把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提高41%和63%,反对派表示将于7月12日带领10万人上街游行,要求把燃料价格降低到原来水平。韩国货车司机工会也表示将从本月13日起开始罢工。
谁在不断推升油价?
是什么导致油价不断升高?各方有不同的解释。路透社道说,国际能源论坛(IEA)周一称,根本原因是石油市场供应紧张。不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轮值主席哈利勒周一表示,油市存在投机泡沫,如果没有美元疲软和地缘政治问题引发投机,油价应在每桶70美元左右。德国《明镜》周刊列出了欧洲国家认为的四大原因:对冲基金及一些资金雄厚的投资者的投机资金大量流入石油市场是造成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国、印度等国的需求在急剧增加;美元贬值和金融危机,全球对于股票市场和养老金市场的信任程度已大大减弱,因此纷纷投资更为安全的产品-石油;此外,世界大部分石油是在危机地区开采的,比如在中东,有关即将发生军事冲突的推测也会对石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认为,油价持续高涨有市场供求矛盾的基础,但无疑被国际金融资本的疯狂炒作剧烈放大了。从年度石油生产和消费总量以及采储比等数据来看,石油供应量是足够的,但在现实的国际石油交易中,这些数据不起什么作用,最管用的经济指标之一是炼油行业当时的库存量,尤其是美国成品油的库存量,还有相关股市的行情。在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5美元时,就有权威的国际石油经济专家认为,其中有50到60美元乃至更多是纯粹由国际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的投机造成的。对于油价,国际上也早有“取决于华尔街”的判定。
不过,各界对油价在短期内继续保持增势几乎没有分歧。摩根士丹利预期原油价格将在7月4日前涨到每桶150美元。高盛能源分析员穆尔蒂认为,油价在未来半年到2年间会达到每桶150美元到200美元的水平。也有对前景表示谨慎乐观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分析师上周五表示,亚洲国家已开始抑制石油需求增长,加上高油价将促使美欧等国民众改变出行习惯,降低石油需求,因此,国际石油价格将在今冬明春大幅下挫。此外,IEA10日调低了对2008年度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测,该组织的月度石油市场告称,今年全球石油日消耗量将增加80万桶,较此前的预测减少23万桶,并预测本年度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幅度将创6年来新低,理由是近期几个发展中国家大幅削减能源补贴,将导致石油需求量下降。
各国政府束手无策?
《华尔街日》称,美国汽油均价首次超过每加仑(1加仑合3.785升)4美元,是“燃料油价格上涨的又一里程碑”,“按一些指标计算,这是30年来美国人的钱包受油价劫掠最严重的一次。”
美国3亿人口有2.5亿辆车,一个月200美元的汽油费,超过了很多人在家做饭的伙食费。今年3月,美国驾车里程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0亿英里。美国大排气量汽车今年以来的销量锐减一半。航空公司的日子也日渐窘迫。美国旅游业界协会统计显示,过去一年共有4100万人次减少了坐飞机旅行,造成263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美国《新闻周刊》9日题为“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的文章说,如果油价达到每桶200美元,“没有一个行业不受到影响”。文章说,随着运输成本高涨,远距离运送各种商品的代价将过于高昂,各国会转而发展地区贸易,而且甚至可能造成全球化出现重大倒退。过去5年,数万亿石油美元从石油消费国转向生产者手中,而这种大大加速的财富转移将改变世界的力量对比。摩根士丹利首席货币经济师说,如果油价达到每桶200美元,那么仅海湾6国现有的石油储备就将达到95万亿美元,这将让产油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可以在市场上呼风唤雨。麦肯锡公司能源部主任预测说:“随着像中东、非洲、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继续发展,我们会看到一些国家对于能源将变得更加贪婪、行为举止更加咄咄逼人,而且还会出现新殖民主义的举动”,还会有更多流血冲突。文章认为,石油财富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带来严重破坏,它阻止多样性、加剧不满情绪,并让资助叛乱活动变得更加容易。文章说,现在世界上大约1/3的内战发生在产油国,而1992年时这个比例为1/5。
面对严峻的形势,沙特9日终于松口,呼吁“尽快”开会讨论石油增产问题。美国总统布什和财长保尔森9日都发表讲话,提振美元,让油价有所回落。保尔森说,美国政府不排除干预汇市的可能性。《华尔街日》说,美国政府8年来从未干预过汇市,保尔森的发言让投资者恢复了些许信心。
不过,《华尔街日》的文章也称,各国领导人目前都拿不出良策应对。在欧洲,对于如何应对高油价带来的日渐高涨的抗议浪潮,有关官员也是分歧严重。由于大多数欧盟成员国经济增长减缓,加之财政预算紧张,如果削减燃油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可能会面临政府财政崩溃的境地。文章称,中国也不太可能出现重大的政策转变。“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光要完成耗资数十亿美元的奥运会筹备工作,还必须为5月12日大地震造成的500万无家可归的群众重建家园。”
中国政府为高油价付出很多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私人交通用油。查道炯说,这个量是相对没有多少增长的,而且通过市场把压力传导到了消费者那里,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压力而言并不十分巨大,而那些主要的金融投机者和石油巨头都在发达国家,还因高油价获利巨大,因此,包括美日在内的大量进口石油的发达国家,抑制石油高价的动力并不大。
在查道炯看来,同样的原因也使这些国家不会因持续的高油价出现政治危机,这次的高油价不是源于石油的绝对短缺,问题只是价格高本身,比的是谁在钱上能耗得起,它和出现战争与禁运造成的高油价不一样。至于一些国家中发生的游行、抗议等等,查道炯认为,那不过是短期效应,不会造成很大的政治变化。事实上,因为油价飙升30%左右而引起国内危机的是印尼、越南等新兴经济国家,在这些国家,油价也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深层原因还是其国内某些经济政策的失当。
中国在世界上的石油进口大国中堪称唯一没让国内石油价格大幅上升的国家。查道炯说,中国政府在努力控制国内油价,但因此付出了巨大的财政成本,承受着十分巨大的经济压力。查道炯说,国内油价看上去涨幅很小,背后埋单的其实是政府,用在这上边的财政补贴数字惊人,这同样也让国际上十分惊讶,国际油价涨了30%,中国还能扛住,问题是,越这么扛,国外投机资本就从中国赚走的越多,除了中国人自己的交通用油,中国在用巨大补贴承受高油价的同时,还给世界提供了大量以石油为原料的低价消费品。
查道炯说,应当看到,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的高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没有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解开这把锁而什么代价都不付出,依靠的还是改革:比如增加燃油税,多烧油多付钱,以此提高全社会减少石油消费的动力;再比如,像禁塑令一样,严格控制以石油为原料的行业的生产规模,特别是其中以出口为主的领域。
(《环球时》摘自2008年6月11日《环球时》)
国际油价暴涨与金融掠夺
张华
近日,国际石油价格出现了惊人的暴涨。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一度飙升达到了138美元一桶的历史新高,引发了各国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担忧。在全世界各国几乎都在采取紧缩政策的时候,美国反其道而行,其利率已经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结果导致美元贬值,各国外汇储备财富缩水,并导致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石油、原材料价格高涨。
美国让全世界为其国内经济错误买单的做法,已经肆无忌惮,美国的逻辑是,“我们的美元出了问题,但责任在你们”,虽然布什总统的美国政要多次表态要恢复强势美元,但看起来是唱多做空,美联储近期加息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石油价格的高涨,除美元贬值原因之外,华尔街资本在背后的运作,推波助澜也是重要因素。对世界石油期货价格走势而言,两大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全部为美国所掌握。一是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其石油储备和消费数据,以及其国内能源政策;另一则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中东地区的政治生态。在这两方面,美国大资本所掌握的信息,是第一手的,而凭借美国对中东政治资源的熟悉和操纵手段。美国资本完全可以先行布局,作出令人无法想象的判断,这是其他国家的资本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石油价格的走势,基本为美国金融资本所控制,在操纵石油价格的过程中,美国资本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就如同股票市场中的庄家一样。美国资本投机石油的暴利。本质上是其他国家为石油价格高涨而付出的外汇储备。因此石油价格高涨,是美国掠夺性回收他国美元储备所致。
在此过程中,一些国家因为通货膨胀而触发经济危机,又为美国金融大鳄通过汇市和股市进行金融掠夺,提供了千载良机。当前越南所出现的金融动荡,即是掉进了美国金融资本的布局之中。
美国期待使用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掠夺功能。来重新树立美元的强势地位,已是图穷匕见。这势必将引起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反弹,一场新的区域货币崛起浪潮,也将在反美元掠夺的过程中出现。此前,东亚地区,我们已经看到中日韩和东盟10国成立了800亿美元的共同货币基金,以共同应对区域内的金融风险;本月9日,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就地区金融联盟议题通过一项草案,将于明年设立一个联合中央银行。海湾六国将争取到2010年发行统一货币,以减轻海湾政府重估本国货币或放弃紧盯美元的压力。俄罗斯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在近日批评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应该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俄罗斯媒体认为,在这个新秩序中,当前最值钱的货币人民币和卢布都应该有所体现。
美国应该已经感到区域货币崛起对美元地位的威胁,但这场金融掠夺与反掠夺的博弈现在也许是刚刚开始,美国不会自动停止进行金融掠夺,只有双方到达一个新的动态平衡之际,我们才会看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美元和世界能源价格时代的到来。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6月13日《世界新闻》)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