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代重来?美国2800万人靠食品券生活
美国2800万人靠食品券生活 大萧条时代重来?2008年04月02日广州日
纽约街头等候领取食品券的低收入人群。
在美国,食品券一直是贫困的象征,是由政府发放给低收入者用于换取食物的凭证。4月1日,有英国媒体以《美国2008:经济大萧条》为题披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从今年10月开始,有2800万美国人将不得不依赖食品券维持生活,这一数字将打破食品券福利计划实行4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英国媒体称,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面临经济危机的明确迹象。
4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
根据美国国会公布的最新数字,在从今年10月开始的财政年度,将有2800万美国人依赖政府发放的食品券购买生活必需品,这一数字是上世纪60年代实施食品券这一食品福利计划以来的最高数字。
在2007财政年度,美国领取食品券的人数就已达到2650万。有媒体分析称,领取食品券的人数持续增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不景气令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压力突然增大。
次贷危机的前期影响首先是许多美国人因为无法清偿住房贷款而被迫搬离自己的房子。而现在次贷危机开始影响到人们的温饱问题。
食品券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状况的完美标尺,但是作为社会救济的一个部分,它显然能说明许多问题。
作为老工业基地,美国的密歇根州早在多年前就开始陷入衰退,失业人口剧增。如今密歇根州有1/8的居民依赖食品券生活,这一人数是2000年时的两倍。
大萧条时代重来?
食品券福利计划实行的本意是对贫困人群进行食品补贴,并非涵盖一个家庭所有的日常生活支出。现在的问题是,食品价格上涨令民众实际购买力开始下降。
另据最新数字,3月份美国新增5万多失业人口,失业率有可能达到5%。已经有媒体将美国的经济现状与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进行比较。大萧条时,60%的美国人口处于贫困线下。而如今,美国一些内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达到了30%,而且有迹象表明,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完全有可能达到了60%。
食品券:贫困象征
本综合道今天这种形式的食品券始于1964年的《食品券法案》,根据这一法案开始推行食品券福利计划。
如今,在美国的大多数地方,使用食品优惠券在杂货店或超市前排队买日用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食品券一般都改用电子借记卡的形式发放。电子借记卡的使用减少了食品券纸券上所附带的贫穷信息,为那些自尊心强的人挽回了一点脸面。
食品券福利计划的救济对象并不仅限于贫困人口,那些收入略高于官方公布的贫困线的人也可以申请。在美国,一个四口之家如果年收入低于美元,就可以被归入贫困人口。
美国2800万人靠食品券生活的启示
韩强
看了这个标题,您一定感到不伦不类,甚至觉得惊异,韩强又玩什么花样您先别着急,听我细说。
4月1日,有英国媒体以《美国2008:经济大萧条》为题披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从今年10月开始,有2800万美国人将不得不依赖食品券维持生活,这一数字将打破食品券福利计划实行4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英国媒体称,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面临经济危机的明确迹象。
这里,我们先不管2800万美国人依赖食品券维持生活,是不是美国面临经济危机的明确迹象。美国有3亿人口,2800万人相当于总人口的9%,这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当然依赖食品券维持生活的人口是变动的。这项措施实行了40年,是作为社会救济的一个部分,因此,没有人认为是计划经济的表现,仍然认为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问题一出美国,标准就变了。厉以宁提出给低收入者发食品券,海政协委员建议给全国每人发1000元,都被指责为“倒退到计划经济”的老路。同样的事情,在美国不是“计划经济”,到了中国就成了“倒退”,这岂不是双重标准吗?
2008年3月6日《南方都市》刊登了一篇《经济学家厉以宁:给低收入者发食品券》的文章,立即引起网上的热烈讨论,其实,在这以前,1月22日《南方都市》还刊登了一篇《广东人大代表建议恢复粮票制度惹争议》的文章,2月21日《21世纪经济道》刊登了一篇《上海政协委员建议给全国每人发1000元》的文章。刑普强调,“而且,在国际上,这样的做法并非没有先例,美国、新加坡、香港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做法。”
在新加坡,国民也能够直接从政府获得金钱,分享国家财富增长的成果。就在2月15日,新加坡政府宣布:由于过去一年新加坡情况大好,国家财政盈余达64亿新元(约人民币360亿元),政府决定还富于民,从财政中拨款18亿新元(约101亿人民币)。具体的分配方案是:大多数国民可获300新元(约人民币1682元),低收入者可获400新元(约人民币2290元),低收入年长者则可再额外获得200新元(约人民币1125元)。
而经济学家厉以宁说:由于物价上涨,养老金标准需要提高,同时给收入最低的居民,可以采取发食品券的方法。目前这个方式有争议,但是不能认为这是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了,这只是一个暂时性、应急的措施。等物价平稳了,这个方法可以再取消掉。对于大学生饭堂也要给予补贴。
这里,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第一,给困难家庭进行补贴,是现代国家福利的一种办法,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美国和新加坡都是公认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认为美国给“儿童每人补助300美元,不需要纳税的低收入者包括靠社会保险退休金生活的老人和退伍残障军人也可获得退税300美元”,就是计划经济,那就很可笑了。第二,所谓“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绝对对立的。邓小平说过:“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一九八七年二月六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3页)
大家都知道,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曾经有过粮票(完全取消粮票是在90年代,实际上从80年代中期,在饭馆已经不收粮票了),而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城乡关系。收购农民粮食有奖励,国家又低价把粮食卖给城市居民,这中间国家需要补贴。所以,为了防止低价粮流向市场,实行了粮票制度,同时在农村的集市有高价粮。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粮食市场大起大落。由于粮票的平衡作用也稳定了自由市场。80年代的改革,粮食涨价,是给居民生活补贴的,这就是变过去的“暗补”为“明补”。再到后来,这些补贴纳入了工资,补贴取消了,粮票也逐步取消了。这就是说改革是有计划的、逐步的、稳妥的进行。避免了,一下子放开引起的震动。
现在,物价涨幅比较大,如果临时采取给低入者补贴,或者发食品券的办法也未偿不可。只要能解决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具体采取什么办法是可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安定。
2008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和经一套节目播出了一个关注民生的节目,有河南郑州给每个低保户发180元猪肉价格止涨补贴,有山东省青岛市给低保户分配廉租房,还有宁波市为低收入老人提供免费服务的事情.是政府出钱向非盈利的机构购买服务,让孤寡老人享受每天一小时的服务,同时参与服务的人可以在非盈利机构领得工资.政府出钱支持非盈利机构运行.这实际既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又解决老人的困难.所以,只要关心民生,办法会有的.
附录: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