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点关于小岗村问题的看法
既然是庆祝建党90周年的作品,我们就要用“90周年”的眼光去观看了。可是看了几集后,我这头雾水越来越浓了:从题目上看“永远的忠诚”,当然应解释为“沈浩同志对党永远的忠诚了”,可是从内容上就与你我对题目的理解相去甚远了。剧中的主旨很明显,对小岗的否定。在剧中游客的对话、三番五次派干部到小岗扶贫、“贾之国”姓名的应用等等,在此就不再多叙了。事实上小岗的贫穷多年前不已是什么秘密了,沈浩同志到小岗不过是被迫帮着编织这块儿遮羞布而已。我想沈浩同志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不过执行组织的纪律是一个共产党员原则,沈浩同志义无反顾地认真地执行了的党的安排,可见沈浩是个好同志。那么他到小岗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我相信他此时是很纠结的吧?继续鼓励农民们单干下去呢?还是走集体经济的路呢?“大包干”“血手印”的“红旗”既不能倒,还得把这块儿遮羞布织大织厚,真是痛苦啊!他不得不口口声声“大包干带头人是英雄”、“血手印是壮举”。可是小岗穷困又不得不使他回到集体经济的正确道路上来。这种逻辑上的悖论一直在折磨着他。博古也是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可是他的忠诚几乎毁掉了中国革命。我被此剧也弄懵了,干脆不看了,可是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从个人情感上,我非常同情和可怜沈浩同志和他的家人:老年丧子、中年丧夫、幼年丧父。人生之莫大悲痛也。他为小岗所作的一切无愧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可是当你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就会得出另一个结论。沈浩在小岗废寝忘食地拼命工作,客观上是要帮当时的决策者证明什么什么包干、什么什么手印是一条正确的、能让农民们发家致富的金光大道。客观上会误导当今的决策者和农民们。事实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已证明单干的路只会令生产力倒退,农民生活更加困苦。
田分了,没有组织的农民们各自为战,农机具、劳动力、化肥、资金都得个体的农民自己想办法了,困难吗?农民自己心里最明白。地少地区的青壮农民纷纷进军到特区的工厂里当农工,就是后来所谓的“农民工”。他们的劳动力以极低的价格出卖给老板们,就这样一批富豪们诞生了。就是这第一批所谓的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的血汗养成并且养肥了那一群吸血的蚊虫。紧跟着第二批、第三批……农民们都你追我赶地奔上了这条卖血、卖汗乃至卖身的地狱之路,他们从特区到沿海,以至于到他们认为的所有经济发达地区,正常的劳动力市场瞬间被冲垮,工人开始失去工作,那些个蚊虫们个个撑得头肥肚胀,以至毛孔撑得都开始往外渗血。这时又出台了什么土地自由流转的文件,资本蝗虫般开始涌向土地,农耕用地更进一步的减少,此时就是你想回乡种地也无地可种了。耕地的大量减少使我国的粮食生产、消费面临危机。“民以食为天”啊,粮食生产乃立国之本。另外,外国资本也纷纷进入我国粮食生产领域,(还有官方对转基因作物的支持)它们正在试图控制我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那么,最后一张倒掉的多米诺骨牌是什么呢?我想不言自明了吧?
所以,我认为现阶段之中国首要的、火烧眉毛的问题是解决好中国的农民问题。
要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就必须回到农村集体经济的路上来。当然,我不否认过去是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分析一下原因:
一、没有一个成熟的可供参考的模式。
二、党内外、国内外的阶级敌人的搅局和破坏。
三、我国农民本身存在的问题。
四、农村优秀干部的缺乏。
五、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个新生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成熟,一定不是一帆风顺,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走一些弯路才正常,我们不要因为走了弯路就否定这条路是不对的。将土地、人、财、物集中起来,因地制宜、克服困难,实事求是地群策群力,再加上党和政府的支持,这就解决了个体农民不能解决的困难,这种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会大大地解放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另外,我所说的“党和政府的支持”,主要是指,党和政府为当地农村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干部,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政策上和财政上的一些支持。大寨、华西都是在这条集体经济的金光大道上,不断摸索、实践、克服重重困难发展起来的,他们才是农村发展的旗帜、是中国农村、农民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道路虽然曲折、艰险,可是她是光明的。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成就,那些想用“毛泽东不懂经济”的谎言来欺骗广大人民的阴谋不攻自破了。
小岗不仅是它们的耻辱,也是我中华的耻辱。希望小岗人勇敢地站出来,正视过去,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辉未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