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和亚行为人民币说话
世行对中国经济规模的重估及含义
2007年12月17日,世界银行发布了2005年国际比较计划(200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简称ICP)初步结果,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内容是世界银行将对中国的经济规模的调整,按照世行新的购买力平价(PPP)标准计算,中国以往的GDP值比实际水平高估了近40%。而世行对中国经济规模的重估,其内容和含义如何?我们对相关资料和分析进行了整理,供读者参考。
世界银行:2005年ICP初步告调整各国经济规模
根据世界银行的公,世界银行2007年12月17日公布了国际比较计划(ICP)告,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世界经济的商品和服务产出达到近55万亿美元,世界产出近40%来自于发展中经济体。由世界银行及其合作伙伴联合发布的初步全球告提供了对国际可比价格水平的估计以及146个经济体的相对货币购买力。
世行解释,ICP的主要产出是以2005年为基准的购买力平价(PPP)估计。使用PPP而不是汇率来把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经济衡量尺度转换为一种通用货币,可以通过把各国间的价格差异考虑进去,使我们能够对市场规模、经济结构、货币购买力进行比较。新的PPP替代了老的基准估计,这些老的基本估计很多是1993年以来沿用的,有些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
世行的告汇总了国际比较规划和欧盟统计局-经合组织的PPP规划的调研结果,并提供了对146个经济体的GDP估计,以及人均GDP和价格水平指数(PLI),经过用市场汇率进行货币折算后,显示出哪些经济体价格水平最低,哪些价格水平最高。
世行称,这是有史以来对各国进行PPP衡量的最广泛最详尽的一次努力。各地区团队认定了计价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2005年所做的调查收集了1000多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采用了新型数据验证工具来提高数据质量,在每个地区选取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采用统一的全球性商品和服务价格来使地区PPP达到与全球水平的标准化。
告中的主要发现包括:
1. 12个经济体占到世界总产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7个是高收入经济体(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5个是发展中经济体或转轨经济体(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5个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产出的20%以上,占世界投资支出的27%以上。
2. 中国是第一次参加调查,印度是1985年以来第一次参加调查。这些调查结果是对这两个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和价格水平在统计学上更可靠的估计。采用新的经过改进的方法,中国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几乎占到世界GDP总值10%,印度排名第五,占世界总产出4%多。
3. 从总体看,2005年的基准结果显示,以PPP衡量的世界经济规模小于过去的估计。亚洲和非洲的非石油出口经济体分别缩水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不过,亚洲仍占世界总产出20%以上。对中国的GDP估计低于过去测算结果40%。
4. 按照PPP衡量的经济规模的比较:
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印度占全世界GDP几乎一半。
巴西占南美经济的一半,占该地区政府总支出近三分之二。
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经济中独占鳌头,占总量四分之三和投资份额三分之二。
在非洲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南非、埃及、尼日利亚、摩洛哥和苏丹,总和占该地区GDP近三分之二。
5. 根据价格水平指数显示的结果:
价格水平指数(PLI)显示哪些经济体价格水平最高,哪些价格水平最低。它相当于旅行者按市场汇率兑换货币后购物的经验。价格水平指数是一个国家的PPP除以其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比率。高于100的指数意味着价格平均水平高于美国,低于100的指数意味着价格水平相对较低。
价格水平最高的经济体是冰岛、丹麦、瑞士、挪威和爱尔兰,其价格水平指数从154到127不等。美国在世界上排名20位,低于大多数高收入经济体,包括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
该范围的另一端比较大,有40多个经济体价格水平指数为40或低于40。价格水平最低的是塔吉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吉尔吉斯共和国和玻利维亚。
6. 按照人均GDP衡量:最富有的5个经济体是卢森堡、卡塔尔、挪威、文莱达鲁萨兰国和科威特。它们的总和不到世界总产出的1%。17个经济体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世界平均水平约为人均8900美元。
7. 对个人消费的人均衡量:对住户消费的一种衡量手段,提供了对平均生活水平进行比较的一种方式。按照这种衡量方法,5个最富有的国家为卢森堡、美国、冰岛、英国和挪威。世界个人平均消费约为人均6100美元。
8. 投资支出:美国在世界投资总支出中所占份额最大,为21%,中国紧随其后,为18%。10个最大的经济体占世界投资总额三分之二以上。按PPP衡量,在中低收入经济体的投资份额比较大。
世行也提到了数据使用的局限性。因为购买力平价是统计学上的估计,像所有的统计数据一样,它们都会受到抽样误差、测量误差和分级误差的影响。因此,须将它们作为对未知的真值的近似值对待。因为用于收集数据和计算PPP的过程,不可能提供对其误差幅度的准确估计。因此,不应把估计值的小差异看得很重要。PPP不应用于作为货币价值低估或高估的指标,它们并不能说明汇率“应该是多少”。PPP不反映对货币作为一种交换、投机性投资或官方储备手段的需求。
第一财经:世行承认此前高估中国GDP近40%
2007年12月18日,《第一财经日》发表的文章指出,虽然(世界银行)这样按购买力平价(PPP)换算的中国的GDP水平在世界上的排名仍是世界第二,但已更符合中国实际。
依据2005年的数据,以美国为基础,世行将人民币的PPP由2004年的1.9修正为2005年的3.4。按照PPP计价,中国在2005年的GDP为亿美元,较按照实际汇率的美元计价的GDP超出了亿美元。不过,中国的人均GDP仍排名靠后。以PPP计价,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为4091美元,只有美国水平的9.8%。
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的PPP结果,世界主要机构一直认为,中国的GDP水平在2004年至2006年都维持在世界第二的水平,而此次的修正显示,中国的国力和财富远没有此前估计的那么多。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盖保德(Albert Keidel)此前表示,购买力平价估值一般是基于1987年的数据,这使得它过高估计了中国的医疗服务和机械制造水平,因此,不要在购买力平价数据的基础上相信中国的生活标准将很快达到世界一流。这幅更为精确的中国经济图,说明了中国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优先考虑国内议题,例如经济增长、公共投资、控制污染和减少贫困等。
“作为一项研究成果,新公布的PPP对中国实际的经济活动没有过多影响,”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对《第一财经日》表示,“世界上其他国家可能依据新PPP结果对中国的实际生产量进行再认识,但中国还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不过有些国际比较指标会出现变化,因为用购买力平价衡量的GDP会减小,比如能源消费、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会出现下降,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李稻葵表示。
“同以往相比较,上述结果总体对中国还是有好处”,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战略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敏谦对记者表示,“因为在很多国际组织中核定各国所承担的责任是参照PPP衡定的国力水平,如果世界银行下调中国PPP后,起码按照这些组织的规定,中国所需负担的会费将会减少。”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对各国的经济指标均是以购买力平价而非汇率进行折算。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也是以PPP作为参考。
盖保德认为,购买力平价数据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潜在军事实力的好方法,但从修正后的中国购买力平价统计数据来看,整个问题不再具有讨论价值。毕竟,中国现在还没有那么庞大,也不会很快就变得那么庞大。
此前,欧美国家一直以购买力平价为依据认为中国的实际汇率被严重低估,因为中美之间约1:2的购买力水平比率远较当时1:8.2的中美汇率高很多,而从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上看,人民币的均衡汇率远没有想象的多。
“被调低的PPP更为接近中国的事实,并将在远期降低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李稻葵表示,“但在短期内,新的PPP结果并不会影响目前的汇率水平,因为以PPP为均衡汇率理论的本身就存在缺陷。”
按照经济学理论,购买力水平主要衡量的是货币在国内产品的购买力,而外汇汇率主要衡量的是贸易品之间的交换水平,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决定关系。在任何情况下,汇率都是由某一货币的总需求决定的,而对外贸易的资金需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PPP并不能反映一国货币的“真实”汇率。而且由于各国消费习惯不同,以同一揽子商品来代表各国不同的消费结构就会出现误差。而其对于外汇汇率而言,受到国际政治、外汇市场、贸易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偏离均衡汇率。
参考此前亚洲开发银行前期公布的数据,中国政府最终消费的购买力水平和居民最终消费的购买力水平要低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购买力水平,反映人民币在国内消费品上的购买力要强于资本品的购买力。
李稻葵表示,中国的资本品和国际市场之间接轨程度较高,而消费品自给能力较强,且政府在进行购买和转移支付时有很多商品没有参照市场的价格获得,所以造成了上述情况。这表明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在服务项目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上价格竞争优势尤为明显,但是在投资品上已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按照购买力平价结果推算,按国际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要高于名义支出比重,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要低于名义上的比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服务项目价格长期偏低,而投资品价格偏高,造成按现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居高不下,而服务项目支出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的局面。中国经济的非平衡性仍现。
2005年的ICP计划为全球146个经济体的购买力水平和可比的价格水平提供了估测。世行表示,由于中国和印度自1985年以来首次参加了ICP,这使得最终结果更为精确。新的PPP数据已替代了世界银行此前以1993年甚至是上世纪80年代情况划定的购买力平价估测标准。
利用以PPP为基础的GDP进行测算,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印度为世界上前五大经济体,它们占据了接近一半的世界GDP份额。再加上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墨西哥六国,上述12国约占据了世界GDP的2/3。
经济学家: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用10年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11月29日出版的一期中刊登题为“A less fiery dragon”的文章中指出,最新数据表明,过去的估算大大高估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夸大中国经济规模的并非中国政府,而是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以市场汇率计算,2006年中国GDP为2.7万亿美元,仅为美国13.2万亿美元的五分之一,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在较为贫穷的经济体,非贸易品的价格往往比富裕经济体的价格低得多,因此1美元在中国的购买力要大大超过在美国的购买力。
世界银行主持的“国际比较项目”(ICP)则对PPP做出了非常精细的估算。该项目汇集了800多种产品和服务在世界各国的价格。以PPP为衡量标准,世行计算的2006年中国的GDP为10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按照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中国的GDP可望在2010年超过美国。
世行对中国GDP的估算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使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项估算包含了大量推测成分,因为世行过去的国际价格调查并未涉及中国。事实上,这项估算中的价格数据是推算得出的,其基础则是一项对上世纪80年代美中两国价格水平的研究。(而按照新的标准计算)中国经济规模要超过美国,还要多用10年的时间。
金融时:中国和印度没那么富
英国《金融时》12月19日发表的社评指出,中国和印度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贫穷;富裕国家的经济产出比我们意识到的水平还要高。这些结论来自由世界银行牵头进行的一项空前研究。
这个“国际比较项目”意在购买力平价基础上,比较世界不同经济体的经济规模。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的产出仅占全球GDP的9%,比人们此前估计的14%低了三分之一多。印度在全球GDP中所占比例也从6%降至4%。全体发展中国家在全球GDP中的比例降低了六分之一。这些都是对原有数据的大幅修正。
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过去的数据怎么会错到那样?我们能相信新数据吗?一个简单的回答是:即使在理论上,计算购买力也很难。《经济学家》(杂志)著名的“麦当劳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采用的就是这个理论,但没有这么复杂:如果一个巨无霸汉堡包在美国卖4美元,在中国卖12元人民币,那么,每个美元的购买力就相当于3元人民币,但只有在你购买汉堡包时是这样。统计人员不能止步于巨无霸汉堡包,他们必须计算出一篮子具有代表性的商品的构成和价格。人口超过10亿的经济体,要想真正“代表”几乎不可能。
中国以前从未参与过规模与此接近的研究项目。印度自1985年之后也没有。事实发生重大变化并不奇怪。因此,尽管新的数据无法超出统计估算的范畴,但它们远比此前那些凭空猜测的数据更为可信。
新的数据可能会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投票权改革。中国和印度在IMF的投票权极低,它们一直希望把它们的经济实力(按照PPP计算)纳入考量范围。IMF其它成员,尤其是欧洲成员,应该容纳它们:即使按照新的购买力平价指标,中国和印度的投票权也应远远高于目前水平。
这些数据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中国从其巨大能源消耗中得到的经济价值比我们此前的预期还要低。而且,要么中国和印度的增长速度低于我们此前的想象,要么就是它们在上世纪70年代的生活比我们以前想象的更为糟糕。
贫穷国家的生活现实没有被世界银行的统计人员改变。不过,我们对这种现实的理解,现在一定要大幅转变。
先驱评论:世行和亚行为人民币说话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宋国友在12月20日《国际先驱导》发表的文章中分析道,世行和亚开行都认为,中国经济规模应低估40%,这可促使发达国家重新思考压人民币升值的战略。
文章认为,按照这种算法,由于1980年以来中国食品、房产、医疗以及不可交换商品、服务价格都猛烈上涨,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应当相应下降,下降幅度就是40%。这为中国抵制人民币升值增添了新的理由。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衡量人民币和其他货币(特别是美元)间的比率。确定不同货币间真实比率时,学界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宏观基本因素均衡汇率模型、行为均衡汇率模型,此外还有购买力平价(PPP)模型。
购买力平价模型主张,不考虑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而是长期来看,汇率走势与购买力平价趋势基本一致。因此,应根据各国货币购买力确定它们间的汇率。事实上,此前很多美国学者不仅运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认定人民币对美元比值被低估,而且还利用该方法确定人民币对美元的具体升值比率。
例如,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巴里·博斯沃思是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位学者。2004年,他根据人民币购买力平价,计算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40%。而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弗兰克采用PPP方法计算认为人民币被低估约36%。
虽然数据略有差异,但是显而易见权威学者认定人民币汇率平均低估程度恰好在40%这条基线上。现在,研究表明人民币购买力平价本身就应降低40%。如果把两者相抵,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至少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衡量,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升值。事实是,自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12.2%。人民币购买力平价降低40%,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支持中国拒绝人民币太快升值的正当性,而且给世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经济实力并非那么强大,中国完全可借此促使发达国家重新思考其人民币战略。
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重要理由是中国已经足够强大——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去年GDP高达1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政策不能像以往那样继续搭乘美元汇率的“便车”,必须承担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全球金融责任。
但是,如果计算中国责任的GDP指标减少40%,只有6万亿美元,那么中国在人民币汇率政策上应承担的国际责任是否也应减少相应份额?人民币汇率施压国期望值是否应该打六折?
最后,西方国家必须意识到其人民币战略所含的道德属性。人民币汇率不仅是不同货币间简单比率关系,还关系到中国政府消灭贫穷的努力。显然,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减少40%情况下,按照旧购买力平价计算,那些被认为已经脱贫的中国民众其实并非脱贫。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在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状态下,中国政府必须顶住人民币过快升值的压力。西方国家必须了解,不顾一切单方面压迫人民币升值,事实上是在剥夺中国民众走向富裕的权利,把一些刚享受温饱的中国人重新推向贫困。
侨:警惕“中国富裕论”
11月20日的美国《侨》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热得发烫的中国经济正受到海外越来越多的赞誉,外媒道的“中国即将成为第三经济大国”喜讯尚未消散,“中国九省市富可敌国”的消息又至,加之铺天盖地、近乎吹捧般的分析和评论……舆论为中国经济营造出的“涨”声,在这临近年终岁末时掀起一个小高潮。
长期的贫困之后,渴望早日站在世界强国之林的情结早已演化成中国人的国民性。金牌、大奖、纪录……人们乐此不疲之时,却全然不知自己尽失正确的辨析能力,以及“意外”结果尾随而至。
事实上,“中国富裕论”的影响已经显现:首当其冲便是对华贷款及援助问题。日本外长高村正彦近日宣布,明年3月后将不再新增对华日元贷款。连日本民众都认为“中国已发达,何需再援助”,政府何不顺应民意呢?
更有趣的是,国际间关于重新划分发展中国家的讨论近年来从未停止。在现行WTO规则下,发展中国家可以享受一些特殊和差别待遇,改变划分标准的目的,无非是尽早拿掉中国所享受的待遇。
另外,还有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来解决全球经济不平衡”为代表的“中国责任论”已经泛化到非经济领域: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缅甸问题,伊核问题等等,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自身利益而深陷国际纠纷的泥沼时,往往把目光投向中国。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当然是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的富强决不是以GDP的多寡为标准。近年来,中国的GDP相继超越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但这些国家的民众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因为无论是从科技水平、产业优势,还是从管理标准、创新能力、人均产值等方面考量,他们的“幸福指数”都远高于中国。
西方经济学家们早已心知肚明:GDP不能衡量经济的增长方式,也不能衡量资源的配置效率,更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用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话说,中国经济“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再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更何况,中国还存在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失衡等问题。
中国经济是否真的站在“世界之巅”,科学评估的方式很多很多,中国登峰之路也需要一步一步,决不能在一夜之间被那些“数据”推上浮云。 (完)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