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把“五四精神”忘得一干二净
大学把“五四精神”忘得一干二净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来到云南师范大学内的西南联大旧址,在参观完露天的烈士纪念墓后,我看到纪念馆开着门就进去了,但就在我快要参观完纪念馆时,发生了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和对话:室内的灯光突然熄灭了,一个工作人员过来对我说“关门了”,我说“现在才11点,怎么就关门了”?他说“今天本来就不开门,是北京大学来了个团队,我们才开门让他们参观的,他们现在已经走了,我们就可关门了”,我说“这是西南联大旧址和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它是大学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节不开门,什么时候开门”?他竟吃惊地说“今天是五四?上面没通知呀”。我们的大学就这样把“五四”以及“五四”的精神忘的一干二净。
89年前的今天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也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正因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是一批来自大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精神与五四精神才有着浓厚的渊源关系,五四精神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又传承和发扬了五四精神。
爱国教育是大学的崇高使命。
五四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五四运动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了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把思想的启蒙、文化的革新、人的觉醒与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实现民族富强的理想联系起来,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是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学应是社会的良心和智慧之所在,大学的崇高使命在于关切人类,立学为民,治学国。一个国家的大学如果失去了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失去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这不仅是大学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剧。
追求进步是大学的前进动力。
五四精神还是一种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革新精神。进步意味着创造,创造意味着创新。五四青年以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勇气,热血沸腾,奋不顾身地去创造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新国家、新社会、新民族。五四青年们对各种文明成果,经过无数次的争鸣、比较、鉴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又按时代风貌吐故纳新,重塑自我。五四精神不仅是对中华文明,也是对世界文明不朽的贡献。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精神与五四精神是一致的。传承大学精神,需要发扬五四青年们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革新精神,并赋予他们那种革新精神新的时代意蕴,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新领域,开拓新境界。
传播民主是大学的灵魂。
五四运动又是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新文化运动伊始,爱国志士就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专制和愚昧发起猛烈挑战。尽管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和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已包含着越来越多的无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成分。自由是民主的本质,民主是自由的功能。五四青年接过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关于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大声疾呼:提倡人权,尊重人格,歌颂自由平等,他们不仅为个人争自由,更为民族争自由,把人的个性解放、自由独立人格的建立与国家的解放、人类的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理念的哺育下,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一面旗帜,大学也成为中国传播民主精神的播种机。
崇尚科学是大学的根基。
五四的科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五四青年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引导国人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五四青年树起科学这面旗帜,寻求思想武器批判和扫荡排斥理性、排斥科学、反对文明进步的封建蒙昧主义,从而形成了近代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推进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中国广泛传播,科学这面大旗更得到高扬。五四运动以后,科学精神一直是我国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并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大学精神的根基。科学既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理论,又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大学是传授科学知识、创造科学知识的地方,是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价值、关注人类命运的场所,是精神的圣地、心灵的家园、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近年来,我们的大学已经严重的产业化,两千万造价的大学校门、两个亿造价的教学楼新闻此起彼伏,似乎办大学就是造房子,新的校区是一片接一片的开发,学生学费和生活费是逐年攀升,学生负担成倍增加,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总规模达两千多个亿的大学债务。我们的大学已经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已经把“五四”以及“五四”的精神忘的一干二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