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参考消息》可否还是原汁原味独一无二?

2025-02-2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参考消息》可否还是原汁原味独一无二?  

  

  ——从转载8月1日新加坡《联合早》的动车事故文章看  

  

   

  

  2011年8月3日

  《参考消息》以“原汁原味、独一无二”著称。“种牛痘”、“见世面”是毛主席决定扩大发行《参考消息》的初衷,在《参考消息》扩大发行的第二天,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谈到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决定时说,“要见世面,要见风雨,不要坐在暖室里头,暖室里头长的东西是不牢固的”。  

  

  在此之前,也是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扩版、扩大发行范围的。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作秘密告,否定斯大林,借此抬高自己,改弦易辙,哪知消息泄漏,招致严重后果。帝国主义抓住此事,在世界掀起了大规模的反苏、反共的浪潮,东欧爆发了波兰、匈牙利事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觉得“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为了便于党内外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特别是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敌人和朋友方面的情况,中央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195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下发了1956年第176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发行《参考消息》。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1957年3月1日,《参考消息》改版扩大发行,以日形式出版的《参考消息》诞生了。版面四开四版。发行量最初为40万份。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和具体组织了该发行工作。  

  

  在中国的所有媒体中,都是中国人自己在“说话”,唯独《参考消息》内容是转载境外舆论,按主席的说法,就是“共产党替帝国主义出版纸”。 “原汁原味、独一无二”是《参考消息》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1957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对新华社、人民日负责人的谈话中说:“《参考消息》要总结一下,可再扩大,变成天下独一无二的纸。”发行量最初为40万份,在其后的近三十年中,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覆盖到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发行量也扩大至40万份以上。在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几乎成为中国大陆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及时调整了道的指导思想,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在全面反映国际政治外交形势的同时,逐步加强了经济、科技、文教和军事、体育等方面的道内容,以利于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1979年,改开搞后,拳头栏目是《外国人看中国》,凡是外国人认可的、点头的、表扬的、肯定的,既是是刀山,我们也敢上,就是火海,我们也敢下。  

  

  1993年后《参考消息》逐渐加强了对内容的过滤和控制,其倾向性逐渐明显。其权威地位已被新华社另外编发的《参考资料》(俗称“大参考”)取代。  

  

  【《参考资料》,俗称“大参考”。是新华社主管和发行的一种内部参考性质的刊物,以刊载国外媒体的国际热点问题道、涉华言论等为主。    

  

  属“秘密”级文件,只限县级、军队团级以上官员阅读。由新华社编辑发行,每天出版1期,标有绝密字样。旧刊组织回收销毁,不得向外流传。曾经以大开本发行以便于年老的领导人阅读。    

  

  新华社另有公开发行的《参考消息》,刊载外国新闻道,又称“小参考”。】  

  

  

  今日阅读hwd99《公有制铁路与私有制公路交通安全情况对比》  

  

  (跟了一帖,发现:  

  

   《参考消息》2011.8.3第14版 把新加坡《联合早》8.1的题目《改变正在当下发生》修改为:《新文章动车事故唤醒民众“集体痛感”》。又发现并非“忠于原著”、“ 原汁原味”。  

  

   以下为原文,加粗为删掉的部分。  

  离潇怀汝的空间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网络舆论的压力迫使政府不敢再视人民如草芥  

  2011-08-01 22:17  

  

  改变正在当下发生  

  

  【京城偶寄】  

  

  韩咏红 (2011-08-01)  

  

  严格说来,夺命事故的新闻在中国实在毫不新鲜。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的隔天,有观察人士形容这只是司空见惯的公共工程灾难最新案例。我翻阅资料,仅铁路而言,2007至今夺命事故年年发生,温州事故甚至不是其中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2010年5月,一列快速火车在江西因山体滑坡掩埋线路导致脱轨,造成19死71伤。   

  

  2009年6月,两列快速火车在湖南郴州火车站内相撞,3死63伤。原因据说是其中一列新启用火车在制造上就有问题,制作人员在安装刹车部件时违规操作,该人员后来被移交司法处置。   

  

  2008年4月,一列火车在山东严重超速并脱轨,被另一火车撞上,造成72死416伤。安监总局隔天宣布那是“典型的责任事故”,10天后济南铁路局副局长被刑事拘留。   

  

  2007年2月,列车在新疆被飓风吹脱轨,造成3死43伤。   

  

  几年后回顾这些数字:19人死亡、3人死亡、72人死亡……在灾难中遇难的逝者记载到史册中,只是些冰冷的符号,但是如果容许我们去思考并感觉,他们都曾是活生生的生命,有父母家人朋友,有现实的苦恼与未来的憧憬——与温州动车事故的40名遇难者一样。   

  

  但是,过去的事故并没像7月23日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一样,得到媒体与网民如此强烈的关注。今年,包括体制内媒体与都市齐齐发力批评,网络微博的声讨更是汹涌澎湃,连影视明星也参与其中。遇难者家属到事发地点献花,普通市民在温州、在杭州市等地举行烛光晚会;还有家属在镜头前控诉当天凌晨他冲过两道特警封锁线,亲自爬进损毁的车厢里找人。他看到消防队停止了救援;当他最终在200名亲戚的帮助下,从温州各医院里找到亲人时,亲人遗体已面目全非。   

  

  据媒体揭露,去年江西火车脱轨时,铁道部门也是如此这般,快速就将损毁车厢连带车内遇难者遗体一块,用挖掘机砸扁掩埋。这事当时就这么过去了,仅仅一年后,今年当局掩埋车厢引来强烈质疑:是否过早停止救援?有没有尊重家属感受?民众追问至今不止。   

  

  排山倒海而来的质疑声浪,可能让参与者都感到意外。有人分析背后的原因,包括:失事发生在发达地区,不像过去般在穷乡僻壤;动车乘客多是中产阶级,他们掌握现代通讯工具并不会被轻易收买;温州人素有强烈的宗亲意识与抱团精神;铁道部的救援实在粗糙,对社会质疑反应迟缓;再者,在微博时代下,民众拥有的话语权已不可同日而语。  

  

  整个温州动车事故及其后续发展中最让人震惊的,不是那列脆弱得能被“雷倒”的动车,而是中国人生命的分量倏然被拔高了。遇难者生命与其亲属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有姓名血肉的人。电视与纸媒记下他们生命原来的轨迹——“如果列车没有出事,他/她应该在……”,可能是到了新公司实习,可能正与家人吃晚饭,原本美好的“可能”而今都成了永不实现的画面。   

  

  从媒体竞争的角度去理解,带煽情意味的道能达到抢眼球争读者的效果。但是在特殊语境下,煽情,其实是在唤醒昏睡的痛感神经。而痛感是有颠覆意义的,对痛感的坚持就是一种抗争。   

  

  在很长时间里,社会将加速发展放在第一位,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要求个体为了所谓的集体利益而压制痛苦,人们被迫将神经麻痹起来,忍耐自身的痛苦,漠视他人的灾难,今天,有的神经末梢在集体苏醒。   

  

  个体的痛感,是管理者想草草了事、息事宁人惰性的天敌。当人们重视自己的感觉,在乎真相,当他们拒绝“像卖大白菜一样”讨论亲人的赔偿问题时,体制的缺陷与原本一味追求速度的发展逻辑即刻显示出不合理与可笑。目前看来,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   

  

  据说宣传部门前晚发了道禁令,但昨天好些都市依然推出有关专题。毫无疑问,微博的爆炸性增长,微博对传统媒体构成的巨大竞争压力,以及中产阶级抬头都是这次舆情汹涌的背景因素,传统的管制有点招架不住了。这是发展的结果,或者说建设有成的代价,为政者不能逃避。   

  

  想起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可能不只是公共工程灾难中的“又一起”,而是一个转折的起点。改变已在当下发生,压力可以是良治的推动力;反之,如果当政者不做出明显改变,则是在酝酿更大冲突的来临。  

标签:参考消息   事故   发行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