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人民币应该为人民服务
人民币应该为人民服务
一、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根本就无法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把货币定名为人民币,原意应该是:我们的货币是为人民服务的。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货币政策自然应该是经济政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现代社会,世界各国普遍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并与黄金脱钩,纸币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货币。
在现实生活中,对政府、企事业单位来说,货币是一种分配手段,对普通百姓来说,货币更多的是一种支付手段,用来支付费用和购买商品(投资也好,炒股也好,无非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最终还是为了支付)。对政府来说,如何制定和执行一个正确的货币政策,无疑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4年以来,随着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我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执行、实施均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19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币值就是指稳定货币的价值。但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这样稳定币值就成了稳定货币购买力的简称。稳定货币购买力,即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的实质就是稳定物价。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西方经济学中的“四大目标”在运作货币政策。在一些告中、专家、学者的专著中、经济学家的论文中、银行界某些领导的谈话中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例如:失业率控制在4.6%之内,经济增长在8%左右,物价上涨控制在3%之内,都是“四大目标 ”的产物。
货币政策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最终调节要达到的目的。西方国家一般有四项。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西方经济金融理论,并有选择地加以学习利用。
货币政策一般有四大目标,在实现四大目标过程中,却存在尖锐矛盾,同时实现四大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加速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资金满足需要,造成货币增加,物价上涨。经济增长使商品总量增加,客观上要求增加货币供应,提高职工工资,从而带动物价上涨。为了稳定物价,就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这样又会压缩投资,减少就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要增加进口,减少外汇储备。为了平衡国际收支,需要削减进口,扩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应,形成价格上升。扩大就业,需要增加投资,造成价格上涨,为稳定物价就要减少货币供应,增加失业。
最后的结论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兼顾,同时实现四大目标不可能,兼顾是可能的。
为了兼顾四大目标,于是就有了经济增长8%左右、失业率在4.6之内,物价上涨在3%之内。
1929 —— 1933年经济危机前,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稳定币值。二战后以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为目标。20世纪60年代形成西方流行的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90年代后中期,主要发达国家选择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
一个于西方,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是争论不休,经常变换,根本就无法实现,甚至连同时兼顾都不可能的货币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拿来指导我们的货币政策呢?
因此,非常有必要去研究、探索、制定符合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并没有经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曾设想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因此我们也就无法找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相关论述。
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货币政策,应该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民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出发。
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货币理论,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对于外国的东西,应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可以参考、借鉴,照搬照抄却很可能是行不通的。
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多少?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地前进、上升的运动,但却都不是一个直线运动,而是螺旋式的、波浪式的前进上升运动,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有高峰也有低谷。这个运动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向前的,但是这个运动的上升道路和前进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出现某种局部、暂时的倒退现象。
列宁说:“……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辨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1页)
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倒退现象只是暂时的、局部的,而事物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则是绝对的。
1953年至196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
15.6、4.2、6.8、15.0、5.1、21.3、8.8、-0.3、-27.3、―-5.6、10.2、18.3、17.0。
1966年至1976年分别为:
10.7、―-5.7、―-4.1、16.9、19.4、7.0、3.8、7.9、2.3、8.7、―-1.6。
1977年至1992年分别为:
7.6、11.7、7.6、7.8、5.2、9.1、10.9、15.2、13.5、8.8、11.6、11.3、4.1、3.8、9.2、14.2。
1993年至2002年分别为:
13.5、12.6、10.5、9.6、8.8、7.8、7.1、8.0、7.3、8.0。
2003年至2006年分别为:
10.0、10.1、10.2、11.1。
经济总量则从1953年的824亿元人民币上升为2006年的亿元人民币,增长255.9倍,扣除价格因素,增长幅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增长统计图表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经济增长螺旋式、波浪式前进上升运动的过程。
既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直线运动,那么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就无必要追求经济增长的直线运动。为了这个直线而人为地限制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值得的。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生产不足的问题,搞“大跃进”、“大炼钢铁”、“深翻地”、“三班倒工作制”,都是为了解决生产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生产不足的问题,而是消费不足的问题。
而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则是货币供应不足,而造成货币供应不足的原因却是物价问题。
为了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而人为限制经济增长,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根本原因。
尽管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可能达到世界第三,但人均却在100名之外,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经济增长的空间还是巨大的。如果把我们潜在的生产能力全部释放出来,经济总量很快就会达到世界第一,人均水平也会大幅提高。
三、怎样才能稳定物价?
由于人们习惯于把物价上涨说成是通货膨胀,人们几乎都不再怀疑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伴侣,反对通货膨胀就成了一个永恒的政策话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增加工资,扩大货币供应,因此必然会带动物价上涨。然而这一规律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物价由市场形成。如果我们在某些领域、对某些商品或服务实行国家定价,则这一规律就不会发生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古代市场经济,也不同于近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排斥国家定价。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实行教育、医疗全免费,甚至市内公交、市内电话、供热等都免费,这实际上就是国家定价的一种特殊形式。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同样是无法找到的。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然不能照搬照抄书本和西方的理论,也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模式。
1、紧缩银根可以控制物价,扩大货币供应同样也可以控制物价。
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好,西方国家的实践也好,我国近年来的实践也好,一讲控制物价(或叫抑制通货膨胀),首先就想到紧缩银根,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其结果是物价下来了,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失业率却随之上升。紧缩银根并不是调控物价的唯一方法,更不是最好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最坏的方法。
紧缩银根可以控制物价,扩大货币供应,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不可以控制物价吗?
先来看我们近年来的收费,学校、医院在收费是尽人皆知,日常生活中的收费:水费、电费、交通费、供水加压费、排污费、取暖费、卫生费、垃圾处理费、电话费、电视收看费(收听广播还没收费)、清雪费、绿化费、物业管理费、工商管理费、档案管理费、翻译费、高速公路在收费、过洞费、过桥费、公园收费、旅游景点收费、观看体育比赛收费、法院在收费(案件受理费、执行费)、公安在收费(法医鉴定费、居民身份证换证费)、养老保险交费、失业保险交费、医疗保险交费,政府很多部门办理手续也在收费。
加上老百姓的人情费:升学、祝寿、小孩过生日、结婚、参军、某人去世、开业、出国……。
老百姓几乎就是生活在费的汪洋大海中,过去不收的费现在都在收,过去收费很低的现在都很高。
中低收入家庭,每月的工资(或收入)交完这些费,还能有多少钱用于购买衣物、食品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这些费,除了人情费,几乎都是国家定价(地方政府以文件形式定价也应该算是国家定价)。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有国家定价,而且国家定价的项目很多,范围很广,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1998年3月19日,前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回答中外记者的谈话中指出:“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费大于税。很多各级政府机关都在国家规定以外征收各种费用,使老百姓负担不堪,民怨沸腾,必须整顿和改革。也就是说,各级政府机关除了必要的规费以外,不允许巧立名目,向人民群众收费。”10年过去了,收费项目取消了多少,标准又降低了多少呢?
调控物价,我们不是盯着这些由国家定价或地方政府定价的费,而是盯着市场农副产品的价格,而费的支出却远远大于购买农副产品的支出!教育、医疗的支出就足以形成两座新的“大山”!
我们要减免这些费,取消政府部门的收费,降低一些部门的收费标准,特别是教育、医疗收费,靠紧缩银根肯定不行,恰恰相反,却是扩大财政支出,扩大货币供应,扩大财政赤字。
可见,扩大货币供应同样也可以稳定物价!
2、农副产品的价格怎样稳定?
农副产品不好实行国家定价的原因是农民是个体经营,农民不发工资。
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粮食不准个人经营,全由国家统购统销,粮食价格是非常稳定,但却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本人1968—1978年10年在农村上山下乡,对此深有体会)。农民没有节假日(春节除外),没有星期天(只有雨休),农忙季节每天劳动10几个小时(早4时至晚8时),头顶烈日、风吹雨淋,劳动酬却少得可怜,丰收了,劳动一天可以得到1元多的酬,受灾或减产,每天只有几角钱,甚至几分钱。农民的口粮标准是每年最低300斤皮粮(有自留地可以补充一部分)。农民种粮,自己也不可以优先留用,粮食不够吃也是常有的事。
如今粮食价格放开,卖与不卖自己说了算,对农民来说应该是好事。
由于农民不发工资,农产品价格就不应该实行国家定价,否则又要损害农民利益。如果我们要对农产品也实行国家定价,那么它的前提是农业实行国营农场制,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全由国家发工资才可以实行,目前还不现实,将来可以实现。
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关键是如何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
1934年1月23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发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的号召。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就关于农业方面六个问题在写给省、市、县、社、队同志们的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1959年4月29日《党内通讯》)。
兴修水利,实现农业机械化,同样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业贷款,而不是紧缩银根。
3、工业产品的价格怎样稳定?
现代社会,工业产品一般都是机械化、现代化、车间化生产,受气候、季节影响较小,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提高快等特点。如是需要对工业产品价格进行控制,可以对人们生活必须品实行国家定价,企业亏损由财政补贴。对非生活必需品,由市场调节。
为了稳定物价就紧缩银根,不惜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率、压低职工工资、拖欠职工工资、压低退休人员退休金,这种代价实在是太大,也实在是得不偿失!
四、失业与通货膨胀哪一个危害更大?
1993—1995年,我国通胀率居高不下,再一次激励了学者们研究通货膨胀的热情,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如何治理通货膨胀上,还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哪一个危害更大”之争。
失业与通货膨胀哪一个危害更大?
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同时消灭,甚至是一个都无法消灭,只能是哪一个多一点,哪一个少一点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结论必然是不同的。
第一种人:自己永远不会失业。
既然失业与己无关,那么可以不管,剩下的只是通胀,自然是物价上涨不好。失业与己无关,物价上涨却与己有关,失业只涉及一部分人,而通胀却涉及所有的人,结论自然是通货膨胀比失业危害更大。
第二种人:自己有可能失业。
失业与通货膨胀都不好,自己现在还没失业,两者选一个,自然是先反通货膨胀。
第三种人:下岗失业人员、待业人员。
这些人没有工作,自然也没有收入(有失业救济金也不会很多)。物价上涨不好,却比自己没有收入要好,当然是失业比通货膨胀危害更大。
西方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并不是全都就业,而是将失业率在4—6%时认为是充分就业。
这种充分就业理论本身就不适用于我国,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不该有失业(包括下岗、待业)。失业存在,社会就不够和谐!失业并非不治之症,解决失业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缩短工作时间!
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多余的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的按语,一九五七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578页)
每年大约有2亿农民进城打工,是农村真的容纳不了这些劳动力吗?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业不只是种粮,而是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造沙漠,防沙治沙、兴修水利,治理江河湖泊、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修路架桥,改善交通状况、发展农业,建设农村、……。为什么那么多事没人做,而又那么多人没事做呢?
搞城市化建设,不是想在农村建成新的城市,而是考虑怎样把农村人口转移到现有的城市,能不加剧城市就业问题的矛盾吗?农民进城打工,并不是农村真的无事可做,而是因为在农村的收入太低。农村的教育、医疗、交通条件,生活条件都不如城市。怎样建设农村,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吗?
五、怎样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
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可能导致外汇市场波动,资本大量外流,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本币大幅贬值,并导致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
而长期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往往使大量外汇储备闲置,为满足外汇兑换要求,迫使中央银行增发本国货币,从而可能导致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先来看我国历年外汇储备:
1950年1.57亿美元
1958年0.7亿美元
1968年2.46亿美元
1978年1.67亿美元
1988年33.72亿美元
1998年1449.59亿美元
2002年2864.07亿美元
2003年4032.57亿美元
2004年6099.32亿美元
2005年8188.72亿美元
2006年.44亿美元
2007年亿美元
再看我国近年对外经济贸易:
2002年出口3256亿美元、进口2952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304亿美元。
2003年出口4382亿美元、进口4128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254亿美元。
2004年出口5933亿美元、进口5612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321亿美元。
2005年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0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1020美元。
2006年出口9691亿美元、进口7916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1775美元。
5年累计出口大于进口367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亿元(汇率按1:7.3046计算)。
围绕着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外汇储备规模取决于进口需求、GDP规模、偿还外债的需要与资金流向有关。
西方国家通常有一个说法,就是外汇储备至少要能够应付3个月或半年的进口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了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根据经验规则提出了如下观点——外汇储备规模“下限为进口加偿外债的1/5,上限为1/3”。此外,外汇储备与GDP之比不应超过10%。2005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与GDP之比达到了35%左右的水平。
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的外汇储备显然是多了。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13亿美元,同比多增38亿美元。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
2001年~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分别为28%、35%、41%、51%、34.2%。同期,黄金从250美元/盎司涨到700美元/盎司;石油从20美元/桶到70美元/桶;铜从1300美元/吨到8000美元/吨。当中国以大量的廉价商品输出换来一堆花花绿绿的美元票子之时,可以看到,中国正以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身份来平衡可能由美国导致的金融风险。
国家从美国等国赚来的外汇消化不了,反过来买美国的国债,美元贬值又会使外汇储备缩水。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中国万亿外汇储备支持了许多美国人的幸福生活,但大多中国人却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许多地方政府的官员仍在高喊着“招商引资”,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花不过来,为什么还要吸引外资?
外汇储备激增是我国经济失衡的表现。由贸易顺差引致的外汇储备增加,反映了国内总需求不足。扩大内需,减少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与金融 刘瑞生 徐荣梅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史纹青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货币政策趋势 王煜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货币政策效果的度量 徐龙炳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 张远超 韩庆华编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 刘溶沧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人民出版社
有关专家、学者的文章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环卫协会秘书长 郎俊夫
2008年1月15日星期二
一、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根本就无法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把货币定名为人民币,原意应该是:我们的货币是为人民服务的。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货币政策自然应该是经济政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现代社会,世界各国普遍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并与黄金脱钩,纸币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货币。
在现实生活中,对政府、企事业单位来说,货币是一种分配手段,对普通百姓来说,货币更多的是一种支付手段,用来支付费用和购买商品(投资也好,炒股也好,无非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最终还是为了支付)。对政府来说,如何制定和执行一个正确的货币政策,无疑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4年以来,随着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我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执行、实施均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19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币值就是指稳定货币的价值。但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这样稳定币值就成了稳定货币购买力的简称。稳定货币购买力,即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的实质就是稳定物价。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西方经济学中的“四大目标”在运作货币政策。在一些告中、专家、学者的专著中、经济学家的论文中、银行界某些领导的谈话中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例如:失业率控制在4.6%之内,经济增长在8%左右,物价上涨控制在3%之内,都是“四大目标 ”的产物。
货币政策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最终调节要达到的目的。西方国家一般有四项。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西方经济金融理论,并有选择地加以学习利用。
货币政策一般有四大目标,在实现四大目标过程中,却存在尖锐矛盾,同时实现四大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加速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资金满足需要,造成货币增加,物价上涨。经济增长使商品总量增加,客观上要求增加货币供应,提高职工工资,从而带动物价上涨。为了稳定物价,就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这样又会压缩投资,减少就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要增加进口,减少外汇储备。为了平衡国际收支,需要削减进口,扩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应,形成价格上升。扩大就业,需要增加投资,造成价格上涨,为稳定物价就要减少货币供应,增加失业。
最后的结论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兼顾,同时实现四大目标不可能,兼顾是可能的。
为了兼顾四大目标,于是就有了经济增长8%左右、失业率在4.6之内,物价上涨在3%之内。
1929 —— 1933年经济危机前,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稳定币值。二战后以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为目标。20世纪60年代形成西方流行的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90年代后中期,主要发达国家选择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
一个于西方,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是争论不休,经常变换,根本就无法实现,甚至连同时兼顾都不可能的货币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拿来指导我们的货币政策呢?
因此,非常有必要去研究、探索、制定符合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并没有经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曾设想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因此我们也就无法找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相关论述。
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货币政策,应该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民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出发。
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货币理论,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对于外国的东西,应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可以参考、借鉴,照搬照抄却很可能是行不通的。
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多少?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地前进、上升的运动,但却都不是一个直线运动,而是螺旋式的、波浪式的前进上升运动,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有高峰也有低谷。这个运动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向前的,但是这个运动的上升道路和前进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出现某种局部、暂时的倒退现象。
列宁说:“……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辨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1页)
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倒退现象只是暂时的、局部的,而事物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则是绝对的。
1953年至196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
15.6、4.2、6.8、15.0、5.1、21.3、8.8、-0.3、-27.3、―-5.6、10.2、18.3、17.0。
1966年至1976年分别为:
10.7、―-5.7、―-4.1、16.9、19.4、7.0、3.8、7.9、2.3、8.7、―-1.6。
1977年至1992年分别为:
7.6、11.7、7.6、7.8、5.2、9.1、10.9、15.2、13.5、8.8、11.6、11.3、4.1、3.8、9.2、14.2。
1993年至2002年分别为:
13.5、12.6、10.5、9.6、8.8、7.8、7.1、8.0、7.3、8.0。
2003年至2006年分别为:
10.0、10.1、10.2、11.1。
经济总量则从1953年的824亿元人民币上升为2006年的亿元人民币,增长255.9倍,扣除价格因素,增长幅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增长统计图表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经济增长螺旋式、波浪式前进上升运动的过程。
既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直线运动,那么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就无必要追求经济增长的直线运动。为了这个直线而人为地限制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值得的。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生产不足的问题,搞“大跃进”、“大炼钢铁”、“深翻地”、“三班倒工作制”,都是为了解决生产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生产不足的问题,而是消费不足的问题。
而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则是货币供应不足,而造成货币供应不足的原因却是物价问题。
为了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而人为限制经济增长,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根本原因。
尽管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可能达到世界第三,但人均却在100名之外,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经济增长的空间还是巨大的。如果把我们潜在的生产能力全部释放出来,经济总量很快就会达到世界第一,人均水平也会大幅提高。
三、怎样才能稳定物价?
由于人们习惯于把物价上涨说成是通货膨胀,人们几乎都不再怀疑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伴侣,反对通货膨胀就成了一个永恒的政策话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增加工资,扩大货币供应,因此必然会带动物价上涨。然而这一规律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物价由市场形成。如果我们在某些领域、对某些商品或服务实行国家定价,则这一规律就不会发生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古代市场经济,也不同于近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排斥国家定价。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实行教育、医疗全免费,甚至市内公交、市内电话、供热等都免费,这实际上就是国家定价的一种特殊形式。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同样是无法找到的。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然不能照搬照抄书本和西方的理论,也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模式。
1、紧缩银根可以控制物价,扩大货币供应同样也可以控制物价。
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好,西方国家的实践也好,我国近年来的实践也好,一讲控制物价(或叫抑制通货膨胀),首先就想到紧缩银根,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其结果是物价下来了,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失业率却随之上升。紧缩银根并不是调控物价的唯一方法,更不是最好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最坏的方法。
紧缩银根可以控制物价,扩大货币供应,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不可以控制物价吗?
先来看我们近年来的收费,学校、医院在收费是尽人皆知,日常生活中的收费:水费、电费、交通费、供水加压费、排污费、取暖费、卫生费、垃圾处理费、电话费、电视收看费(收听广播还没收费)、清雪费、绿化费、物业管理费、工商管理费、档案管理费、翻译费、高速公路在收费、过洞费、过桥费、公园收费、旅游景点收费、观看体育比赛收费、法院在收费(案件受理费、执行费)、公安在收费(法医鉴定费、居民身份证换证费)、养老保险交费、失业保险交费、医疗保险交费,政府很多部门办理手续也在收费。
加上老百姓的人情费:升学、祝寿、小孩过生日、结婚、参军、某人去世、开业、出国……。
老百姓几乎就是生活在费的汪洋大海中,过去不收的费现在都在收,过去收费很低的现在都很高。
中低收入家庭,每月的工资(或收入)交完这些费,还能有多少钱用于购买衣物、食品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这些费,除了人情费,几乎都是国家定价(地方政府以文件形式定价也应该算是国家定价)。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有国家定价,而且国家定价的项目很多,范围很广,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1998年3月19日,前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回答中外记者的谈话中指出:“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费大于税。很多各级政府机关都在国家规定以外征收各种费用,使老百姓负担不堪,民怨沸腾,必须整顿和改革。也就是说,各级政府机关除了必要的规费以外,不允许巧立名目,向人民群众收费。”10年过去了,收费项目取消了多少,标准又降低了多少呢?
调控物价,我们不是盯着这些由国家定价或地方政府定价的费,而是盯着市场农副产品的价格,而费的支出却远远大于购买农副产品的支出!教育、医疗的支出就足以形成两座新的“大山”!
我们要减免这些费,取消政府部门的收费,降低一些部门的收费标准,特别是教育、医疗收费,靠紧缩银根肯定不行,恰恰相反,却是扩大财政支出,扩大货币供应,扩大财政赤字。
可见,扩大货币供应同样也可以稳定物价!
2、农副产品的价格怎样稳定?
农副产品不好实行国家定价的原因是农民是个体经营,农民不发工资。
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粮食不准个人经营,全由国家统购统销,粮食价格是非常稳定,但却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本人1968—1978年10年在农村上山下乡,对此深有体会)。农民没有节假日(春节除外),没有星期天(只有雨休),农忙季节每天劳动10几个小时(早4时至晚8时),头顶烈日、风吹雨淋,劳动酬却少得可怜,丰收了,劳动一天可以得到1元多的酬,受灾或减产,每天只有几角钱,甚至几分钱。农民的口粮标准是每年最低300斤皮粮(有自留地可以补充一部分)。农民种粮,自己也不可以优先留用,粮食不够吃也是常有的事。
如今粮食价格放开,卖与不卖自己说了算,对农民来说应该是好事。
由于农民不发工资,农产品价格就不应该实行国家定价,否则又要损害农民利益。如果我们要对农产品也实行国家定价,那么它的前提是农业实行国营农场制,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全由国家发工资才可以实行,目前还不现实,将来可以实现。
稳定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关键是如何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
1934年1月23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发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的号召。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就关于农业方面六个问题在写给省、市、县、社、队同志们的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1959年4月29日《党内通讯》)。
兴修水利,实现农业机械化,同样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业贷款,而不是紧缩银根。
3、工业产品的价格怎样稳定?
现代社会,工业产品一般都是机械化、现代化、车间化生产,受气候、季节影响较小,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提高快等特点。如是需要对工业产品价格进行控制,可以对人们生活必须品实行国家定价,企业亏损由财政补贴。对非生活必需品,由市场调节。
为了稳定物价就紧缩银根,不惜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率、压低职工工资、拖欠职工工资、压低退休人员退休金,这种代价实在是太大,也实在是得不偿失!
四、失业与通货膨胀哪一个危害更大?
1993—1995年,我国通胀率居高不下,再一次激励了学者们研究通货膨胀的热情,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如何治理通货膨胀上,还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哪一个危害更大”之争。
失业与通货膨胀哪一个危害更大?
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同时消灭,甚至是一个都无法消灭,只能是哪一个多一点,哪一个少一点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结论必然是不同的。
第一种人:自己永远不会失业。
既然失业与己无关,那么可以不管,剩下的只是通胀,自然是物价上涨不好。失业与己无关,物价上涨却与己有关,失业只涉及一部分人,而通胀却涉及所有的人,结论自然是通货膨胀比失业危害更大。
第二种人:自己有可能失业。
失业与通货膨胀都不好,自己现在还没失业,两者选一个,自然是先反通货膨胀。
第三种人:下岗失业人员、待业人员。
这些人没有工作,自然也没有收入(有失业救济金也不会很多)。物价上涨不好,却比自己没有收入要好,当然是失业比通货膨胀危害更大。
西方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并不是全都就业,而是将失业率在4—6%时认为是充分就业。
这种充分就业理论本身就不适用于我国,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不该有失业(包括下岗、待业)。失业存在,社会就不够和谐!失业并非不治之症,解决失业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缩短工作时间!
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多余的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的按语,一九五七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578页)
每年大约有2亿农民进城打工,是农村真的容纳不了这些劳动力吗?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业不只是种粮,而是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造沙漠,防沙治沙、兴修水利,治理江河湖泊、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修路架桥,改善交通状况、发展农业,建设农村、……。为什么那么多事没人做,而又那么多人没事做呢?
搞城市化建设,不是想在农村建成新的城市,而是考虑怎样把农村人口转移到现有的城市,能不加剧城市就业问题的矛盾吗?农民进城打工,并不是农村真的无事可做,而是因为在农村的收入太低。农村的教育、医疗、交通条件,生活条件都不如城市。怎样建设农村,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吗?
五、怎样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
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可能导致外汇市场波动,资本大量外流,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本币大幅贬值,并导致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
而长期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往往使大量外汇储备闲置,为满足外汇兑换要求,迫使中央银行增发本国货币,从而可能导致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先来看我国历年外汇储备:
1950年1.57亿美元
1958年0.7亿美元
1968年2.46亿美元
1978年1.67亿美元
1988年33.72亿美元
1998年1449.59亿美元
2002年2864.07亿美元
2003年4032.57亿美元
2004年6099.32亿美元
2005年8188.72亿美元
2006年.44亿美元
2007年亿美元
再看我国近年对外经济贸易:
2002年出口3256亿美元、进口2952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304亿美元。
2003年出口4382亿美元、进口4128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254亿美元。
2004年出口5933亿美元、进口5612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321亿美元。
2005年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0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1020美元。
2006年出口9691亿美元、进口7916亿美元,出口大于进口1775美元。
5年累计出口大于进口367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亿元(汇率按1:7.3046计算)。
围绕着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外汇储备规模取决于进口需求、GDP规模、偿还外债的需要与资金流向有关。
西方国家通常有一个说法,就是外汇储备至少要能够应付3个月或半年的进口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了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根据经验规则提出了如下观点——外汇储备规模“下限为进口加偿外债的1/5,上限为1/3”。此外,外汇储备与GDP之比不应超过10%。2005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与GDP之比达到了35%左右的水平。
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的外汇储备显然是多了。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13亿美元,同比多增38亿美元。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
2001年~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分别为28%、35%、41%、51%、34.2%。同期,黄金从250美元/盎司涨到700美元/盎司;石油从20美元/桶到70美元/桶;铜从1300美元/吨到8000美元/吨。当中国以大量的廉价商品输出换来一堆花花绿绿的美元票子之时,可以看到,中国正以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身份来平衡可能由美国导致的金融风险。
国家从美国等国赚来的外汇消化不了,反过来买美国的国债,美元贬值又会使外汇储备缩水。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中国万亿外汇储备支持了许多美国人的幸福生活,但大多中国人却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许多地方政府的官员仍在高喊着“招商引资”,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花不过来,为什么还要吸引外资?
外汇储备激增是我国经济失衡的表现。由贸易顺差引致的外汇储备增加,反映了国内总需求不足。扩大内需,减少出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与金融 刘瑞生 徐荣梅主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史纹青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货币政策趋势 王煜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货币政策效果的度量 徐龙炳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 张远超 韩庆华编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 刘溶沧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人民出版社
有关专家、学者的文章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环卫协会秘书长 郎俊夫
2008年1月15日星期二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