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市场经济舆论掩护下,我国宝贵的稀土价格不如猪肉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市场经济舆论掩护下,我国宝贵的稀土价格不如猪肉

  

  文/地藏王菩萨 08.8.11

  

  元龙简评:我国宝贵的稀土价格不如猪肉!这是以市场经济为掩护所进行的国有战略资源贱卖,某些行业尤其是战略行业,是不应该纳入市场经济的,应该以国家控制为主(即战略行业应实行计划经济),而不能以市场经济为借口,撒手不管。

  

  
中国陷入稀有金属定价权困境


新华网 ( 2008-08-11 ) : 国际先驱导

作为多种稀有金属的主产地,中国却不掌握定价权;“游击式”开发导致的结果是,我国稀有金属储量急剧下降

  

   国际先驱导记者王晓洁 实习记者邓媛发自北京 最近,稀有金属行情一反去年牛市景象,价格开始下跌。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是供大于求所致。
“中国基本以成本价销售稀有金属。”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中科联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晏双利告诉《国际先驱导》,作为多种稀有金属的主产地,中国却不掌握定价权,“稀有金属是战略资源,广泛用于航天产业和国防建设,而且我国的稀有金属储量也不多了。”
目前,中国的黑钨矿已差不多被采空,仅剩白钨矿可以开采20年左右,稀土储量从以前占世界的85%降低到现在的58%;根据中国有色工业金属协会给出的数据,如按现在水平开采,钼可采16年,锌可采10年。
已丧失的资源无法挽回,但我们却可以避免损失更多。

小矿主争相压价

  

   “中国的铟储量占世界2/3,80%都出口给日韩,定价权也在他们手里。”晏双利不由感叹。铟广泛用于制造液晶电视和军工产业,生产高灵敏导弹导引头就离不开它。铟高峰价曾达1000万元/吨,而在诸多民资蜂拥而上后,价格打了4折。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到达江西时的“名言”。然而,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平均价却被压低到当初6成。
张安文告诉《国际先驱导》,由于国家重视,开采秩序好转了不少,稀土价格也比当初有所回升,但在南方相对落后地区,乱开采的现象还是很严重。地方市县靠开发资源提升GDP,供需平衡没法不被打破。此外,开采稀土的政策门槛过低,国家对生态破坏的惩罚力度不够也助长了乱开采现象。张安文透露,发改委正在研究相关产业政策,提高开采准入标准。

  

  出口转内销价格飙升

  

   铟、钨、钼、锡、锑、锗、稀土等稀有金属外流已经引起决策层的重视。2005年起,国家开始频频运用关税杠杆,提高钨、稀土、钼等稀有金属产品的出口门槛。
2005年5月1日,国家取消了三类稀土产品和钼矿砂及其精矿的出口退税,并下调了钨、锑的出口退税率;次年11月,国家又对稀土氧化物征收了10%的出口关税;去年6月18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开始对铟及铟制品、钼及钼制品出口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去年4月5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商品目录》,稀土赫然在目。同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钨、锡等稀有金属完全禁止外商开发。钨是制造武器的重要原料。
“现在政策基本不允许外商在中国开发稀有金属了,原来外商常常在我国建工厂提炼资源,再以高价卖给我们,其实就是变相掠夺资源。”晏双利说道。不过,如今中国每年还是从日韩进口大量进口稀有金属产品用于国防产业,“氧化钕出口价20多万一吨,人家把钕卖给我们,这个价只能买一公斤。”

建立战略储备制度是关键

  

   虽然国家政策初见成效,但晏双利认为,这远远不够,现在稀有金属的开发主要的主力是民间资本,而在国家控制不力的情况下,“游击式”开发便在所难免。而如果中国应该建立稀有金属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则可以有序管理、利用稀有金属资源。
在2006年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战略资源储备问题被正式列入其中。《规划纲要》对资源储备进行了原则规划,提出了需要储备的几种资源,但大量稀有金属未被纳入其中,而且对于怎样储备,也还没详细规定。
曾亲赴稀有金属矿区调研的晏双利于2006年8月向民进中央提交了名为《对建立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储备的几点建议》的告,建议国家建立铟、钨等特殊稀有金属矿产的战略储备,控制出口,合理利用。去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以这份告为蓝本,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专项提案。
“日本、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稀有金属,作为他们自己的战略储备。”晏双利说道。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储备稀有金属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家和部分企业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钒、锰、钴、镍、钼、钨、铬等稀有金属,并要求储备足够3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消耗量。
美国的做法更给中国敲响了警钟:美国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其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已经被封存,钼公司也基本停产。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都已经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有金属,从中国进口资源作为其自身的储备。
“现在稀有金属价格下跌,正是我国建设稀有金属资源战略储备的好时机。”晏双利建议。

  

  转贴《极度的败家子!我国宝贵的稀土价格不如猪肉!》

  

   大漠铸箭

  

   目前纯度为99.9%的氧化铈为18元/公斤,过去最高卖到30元/公斤;氧化钕为80元/公斤,过去卖到90至100元/ 公斤;氧化钇为57元/公斤,过去卖到100至200元/公斤。上个世纪80年代氯化稀土卖到日本的价格是15元/公斤,现在卖出去不过7.5元/公斤;氧化铕过去卖到七元/公斤,现在卖价仅为两元/公斤。就拿提价的氧化钕来说,它的售价最少应该在110至120元/公斤之间,才能够补偿镧、铈、钇和部分重稀土元素积压造成的损失。
  
  与会的稀土行业协会人士的共识是:全国30种稀土产品平均出口价格虽然均有所提高,但这个价格只是表面的风光,因为从去年5月开始国家取消了稀土企业的两项出口退税,同时大量压缩了出口配额企业名额,如果折算这两种因素,加上原辅材料及水电、运输等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稀土价格仍徘徊在低谷。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
  
  一些来自稀土企业的代表说,按照目前的价格,稀土企业的利润一般在1%至5%之间。就是最高达到5%左右的利润,卖的也是土的价钱。
  
  我国稀土产业在世界上拥有多个第一:资源储量第一,占70%左右;产量第一,占世界稀土商品量的80%至90%;销售量第一,60%至 70%的稀土产品出口到国外。按常规,产品拥有市场50%以上的份额,在价格上就应该有相对的话语权。如果说石油、铁矿石都因为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国,资源掌握在别人手里,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那么,为什么我国拥有世界稀土储量70%多、产量占世界八九成却没有价格话语权呢?
  
  专家指出,我国稀土产品尤其是氧化钕、氧化铽、氧化镝、氧化铕的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受国外商家控制。国外一些有实力的贸易商和企业在低价时大量购进我国稀土产品,价格上涨时则停止采购、使用库存,待再次降价时再行购进。这就逼着国内企业竞相降价出售。国外都是大买家,只有几家,而我们是100 多家企业对外销售。我国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宝贵的稀土短线产品钕、铽、镝、铕等低价外销,而铈、镧、钇等大量积压,企业在微利线上挣扎。

  

   大漠ps:一些企业不顾国家根本利益,将国家资源贱卖,严重的损害了中国根本利益、危害着中国国防安全。这些企业是十足的汉奸行为,这些经济是十足的汉奸经济。稀土企业没有多少利润为什么还要出口?而这样的企业居然还在大量的存在?100多家企业廉价出口国家的稀土资源,难道不能引起有关部门警醒吗?工业部的领导干什么呢?睡着了吗?其实早就该将这些不盈利、有危害国家安全的企业取消了!让他们转行吧,别再败家了!

标签:稀土   稀有金属   中国   价格   资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