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是拯救危机的两条路径
牛刀:扩大内需是拯救危机的唯一路径
——《再均衡过程中的加息拐点在哪里?》之三
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调结构;二是扩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内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口号已经喊过无数遍了,却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重大行动。
2009年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也就是规划而已。《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订出的目标是“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但是,今年1-10月生产粗钢.38万吨,同比增加4470.84万吨,增长10.45%。1-10月粗钢平均日产155.42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5.67亿吨的水平。从发展趋势看,粗钢生产水平呈逐月提高的态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政府说的和做的从来都是两回事。
2009年在扩大内需方面有两个较大的行动,一是家电下乡,包括城市家电的以旧换新;二是汽车消费。但是无论家电下乡还是汽车消费,根本上并不是在解决内需问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的收入并没有增加,民众的必要负担(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也丝毫没有减轻。这两个行动更多的意图是在用信贷和财政补贴促使民众透支消费来帮助企业减库存,和扩大内需关系不大。
如果政府选择调结构或者扩内需,还像之前喊喊口号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真正的行动。扩内需的思路是增加民众收入,减轻民众负担;调结构的思路则是压制过剩行业产能,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内需的根本在于政府减少甚至于放弃按照自己意愿来调配资源价格和主导社会分配的权利,只有这样,社会分配才会向劳动者倾斜。调结构的根本则在于转变政府按照自己意愿调配社会资源的方向,由原来的投向基建、重工业方向转向到其他地方,比如低碳经济。两者相比,难度高低立显。所以,调结构必然是中国政府新思路的选择。
这样,中国政府的新思路就出来了。调整结构必然是一个湮灭资金和需求资金的过程。过剩产业的资金必须被湮灭,比如钢铁产业,过剩的产能要被淘汰掉,意味着形成产能的资金要被湮灭,政府和民众的财富减少;而新行业则需要投资,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因为人民币不像美元那样是世界货币,自然也就不能像美国那样从世界各国抽取资金了,所以资金只能从国内政府原有的积累和民众身上来。
这就是中国政府的思路:即在可控的情况下,在不断减少政府和民众财富的同时,还要从政府和民众身上抽取大量财富。如果政府的原有积累已经不多(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这很可能是事实,如果计算政府的隐形债务,地方政府基本上是没钱的,而财政收入几乎也是靠着土地财政在支撑。而中央政府虽然有钱,不过经过此次4万亿投资,估计财政也会紧张),那么这个思路也可以说为:在可控的情况下,在减少民众财富的同时,还要从民众身上抽取大量财富。
这也就是为什么实体经济纷纷关门的主要缘故。过高的税收的压迫致使市场大幅萎缩,产能更加过剩,而社会失业率步步走高,等有一天我们发现社会失业率到达极限时,才会发现一切都晚了。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扩大内需是唯一的路径,而扩大内需就是要想法设法增产增收。
牛刀:加息会成为资本市场的那根稻草吗?
——《再均衡过程中的加息拐点在哪里?》之四
政府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这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所关心的是在这个思路影响下,我们的投资会如何。所以,我们主要关心3个领域:股市、利率和楼市。
股市:
从民众身上抽取财富,这个工作政府一直在做,最典型的就是股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种种中国股市的怪异现象:为什么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的质量特别差,无论是在主板还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因为质量越差的公司越需要钱;为什么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很少分红?因为上市就是为了抽取民众资金而不是将资金返还给民众;为什么上市公司上市会这么多这么快,比如创业板刚刚上市了28家公司,第二批上市的公司已经准备好了?因为需要从民众身上抽取资金。等等,我们都可以从这个思路出发找到解释。
中国股市的后市特征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股市结构将进一步完善。国际版也好,股指期货也好,推出的可能性都非常大。每新增加一个板块,就新增添了一种抽取资金的渠道。比如创业板的推出,政府就可以为开拓新经济增长点抽取民众资金。所以,创业板的种种怪象,比如高市盈率、上市企业质量等等问题都可以视而不见了。
上市公司IPO或增发现象频频发生。无论是IPO还是增发,都是发行股票从股市抽取资金,这个现象将会变得很频繁。与之对应的,分红,从企业回流到股市的资金会愈加的少。
政府托市频频发生并且愈加明显。股票供给加大了,但是股票价格还不能过低,过低的股票价格将导致抽取资金行为的中止。所以政府会托市,无论是讲话还是出台政策,政府行为会变得越加频繁而且明显。
行情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暴涨暴跌。6124的高点是不需要指望了,1664的低点也不可能。当行情有所好转的时候,就会有股票发行;当行情平淡或疲软的时候,就会有政策利好。行情就像一只闷在蒸笼里面的虾,蹦来蹦去,炒作是主流。
利率
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印制钞票,是政府抽取民众财富另外一种主要手段。在新思路的主导下,加息可能性不大。牛刀在博客上说中经会之后两周内可能会加息,我个人认为不现实,因为现在政府的思路不是扩内需保民生。如果不是今年信贷增至天量,我甚至怀疑政府再次大规模发放信贷印制钞票。只不过今年的信贷已经让政府感觉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才会有所收敛,毕竟,政府的思路是可控下的抽取财富政策,前提是可控。再次大规模信贷可能让局面失控变得不可收拾。但是,纵然如此,加息回收流动性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楼市
楼市的博弈中有四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和民众。民众关心的是楼价,楼价太高,民众就不得不压缩其他方面的消费,降低了生活质量。开发商关心的是土地财政,是信贷。薄利多销不是开发商的选择,因为信贷的关系,只要房价够高,哪怕房子没人买,甚至于房子都不盖,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土地增值的利润,如果是上市公司,还可以借助地王炒作一把,从金融市场获取利润,不管怎么做,都比薄利多销强。地方政府关心的是地价,没有卖地的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就只能喝西北风去,土地公有,一转手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中央政府关心的比较多,因为高房价所带来的种种恶果都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民众购买了房产之后所造成的消费不足、民众对高房价的不满、银行信贷集中于房地产的风险等等,都需要中央政府来承担,而地方政府和开放商是不承担丝毫的。为什么新华社转牛刀博客,原因就是牛刀猛烈抨击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这是中央政府最愿意听到的声音。但是,在新思路之下,政府最关心的是开工率,就是开发商在买了地之后盖不盖房子的问题。只有盖房子,才可能拉动内需,钢筋水泥才有地方卖。
政府对楼市的宏观调控就呼之欲出了。调控的主线是两个:中央政府会严查土地闲置,地方政府会加大卖地力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楼市和其他行业比如钢铁产业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产能过剩问题。房子是否过剩不好判断,从自住的角度说是过剩,但是从商品的角度说并没有过剩,只要有人要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那都是卖家自己的事情。但是,土地肯定是过剩了。按照潘石屹的说法,全国1/3的开发商在囤积土地倒卖土地。如果房地产行业调整,要调整的对象是过剩土地的生产者地方政府而不是开发商。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中央政府严查土地闲置是不会产生什么效果的。如果中央政府严查土地闲置,那么开发商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增大开发进度,增加房屋供给。但是这么多过剩土地想开发出来,需要多少资金?资金从何而来呢?这有点不现实。二是不再购买土地。开发商一旦不购买土地,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的破产,这是地方政府不可承受的。没有了地方政府的配合,中央政府严查土地闲置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再退一步说,在中央政府的严查之下,开发商将所有闲置土地或退还或开发了,但是在地方政府的卖地激情之下,新的闲置又会很快的出来。
加大土地供给会抑制房价吗?不会。地方政府是加大土地供给的积极推动者和执行者,但是地方政府会允许房价下降吗?这是不可能的。加大土地供给除了会造成土地囤积情况更加恶化以外,对房价难以有丝毫的触动。从另一角度讲,中央政府认可地方政府加大土地供给的政策,也就意味着中央政府不可能调整目前的土地供给格局,目前楼市的现象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房价是否下降在目前的房地产格局下,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加息,加息将导致开发商的土地银行策略减弱甚至于失效,这取决于加息的力度。如果没有了土地银行,开发商要获得利润就只能卖房子,从而使得房价重新回到市场供求关系上来。也就是说,加息就是一根稻草,稻草可以救命,但是,也可能压倒骆驼。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加息不符合目前国家政策的新思路,除非新思路破产,否则加息或者加息到一定程度都是不可能的,这也意味着开发商的土地银行策略破产的不可能。二是多渠道建房,小产权房也好、自建房也好,经济适用房也好,通过多种渠道向市场供应住房,从而打破房地产开发商在住房上的垄断。开发商丧失了垄断,也就丧失了对房价的话语权,房价也就能够回到市场供求关系上来。但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政府的土地财政。理论上讲,多渠道建房地方政府依然可以卖地,但是缺少了开放商的垄断,地价能有多高呢?可以说,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的破产。
调整房地产结构,必定要有一个受害者,开放商、炒房客、民众无论是已购买房产的或未购买房产的都是微不足道不在中央政府的考虑范围之内的,这个受害者要么是银行(土地银行)要么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如果中央政府不能下定决心,那么房地产行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调整,房价除了崩溃才能降下来以外,就只能高高在上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