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罗、杨二将不要太认真:中美最终还是会“相互妥协”,没必要过于悲观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罗、杨二将不要太认真:中美最终还是会“相互妥协”,没必要过于悲观

  

  半二十八画生

  

  五角大楼证实宣布将派航母参加美韩黄海联合军演(时间未定)后,8月12日、8月13日,解放军连续两天转发罗援、杨毅两位少将的文章,回应美国此举是对中国尊严的严重挑衅。8月12日,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撰写文章称,美国执意要派航母到黄海来挑衅,显示出美国依然在奉行三个“主义”,分别是霸权主义、炮舰主义和单边主义。罗援说,美国的行为方式表明,它仍然在坚持冷战思维,奉行炮舰政策。第二天,杨毅少将的文章提醒美国,目前战略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时代不一样了,美国再继续迷恋冷战思维、迷信军事力量,只能导致更大的战略挫折。(据新京)

  

  听两位将军的口气,“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来说,这绝对不是戏言”。但是,两位也不必太认真,而且两位似乎也并不真相信“中美两国可能会‘翻脸’甚至会爆发军事冲突”,最终落脚步点在于“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正确地判断中美关系的走向”,且听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陶文钊研究员、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倪乐雄教授两位专家怎样把话说得更明白:

  

  对于美国对华政策趋于强硬、试图改变对华政策的说法,陶文钊指出,奥巴马外交团队目前没有出现人员调整,美国对华政策并未出现变化。

  

  另外,陶文钊认为,美国媒体的声音历来都是“多元的”,不能因某时期媒体声音的强弱与否判断政府决策,除非这种声音是发自官方。

  

  陶文钊指出:“很多人喜欢使用的‘遏制’描述对华政策,实际上这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我个人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用‘防范、牵制与平衡’描述更恰当。”

  

  在他看来,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但也必须同时看到中美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相互制约的事实。

  

  对于中美当前的紧张状态,陶文钊研究员认为,经过一系列斗争后,中美最终会“相互妥协”,通过机制化的对话平台(如高层互访、军方交流、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化解或淡化分歧。

  

  陶文钊指出,“妥协”本身就是中美外交的一种艺术,那些认为中美走向对抗,或走向“代理人战争”的看法过于悲观,不符合中美关系的真实现状。

  

  在谈到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时,倪乐雄教授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两手“遏制与接触”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只是运用手段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如美国近期频频展示军力),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国更大或更高利益的合作做铺垫。(据广州日)

  

  ——总之,未来走向还是会“相互妥协”,没必要过于悲观。至于最终怎么“相互妥协”呢?陶专家不是外交家,只好“艺术”地遥指“机制化平台”,这难免让人不得要领,或者觉得不过瘾,幸好有外交家吴建民日前将“妥协”的“艺术”大曝光、大揭密,让“艺术”走进大众。吴外交家说:“在过程中,中美两国进行了无密级商讨,中美的磋商发生了重要作用。这次形势大家看到,中国的作用突出;去年5月25日,朝鲜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全世界反对,主张对他进行制裁。安理会讨论,要通过这个制裁的决议。这个决议中美两家进行了密集的磋商。最后6月12号,全票通过的制裁朝鲜的决议,中国投了赞成票。这是中美两国进行密集讨论达成的协议。”

  

  既然中美两国有着“磋商”、“密集讨论”、“无密级”商讨的“艺术”,罗、杨两位将军大可不必太认真,芸芸众生也大可不必太认真,免得“真心容易受伤害”,免得弄假成真,或者假做真时真亦假。

标签:美国   中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