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第一村”和“扶贫村”
“ 改革第一村”和“扶贫村”
“中国改革第一村”当然是小岗村,这谁都知道。小岗村了不起,谁看了小岗村的简介,都觉得小岗村很伟大。请看小岗村简介: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竞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自强不息的小岗村人创造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
“小岗村……当时仅仅是一个有20户,115人的生产队,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而闻名。“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实事求是”,“和谐求真”,“敢为人先”,“突破创新”等这些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小岗村人给创造了出来。有了这样的精神,什么样的人间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样的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多年以后来看小岗村,那一定是一个繁荣富裕,欣欣向荣,村民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生活的村庄。可是没有想到,经过将近30年的“图强”之后,创造了伟大小岗村精神的“中国改革第一村”,依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而且是一个由市,县派人去都还不行,必需从省城的上上级派人去扶持的这样一个“扶贫村”!
小岗村依旧贫穷落后的状况是怎样的呢?11月9日,新华社在《让我们为他立座雕像——小岗村村民追忆村党委书记沈浩》的道中是这样叙述的:
“村民们告诉记者,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小岗很穷,很乱。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能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这于“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名气十分不相称。”
道中还列举了具体到人的如下事实:
“69岁的五保户韩庆江患有肺结核,没钱医治。是沈浩把他送到镇医院住院治愈,没让韩庆江花一分钱。韩庆江说:“要不是沈书记,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50岁的关友林全家6口人,4位智障,生活十分困难。他告诉记者,沈浩对他特别照顾,自己的被子,衣服都是沈书记送过来的。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出生后,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找到沈书记,他二话不说就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1000元。
70岁的毛风英家境贫寒,常年生病。他两次找到沈浩都没空手而归,一次1000元,一次500元……
2005年一天深夜,小岗突降暴雨。困难户徐庆山突然听见有人喊门,探头一看,光着脚的沈浩满腿烂泥,浑身湿透站在门外。原来沈浩担心徐庆山住的房子是危房,经不起狂风暴雨,帮他找好临时居所后,连夜来喊他立即搬过去。”
风阳县本来就不富裕,小岗村还低于全县平均水平,集体又欠几万元的债。“乱倒,乱建”,环境很差。有些群众穷得有病没钱医,奶粉买不起,住在危房里,伸手要救济,甚至连衣服被子都要书记送。特别要命的是“人心涣散”这一状况,“村里连续多年没能选出两委班子”。竟然连个带头人都选不出来,怎么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和“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头衔显然相差十万八千里!村民们也都认为“十分不相称”!
沈浩是省财政厅的副处级干部,他从2004年起到小岗村任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书记对小岗村的扶持工作是积极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他的努力下,“大牌坊”及“大包干纪念馆”由当地政府盖了起来;张家港援建了水泥大道;自来水供应系统和村办学校省里也出资建起来了;电话也由风阳县电信局免费给安装好;家家户户都拥有的彩电和小岗村专用车及其它有关设施,都是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赠与……。
沈浩是好人,是一位好同志,好党员,是扶贫的先进工。组织上给他的高评价是应该的,小岗村村民怀念他也是真心的。只是面对作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改革之后还是扶贫村这样一个现实,心里头怎么着都不是个滋味!
2009年11月18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