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质问卫生部:为何还要添乱?

2025-02-24 观点 评论 阅读

  质问卫生部:为何还要添乱?

  

  首发于:

  据载,有匿名的粮食系统内专家反映,新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简称“新标准”)中,大米被允许添加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长期从事大米研究的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认为,新标准“无法理解”。在他接触的大米生产厂家中,也没有用到这三种添加剂的。 “大米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少量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相对稳定,在安全水分下,微生物变化非常小。大米可以保持其原有品质,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  

  

  当前的中国,“谈添色变”,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严重告急。在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各省市,都发现了除毒奶粉、染色馒头、避孕药黄瓜以外的形形色色的新的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添加剂自然忝列其中。老百姓整天与“毒品”打交道,越想躲却在不知不觉中吃得越多,搞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对此民间早已是怨气沸腾。正因如此,党中央高度重视,近日全国性大力整顿。然而,一边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宣示要对食品安全“重典治乱”,一边却又出台这样的“新规”,不知卫生部意欲何为呢?  

  

  如果允许大米被“强制反腐”,那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十数亿人吃的大米中都有可能是被那些黑心商家炮制出的“添加剂大米”,这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带来的恐怖前景又有何异?而且还是“合法”的,“经过卫生部批准”的。  

  

  我倒想问问卫生部的官老爷们,你们请的是哪里的专家?谁制定的这个“标准”?你们志在于“帮忙”,还是“帮倒忙”?大家都在呼吁要从源头上“治乱”的时候,为何你们却要在源头上“添乱”呢?难道中国非要乱了你们才高兴?难道非要老百姓个个身残体弱、疾病缠身你们才能悔悟?  

  

  正如有人质问的那样:   

  

  参与制定《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专家,审核的官员们,在制定这些标准的时候,认真吗?科学吗?如此无事生非的给主要食品添加不需要的添加剂,究竟是为了从添加剂生产者手里获利,还是为了以后罚款、卸责开后门?  

  

  不管什么原因,这个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都十分可怕,就是我们那些掌握标准制定权的专家也好,官员也好,他们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心态让人十分惶恐,在食品安全人人关注,添加剂人人喊打的时候,居然还冒大不韪给大米添加本不需要东西,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他们如此作为。  

  附件一:  

  大米允许添加剂 不要最后的疯狂  

  

   2011-5-20 14:19:09 中国食品科技网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即“新标准”,允许大米添加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新京》5月19日)。反复思考“新标准”对大米的关照,是要在“谈添色变”的当下,趁机对公众进行科学启蒙,还是要鼓励进行新的食品添加剂开发?  

  

  当前全国开展的“餐桌保卫战”,上上下下形成了少有的共识。无论是全国“两会”的439名代表的议案、王岐山副总理的“对不起”,还是两天前李克强副总理关于食品安全的讲话,加上食人间烟火的广大消费者的异口同声,都认为,这“嘴巴上”的战争非打不可,非打胜不可。  

  

  在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各省市,都发现了除毒奶粉、染色馒头、避孕药黄瓜以外的形形色色的新的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添加剂自然忝列其中。此时此刻,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站出来维护“基本盘”,说食品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这也是我们这些年对所有问题持的一个基本立场,与中国改革发展的战略现实相吻合。但笔者考虑,食品安全总体有保障的这个“总体”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或者说最基础的数据源在何处。想去想来,觉得大米、面粉基本没出洋相,是基本盘不崩的基本保证。  

  

  依照西方一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家的说法,人们饭量减少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因为胃要腾出来装酒肉。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步步在提高是驳不倒的事实,但不能接受“何不食肉糜”的饱汉不知饿汉饥式怪问也是事实。大量的农民、农民工、城市低收入者,米饭、面粉加咸菜仍然是主食,这与喝酒了要吃饭保胃的滋味大不一样。  

  

  目前市场上的大米、面粉加添加剂的确极少,但不是绝对没有。咱吃猪肉自然看见过猪跑步的样子。有的小作坊的面粉白过北方的雪,就使用了添加剂。大米、小麦,现在不缺通风除湿干燥的技术,但如果允许用防腐剂,就等于给一些吃饱了撑着、道德水准低下的忘义之徒打开了一个通道——少一份保干的责任,多一份“添加”的投机。  

  

  按标准加就不会出问题?没错。试想,中国的各项法规虽还需完善,但总体是完善的,人命关天的大事,哪一项拿不出“打板子”的标准呢?结果他让人吃了摇头晃脑、小命不保甚至“断子绝孙”的事都敢干。你可以对我们进行不能因噎废食的训导,也可以举出西方的规则对我们进行开导。但我看重的是实事求是,笔者也要奉劝“标准”的制定者来下面“走两步”,体验一把现实的生活哲学。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迭出的现实下,宁缺不滥,宁愿保守一点甚至带一点“机会主义”,也有利无害。何况大米允许添加剂究竟是利于提振食欲,还是利于强身健体,两眼一抹黑。为了保证大面积能“抗旱”,为了基本盘不缺口,我们有万个理由不允许在米饭里加“老鼠屎”——制止最后的疯狂。  

  

  (文/话不投机)  

  附件二:  

  

  殷建光:允许大米使用防腐剂是个低级笑话  

  

   2011-05-20 10:05:03  

  

  有匿名的粮食系统内专家反映,新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简称“新标准”)中,大米被允许添加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该专家认为,大米使用防腐剂在工艺上并无必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应该撤销。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表示,“大米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少量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相对稳定,在安全水分下,微生物变化非常小。大米可以保持其原有品质,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  

  

  这个新闻告诉我们,《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正成为大米安全隐患。一个新标准,竟然会成为新隐患之源,这是让人唏嘘,让人感到滑稽好笑的,而且还是一个低级笑话。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米这类东西,只要晒干保存得当,就能与腐烂绝缘,哪里还用的着防腐剂献媚?  

  

  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参与制定《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专家,审核的官员们,在制定这些标准的时候,认真吗?科学吗?如此无事生非的给主要食品添加不需要的添加剂,究竟是为了从添加剂生产者手里获利,还是为了以后罚款、卸责开后门?  

  

  不管什么原因,这个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都十分可怕,就是我们那些掌握标准制定权的专家也好,官员也好,他们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心态让人十分惶恐,在食品安全人人关注,添加剂人人喊打的时候,居然还冒大不韪给大米添加本不需要东西,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他们如此作为。  

  

  期盼我们的标准制定者们,善用自己的权力,对得起国人的信任和期待,在标准制定上严格再严格,认真再认真,科学再科学,别再出现这样的低级笑话。  

  附件三:  

  

  专家称大米被允许加3种添加剂 将埋下安全隐患  

  2011年05月20日 01:51  

  

  :新京 :吴鹏  

  昨日,海底捞石景山万达店张贴了公示牌,公示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本记者浦峰 摄  

  5月2日,沃尔玛超市一顾客在选购大米。目前,超市所售大米的标签上很少注明添加物。  

  

  本讯 面粉刚走出增白剂的阴影,大米又再次引来关注。  

  

  昨日,有匿名的粮食系统内专家反映,新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简称“新标准”)中,大米被允许添加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该专家认为,大米使用防腐剂在工艺上并无必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应该撤销。  

  

  三种物质包括防腐剂  

  

  上述专家所指的三种添加剂分别为淀粉磷酸酯钠,功能为增稠剂;双乙酸钠,功能为防腐剂;脱乙酰甲壳素(又名壳聚糖),功能为增稠剂、被膜剂。  

  

  根据新标准,淀粉磷酸酯钠使用的范围是粮食和粮食制品,包括大米、面粉、杂粮、块根植物、豆类和玉米提取的淀粉等(不包括原粮及07.0类焙烤制品),用量为“按生产适量使用”。  

  

  双乙酸钠在大米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2g/kg,但残留量要小于等于30mg/kg。壳聚糖在大米中使用量为0.1g/kg。  

  

  尚未发现有企业添加  

  

  该专家介绍说,双乙酸钠是防腐剂,在查找有关资料时,没看到国际标准或外国标准里可以用在大米里的情况。  

  

  之前有往大米里添加香精或食用油的情况,但都已被禁止或严厉打击。现在大米很干净,“没听说过有大米企业添加双乙酸钠等这三种添加剂的情况。”  

  

  长期从事大米研究的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也认为,新标准“无法理解”。在他接触的大米生产厂家中,也没有用到这三种添加剂的。周显青说,一是没有使用必要,二是增加了厂家成本。  

  

  “你说的是什么?”北大荒米业八五九制米厂的李经理昨日听记者提到这三种添加剂时感到有些奇怪,“我们没用过。”  

  

  是不是真如专家所说,没有企业在使用这三种物质?记者前日就此向中国疾控中心发去了采访函,但截止到发稿时,未收到回复。  

  

  允许使用将埋下隐患  

  

  “大米是我国主粮,也都是食品原料,其中允许使用添加剂,应十分慎重。”上述粮食系统内专家说:“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这无异埋下了隐患。”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之前,即因无技术必要而撤销了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  

  

  从保证健康的角度,大米一旦被列入允许添加防腐剂,就可能会有人去“钻研”,可能有人想到不去控制水分进行保鲜。“粮食应该回到它的天然属性。对添加剂的使用,应该宁缺勿滥。”周显青表示。  

  

  ■ 专家释疑  

  

  大米加防腐剂是否多此一举?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表示,“大米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少量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相对稳定,在安全水分下,微生物变化非常小。大米可以保持其原有品质,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  

  

  此外,周显青说,这三种物质在防虫上也没有作用。  

  

  北大荒米业八五九制米厂李经理也介绍说,按标准,生产时将大米内的水分控制在14.5%以内,就能保证大米在保质期内不生虫,也保证卫生,“所以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  

  

  那么,这三种物质是否应在国家粮食储备上使用?据了解,大米储备粮的保存是以原粮保存,即保存的是稻谷或糙米,因此不受标准影响。  

  

  周显青还认为,在实际生产中,大米使用添加剂比较困难,它是颗粒,不像淀粉,很难均匀分布。  

  

  ■ 新闻主角  

  

  三种添加剂大揭底  

  

  解读人:河南工大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  

  

  双乙酸钠——本身是防腐剂,比较安全。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技术,用干燥的方式就可以让水分降到安全储藏水平,微生物很难滋长,正常情况下大米的保鲜在三个月到半年没有问题。  

  

  壳聚糖——本身是增稠剂、被膜剂,大米加工成本高,利润又低,所以实际生产中很少使用。粮企有可能将其用于大米表面的被膜或抛光,给大米表面覆一层膜,就像是水果包上了保鲜膜一样,但是这种物质成本高。目前大米的抛光技术,能使表面非常好,没必要使用添加剂。  

  

  淀粉磷酸酯钠———本身是一种淀粉的变性产品,有吸水的作用,成本较高。可能用在大米制品譬如汤圆、米粉等。  

  

  ■ 市场探访  

  

  看包装标志如读天书  

  

  “我们一般就看厂家和分量,后面的标签也看不懂。”前天,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附近的世纪联华超市里,马阿姨和老伴儿来买米。  

  

  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名消费者,他们都不知道大米还能使用防腐剂。  

  

  在散装大米周围,没有看到任何标志。而袋装大米的标志则过于专业,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袋装大米上除了会写明产地外,也会写出执行何种国家标准,比如“执行GB 1354-2009”,但没有写大米中添加了什么物质。  

  

  记者通过上网查询才知道,“GB 1354-2009”即2009年开始实施的大米国标,规定“生产过程中,除符合GB 5749规定的水之外不得添加任何物质”,并且这一规定为强制性条款。  

  

  ■ 商家举措  

  

  昨天,海底捞16家门店正式“亮锅底儿”,公示10种食品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成为北京首家公示食品添加剂的餐饮企业。  

  

  按照北京市卫生局的要求,本月底前,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餐饮单位应向卫生监督部门备案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对于不公示者,将责令整改。同时,对故意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餐饮单位一律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不仅要行政处罚,还要交给公安部门进行刑事处理。  

  

  本组稿件/本记者 吴鹏

  

  原文:

标签:大米   添加剂   食品

条留言  

给我留言